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当前实际来看,逆反心理是当前小学生的一个较突出的心理特征,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内因的三种类型和外因的三种表现具体阐述小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然后从尊重、理解、疏导及暗示四个原则具体阐述消除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逆反心理;对策
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今天,一旦老师、家长教育不当,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而孩子不愿接受长辈的教育,这样就给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带来负面效应。从实际来看,逆反心理是当前小学生的一个较突出的心理特征,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一、小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逆反心理是一种反常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是以抵触、不顺从为主要特征的心理状态。
小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育的途径来看,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原因;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有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下面着重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
从内因上看,小学生逆反心理通常有三种类型:
1.好奇型。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需求。在这种特殊的心理需求的驱动下,他们对自己好奇的事物总要探个究竟,遇事及问题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并且越是禁止的越感兴趣,越要查个清,问个白。当这种好奇心理与教师的禁止约定相对抗时,就产生了与禁止相悖的意向一一逆反。
2.平衡型。从心理学角度看,性格孤傲好胜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借助发泄来维系心理平衡的特征。当他们的情绪与教师或集体出现对立时,他们往往难以听得进别人的教育引导,甚至故意表现出抵制的态度,视与教师不合拍为荣,借与集体对抗表现“自我”,发泄不满,维系心理平衡
3.偏激型。小学生认识片面,看问题往往“以偏概全”,喜欢用他们的观点去评价教师与社会。当现实中的人事与他们心目中的模式、样板产生反差时,他们会以“别人不理解他们”、“社会不适应于他们”为由而把自己置身于教师、社会的对立面。偏激、片面的观点最终导致心理上的逆反。
另一方面,从外因看,则表现为:
1.教育观念模式化。教学上表现为教育者难以摆脱传统思想观念左右,视传统的东西为“法宝”,要么不舍得丟,要么不敢于丢,用以前的观念、标准去教育、要求现在的学生,对学生言行以防范、专制、束缚、压抑为主,尤其是在升学指挥棒的高压下,抓一片,放一片,紧一阵,松一阵。其结果往往是提高与压抑并存。表面上看,部分学生成绩得到了提高,但这个“提高”是建立在压抑另一部分学生的基础上,以牺牲另一部分学生的利益为代价的。这样,就难免会出现教育的“负效应”。
2.教育内容单一化。在教育内容上,往往是陈词老调:或宣传调子唱得高,夸大其词;或教育内容机械化,无间隔地重复,枯燥乏味;或重知识传授而轻思想教育,“讲”得多,“引”得少;或流于形式,不贴近学生实际,少有新意。
3.教育方法简单化。教育者对学生难以做到一视同仁,往往求全责备,“恨铁不成钢”,操之过急,较少考虑学生知识水平及能力差异,同等要求,强行灌输;态度生硬,疏而不导,动辄训斥,甚至处罚;条条框框多,正面说服少,板起脸孔,严肃有余,温和不足,令学生敬而远之,或嗤之以鼻。
二、消除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我们具体分析了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后,就可以对症下药,通过适当的手段培养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消除学生逆反心理,进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功效。
1.尊重。新时代的小学生见多识广,思想活跃。他们主观上往在认为自己不再是“小孩”,总觉得自己长大了,已经知道了不少知识,懂得了很多事情。已经完全可以像大人一样参与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了。但客观上,其行为及思想又摆脱不了稚气,这一点决定了他们的尊严感易受伤害;而一旦其尊严感受到伤害时,就会产生自卑情绪及对抗破坏激情。因此,教育者对他们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尽可能尊重他们。须知,“尊重是消除代沟的基础。”
2.理解。理解是增进信任的润滑剂。教育者如能采取心理换位方法,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苦恼,体谅学生的处境,平时能够多与学生接触、谈心、辅导,学习上、生活上多关心、多鼓励、多表扬,多吸收他们参加集体活动。诚心实意的爱会使学生形成一种强大的内驱力,促使其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还要对他们多一点关心安慰与帮助,多一点童心和爱心,热情而耐心地教育他们,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情之所至,金石焉能不开。
3.疏导。对于学生的逆反心理,一方面是不能过急,要耐心疏导,另一方面是不能放纵,在给学生明理的情况下立规矩。消除学生逆反心理,尊重与理解是基础,疏导是关键。师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心距”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同乐同忧,学生才乐意与教师亲近,乐意听从教师教育。在此基础上,教育者合理硫导,自然会事半功倍。当然,“硫导”既要“疏”又要“导”,要恰当指出不足,疏清“积淤”,又要正面引导,使学生明确改正方向。方法也应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褒抑有分寸,态度要诚恳。
4.暗示。所谓暗示,是指权威者通过语言、行为、环境对人的心理上的影响过程。在应用时,教师对学生要坚持“三多三少”:即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帮助,少埋怨。可以通过语言进行暗示,有步骤地向学生提供新知识,设置悬念,展现情景,激发情感;可以通过表情进行暗示,对学生行为用微笑、赞许、欣赏等神态动作补充和加强言语情感,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还可以通过环境进行暗示,把教育教学内容寓于各类环境布置中,让学生在赏心的环境中获取知识。
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它易使人孤立离群,抑制自信心,给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损害。教育者只有认真分析其成因,遵循尊重、理解、疏导、暗示相结合的原则,从他们的实际出发,精准施策,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才能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徐吴英. 情理交融化解阻力--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和对策[J]. 班主任, 2005(04):36-37
[2]王旭. 浅谈小学生行为偏差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 现代交际:下半月, 2012.
