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夫天命”归于本真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Tyra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归去来兮辞》中,两次写到“归去来兮”,是陶渊明心向“田园”的精神皈依,是陶渊明以“生命本然状态”真实袒露自己“归田”的内心矛盾与痛苦。全文围绕“归”字来阐述自己归向田园的心路历程,以及最终做出“顺从本心”的选择,使人生选择的冲突最后在内心实现了调和。陶渊明这种“超然于世,却又始终在世”的现实人生姿态,为后世人构建了“诗意栖居”的典范。
  关键词:矛盾;抉择;天命;本真
  一、 “归田”,归于“生命本真”
  开篇以“归去来兮”起笔,皈依的“急不可待”跃然纸上。随后以“田园将芜”反问自己“胡不归?”我们似乎能看到作者对自己之前的几次出仕经历流露出强烈的自责。反思自己过去的经历,作者认为是“心为形役”,内心被束缚了,由此决定与田园彻底诀别。作者在本文的序——《〈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田之后写作的组诗《归园田居》中也写自己“性本爱丘山”。显然,这样的一颗“自然之心”与虚伪矫饰的官场是不相融的,在“仕”“隐”之前几经寻找之后,他终于下定决心,回归田园,又怎不令自己欢愉?
  从这个“归”字,我们也能看出作者把田园当成了自己本来应该在的地方——“归宿”。因而,归田的决心下定之后,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雀跃也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启程路上“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轻飏”“飘飘”以一种轻盈的状态写出了卸下了官场的“束缚”之后的轻松与欢欣。“问征夫”,并不是不知前路的方向,实在是内心的迫切,才会不住地询问何时到达。“恨晨光”的“恨”字表面上是怨恨时间过得慢,实质上还是对回归田园的急不可待。
  对田园生活状态的想象,可以说是陶渊明内心人格的真实写照:“松菊犹存”“有酒盈樽”,这个田园与自己是有精神共鸣的,陶渊明视“酒与菊”为自己的生命,田园,也为“归家”的主人准备好了“菊、酒”。田园是懂陶渊明的,仿佛具有了人性,与陶渊明心灵相通。在这样的田园里,“引壶觞以自酌”,“自酌”二字,充分表达了身在田园中的人“自由自在”的状态,随心自饮。“眄庭柯”,园中之景,随意看看都能让自己获得满足;即使是“容膝”之地,也很容易让自己安心。
  在这样的地方,“门虽设而常关”,门本来是用于与外界沟通的,可是“常关”:他的田园,是与外界隔绝的。这里他所要隔绝的外界,是东晋晚期的那个混乱的社会,权利倾轧的外界,正如他在后面所提到的“世与我而相违”,他所要隔绝的也是与自己的“自然本心”相违背的人和事。在这个精神的安身之所里,他沉醉于其中,“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一切都是自然而然,随心所至。“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无心”“知还”写“云”“鸟”的自然而然,云气从山峰中自然而然地冒出,没有任何刻意;鸟儿飞累了就自然而然地返回。这又何尝不是在写自己?现在仕途经历让自己心倦了,就自然而然地归田了,像鸟儿归巢一样,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陶渊明的诗文里经常会写到“鸟”,无论是《饮酒》中的“飞鸟相与还”,还是《归园田居》里的“池鱼思故渊,羁鸟恋旧林”,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翱翔的飞鸟,最终都指向一致:“还”。这就跟陶渊明自己的经历一样,为了实现建功立业的梦想,几进几出地寻找“明主”(先投桓玄,后投刘裕),然而并未能如愿。在这寻找的过程中,心累了,该回家了,如今的归田就是“知还”。这里,田园俨然具有了人性,一草一木都与自己的精神契合,而自己也仿佛成了田园的一份子,达到“物我合一”。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种浑融一体的自然之景,是一切生命本然状态的真切展现:“自然而然”。
  田园中的生活也是自然而然的:“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春天来了,自然而然地就开始耕种;无论是“命巾车”还是“棹孤舟”,在山路间行走,都很随心自在。“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树木滋长,自然而然地茂盛;细水涓涓流淌,也是它本来的样子。天地间的万物,都是生命本来的状态,是“得时”,看着万物这种“本然”状态,陶渊明想到了自己现在的状态,也是自己的生命本来应该的样子。所以在田园里,他亲自农耕:“有事于西畴”。顾随在《驼庵诗话》里是这样评价陶渊明的:“陶渊明躬耕,别的田园诗人都是写田园之美,陶渊明写田园是说农桑之事。”钱钟书在《谈艺录——论陶渊明诗》里也说陶渊明“淳朴能作本色田夫语。”所谓本色,即生命的本然状态。可以说,陶渊明是把自己置身于田园之中,以田园在写“生活”,写自己的生命体验。
