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语文课堂教学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在语文教学领域涌现了一批致力改革的语文专家,北京一百八十中的宁鸿彬老师,上海育才中学的于漪老师,华东师大附中的陆继椿老师,嘉定的钱梦龙老师,辽宁盘锦的魏书生老师,还有安徽芜湖蔡澄清,江西的张富,广东的钟德赣,四川的李镇西等老师,还有这几年的教改新秀程翔、程红兵等。他们的教改成绩斐然,令广大语文教师敬佩。然而,“一花独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几枝独秀只能令人嗅到春的气息,却未能看到百般芳菲万紫千红的景象。尤其是在相对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仍令人不甚满意,跟不上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节拍。
新课标,新课程已实施好几个年头了,但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之一是:仍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穿新鞋走老路”。过去怎样讲,现在仍然怎样讲,过去老师怎样教我,现在我怎样教你。我讲你听,我说你记。从课题、作者到课后练习,一手包办,你听我的。自己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
现状之二是:自己不钻研教材,没有完成对文本的解读,课堂上照本宣科,漏洞百出。有位八年级语文都是在教叶老的《苏州园林》时,说“全文共十一个自然节,把第一节划为第一部分。第二到第十节划为第二部分,第十一节划为第三部分。”学生茫然,但慑于教师权威没有吱声。听课者将课文一数,课文只有十个自然节。下课后座谈,听课老师问授课者,授课者说:“过去的教师用书和现在教师用书不都说十一个自然节吗?”另一位语文教师讲《我的叔叔于勒》时,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课后有教师问:“你怎么说是于勒呢?”回答说:“课后臧玉书的分析不是这样说的吗?”其实,这一问题早有定论。我想,小说的主人公定位不同肯定会使小说的主题思想表现的侧重点不一样。
现状之三是:“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一节课全部设计成了问答题,学生回答不出不做进一步引导,问了张三问李四。问学生“飞流直下几千尺”“疑似银河落几天”,问“白求恩是哪国人?今年多大岁数了?”的语文教师不是一两个人的现象。课堂上问来问去,毫无思考价值的“质疑”,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是教学过程既缺乏层次面,又缺乏适时的引导。虽然美其名曰“师生互动,平等对话”,实则闲扯。
现状之四是:片面强调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忽视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感受、感悟。一节语文课,声、光、色、像齐备。教师忙于操作,学生眼花瞭乱。在课堂上,课文被肢解成了练习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了“蜻蜓点水”。学生自主感知、感悟课文的空间失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思维和模式被教师的“课件”牵住了“鼻子”。有些课甚至“走”的更远,语文课堂成了电影、电视课,一节课黑板上空无一字,这种现象现在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是不是背离了语文教学发展的主流方向,答案自然是肯定的了。
探究这些现状背后的原因其一是:有些语文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敬业爱岗精神缺乏。这些人并非素质不高。目前任何一所农村初中,教师大专学历达标率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由于不思进取,教育理论刊物不订、不看,语文教育界的“三老”是谁,不知道。“程翔,程红兵”更不知何许人也。语文新课标的“三个维度”也说不清楚。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便我行我素了。这绝非个别,也并非夸张。
原因之二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魔影仍然飘浮在中学的上空。县乡教育行政主管对教师的考核仍然是“唯分数论”。平时竞赛、期中期末考试之后,排学生排教师。上面三令五申,县乡岿然不动。难怪教师们说:“考试不是考学生,是在考老师。”单一的评价机制,谁敢进行带有风险性的教改呢?万一失败,家长不满意,校长也不愿意,学生与上级领导就更不用说了。
原因之三是:农村落后的经济条件的制约。不少农村初中,连个图书室也没有。语文教师查找一下资料也无处查起,对教师的素质提高不能不受影响。尽管这几年政府对教育投入极大,农村定点初中配备了电脑和远程教育设备。学校电脑联网者可说是寥若晨星。制作课件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上课者无不东奔西走,奔波于县校之间,耗时费力。另外,还有“非一言以蔽之”的情况,都对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师起着不同的制约作用。
