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语感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语感培养理论和贫困山区走读生的英语学习现状,提出听、说不分家,诵、读成一体的语感培养方式,为贫困山区走读生学习英语找到了捷径。
关键词:语感;走读生;听说;朗读;背诵
新课程实施以来,中学英语教学面临着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挑战,通过语感培养来提高学习效率是许多教师采用的重要方法。及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会使学生学起来容易,教师教起来轻松,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感是语言发展从开始走向成熟期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对语言的语音、语义、语法、语气等综合运用所自然产生的激活效应,是对语言熟练掌握而自然生成的、不假思考的语言敏悟性。现代神经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习得的关建是语感的生成、发展和提高。
一、贫困山区走读生现状分析
贫困山区人口分布不集中,学校周边辐射半径大,山路崎岖,住宿条件差,许多学生步行上学,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在2至3小时之间。为了上学路上相互照应,他们很自然地分成了若干个小组,成员相对稳定。在贫困山区,家庭教育环节相对薄弱,部分学生认为英语难学,没有时间,学了又没用,逐渐放弃了英语学习。笔者对青海省互助县、甘肃省天祝县八所中学6000多名学生调察得知:学生见识较少,知识面狭窄,大部分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学校的实际英语教学效率与新课标的要求存在的差距较大。
二、如何培养走读生的语感
(一)听说不分家
交际教学思想的语言习得理论告诉我们,听、说是语言学习中萌生语感的重要手段。学习一门外语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实践,对语言进行输入输出。贫困山区走读生在课外时间全都说汉语,学习英语的时间得不到保障,许多学生入校不到半学期,就因不会读、不会说,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
春、冬季节,走读生上学时天还没亮,回家时已夜幕降临。学习语言的视觉效力受到限制,而听觉则不然。学生们在上学、回家的路上利用“随身听”边走边听磁带,领会语音、语调及发音方法,将自己的读音与磁带录音进行比较,看自己的发音是否准确,语调是否优美,建立良好的语音感,为语义感和语法感的形成了打好基础。
先听再说有助于语感的表现和成型,使语感得到全面的发展。如前所述,贫困山区走读生为了在路上为了能够相互照应,很自然地分成了若干小组,为他们进行语言输出训练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了能够让他们在小组内相互协助,教学中必须对自发形成的自然小组进行调整。首先,男、女小组交差组合。其次英语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与学习兴趣较弱的学生相互搭配。在每小组内指定组织者,在路上负责将口语交流落到实处。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语言输出的过程中,英语从他们的耳中进入,口中输出,对语感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朗读、背诵升华语感
叶圣陶曾说:“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其中的道理就转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生只有通过对课文的熟读精思,才能欣赏到文章特有的美,从而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
夏、秋季节,走读生上学时天已放亮,下午回家时也刚近黄昏,完全可以看到课本上的文字。学生们可再次利用路上的时间,边走边读上学来,边念边诵回家去。只要他们读音正确,懂得意义,就一篇英语课文,他们在路上可读10到20遍。反复进行朗读、背诵可以增加和巩固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将原本是显性的语言知识转化为隐性的语言知识。随着背诵输入的不断增加,学生对英语的敏感度也不断增强。朗读和背诵文章的语言表述、遣词造句方式就是学生领悟和接受该语言表述方式的过程,也就是经过文章的语言积淀而形成语感的过程。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时,材料除了要具有知识性以外,还应该具有实用性、趣味性、朗朗上口等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听、说和朗读背诵在学生学习期间的任何时间都可经进行,在此按季节化分是为适应客观条件做出的相应调整,春、冬季节上学路上侧重听说,在校期间加强诵读;夏、秋两季上学路上侧重诵读,在校期间加强听说,充分利用走读生上学路上的时间,促进语感的形成。
三、结语
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语感。语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语感是否已形成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亲自感受。因此,在培养学生语感的时候,要有充分的信心和十足的耐心,暗含期待,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覃百长.探析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教育与职业》[J], 2006年2月, 第 6 期,101—102。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关键词:语感;走读生;听说;朗读;背诵
