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社会越来越关注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活动时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通过营造轻松、舒适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适当地运用心理暗示等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分析笔者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渗透。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数学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小学阶段是学生全面发展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时期,对于学生思想观念、情感能力以及价值观的培养十分重要。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已成为数学教学发展的必要途径。教师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教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合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入其中,可以激发出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同时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学生成为未来综合素质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一、挖掘教材內容,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的人格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标,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中心,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多数是以理论性的知识为主,缺少了人文性的知识。因此,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挖掘出可以发展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容。小学数学教师讲解数与代数的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能力以及计算能力;认识图形的内容,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以及空间观念;概率统计的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生活常识。这些内容都可以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
例如,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圆周率》这一内容时,先将圆周率历史背景挖掘出,将数学家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故事讲述给学生,感受历史名人追求理想的艰辛。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增加了自身的自豪感以及自信心,在感受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养成了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良好精神,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增加活动体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处于义务阶段的学生,教师在开展数学课堂时,要培育学生具备相关的数学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思想以及基本活动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增加学生的课堂活动体验,使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不仅能掌握公式原理、理论知识等,还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这一内容时,数学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强化学生的思索能力,在数学课堂开始时,笔者先准备出一道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一个农民伯伯有两块稻田地,两块稻田地的长度分别是14米、6米,宽度分别是7米、7米,请同学们求出农民伯伯两块稻田地的总面积。”教师将两块稻田地的平面图并排摆放在一起,用不一样的颜色进行区分。学生们通过观察思考后得出:①14×7=98(平方米),6×7=42(平方米),98+42=140(平方米);②(14+6)×7=20×7=140(平方米)这两种算法。使学生在计算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乘法分配律,可以进行简便方式算题,遇到相关的数学难题可以自主地运用乘法分配率进行运算,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学生分组探究,发挥学生主动性
数学难题可以通过不断思索、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进行解决,这也为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讨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活动时可以采用学生小组探究的方法,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还可以带给学生学会合作、体验合作以及享受合作的机会。使胆小、不自信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交流中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后,应该留给学生们充分的小组讨论时间,让同学们进行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中发表出自己的想法,共同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的教学时,教师在让学生了解圆的周长意义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们先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C=2πr,之后小组共同探讨圆的周长计算方法,使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拥有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树立起数学学习自信心,为自己知识的获得感到自豪,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总而言之,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全体教师的任务所在。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其中,为学生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不但可以优化自身的教学水平,使课堂教学得到有效开展,还可以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使学生逐渐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为国家未来发展培养可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苟芳源.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教育革新,2019(08):57.
[2] 常永亮,贺晓燕.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J].家长,2019(06):53+55.
[3] 张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书育人,2019(13):33.
[4] 郑玮蕃.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J].中华少年,2019(05):75-76.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数学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小学阶段是学生全面发展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时期,对于学生思想观念、情感能力以及价值观的培养十分重要。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已成为数学教学发展的必要途径。教师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教授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合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入其中,可以激发出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同时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学生成为未来综合素质型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一、挖掘教材內容,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的人格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标,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中心,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多数是以理论性的知识为主,缺少了人文性的知识。因此,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挖掘出可以发展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容。小学数学教师讲解数与代数的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能力以及计算能力;认识图形的内容,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以及空间观念;概率统计的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生活常识。这些内容都可以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
例如,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圆周率》这一内容时,先将圆周率历史背景挖掘出,将数学家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故事讲述给学生,感受历史名人追求理想的艰辛。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增加了自身的自豪感以及自信心,在感受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养成了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良好精神,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增加活动体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处于义务阶段的学生,教师在开展数学课堂时,要培育学生具备相关的数学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思想以及基本活动经验,同时还要注重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增加学生的课堂活动体验,使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不仅能掌握公式原理、理论知识等,还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这一内容时,数学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强化学生的思索能力,在数学课堂开始时,笔者先准备出一道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一个农民伯伯有两块稻田地,两块稻田地的长度分别是14米、6米,宽度分别是7米、7米,请同学们求出农民伯伯两块稻田地的总面积。”教师将两块稻田地的平面图并排摆放在一起,用不一样的颜色进行区分。学生们通过观察思考后得出:①14×7=98(平方米),6×7=42(平方米),98+42=140(平方米);②(14+6)×7=20×7=140(平方米)这两种算法。使学生在计算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乘法分配律,可以进行简便方式算题,遇到相关的数学难题可以自主地运用乘法分配率进行运算,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学生分组探究,发挥学生主动性
数学难题可以通过不断思索、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进行解决,这也为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讨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活动时可以采用学生小组探究的方法,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还可以带给学生学会合作、体验合作以及享受合作的机会。使胆小、不自信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交流中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后,应该留给学生们充分的小组讨论时间,让同学们进行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中发表出自己的想法,共同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的教学时,教师在让学生了解圆的周长意义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们先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C=2πr,之后小组共同探讨圆的周长计算方法,使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拥有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树立起数学学习自信心,为自己知识的获得感到自豪,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总而言之,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全体教师的任务所在。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其中,为学生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不但可以优化自身的教学水平,使课堂教学得到有效开展,还可以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使学生逐渐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为国家未来发展培养可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苟芳源.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教育革新,2019(08):57.
[2] 常永亮,贺晓燕.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J].家长,2019(06):53+55.
[3] 张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书育人,2019(13):33.
[4] 郑玮蕃.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J].中华少年,2019(05):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