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有效资源,共享精彩的数学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他们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和发表的意见、观点、建议等,都可能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有效利用与拓展教学资源,使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演绎精彩,共享有意义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资源 思考 生活世界 教学片断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44
  在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我执教“10的认识”一课,其中一个教学片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启发我: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利用有效的生活资源,能让师生享受到精彩的数学课堂。
  教学片断:
  师: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10?
  生1:我家的门牌号码是虹南路10号。
  师:确实是虹南路10号,因为我去你家进行过家访。
  生2:直尺上有10。
  师:请大家拿出直尺,用手指着直尺上的数,自己读一读。(学生自由读,从0读到10)
  师:刚才我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读数的?
  生:从小到大。
  生3:老师,公交车上有10。
  师:哦!那是10路车,对吗?
  生4:老师,老师,红绿灯上有10。你们是细心的孩子!其他小朋友见过吗?
  生5:见过,见过,我还跟着数过。
  师:你还跟着数过呀,那谁来数数看?从10开始。
  生6:10、9、8、7……
  师:他刚才是顺着数的,还是倒着数的?
  生7: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数的。
  师:同桌间相互倒着数一数,好吗?(学生同桌之间倒数10以内的数)
  师:你还在哪儿见过10呢?
  生8:钱币上有10。
  师:对,钞票上有10,那是多少钱?
  生8:是10元钱。
  师:如果老师拿一元的硬币跟你换一张10元钱,老师该给你多少个一元的硬币呢?
  生9:要给10个一元的硬币。
  师:对。我的10个一就是你的一个10。(这时,一位听课教师的手机竟然响了起来)
  生10:老师,老师,手机上有10。
  师(利用实物投影仪显示手机上的按键):手机、电话上,还有电脑键盘上都有0、1、2、3……9这10个数。想一想,在电脑上要按10,该怎么按键呢?
  生11:先按1,再按0。
  师:那我们今天学习的10和前几节课学习的0、1、2、3……9有什么不同?
  生12:10是两个数字,0、1、2、3……9只有一个数字。
  师:你说得非常好,大家表扬他!
  ……
  思考:
  在执教后的评课中,听课教师对这一课的教学给予了褒奖,我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学生的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起点和基础,也是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生长点。因此,教学中,我通过提问“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10”,让学生自然地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事物,说出了许多与10有关的例子,如门牌号上有10、直尺上有10等。这样教学,既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又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2.捕捉课堂上的教学资源
  学生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他们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及发表的意见、观点、建议等,都可能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1)现时性有效教学资源。
  现时性有效教学资源是指即取即用的有效教学资源。如上述教学中,当学生说到“红绿灯上有10时”,我没有一带而过,而是将这一资源为己所用,即时进行价值引领,引申出“倒数10、9、8、7……”。这样既为培养学生的数感提供了良好契机,又使教学增色不少。
  (2)潜隐性有效教学资源。
  课堂上的教学资源具有潜隐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一问题的模糊认识,甚至是一些错误的认识,如果被教师及时捕捉,合理利用,也可以成为课堂中有效的教学资源。如上述教学中,学生说电话上有10、手机上有10是错误的信息,但我没有立刻否定,而是通过现场展示与投影,让学生直观发现手机、电话、电脑键盘上没有10,引导学生顺利地认识了一位数与两位数,且还隐含了对一位数与两位数的比较。由此可见,教师合理的捕捉和利用潜隐性教学资源,能使教学更有效地向纵深推进,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总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有效利用与拓展教学资源,使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演绎精彩,共享有意义的数学课堂。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认识负数”是小学数学苏教版第九册的教学内容,根据《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并没有安排这一内容,而是安排在中学教材中的。那现在为什么在小学第二学段设置这一内容?个人认为,主要的理由是通过认识负数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更好地用数进行交流。那么,“认识负数”的教学要求怎么定位?《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只要学生初步了解负数”,是指学生“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
作业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从作业中及时获得教学情况的信息,并及时进行反馈,从而体现作业反馈的诊断性和补救性。当前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作业的反馈功能,有的不讲评直接让学生自行订正,有的虽然讲评,但学生体验不深。那么,到底怎样才能进一步发挥作业的反馈功能,体现作业反馈的诊断性和补救性呢?下面我以《小数加减法》中的作业错误为例,谈一谈怎样凸显作业的反馈功能。  一、搜集错例,合理分类  搜集错例
心理学家盖耶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所以教师要善待“错误”,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来丰富对教学的多向选择,来厚实教学的实践趣味,最终实现“让错误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的希冀。  一、“错误理论”,改变我们对教学内涵的解释  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被滚烫的茶壶“烫着”后,就从内心深处建立了“滚烫的东西是不能碰”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数学第八册第十三单元第106~107页。  教学片断:  片断一  (1)摆1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3根)  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可以列怎样的乘法算式?3个、4个呢?10个呢?100个呢?  (2)组织讨论:你也能照样子提出一个问题吗?能提出多少个这样的问题?   如果摆a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3×a)a表示什么?这儿的a可以是哪些数?  …… 
教学片断一:  (先让学生画平行四边形,然后交流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师:怎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说你的猜想。  生1:7×5,面积等于底边乘邻边。  生2:(7+5)×2,面积等于底边加邻边的和乘2。  生3:这求的是周长,而不是面积,所以不对。  师(对生1):为什么你认为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边乘邻边?  生1:因为我想将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求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乘宽。  师:那么,结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使他们学会独立思考”,而数学双基训练也是基于对数学思维的训练分层设置的。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中实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标呢?现将自己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的实践予以分享,谈谈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内化数学思维的一些思考。  一、提炼问题,创设生活情境  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材的设置和安排,我认为乘法分配律并不是单纯的一种计算方法,要从生活数学方
缘起: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他们的数学能力。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会反复强调要将物品分成3份,能平均分的就要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每份尽可能接近,使每份多“1”或少“1”,但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中依旧有困难。于是,我在校教研活动中进行了本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案例:  教学片断一:借助天平,突破“3份”  师:有3瓶同样包装的
[摘 要]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是教师进行学情调查的直接途径,是高层次的互动,是学生思想观点、方法、问题的再现。教师通过营造氛围、学会聆听、将错就错等手段,让学生敢展示、想展示、爱展示、乐展示。  [关键词]小学数学 简约 高效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92  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
“问题导学”是最近研究、讨论得比较热门的教学模式,也是本校的课题研究对象。“‘问题导学’是将问题成为贯穿课堂教学的线索,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应该着眼于导学问题的落实。” “问题导学”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以在高年级试行为主,让学生通过课前或课上的问题,自主探究本课内容,明白本课的教学内容或提出自己的困惑,在解惑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着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理解,我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对比的策略,不但使得课堂教学环环相扣,还能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独特美感,刺激学生的思维活动,将机械的说教转变为学生内在的感悟,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提升。  一、快与慢——在节奏对比中感悟  在教学节奏的对比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快放”与“慢摇”两种镜头模式,在合理的镜头切换中促进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内容的感悟,该快的时候绝不拖沓,该慢的时候要耐心细致地进行雕琢。  如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