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思政建设长期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贯彻党的高校思政工作方针是高校党建的重中之重。基于安徽省三校的实际调查,可以得出高校信仰建设的成就巨大但也有不足。如何突出问题导向,改革高校思政工作,进一步坚定大学生信马列、跟党走,是广大高校思政工作者的第一要务。
关键词: 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信仰 思政课
一、序言
2017年初中办、国办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导下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其核心要义是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部连续三年以红头文件(即《高等学校思政课建设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规划(2016—2020)》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的形式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事实说明了黨和国家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高校在校生的信仰情况深刻影响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高校思政工作在高校党建中处于极端重要的位置。那么,高校在校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如何?如何应对?笔者以安徽省的三所高校为例,对在校生的信仰进行调查,旨在准确把握当前高校在校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希望对学校思政课的开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问卷调查及分析
此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在2017年上半年以位于安徽省三个区域的三所高校(省会安徽大学、南部安徽师范大学、北部阜阳师范学院)在校生为调查对象,共计发放调查表780余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0份,收回率约为77%。问卷形式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共计27个题目,可分为以下几种题目: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认知、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等。基于问卷可以大致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在校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情况和地区经济发展对于大学生信仰建设的正负影响。根据统计,受访者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分别占比20.49%、40.00%、19.51%、20.00%。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男性占比45.37%,女性占比54.63%;文科专业学生占比40.98%,理科专业学生占比59.02%。这样一个数据大致符合受访高校的特点。笔者认为,参加调查的三所高等院校和学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反映受访安徽省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对安徽省高校思政课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情况及认知。调查表明:大多数受访对象信仰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分析得出女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程度高于男生4个百分点。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途持“充满信心”的态度。同时在个别访谈中,大部分学生肯定了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信仰,同时表示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前景的信心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现状。如果从性别层面分析这一数据,女生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前途持“信心”以上的比例高于男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其信仰关系到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程度取决于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况①。根据统计,多数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部分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学派或者思潮。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同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它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迫切需要为全党全国人民所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理论武器。据调查,广大学生信仰该思想。女性学生中表示相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够指导中国发展的比例高于男性学生,理科生学生高于文科学生。
若从年级层面分析,在校学生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中国发展的信心,随着学历的增长不断提升。高年级学生最高。
由此可见,虽然高校是各种思想云集的地方,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必能占领高校的信仰高地。在当下思想碰撞异常激烈的环境下,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显得尤为重要,要实现这一目标,增强大学在校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是最基础的工程,不断夯实巩固这一思想工程需要学校加强“两课”教育。
上文提到学校是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渠道②。根据统计有七成多的学生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途径是学校。在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网络媒介作为一种传播方式极大拓展了学生认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从年级分析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渠道,低年级在校生接受教育的渠道多为学校,三年级以后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渠道便呈现多样化趋势。
(二)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前途和中国现实国情认知的态度。自东欧剧变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波折。因而在问卷中设计了“您对马克思主义前途的信心”一题,根据调查结果,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大学生在校内接受的教育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前途有非常积极的认知。我国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③,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度受到较大影响。所以在“您觉得解决当前中国重大现实问题的选择是什么?”问题中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唯一选择约占总人数的大多数,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认同度很高,占据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
(三)在校生信仰调查。在回答“您相信什么?”时,大多数学生都信仰马克思主义,有个别人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信”。这表明还有个别学生处在信仰缺失的状态。对于大学在校生的信仰建设需要加强引导,将学生中的积极分子作为榜样进行发展,从而推进整体的信仰建设。
如果从动态的角度分析,那么在校大学生受到多种思潮的影响,应引起重视。
(四)高校“思政课”接受程度调查。思政课作为学生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是关乎高校思政工作建设和学生信仰建设的核心。调查设置了“您对大学设置思政课报以何种态度?”有34.59%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41.35%的学生认为“及格就行”。这反映了大学生对于思政治课的接受度不高。若从性别、学科和年级等方面进一步分析,有以下几方面结果: A.男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比女学生要积极。有26.88%的男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重要”,女生只有18.75%的人持此种态度,可见男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高于女生。B.文科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低于理科生,高年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高于低年级学生。C.低年级生学生认为“非常重要”的比例低于高年级学生。可能是由于大四升学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更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
党的十九大强调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对象是全体人民,学生更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体④。但是有些学生对于增加思政理论课的态度并不那么积极。为什么学生会有这种态度呢?