新课程实施以来,中学英语教学面临着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挑战,通过语感培养来提高学习效率是许多教师采用的重要方法。及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会使学生学起来容易,教师教起来轻松,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感是语言发展从开始走向成熟期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对语言的语音、语义、语法、语气等综合运用所自然产生的激活效应,是对语言熟练掌握而自然生成的、不假思考的语言敏悟性。现代神经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习得的关建是语感的生成、发展和提高。
一、贫困山区走读生现状分析
贫困山区人口分布不集中,学校周边辐射半径大,山路崎岖,住宿条件差,许多学生步行上学,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在2至3小时之间。为了上学路上相互照应,他们很自然地分成了若干个小组,成员相对稳定。在贫困山区,家庭教育环节相对薄弱,部分学生认为英语难学,没有时间,学了又没用,逐渐放弃了英语学习。笔者对青海省互助县、甘肃省天祝县八所中学6000多名学生调察得知:学生见识较少,知识面狭窄,大部分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学校的实际英语教学效率与新课标的要求存在的差距较大。
二、如何培养走读生的语感
(一)听说不分家
交际教学思想的语言习得理论告诉我们,听、说是语言学习中萌生语感的重要手段。学习一门外语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实践,对语言进行输入输出。贫困山区走读生在课外时间全都说汉语,学习英语的时间得不到保障,许多学生入校不到半学期,就因不会读、不会说,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
春、冬季节,走读生上学时天还没亮,回家时已夜幕降临。学习语言的视觉效力受到限制,而听觉则不然。学生们在上学、回家的路上利用“随身听”边走边听磁带,领会语音、语调及发音方法,将自己的读音与磁带录音进行比较,看自己的发音是否准确,语调是否优美,建立良好的语音感,为语义感和语法感的形成了打好基础。
先听再说有助于语感的表现和成型,使语感得到全面的发展。如前所述,贫困山区走读生为了在路上为了能够相互照应,很自然地分成了若干小组,为他们进行语言输出训练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了能够让他们在小组内相互协助,教学中必须对自发形成的自然小组进行调整。首先,男、女小组交差组合。其次英语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与学习兴趣较弱的学生相互搭配。在每小组内指定组织者,在路上负责将口语交流落到实处。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语言输出的过程中,英语从他们的耳中进入,口中输出,对语感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朗读、背诵升华语感
叶圣陶曾说:“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其中的道理就转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生只有通过对课文的熟读精思,才能欣赏到文章特有的美,从而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
夏、秋季节,走读生上学时天已放亮,下午回家时也刚近黄昏,完全可以看到课本上的文字。学生们可再次利用路上的时间,边走边读上学来,边念边诵回家去。只要他们读音正确,懂得意义,就一篇英语课文,他们在路上可读10到20遍。反复进行朗读、背诵可以增加和巩固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将原本是显性的语言知识转化为隐性的语言知识。随着背诵输入的不断增加,学生对英语的敏感度也不断增强。朗读和背诵文章的语言表述、遣词造句方式就是学生领悟和接受该语言表述方式的过程,也就是经过文章的语言积淀而形成语感的过程。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时,材料除了要具有知识性以外,还应该具有实用性、趣味性、朗朗上口等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听、说和朗读背诵在学生学习期间的任何时间都可经进行,在此按季节化分是为适应客观条件做出的相应调整,春、冬季节上学路上侧重听说,在校期间加强诵读;夏、秋两季上学路上侧重诵读,在校期间加强听说,充分利用走读生上学路上的时间,促进语感的形成。
三、结语
要学好、用好英语,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语感。语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语感是否已形成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亲自感受。因此,在培养学生语感的时候,要有充分的信心和十足的耐心,暗含期待,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覃百长.探析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教育与职业》[J], 2006年2月, 第 6 期,101—102。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