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200912345678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思乐教授所提倡的“生本教育”理念中强调“以生为本”,让每个学生都爱学习,并且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学好,把“教能”转化为“学能”,强调学习是一种主动探究的过程,那么承载着人类文明传递责任的教师在这里应当充当什么角色呢?生本理论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这里的帮助者便是教师在生本教育中的角色。
  一、教师是前置性学习的设计师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时候会不自觉地把课堂变成自己的一言堂,有时候讲到动情处也时常会孤掌难鸣,这往往造成了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尴尬情形。在生本理念下,郭教授提出“有困难找学生”,那么在课堂上的这些困难,教师可以在课前放手给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为课堂上的百家争鸣做好基础。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语文课的课堂内容设立开放的、有研究性的前置性作业,让孩子初步去探知,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做到有的放矢。而教师也能根据前置性作业探知孩子们的学情,从而制定本课的步调——教学目标,同时高度尊重学生。如在设计《桥》的前置性作业时,除了一些常规方面的生字词外,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们自己感知的题目:你认为文中的老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能阐述你的理由。这样孩子们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自己解析、自己总结从而高质量地在课堂上交流后,老汉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孩子对文本的解读也更加深入。学生在这种自愿自觉的状态下学语文、用语文,慢慢形成个人的学习个性。所以教师对前置性作业的优化设置是一个重要的“激趣点”。
  二、以小组学习展示为主的课堂教学,教师“不现自我”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侧重以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语言表达、教材熟悉程度、师生配合程度等为重要指标,所以教师力求突出自身,要求学生在预设的答案中完成课文归纳与概括、理解与分析。这样,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配角。传统的语文课堂伴随我们的时间很长,我们要提取她的精华,让她与生本理念相融合。“生本”语文教学更关注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学了什么”,如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情感是否得到熏陶等。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中走出来,转向教材研究与开发、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从而使教材发挥好“例子”的作用,使教学效应最大化,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认为“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步骤可以这样:阅读——感悟——交流——表达,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感悟、交流、表达建立在阅读之上。所以我们必须强调重视学生的阅读,要推进大阅读的开展,课堂上孩子们的“说多少”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他“读多少”的基础上。所以课堂上小组之间学习、交流、展示的成效有赖于他们对文本的思考、感悟能力,更深层的来说来源于孩子们的阅读量。记得在我们班上《将相和》一课时,孩子们在概括小标题时让我深受触动,文章的第二部分——“渑池之会”,有的孩子概括成了“以牙还牙”,有的孩子还用“鸿门宴”来进行概括,可以说这是孩子们读课外书的收获。可见,孩子们的创新思维才是我们教育里的珍宝。学生思维的异彩纷呈不被教参、资料中的信息给固住,“不现自我”并不是真的不需要老师,老师的点拨引导会把孩子们推向更高地。课堂上的热闹繁华不只是孩子们照搬知识的展示,而是师生共赢的精彩。
  三、教师是学生大阅读的“导火索”“助燃器”
  阅读不光要读精还要有广度。教师在课堂上以一篇文本为引子进行拓展,推荐或者进行引读一些书目,从而沟通了课内与课外。教师的推荐和引读成为了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导火索。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教师成为同路人,对文本的交流,对文本的推进,以及最后对文本的提升都有赖于老师这个助燃器的推动作用。这样,大阅读的效果又能循序渐进提高学生思考、感悟的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大量的阅读中逐渐“高出”,逐渐去提升。另外,很多老师实行的“引进习作法”效果也不错,在阅读文本之后,补充介绍学生自己的习作,更加贴近学习者。这样,才真正实现了郭思乐教授所说的“使学习带有与他们的个体相联系的意义”,因而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体现出语文学科“学以致用”的工具性,大大增强了学习效果。