调查显示,有34.48%的学生因为“老师上课的方式不吸引人”而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进一步分析原因,就能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出结论:性别、学科分类和年级。性别层面,两成的女生和男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欠鲜活,男生和女生认为“老师上课的方式不吸引人”的比例大致相同。这说明男生和女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是相近的。学科分类层面,文科和理科学生因为课程设置欠鲜活而不喜欢思政课的比例大致都为20%左右。但文科生认为“授课的方式不吸引人”的比例低于理科生6.65个百分点。年级层面,无论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学生,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因是相近的。
综上分析,可以得出几点结论:A.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居于主流和主导地位。根据统计,在校生中大多数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比例随之增加。这说明在高校中马克思主义占领信仰高地。B.在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是多元的,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根据统计在校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长的,但是部分学生还是有信仰转移的可能。C、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形式单一”、“理论难度大”、“课程安排不合理”等原因使得学生的接受度不高。
二、影响高校在校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因素分析
高校在校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受内外因素共同作用而不断发生变化的,这些因素可以分成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前者是对高校信仰建设起到促进作用,而后者则是动摇。两种不同性质的因素的普遍存在要求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它们。
(一)影响高校在校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积极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因其科学性而具有独特的魅力。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⑤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成果,及时解决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指导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引导高校学生信仰的基本前提。
2.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先后通过与各种社会思潮相斗争赢得了多数人的认可,后又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及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以铁的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这是高校信仰建设的现实基础。
3.现在全国高校在校生高达2753万人⑥。高校通过积极分子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信仰建设三管齐下推动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是推进信仰建设的组织保障。
(二)影响高校在校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消极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东欧剧变后,国际共运出现波折。
2.马克思主义理论难度大,以高校在校学生的接受能力难以完全吸收。根据统计,受访的几所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共计138名专职教师(安徽大学42人、安徽师范大学66人、阜阳师范学院30人),但三校一二年级在校生合计31326人(安徽大学10750人,安徽师范大学10850人,阜阳师范学院9726人),师生比1∶227(安徽大学1∶255.95、安徽师范大学1∶164.4、阜阳师范学院1∶324.2),大班制授课使得多数学生似懂非懂,老师只能通过“讲授法”上课,课堂教学效果差。这就导致学生不理解,同时受制于课时的减少,多数知识点仅能一带而过,降低了学生的习得水平和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3.信息传播媒介多样化,导致高校少数学生接受西方思想。网络的普及,也使在校大学生可以轻易地获取西方思想。
三、加强高校在校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对策
针对上文中提出的问题及影响,秉承“发挥积极因素的正面作用,抑制消极因素负面作用”的原则,积极加强高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
第一,树立在校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理论。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应用在客观实践中才能发挥强大的能动作用。如果从数量层面考虑,2017年高校在校生2753万人,他们能否掌握马克思主义影响到能否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进一步指导他们运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改造社会。加强在校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首先需要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意识。因此,在大学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必要性和价值的宣传教育,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自觉参与并积极参与的意识,是当前的首要举措。
第二,发扬学生中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大学生进一步信仰马克思主义。学生中的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是与普通学生联系最紧密的群体,也是大学生中的示范榜样,他们通过一言一行诠释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崇高理想。共青团的性质需要推动共青团员信仰建设,共青团员具有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良好基础与条件,更应该切实发挥中国共产党对共青团的领导作用,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⑦。
第三,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上课方式,提高学生对复杂理论的接受度。高校思政课不易吸引,学生的最主要原因,是教学枯燥。在个别采访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表示老师上课“方式过于枯燥乏味”,“只教授理论课,缺乏一定室外参观教育”等,急需在授课中进行改革。阜阳师范学院在改革中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以点带面四步走”的实践教学路线,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有效转变“思政课”教学一直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的习惯作风,有效提升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水准。
重视高校学生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工作,從党中央到地方政府再到高校均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学生党建。阜阳师范学院党委在2016年先后出台《关于成立“大思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构建阜阳师范学院“大思政”教育工作格局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阜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通知》、《关于印发〈阜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推动思想政治课建设。这是一个改革过程,一定会卓有成效。相信在今后的改革中,高校能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①张长虹.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04).
②刘瑞波.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北青干院学报,2012(06).
③王金玲.改革开放与中国历史转变[J].理论界,2013(06).
④吴汉全,王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的的表征及其缘由[J].盐城师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02).
