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独立学院作为民办本科院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独特的高等教育形式。从20世纪90年代末江浙一带诞生的按成本收取学生学费的“国有民营二级学院”演变至今,历经10多年迅速发展。到2012年,全国共有303所独立学院,其本科在校生约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的1/10,在江苏、浙江、湖北等省更占三分天下,成为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2]。
教育部26号令明确指出,自2008年4月以后,独立学院将独立颁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至此,作为我国21世纪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所依靠的母体学校的影响将逐渐减弱,独立学院自身的实力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将成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在这一背景下,嘉兴学院南湖学院充分利用独立学院学生思维活跃、社团活动积极的优点,因材施教,在第一课堂之外,重视和发展第二课堂。以学科专业教师为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和实践,建立学科性社团;以社团为载体,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竞赛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发展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以更好地适应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学科性社团建立原则
1.符合人才培养定位要求
许多独立学院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对二本和一本学校的学生来说较为薄弱,因此,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多是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科性社团的建立必须符合人才培养定位要求,建立师生交流平台,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2.符合学生兴趣特点
与一本和二本学校学生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自控能力普遍不强,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欠缺,学习动机多来自于学习以外的因素,如找工作、听从父母安排等,对学业感兴趣而主动学习的较少,很难持之以恒地完成学习任务,但是,独立学院的学生创新思维活跃,活动积极,善于表达和表现自己,学科性社团的建立应符合学生特点,调动学生参与学科性社团的积极性。
3.符合专业学习要求
学科性社团的建立以学生专业及所属学科门类为依据,以补充第一课堂学习为目的,鼓励跨专业和跨学科发挥学生兴趣和爱好。针对学院的学科门类及所拥有的各学科优秀的教师队伍,共同研讨专业和学生学科社团的关系,找出专业培养中的重要知识点,围绕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之间的衔接,制订详细的社团活动计划和内容,尤其鼓励学科交叉类型社团,提高社团活动的创新和实践水平。
比如人文类社团结合法学、汉语言和日语等专业,建立法学社、文学社和日语俱乐部等社团;化纺类结合服装工程与设计、化学工程等专业建立服装展示设计和化学工程师训练营等社团;商学系结合会计、财务管理和信息管理等专业建立财会学社、南湖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社团(电子商务方向)和南湖学院公共关系协会(公关协会),结合公共基础课程学习建立数学建模与高等数学竞赛协会、高等数学学习交流协会等。
三、社团活动目标
为培养学生创新竞赛和创业实践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结合第一课堂的专业学习,依托第二课堂,建立以社团为基础的加强师生联系的师生交流平台,建立健全学科性社团活动质量监控、评价及奖励体系,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1)一年级学生通过社团讲座深入了解南湖学院各学科专业培养模式,为一年级末的专业分流打基础;
(2)二年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结合现有专业,学习和训练创新和实践的基础技能;
(3)三年级及以上学生以社团活动为基础,参加创新竞赛和创业实践活动,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四、实施保障
在多年办学活动中,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既不同于二本的学生也不同于专科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也介于二者之间。独立学院学生的优点是:兴趣广泛,对活动的参与积极性高,特长突出,有较强的综合素质。针对这一特点,嘉兴学院南湖学院开展了10学分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科性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教学体制保障和依据。具体保障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行政体制保障
建立教务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和各系(部)联动机制。教务管理部门负责工作综合评定,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学生文化社团管理、学生的综合测评,系(部)注重过程检查和评比,指导教师负责社团活动和指导。
2.社团活动考核
建立和完善学科社团的活动内容指南和考核方案,建立健全学科社团质量监控、评价及奖励体系。按照社团成员(学生)所属年级不同,社团活动分为:准备阶段(学习社团活动所需的基本技能等)、参与阶段(参与高年级社团成员的创新竞赛和创业实践等社团活动)和实施阶段(自我组织社团的创新竞赛和创业实践等活动)。根据这三个阶段,建立健全学科社团质量监控、评价及奖励体系。将社团活动纳入第二课堂教学计划,为社团初期的各类讲座、交流和活动提供物质、实验室和活动场地等支持,以促进嘉兴学院南湖学院学科社团整体水平的提高。
3.开展学科性社团活动交流和成果展示
了解并掌握学科社团活动效果及学生参与情况,建设社团活动实物及模型等展示室,建立定期开放制度,用于各学科性社团活动学习与交流。嘉兴学院南湖学院已经开展多年的第二课堂活动,组织了大量的学生创新、竞赛和实践活动,这也为学科性社团的建设和活动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借鉴、依据和指导。
五、结论
实践研究表明,学科性社团一方面可以成为师生交流互动的新平台,另一方面,通过深入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可将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创新思维活跃的同学向学生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等方面引导,将动手实践能力强、社会交往活跃的同学向大学生创业和实践方面引导,为不同特点的学生提供发展综合素质的平台,切实提高独立学院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
注:本文系2011年嘉兴学院重点教学改革项目(85151105)成果。
参考文献:
[1]翟卫东,暴丽艳,杨宏伟.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12(2).
[2]王爱琦.对“三本”学生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5(1).