我,做为一个执教三十二年的毕业班语文教师,多么期待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繁花似锦的春天到来!面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之现状,虽然忧心忡忡,但也难觅良策。现在写出来,以期抛砖引玉,与广大语文同行共商“国事”。
新课标,新课程已实施好几个年头了,但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之一是:仍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穿新鞋走老路”。过去怎样讲,现在仍然怎样讲,过去老师怎样教我,现在我怎样教你。我讲你听,我说你记。从课题、作者到课后练习,一手包办,你听我的。自己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
现状之二是:自己不钻研教材,没有完成对文本的解读,课堂上照本宣科,漏洞百出。有位八年级语文都是在教叶老的《苏州园林》时,说“全文共十一个自然节,把第一节划为第一部分。第二到第十节划为第二部分,第十一节划为第三部分。”学生茫然,但慑于教师权威没有吱声。听课者将课文一数,课文只有十个自然节。下课后座谈,听课老师问授课者,授课者说:“过去的教师用书和现在教师用书不都说十一个自然节吗?”另一位语文教师讲《我的叔叔于勒》时,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课后有教师问:“你怎么说是于勒呢?”回答说:“课后臧玉书的分析不是这样说的吗?”其实,这一问题早有定论。我想,小说的主人公定位不同肯定会使小说的主题思想表现的侧重点不一样。
现状之三是:“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一节课全部设计成了问答题,学生回答不出不做进一步引导,问了张三问李四。问学生“飞流直下几千尺”“疑似银河落几天”,问“白求恩是哪国人?今年多大岁数了?”的语文教师不是一两个人的现象。课堂上问来问去,毫无思考价值的“质疑”,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是教学过程既缺乏层次面,又缺乏适时的引导。虽然美其名曰“师生互动,平等对话”,实则闲扯。
现状之四是:片面强调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忽视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感受、感悟。一节语文课,声、光、色、像齐备。教师忙于操作,学生眼花瞭乱。在课堂上,课文被肢解成了练习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了“蜻蜓点水”。学生自主感知、感悟课文的空间失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思维和模式被教师的“课件”牵住了“鼻子”。有些课甚至“走”的更远,语文课堂成了电影、电视课,一节课黑板上空无一字,这种现象现在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是不是背离了语文教学发展的主流方向,答案自然是肯定的了。
探究这些现状背后的原因其一是:有些语文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敬业爱岗精神缺乏。这些人并非素质不高。目前任何一所农村初中,教师大专学历达标率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由于不思进取,教育理论刊物不订、不看,语文教育界的“三老”是谁,不知道。“程翔,程红兵”更不知何许人也。语文新课标的“三个维度”也说不清楚。所以在语文课堂上便我行我素了。这绝非个别,也并非夸张。
原因之二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魔影仍然飘浮在中学的上空。县乡教育行政主管对教师的考核仍然是“唯分数论”。平时竞赛、期中期末考试之后,排学生排教师。上面三令五申,县乡岿然不动。难怪教师们说:“考试不是考学生,是在考老师。”单一的评价机制,谁敢进行带有风险性的教改呢?万一失败,家长不满意,校长也不愿意,学生与上级领导就更不用说了。
原因之三是:农村落后的经济条件的制约。不少农村初中,连个图书室也没有。语文教师查找一下资料也无处查起,对教师的素质提高不能不受影响。尽管这几年政府对教育投入极大,农村定点初中配备了电脑和远程教育设备。学校电脑联网者可说是寥若晨星。制作课件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上课者无不东奔西走,奔波于县校之间,耗时费力。另外,还有“非一言以蔽之”的情况,都对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师起着不同的制约作用。
我,做为一个执教三十二年的毕业班语文教师,多么期待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繁花似锦的春天到来!面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之现状,虽然忧心忡忡,但也难觅良策。现在写出来,以期抛砖引玉,与广大语文同行共商“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