  二、 “归田”,矛盾痛苦后的抉择
  作者在文中第二次发出呼喊“归去来兮”,相对于开篇的热情奔放,这里则似乎要显得理性而慎重,这“归”的抉择,是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这个选择的过程,充满了痛苦和矛盾。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儒学世家,早年胸怀大志,作诗云“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二十首》其五)。他怀抱着“猛志”理想出仕,可在那个争权夺利的时代,处处充满着虚伪和矫饰的官场,“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这样的天性,二者本身是不可调和的。这对于陶渊明而言,无疑是痛苦的。想要实现自己的“志”,就只有出仕为官这一条路可选,可这官场却不是自己理想中的官场,所投奔的对象:桓玄、刘裕,“这两位虽是敌手,可在颠覆东晋王朝方面,则并无二致,可谓前仆后继的枭雄。”(陈引驰《走向田园,从枭雄身边……》)却并不是自己所想的能够“济苍生”的“明主”,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不是自己想要“事”的“主”。陶渊明所面临的,几乎是一种“无路可走”的人生绝境。
  他的这种痛苦与矛盾,在结尾段的“已矣乎”这一个感叹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現。“算了吧”,通常发出这种感叹的时候,一般是处于一种两难抉择的境地之中。后面的“曷不”“胡为”两个反问词也是对自己心灵的叩问。怀抱理想“出仕”,可这经历又有违自己的“本心”,让自己陷入“惶惶不安”“心神不宁”的状态。在这现实与自身激烈的矛盾中,内心的纠结与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可以说,每个处于这样境地的人,都会痛苦,这是同常人一样的。然而,常人多止于痛苦,甚至哀怨。陶渊明却不怨,在这一番矛盾纠结中,陶渊明以一种超然的态度来看待人生的悲哀。既然“寓形宇内复几时”,那曷不“委心任去留”呢?将自己现在所做的选择看作是“乐夫天命”的结果。所谓的“委心”“乐夫天命”都是顺其自然。把自己“回归田园”看作是顺应“天命”的一种自然而然。《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在他看来,这是上天的有意安排,是人生的最佳选择,是心灵理想的归宿,是人生价值的所在。如此,便将自我与外界的对立调和了,之前的出仕也好,现在的归隐也好,都是生命自然而然的结果。以一种冲淡平和的态度过着真实有烟火气的现实人生,这不就是生命本來应该有的样子吗?陶渊明将自己的选择归结为是“乐夫天命”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到这里,是出仕还是归隐,还有什么好纠结的呢?就顺心而为,做“真实的自己”好了。用他自己的诗来解读就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该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正是“生命的本真”啊!所以朱光潜在《诗论·陶渊明》中评价说:“‘真’字是渊明唯一恰当的评语。”顾随也在《驼庵诗话》中说:“与其说陶渊明是隐士,不如说他是真人。”
  虽然归隐后的生活并不轻松,先是遭受火灾,一家只能暂居船上,后又疾病缠身,饥寒交迫,生活都难以自给。然而在如此困顿中,他依然恪守着“生命的本真”,既不愤世嫉俗,也不自绝于世,也不怨天尤人。
  三、 “归田”,生命的姿态
  这种“超然于世,却又始终在世”的现实人生姿态,以“精神田园”的方式告诉了后世所有人:“君子固穷”,无论在什么处境中,身为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去获得最大的精神自由,去体会生命的真谛,在这块永恒的土地上“诗意栖居”。我想,这正是陶渊明的高度,也是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顾随.驼庵诗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13.
  [2]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2.
  [3]陈引驰.走向田园,从枭雄身边……[M].2016.
  [4]朱光潜.诗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2.