⑤陈兰芳.从文化自觉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
⑥国家统计局.2017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18.2.28.
⑦张成元.党支部书记如何做好学校党建工作[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06).
关键词: 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信仰 思政课
一、序言
2017年初中办、国办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导下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其核心要义是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部连续三年以红头文件(即《高等学校思政课建设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规划(2016—2020)》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的形式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事实说明了黨和国家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高校在校生的信仰情况深刻影响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高校思政工作在高校党建中处于极端重要的位置。那么,高校在校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如何?如何应对?笔者以安徽省的三所高校为例,对在校生的信仰进行调查,旨在准确把握当前高校在校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希望对学校思政课的开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问卷调查及分析
此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在2017年上半年以位于安徽省三个区域的三所高校(省会安徽大学、南部安徽师范大学、北部阜阳师范学院)在校生为调查对象,共计发放调查表780余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0份,收回率约为77%。问卷形式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共计27个题目,可分为以下几种题目: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认知、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等。基于问卷可以大致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在校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情况和地区经济发展对于大学生信仰建设的正负影响。根据统计,受访者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分别占比20.49%、40.00%、19.51%、20.00%。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男性占比45.37%,女性占比54.63%;文科专业学生占比40.98%,理科专业学生占比59.02%。这样一个数据大致符合受访高校的特点。笔者认为,参加调查的三所高等院校和学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反映受访安徽省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对安徽省高校思政课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情况及认知。调查表明:大多数受访对象信仰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分析得出女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程度高于男生4个百分点。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途持“充满信心”的态度。同时在个别访谈中,大部分学生肯定了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信仰,同时表示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前景的信心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现状。如果从性别层面分析这一数据,女生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前途持“信心”以上的比例高于男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其信仰关系到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程度取决于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况①。根据统计,多数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部分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学派或者思潮。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同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它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迫切需要为全党全国人民所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理论武器。据调查,广大学生信仰该思想。女性学生中表示相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够指导中国发展的比例高于男性学生,理科生学生高于文科学生。
若从年级层面分析,在校学生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中国发展的信心,随着学历的增长不断提升。高年级学生最高。
由此可见,虽然高校是各种思想云集的地方,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必能占领高校的信仰高地。在当下思想碰撞异常激烈的环境下,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显得尤为重要,要实现这一目标,增强大学在校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是最基础的工程,不断夯实巩固这一思想工程需要学校加强“两课”教育。
上文提到学校是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渠道②。根据统计有七成多的学生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途径是学校。在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网络媒介作为一种传播方式极大拓展了学生认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从年级分析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渠道,低年级在校生接受教育的渠道多为学校,三年级以后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渠道便呈现多样化趋势。
(二)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前途和中国现实国情认知的态度。自东欧剧变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波折。因而在问卷中设计了“您对马克思主义前途的信心”一题,根据调查结果,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大学生在校内接受的教育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前途有非常积极的认知。我国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③,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度受到较大影响。所以在“您觉得解决当前中国重大现实问题的选择是什么?”问题中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唯一选择约占总人数的大多数,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认同度很高,占据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
(三)在校生信仰调查。在回答“您相信什么?”时,大多数学生都信仰马克思主义,有个别人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信”。这表明还有个别学生处在信仰缺失的状态。对于大学在校生的信仰建设需要加强引导,将学生中的积极分子作为榜样进行发展,从而推进整体的信仰建设。
如果从动态的角度分析,那么在校大学生受到多种思潮的影响,应引起重视。
(四)高校“思政课”接受程度调查。思政课作为学生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是关乎高校思政工作建设和学生信仰建设的核心。调查设置了“您对大学设置思政课报以何种态度?”有34.59%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41.35%的学生认为“及格就行”。这反映了大学生对于思政治课的接受度不高。若从性别、学科和年级等方面进一步分析,有以下几方面结果: A.男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比女学生要积极。有26.88%的男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重要”,女生只有18.75%的人持此种态度,可见男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高于女生。B.文科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低于理科生,高年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高于低年级学生。C.低年级生学生认为“非常重要”的比例低于高年级学生。可能是由于大四升学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更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
党的十九大强调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对象是全体人民,学生更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体④。但是有些学生对于增加思政理论课的态度并不那么积极。为什么学生会有这种态度呢?
