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心理规律在美术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s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随处可见,因为它具有文字、声音、图片、动画、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同步进行,信息量大的优点,所以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教学中的效果如何呢,则出现了许多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上课就要使用多媒体手段来进行,符合当今的教育教学新形势;另一种则认为过多使用多媒体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不良影响。其实,争议的核心在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过程中有没有违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如何结合心理学的基本规律来使用多媒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课件确实具有很多优点,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抽象的教学信息形象化的传给学生,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课件利用本身的功能特点,通过色彩的对比,字体的大小,动画的设置,给学生提供了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信息。很好的体现了心理学中对象与背景转换的规律,表明对象与背景的对比越清晰,越有利于学生充分的感知教学内容。
  根据记忆规律,动作性,形象性的材料较抽象性的材料更易被记忆和掌握。多媒体的图象演示功能可以使很多抽象的教学问题变的具体且逼真,大大提高知识的可接受性。特别是教学中一些难做甚至无法做的演示变得轻而易举,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和制作也存在了多种误区。
  有时,教师为了吸引学生,把多媒体课件做得很花哨,表面上学生的兴趣很大,但大多数是在看热闹,违背了心理学中感知的规律,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导致课堂教学信息的传递受到影响。甚至有的教师让多媒体课件完全代替了黑板,课件只是照搬书本内容,造成学生视觉的僵化而忽略内容的掌握,而且多媒体图片播放较板书快,导致教学节奏加快,知识内容增多。
  有时,课件的制作色彩画面单调,一种色彩放到底,缺乏美感和审美情趣,画面文字太多,太挤,大小不美观,当多媒体图像长期处在单调和缺乏艺术审美感染力时,大脑出现半休眠状态,视觉运动反应延长,大脑皮质功能下降,条件反射活动受影响,分析能力下降,反应错误增多,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失去学习兴趣,出现心理波动等现象。
  在多媒体教学中,为了凸显效果,往往将窗帘拉起,整节课教室光线黑暗,阻碍了师生间的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的交流。明视持久度是反映视觉功能和心理功能的重要的综合指标之一。由暗到亮5秒钟完成,由明到暗大约需要300秒,适应前照明强度,缺氧,维生素A缺乏及营养因素可能影响暗适应,引发视觉疲劳。长时间低照度下学习,会影响学生的视力。光线的黑暗,有时会导致学生昏昏欲睡,影响教学效果。
  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过程当中,往往碍于操作环境,把教师禁锢在了讲台上,按课件的程序机械化的进行讲解,很少走入到学生中间和他们进行交流,至于学生是否能够接受难以顾及,阻碍了师生间的思维碰撞。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力。
  那么,判断一个多媒体课件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它能否将所要表达的信息有效地呈给学习者,这就需要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和规律合理制作与使用多媒体课件。
  应该尽量避免无意注意导致的学生注意力分散,这就要求在各种课件呈现教学信息时尽量简洁,突出重点。将一些枯燥的材料转换为有意义的材料,使学生易于进行意义编码,进行长时记忆。另外,利用短时记忆的规律设计多媒体课件,一次呈现的学习项目应限于7±2个。所以一张幻灯片内字型,色彩,声音等元素的种类数目不宜太多,图表不超过5行,文字行数为7行左右。一个课件应该有一种主色调,其他的色调只起补充陪衬作用。课件的主要色彩,一般应选择冷色调和中间色调的色彩,与此同时,可以适时地应用暖色调色彩来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强调和刺激学习者的学习,在显示较多文字的时候,避免使用对比度较低的前景与背景色彩。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利用动画和插入语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设置疑难情境,配合教师的语言来讲解和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传统教学方法有时更具有人性化的一面。教师面对面,手把手的传授知识给学生,更显人性化的优点。在同一课时里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交叉,互补,并重使用,更能使教学方法,手段丰富多彩。
  总之,多媒体教学只是我们的一种教学形式,课件只是一种教学工具,任何时候都是为了教学而使用工具。因此,多媒体的运用应该取决于课堂的需要,坚持多媒体教学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充分提高教学效率。
  (标注:作者为郑州市第十四中学教师,现在郑州大学读研)
其他文献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流行象征,多媒体就是信息时代的标志,它和“信息高速公路”一起,改变着当今的世界,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幅动人的山水画,那么多媒体技术则是作画的毛笔。如何运用好这支“毛笔”,画出最美丽的山水是我们这些身处信息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并积极思考的问题。本人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就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浅谈一点个人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美,营造课堂氛围,激发
期刊
多媒体课件是采用多媒体技术交互式,综合处理文、图、声、像等信息媒体以表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对幼儿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等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现代教育就要探索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运用,系统有序地为幼儿提供可操作的课件,让幼儿在体验性、探究性、选择性的操作活动中与课件发生交互作用,学会学习,运用多媒体课件评价手段,全面、清楚、客观地了解每个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思维过程,给予幼儿适
期刊
自2008年,江西省全面实行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学科成为学业水平测试学科中的一员,是高考参照的一个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旨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信息有关的文化、伦理等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使其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手段,为其未来的学习、工作、交流、合作等方面,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上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学生对信息技术
期刊
精彩纷呈的古诗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前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教好这部分从浩瀚的古诗中精选出来的艺术瑰宝,有利于我们传承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有利于培养少年儿童美好的思想情操、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观念。迅猛发展的电教媒体技术犹如源源不断的活水为语文古诗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崭新的教学方法。在古诗教学中引入电教媒体技术,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较完美地展现古诗的艺
期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同时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使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技术、资源、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
期刊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的作用显得越加巨大和不可替代。而培养未来公民的创新品质,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广大教师创造性地工作、广大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因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更新观念,培养创
期刊
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情况下,新教材给人感觉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给出的归纳完成的概念少了。它是让学生和老师通过共同探究实验来归纳结果。它打破了传统的讲授式学习方法,增加师生互动,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性学习,从而来理解教材内容、知识点。新教材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注重学生用书本上的知识来解释、解决现实中的事情。更加注重学生探索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以其新鲜、活泼、生动的形象一扫传统物理
期刊
“先成人,后成才”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识,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有了较明确的认识,但很多学校都还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让知识教育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健康成才。  一、为什么要进行德育渗透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是我国的教育方针,中学生面对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影响,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期刊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应试教育已转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上来,旧的科学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逐渐被现代科学教学观念所取代。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
期刊
一、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研究的认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提供的信息资源,较之传统教学模式的单纯抽象文字填灌式的教学模式,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超越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生动、具体与真实、形象的多维化、立体式的课文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手、脑、眼、耳、口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大大发展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多种思维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的学习并发展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