  [5]顾随.驼庵诗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李桃红,上海市,上海交大附中嘉定分校。
其他文献
摘 要:户外区域游戏是幼儿展现自我的最佳场所,也是教师观察幼儿真实反应的最佳时机。如何有效的设计观察工具,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观察内容更具价值成了关键。  关键词:户外区域;游戏;实践研究  一、 梳理目标、确立观察点。  观察活动的目标与集体教学目标不同,观察活动的目标要集合观察者,被观察,以及观察方式等多维度、多方面的发展目标,内容比较宽泛。为了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内,使观察更为有效性。以大班
摘要:在人们啧啧赞叹现在孩子富裕的物质生活时却忽略更重要的一点——来自心灵的暖阳。缺少父母疼爱的阳光,日久天长,孩子的心灵也会结冰,何谈幸福。本文以实例为基础,从处处留心观其行,寻找原因觅其源和情感关怀,讲求策略两个方面谈谈如何让缺乏亲情的孩子享受到爱的力量。  关键词:亲情;情感;关怀;策略  我们班在四年级时从外地转来一个名叫陈红的女生,她虽因为语言差异,与其他同学沟通有障碍,基础知识也不是很
摘 要: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提升,不仅和学生的英语知识的熟练程度有关,而且和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因此,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的阅读学习足够的重视,加强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切实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英语;农村地区;阅读方法;阅读能力  农村地区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英语学习的资源和渠道都比较少,导致学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的婚姻观日益发生变化:离婚率逐年上升,学校中的单亲家庭学生也越来越多。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学校教育日渐成了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正视的问题。  关键词:单亲家庭学生;问题;方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的婚姻观日益发生变化:离婚率逐年上升,学校中的单亲家庭学生也越来越多。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也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正视的问题。据调查表明,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
摘要:国家想要快速发展,民族期望及时振兴,离不开优质人才的建设作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下培养的人才已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当今社会的重点要求。高等数学作为应用基础性学科,在高校尤其理工科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大课题。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等数学;人才培养  本文以高校数学课程改革为主要探究内容,针对现阶段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進行分析,陈诉了当前背景下进
摘 要:笔者研究近五年的苏州中考语文试卷,发现古诗词鉴赏发生了以下变化:由不考到考,由考课内到考课外。笔者以《峨眉山月歌》为例说明改变传统古典诗词教学模式的必要性。笔者选取《峨眉山月歌》一课为例,力求寻找古典诗词教学的出路:致力于真实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优化;活动设计;鉴赏能力  笔者研究近五年的苏州中考语文试卷,发现古诗词鉴赏发生了以下变化:由不考到考,由考课内到考课外。这些变化使得我们
摘要:本文基于一堂公开课中出现的问题,思考初高中衔接的现状以及从学生心理,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教师教法和内容上对初高中衔接提出建议。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学习习惯;学习策略  一、 初高中衔接现状  在高一教师抱怨学生基础差,习惯差的背景下,笔者从高中教师的角度谈谈初高中衔接的现状。第一:由于高中教学进度快,内容多,任务重,高一的学生很少上初高中衔接的教程,而是马上进入高中课程的学习。第二:高一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小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脚步了,因此,我们需要不断的创新和改革小学英语教学的模式。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它不仅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还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使小学英语教学效果得到提升。本文主要分析了翻转课堂的意义,并研究了翻转课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英语;翻转课堂
摘 要:虽然新课改在我国已经实施多年,但从目前较多初中化学老师的课堂教学来看,仍属于应试教育范畴,并未进行创新的环保教育,使得较多初中生的化学环境素养较差,这对于学生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本文笔者对目前初中化学教学在环保教育方面的缺失问题进行了探讨,然后提出了绿色环境下初中化学教学的优化策略,旨在为相关教育研究提供有利参考。  关键词:初中化学;环保教育;缺失问题;优化策略  众所周知
摘 要:初中英语词汇课堂教学,可以从感知新的单词开始;通过理解词意,模仿发音;最后巩固和应用词汇;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英语词汇;课堂教学;有效性  英语词汇的学习,贵在坚持。英语词汇的教学:始于教学,终于运用。在真正的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词汇学习是学习英语的第一步。掌握一定量的词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和阅读、写作水平。英语词汇,有它特定的声音,特定的形式,每个词汇有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