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动手实践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它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也符合数学学习的规律,本文主要阐述了动手实践在小学生学习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作为数学教师要多为学生多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的數学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活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动手实践不仅要使学生乐学,还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是把数学实践活动放在了重要位置。数学实践活动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和数学素养。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由此可见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动手实践能激发兴趣
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活动来帮助理解。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把课本中一些例题转化成“玩耍”活动,从“玩”中体验抽象的数学知识。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学生从数学课堂上的“剪一剪”、“拼一拼”、“做一做”、“猜一猜”、“动一动”等数学活动中可以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些经验是老师平时没有办法“教”给学生的,必须由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获得。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的购物时,课堂上,可以利用学具卡片,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购物。孩子们之间通过沟通和交流,不仅掌握了使用人民币的方法,还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更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外还可以布置一些小任务:给家里的物品标价、自己开个家庭小超市等等。最后还可以结合课堂学习,让孩子们去一趟超市进行一次数学实践活动:同学独立选商品、分析购物小票、用合理的方式付钱、回家后再做一个“欢乐购物”评价单。他们在活动中收获了知识,同时还收获了生活给予他们的快乐!孩子们年龄尚小,还需要更多的交流实践机会。这样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数学知识,有力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掌握的知识往往要比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还能激发求知欲望。
二、动手实践中创新
在教学中,注意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有利于营造创新的氛围,激发创新的欲望,培养创新的意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学习一定要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的越多。”儿童可以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动作,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创设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的情景,学生就会在“动”中获得丰富的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发挥创新的潜能。比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这一节时,可以让学生先复习旧知,回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然后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利用手中的三角板、三角形学具,看能不能从已经学过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这样让学生通过动手摆、拼、移,再进行观察、思考,最后再通过多媒体演示,那么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样让每个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自己去探究、去分析、去归纳、去总结规律,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动手实践促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内到课外进行实践活动,除了开展好教材中安排的数学活动外,另外还应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动手实践活动,如让学生进行“学习用品、体育用品、喜欢吃的水果、喜欢看的动画片”以及家里“水电费、电话费、上网费用”的调查,“教室的长宽面积、操场的长度的测量,从家到学校距离”的估计等等。从而把学习书面的数学内容转化为数学活动,活生生的题目就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世界、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以及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孩子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服务于现实生活,就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核心素养得以提升。
本文为甘肃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小学中低年级数学实践活动有效性研究》(课题编号为GS[2017]GHB2695)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活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动手实践不仅要使学生乐学,还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是把数学实践活动放在了重要位置。数学实践活动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和数学素养。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由此可见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动手实践能激发兴趣
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活动来帮助理解。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把课本中一些例题转化成“玩耍”活动,从“玩”中体验抽象的数学知识。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学生从数学课堂上的“剪一剪”、“拼一拼”、“做一做”、“猜一猜”、“动一动”等数学活动中可以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些经验是老师平时没有办法“教”给学生的,必须由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获得。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的购物时,课堂上,可以利用学具卡片,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购物。孩子们之间通过沟通和交流,不仅掌握了使用人民币的方法,还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更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外还可以布置一些小任务:给家里的物品标价、自己开个家庭小超市等等。最后还可以结合课堂学习,让孩子们去一趟超市进行一次数学实践活动:同学独立选商品、分析购物小票、用合理的方式付钱、回家后再做一个“欢乐购物”评价单。他们在活动中收获了知识,同时还收获了生活给予他们的快乐!孩子们年龄尚小,还需要更多的交流实践机会。这样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数学知识,有力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掌握的知识往往要比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还能激发求知欲望。
二、动手实践中创新
在教学中,注意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有利于营造创新的氛围,激发创新的欲望,培养创新的意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学习一定要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的越多。”儿童可以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动作,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创设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的情景,学生就会在“动”中获得丰富的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发挥创新的潜能。比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这一节时,可以让学生先复习旧知,回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然后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利用手中的三角板、三角形学具,看能不能从已经学过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这样让学生通过动手摆、拼、移,再进行观察、思考,最后再通过多媒体演示,那么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样让每个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自己去探究、去分析、去归纳、去总结规律,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动手实践促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内到课外进行实践活动,除了开展好教材中安排的数学活动外,另外还应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动手实践活动,如让学生进行“学习用品、体育用品、喜欢吃的水果、喜欢看的动画片”以及家里“水电费、电话费、上网费用”的调查,“教室的长宽面积、操场的长度的测量,从家到学校距离”的估计等等。从而把学习书面的数学内容转化为数学活动,活生生的题目就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世界、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以及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孩子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服务于现实生活,就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核心素养得以提升。
本文为甘肃省“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小学中低年级数学实践活动有效性研究》(课题编号为GS[2017]GHB2695)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