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支架理论”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体,而教师起到了支架的作用不再是“传道者“。在”支架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要突破传统的单词,语法讲授占主宰的课堂,转化成为在教师搭建的各种支架的帮助下发挥积极主动性,充分调动思维的活跃性,跨越”最近发展区“,最终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支架理论 最近发展区 大学英语阅读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和译的能力以及初步写与说的能力”,这明确指出了要把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过程的首位。传统的大学英语阅读课堂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主要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满堂灌。一般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影响阅读理解的主要因素是词汇和语法,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就是拼读单词,讲解单词及语法点把阅读课上成了精读课。这样的教学方法单一,陈旧,作用微乎其微,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准确率,但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阅读其他文章没有什么帮助。作者将在支架理论框架下探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课堂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展开学习,通过学习建构出属于自己所理解,领悟的知识来提高阅读能力。
二、支架理论
“支架”(Scaffold),原本是建筑行业的术语,是建筑工人在建筑楼房时用的一种工具,他能给予的暂时性支持,当楼房建好后,这种支持就撤掉了。伍德(wood,1976)最早借用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外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给予的有效支持。普利斯利(Pressly,1996)进一步提出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工具,支架式教学法的最直接理论基础源至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1978)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是指教师等人在支持学习者发展中,提供支持以让他们进入下一阶段或水平的角色。支架理论促进了学习者在以前认知上的能力,并把新信息内化。
三、大学英语阅读课堂中支架理论的应用
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学生的主体,但教师不再是授业解惑的“传授者”了,而是一个建筑工地上的”支架”,这个支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供一个暂时性的支持,因此在阅读过程中为学生搭建“支架”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学生积累阅读策略,发展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
支架式教学方法主要由搭建支架、进入情境、探索认知和效果评价四个部分组成。这里我们将主要讨论如何搭建支架,把握支架理论。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常见的阅读学习支架可以分为背景支架、问题支架、合作学习支架、评估支架、图表支架等。根据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一般要搭建以下几个支架:
(一)背景支架。在课程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本次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对于学生理解知识,解决问题、创造性学习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背景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支架。问题支架的设计可以在阅读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阅读前可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阅读,阅读中可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思考,阅读后的问题支架可以让学生主动反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能力。但是设计问题过程中要注意问题要具体,不要太抽象,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开放性,不要让学生在问题中形成思维定式。
(三)图表支架。图表支架可以更加直观的描述所要表达事物的联系,系统把握问题的脉络,使大家头脑中比较枯燥的阅读课堂更加形象、生动。图表的搭建可以让学生头脑中形成图示构建出整篇文章的轮廓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
(四)合作学习支架。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合作学习支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个体学习的任务分解到小组学习的任务总和,根据学生的性格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意识,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评估支架。课前课后对学生或小组完成任务表现的搭建一个评估支架,给学生相应的打分、小组互评或者口头点评都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取长补短。为下次课堂中可以有更好的表现提供建议。
四、结语
支架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课堂的使用更加强调学生阅读的过程,而不是会做几道阅读选择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教学效果,支架理论倡导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相互协作的能力。受支架理论的影响,老师往往没有完全理解或者在曲解理论的情况下,就会陷入一种误区无论什么样的情形都会跟支架联系在一起,比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随便举个例子,提出一个问题,给学生提供一条建议,画个图表都认为教学过程中使用了支架理论,其实不然。支架理论应当为学习者建构知识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进一步理解所需要,为此,事先要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支架。
参考文献:
[1]马平.“支架理论“框架下英语专业《英语阅读》教学探讨[J].外国语文,2012.6
[2]胡东方.教育新思维[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J].外语届,2006(4).
[4]闫寒冰.学習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136
[5]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
湖南省2012年度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民办院校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新模式实践研究》(湘教通[2012]401号);长沙医学院2012年度校级教改立项课题《民办院校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新模式实践研究》长医教([2012]20号)。
【关键词】支架理论 最近发展区 大学英语阅读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和译的能力以及初步写与说的能力”,这明确指出了要把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过程的首位。传统的大学英语阅读课堂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主要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满堂灌。一般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影响阅读理解的主要因素是词汇和语法,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就是拼读单词,讲解单词及语法点把阅读课上成了精读课。这样的教学方法单一,陈旧,作用微乎其微,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准确率,但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阅读其他文章没有什么帮助。作者将在支架理论框架下探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课堂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展开学习,通过学习建构出属于自己所理解,领悟的知识来提高阅读能力。
二、支架理论
“支架”(Scaffold),原本是建筑行业的术语,是建筑工人在建筑楼房时用的一种工具,他能给予的暂时性支持,当楼房建好后,这种支持就撤掉了。伍德(wood,1976)最早借用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外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给予的有效支持。普利斯利(Pressly,1996)进一步提出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工具,支架式教学法的最直接理论基础源至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1978)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是指教师等人在支持学习者发展中,提供支持以让他们进入下一阶段或水平的角色。支架理论促进了学习者在以前认知上的能力,并把新信息内化。
三、大学英语阅读课堂中支架理论的应用
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是学生的主体,但教师不再是授业解惑的“传授者”了,而是一个建筑工地上的”支架”,这个支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供一个暂时性的支持,因此在阅读过程中为学生搭建“支架”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学生积累阅读策略,发展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
支架式教学方法主要由搭建支架、进入情境、探索认知和效果评价四个部分组成。这里我们将主要讨论如何搭建支架,把握支架理论。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常见的阅读学习支架可以分为背景支架、问题支架、合作学习支架、评估支架、图表支架等。根据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一般要搭建以下几个支架:
(一)背景支架。在课程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本次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对于学生理解知识,解决问题、创造性学习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背景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支架。问题支架的设计可以在阅读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阅读前可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阅读,阅读中可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思考,阅读后的问题支架可以让学生主动反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能力。但是设计问题过程中要注意问题要具体,不要太抽象,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开放性,不要让学生在问题中形成思维定式。
(三)图表支架。图表支架可以更加直观的描述所要表达事物的联系,系统把握问题的脉络,使大家头脑中比较枯燥的阅读课堂更加形象、生动。图表的搭建可以让学生头脑中形成图示构建出整篇文章的轮廓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整体结构的把握。
(四)合作学习支架。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合作学习支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个体学习的任务分解到小组学习的任务总和,根据学生的性格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意识,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评估支架。课前课后对学生或小组完成任务表现的搭建一个评估支架,给学生相应的打分、小组互评或者口头点评都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取长补短。为下次课堂中可以有更好的表现提供建议。
四、结语
支架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课堂的使用更加强调学生阅读的过程,而不是会做几道阅读选择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教学效果,支架理论倡导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相互协作的能力。受支架理论的影响,老师往往没有完全理解或者在曲解理论的情况下,就会陷入一种误区无论什么样的情形都会跟支架联系在一起,比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随便举个例子,提出一个问题,给学生提供一条建议,画个图表都认为教学过程中使用了支架理论,其实不然。支架理论应当为学习者建构知识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进一步理解所需要,为此,事先要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支架。
参考文献:
[1]马平.“支架理论“框架下英语专业《英语阅读》教学探讨[J].外国语文,2012.6
[2]胡东方.教育新思维[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J].外语届,2006(4).
[4]闫寒冰.学習过程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136
[5]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
湖南省2012年度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民办院校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新模式实践研究》(湘教通[2012]401号);长沙医学院2012年度校级教改立项课题《民办院校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新模式实践研究》长医教([2012]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