关键词:小学生;逆反心理;对策
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今天,一旦老师、家长教育不当,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而孩子不愿接受长辈的教育,这样就给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带来负面效应。从实际来看,逆反心理是当前小学生的一个较突出的心理特征,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一、小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逆反心理是一种反常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是以抵触、不顺从为主要特征的心理状态。
小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育的途径来看,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原因;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有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下面着重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
从内因上看,小学生逆反心理通常有三种类型:
1.好奇型。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需求。在这种特殊的心理需求的驱动下,他们对自己好奇的事物总要探个究竟,遇事及问题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并且越是禁止的越感兴趣,越要查个清,问个白。当这种好奇心理与教师的禁止约定相对抗时,就产生了与禁止相悖的意向一一逆反。
2.平衡型。从心理学角度看,性格孤傲好胜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借助发泄来维系心理平衡的特征。当他们的情绪与教师或集体出现对立时,他们往往难以听得进别人的教育引导,甚至故意表现出抵制的态度,视与教师不合拍为荣,借与集体对抗表现“自我”,发泄不满,维系心理平衡
3.偏激型。小学生认识片面,看问题往往“以偏概全”,喜欢用他们的观点去评价教师与社会。当现实中的人事与他们心目中的模式、样板产生反差时,他们会以“别人不理解他们”、“社会不适应于他们”为由而把自己置身于教师、社会的对立面。偏激、片面的观点最终导致心理上的逆反。
另一方面,从外因看,则表现为:
1.教育观念模式化。教学上表现为教育者难以摆脱传统思想观念左右,视传统的东西为“法宝”,要么不舍得丟,要么不敢于丢,用以前的观念、标准去教育、要求现在的学生,对学生言行以防范、专制、束缚、压抑为主,尤其是在升学指挥棒的高压下,抓一片,放一片,紧一阵,松一阵。其结果往往是提高与压抑并存。表面上看,部分学生成绩得到了提高,但这个“提高”是建立在压抑另一部分学生的基础上,以牺牲另一部分学生的利益为代价的。这样,就难免会出现教育的“负效应”。
2.教育内容单一化。在教育内容上,往往是陈词老调:或宣传调子唱得高,夸大其词;或教育内容机械化,无间隔地重复,枯燥乏味;或重知识传授而轻思想教育,“讲”得多,“引”得少;或流于形式,不贴近学生实际,少有新意。
3.教育方法简单化。教育者对学生难以做到一视同仁,往往求全责备,“恨铁不成钢”,操之过急,较少考虑学生知识水平及能力差异,同等要求,强行灌输;态度生硬,疏而不导,动辄训斥,甚至处罚;条条框框多,正面说服少,板起脸孔,严肃有余,温和不足,令学生敬而远之,或嗤之以鼻。
二、消除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我们具体分析了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后,就可以对症下药,通过适当的手段培养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消除学生逆反心理,进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功效。
1.尊重。新时代的小学生见多识广,思想活跃。他们主观上往在认为自己不再是“小孩”,总觉得自己长大了,已经知道了不少知识,懂得了很多事情。已经完全可以像大人一样参与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了。但客观上,其行为及思想又摆脱不了稚气,这一点决定了他们的尊严感易受伤害;而一旦其尊严感受到伤害时,就会产生自卑情绪及对抗破坏激情。因此,教育者对他们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尽可能尊重他们。须知,“尊重是消除代沟的基础。”
2.理解。理解是增进信任的润滑剂。教育者如能采取心理换位方法,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苦恼,体谅学生的处境,平时能够多与学生接触、谈心、辅导,学习上、生活上多关心、多鼓励、多表扬,多吸收他们参加集体活动。诚心实意的爱会使学生形成一种强大的内驱力,促使其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还要对他们多一点关心安慰与帮助,多一点童心和爱心,热情而耐心地教育他们,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情之所至,金石焉能不开。
3.疏导。对于学生的逆反心理,一方面是不能过急,要耐心疏导,另一方面是不能放纵,在给学生明理的情况下立规矩。消除学生逆反心理,尊重与理解是基础,疏导是关键。师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心距”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同乐同忧,学生才乐意与教师亲近,乐意听从教师教育。在此基础上,教育者合理硫导,自然会事半功倍。当然,“硫导”既要“疏”又要“导”,要恰当指出不足,疏清“积淤”,又要正面引导,使学生明确改正方向。方法也应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褒抑有分寸,态度要诚恳。
4.暗示。所谓暗示,是指权威者通过语言、行为、环境对人的心理上的影响过程。在应用时,教师对学生要坚持“三多三少”:即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帮助,少埋怨。可以通过语言进行暗示,有步骤地向学生提供新知识,设置悬念,展现情景,激发情感;可以通过表情进行暗示,对学生行为用微笑、赞许、欣赏等神态动作补充和加强言语情感,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还可以通过环境进行暗示,把教育教学内容寓于各类环境布置中,让学生在赏心的环境中获取知识。
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它易使人孤立离群,抑制自信心,给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损害。教育者只有认真分析其成因,遵循尊重、理解、疏导、暗示相结合的原则,从他们的实际出发,精准施策,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才能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徐吴英. 情理交融化解阻力--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和对策[J]. 班主任, 2005(04):36-37
[2]王旭. 浅谈小学生行为偏差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 现代交际:下半月,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