  在生本教育中,教师看上去“无为”,但实际上对教师自身的要求更加高了,教师要走在学生的前面,更要站在高处,在孩子们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施加推力,引导孩子向更高、更广的领域前进。所以教师这个角色绝非可有可无,而是至关重要,而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把握好我们的历史使命,为孩子们的发展做出自己最好的努力。
其他文献
一、初中语文有效教学设计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第二,教学重、难点的设计: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深入钻研教材,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感悟。  第三,教法的设计:要在“导”字上下工夫——注重调动学生学习
期刊
一、要学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   1.语言方面要建立“语汇库”。语汇是文章的细胞。广义的语汇,不仅指词、短语的总汇,还包括句子、句群。建立“语汇库”途径有二:第一是阅读。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
期刊
一、亦师亦母,不厌其烦  曾几何时,“问题学生”几乎是老师的弃儿,有时是自己的“破罐子破摔”或某种“逆反”的心理在作祟。所以,有的时候“问题学生”的问题会因为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原因而变得更多。那么,怎样做才能让他们“回心转意”呢?  不要仅做学生的老师,更要学生的第二个母亲。有道是“精诚所致,金石为开”,不妨一试。  他们最不愿做的恐怕是写作业,这就需要我们不厌其烦每天不断督促他们,而不是一味地批评
期刊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过:“我们的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想这里的“乐之者”“激励、唤醒、鼓舞”,都可以归结为“人积极地、主动地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特点,而这正是心理学“兴趣”的含义。近几年的“愉快教学研究”“素质教学探讨”,许多专家和业内人士都或多或少地提到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古今中外在教
期刊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语文课堂提问的过程,既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由于初中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认识水平低,教师在备课时需根据心理学原理和教育学“可接受性”原则,对课文中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做一些巧妙处理,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巧在时机。文章才看一遍就让学生分析艺术特色为时过早,教完议论文全文再叫学生找出本文的中心
期刊
还记得当上教师的第一堂公开课,上的是朱自清先生的美文《荷塘月色》,上课之前我听取了前辈们的意见,公开课就是要“精彩”要“热闹”,绝对不能冷场,所以我事先跟学生一起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且还给了学生设计好的问题和答案。课堂情况可想而知,课程内容进行地非常顺利,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对我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对答如流且都是非常好的“标准答案”。整堂课我都自我感觉良好,看到听课的领导和同事们那
期刊
一、知识能力并重,避免两者最佳发展阶段的倒置  在新授课上,一些文科老师常常只注意对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在新授课上培养学生的能力,需要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施教能力,二者缺一,则难以济事。个别教师做不到,又不努力去做,因此使得学生在能力发展上,出现欠缺。  还有一种现象,必须引起注意,那就是在一些学校,出现了知识和能力最佳发展阶段严重的倒置现象。就是说,本来应该以传授知识为重点的
期刊
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知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一直以来占据语文教学重要地位的作文教学,依然如故,作文教学研究的角度还只是理论的东西是死的,技巧固然巧妙,方法固然很多,而学生真正领悟并运用到作文中的太少。而在作文方面,找出文章中优美的句子……只停留简短的评语,对于学生的再次修改,帮助不大。
期刊
文言文的课堂,应是书声琅琅的课堂。我国的传统教学对于诵读也是十分重视的,并且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格言,诸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古训充分证明了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作用。  一、仔细诵读,有利于学生对文言字词及文言句式的积累  我们强调诵读,并不是让学生忽视对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点的掌握,而是通过不断诵读,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语文课堂教学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在语文教学领域涌现了一批致力改革的语文专家,北京一百八十中的宁鸿彬老师,上海育才中学的于漪老师,华东师大附中的陆继椿老师,嘉定的钱梦龙老师,辽宁盘锦的魏书生老师,还有安徽芜湖蔡澄清,江西的张富,广东的钟德赣,四川的李镇西等老师,还有这几年的教改新秀程翔、程红兵等。他们的教改成绩斐然,令广大语文教师敬佩。然而,“一花独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