(作者單位:嘉兴学院南湖学院)
(责任编辑:马赞)
独立学院作为民办本科院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独特的高等教育形式。从20世纪90年代末江浙一带诞生的按成本收取学生学费的“国有民营二级学院”演变至今,历经10多年迅速发展。到2012年,全国共有303所独立学院,其本科在校生约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的1/10,在江苏、浙江、湖北等省更占三分天下,成为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2]。
教育部26号令明确指出,自2008年4月以后,独立学院将独立颁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至此,作为我国21世纪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所依靠的母体学校的影响将逐渐减弱,独立学院自身的实力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将成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在这一背景下,嘉兴学院南湖学院充分利用独立学院学生思维活跃、社团活动积极的优点,因材施教,在第一课堂之外,重视和发展第二课堂。以学科专业教师为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和实践,建立学科性社团;以社团为载体,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竞赛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发展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以更好地适应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学科性社团建立原则
1.符合人才培养定位要求
许多独立学院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对二本和一本学校的学生来说较为薄弱,因此,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多是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科性社团的建立必须符合人才培养定位要求,建立师生交流平台,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2.符合学生兴趣特点
与一本和二本学校学生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自控能力普遍不强,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欠缺,学习动机多来自于学习以外的因素,如找工作、听从父母安排等,对学业感兴趣而主动学习的较少,很难持之以恒地完成学习任务,但是,独立学院的学生创新思维活跃,活动积极,善于表达和表现自己,学科性社团的建立应符合学生特点,调动学生参与学科性社团的积极性。
3.符合专业学习要求
学科性社团的建立以学生专业及所属学科门类为依据,以补充第一课堂学习为目的,鼓励跨专业和跨学科发挥学生兴趣和爱好。针对学院的学科门类及所拥有的各学科优秀的教师队伍,共同研讨专业和学生学科社团的关系,找出专业培养中的重要知识点,围绕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之间的衔接,制订详细的社团活动计划和内容,尤其鼓励学科交叉类型社团,提高社团活动的创新和实践水平。
比如人文类社团结合法学、汉语言和日语等专业,建立法学社、文学社和日语俱乐部等社团;化纺类结合服装工程与设计、化学工程等专业建立服装展示设计和化学工程师训练营等社团;商学系结合会计、财务管理和信息管理等专业建立财会学社、南湖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社团(电子商务方向)和南湖学院公共关系协会(公关协会),结合公共基础课程学习建立数学建模与高等数学竞赛协会、高等数学学习交流协会等。
三、社团活动目标
为培养学生创新竞赛和创业实践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结合第一课堂的专业学习,依托第二课堂,建立以社团为基础的加强师生联系的师生交流平台,建立健全学科性社团活动质量监控、评价及奖励体系,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1)一年级学生通过社团讲座深入了解南湖学院各学科专业培养模式,为一年级末的专业分流打基础;
(2)二年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结合现有专业,学习和训练创新和实践的基础技能;
(3)三年级及以上学生以社团活动为基础,参加创新竞赛和创业实践活动,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四、实施保障
在多年办学活动中,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既不同于二本的学生也不同于专科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也介于二者之间。独立学院学生的优点是:兴趣广泛,对活动的参与积极性高,特长突出,有较强的综合素质。针对这一特点,嘉兴学院南湖学院开展了10学分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科性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教学体制保障和依据。具体保障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行政体制保障
建立教务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和各系(部)联动机制。教务管理部门负责工作综合评定,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学生文化社团管理、学生的综合测评,系(部)注重过程检查和评比,指导教师负责社团活动和指导。
2.社团活动考核
建立和完善学科社团的活动内容指南和考核方案,建立健全学科社团质量监控、评价及奖励体系。按照社团成员(学生)所属年级不同,社团活动分为:准备阶段(学习社团活动所需的基本技能等)、参与阶段(参与高年级社团成员的创新竞赛和创业实践等社团活动)和实施阶段(自我组织社团的创新竞赛和创业实践等活动)。根据这三个阶段,建立健全学科社团质量监控、评价及奖励体系。将社团活动纳入第二课堂教学计划,为社团初期的各类讲座、交流和活动提供物质、实验室和活动场地等支持,以促进嘉兴学院南湖学院学科社团整体水平的提高。
3.开展学科性社团活动交流和成果展示
了解并掌握学科社团活动效果及学生参与情况,建设社团活动实物及模型等展示室,建立定期开放制度,用于各学科性社团活动学习与交流。嘉兴学院南湖学院已经开展多年的第二课堂活动,组织了大量的学生创新、竞赛和实践活动,这也为学科性社团的建设和活动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借鉴、依据和指导。
五、结论
实践研究表明,学科性社团一方面可以成为师生交流互动的新平台,另一方面,通过深入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可将理论基础知识扎实、创新思维活跃的同学向学生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等方面引导,将动手实践能力强、社会交往活跃的同学向大学生创业和实践方面引导,为不同特点的学生提供发展综合素质的平台,切实提高独立学院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
注:本文系2011年嘉兴学院重点教学改革项目(85151105)成果。
参考文献:
[1]翟卫东,暴丽艳,杨宏伟.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12(2).
[2]王爱琦.对“三本”学生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5(1).
(作者單位:嘉兴学院南湖学院)
(责任编辑:马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