调查显示,有34.48%的学生因为“老师上课的方式不吸引人”而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进一步分析原因,就能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出结论:性别、学科分类和年级。性别层面,两成的女生和男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欠鲜活,男生和女生认为“老师上课的方式不吸引人”的比例大致相同。这说明男生和女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是相近的。学科分类层面,文科和理科学生因为课程设置欠鲜活而不喜欢思政课的比例大致都为20%左右。但文科生认为“授课的方式不吸引人”的比例低于理科生6.65个百分点。年级层面,无论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学生,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因是相近的。
综上分析,可以得出几点结论:A.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居于主流和主导地位。根据统计,在校生中大多数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比例随之增加。这说明在高校中马克思主义占领信仰高地。B.在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是多元的,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根据统计在校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长的,但是部分学生还是有信仰转移的可能。C、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形式单一”、“理论难度大”、“课程安排不合理”等原因使得学生的接受度不高。
二、影响高校在校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因素分析
高校在校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受内外因素共同作用而不断发生变化的,这些因素可以分成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前者是对高校信仰建设起到促进作用,而后者则是动摇。两种不同性质的因素的普遍存在要求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它们。
(一)影响高校在校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积极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因其科学性而具有独特的魅力。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⑤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成果,及时解决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指导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引导高校学生信仰的基本前提。
2.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先后通过与各种社会思潮相斗争赢得了多数人的认可,后又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及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以铁的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这是高校信仰建设的现实基础。
3.现在全国高校在校生高达2753万人⑥。高校通过积极分子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信仰建设三管齐下推动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是推进信仰建设的组织保障。
(二)影响高校在校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消极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东欧剧变后,国际共运出现波折。
2.马克思主义理论难度大,以高校在校学生的接受能力难以完全吸收。根据统计,受访的几所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共计138名专职教师(安徽大学42人、安徽师范大学66人、阜阳师范学院30人),但三校一二年级在校生合计31326人(安徽大学10750人,安徽师范大学10850人,阜阳师范学院9726人),师生比1∶227(安徽大学1∶255.95、安徽师范大学1∶164.4、阜阳师范学院1∶324.2),大班制授课使得多数学生似懂非懂,老师只能通过“讲授法”上课,课堂教学效果差。这就导致学生不理解,同时受制于课时的减少,多数知识点仅能一带而过,降低了学生的习得水平和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3.信息传播媒介多样化,导致高校少数学生接受西方思想。网络的普及,也使在校大学生可以轻易地获取西方思想。
三、加强高校在校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对策
针对上文中提出的问题及影响,秉承“发挥积极因素的正面作用,抑制消极因素负面作用”的原则,积极加强高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
第一,树立在校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理论。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应用在客观实践中才能发挥强大的能动作用。如果从数量层面考虑,2017年高校在校生2753万人,他们能否掌握马克思主义影响到能否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进一步指导他们运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改造社会。加强在校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首先需要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意识。因此,在大学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必要性和价值的宣传教育,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自觉参与并积极参与的意识,是当前的首要举措。
第二,发扬学生中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大学生进一步信仰马克思主义。学生中的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是与普通学生联系最紧密的群体,也是大学生中的示范榜样,他们通过一言一行诠释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崇高理想。共青团的性质需要推动共青团员信仰建设,共青团员具有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良好基础与条件,更应该切实发挥中国共产党对共青团的领导作用,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⑦。
第三,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上课方式,提高学生对复杂理论的接受度。高校思政课不易吸引,学生的最主要原因,是教学枯燥。在个别采访的过程中,多数学生表示老师上课“方式过于枯燥乏味”,“只教授理论课,缺乏一定室外参观教育”等,急需在授课中进行改革。阜阳师范学院在改革中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以点带面四步走”的实践教学路线,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有效转变“思政课”教学一直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的习惯作风,有效提升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水准。
重视高校学生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工作,從党中央到地方政府再到高校均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和学生党建。阜阳师范学院党委在2016年先后出台《关于成立“大思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构建阜阳师范学院“大思政”教育工作格局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阜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通知》、《关于印发〈阜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等文件,推动思想政治课建设。这是一个改革过程,一定会卓有成效。相信在今后的改革中,高校能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①张长虹.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04).
②刘瑞波.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北青干院学报,2012(06).
③王金玲.改革开放与中国历史转变[J].理论界,2013(06).
④吴汉全,王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的的表征及其缘由[J].盐城师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02).
⑤陈兰芳.从文化自觉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
⑥国家统计局.2017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18.2.28.
⑦张成元.党支部书记如何做好学校党建工作[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