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以来,不管是名师示范课,还是普通老师的语文课,不时会有随文练笔的教学环节。课堂随文练笔现已悄然成为语文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需练就一双慧眼,充分挖掘教材中练笔的训练点,拓展学生练笔空间,为学生广开“写”路,让学生心随文动,笔下生花。
一、一石激起千层浪——练笔在情感处
在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中,情感脉动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情节的深入、人物的渐趋丰满,感情的冲突与转折往往形成文本耐人寻味之处。紧紧地抓住,你就能让学生的心与文字直接对话,聆听着文字的呼吸,感受着文字的张力,从而能够达成深刻思维、细腻情感与敏锐语感的共生共存。同时,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若没有凝结成文字,过不了多久,就会消解、会淡散。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在引导学生读懂了父亲的语言、动作、外貌,树立了伟大父亲的形象之后,插播汶川大地震中伟大的父亲、母亲的形象、动作、语言,并配上催人泪下的文字叙述,让学生体会深沉伟大的父母之爱,在美好的情感体验中受到人文的熏陶,然后引导学生有感而发,为苦苦救子的父亲书写内心独白,显然这样的随文练笔将“情”字写进学生的心田,将人文性有机地包含了进去。
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练笔在精美句段处
有些精美的句段往往是文章语言表达上的亮点,它在文本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这些精彩例句、例段,让学生从中学到丰富的语言和写作知识。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衔接巧妙的句群,也是我们在仿写训练时不可放过的。如,《圆明园的毁灭》文中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通过有……也有……;有……也有……;不仅有……还有……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梳理了圆明园中都有哪些美丽的景色?作者是怎样将这么多的美景不动声色地连接起来的?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仿写“圆明园中有( )的( ),也有( )的( );有( )的( ),也有( )的( );不仅有( )的( )还有( )的( )。”为了降低难度,我出示了圆明园内的其他的美景复原图,并提供了一些描写景物的词语,这样学生有法可依,有迹可循,练习起来就轻松多了。
三、一石击破水中天——练笔在续写处
续写,就是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将内容延伸,成为一篇更为完整的文章。有些经典美文,作者在写作时为了给读者留下悬念,往往把结尾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其艺术魅力在于使人浮想联翩,这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巧借教材中的这些“意犹未尽”之处,引導学生大胆想象故事的结尾,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欲望就会被激发,产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如,《小摄影师》一课的结尾,就可以想象:小男孩最终有没有再来找高尔基照相?如果他再来时,高尔基会怎么做?如果他一直没有来,高尔基又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研读教材,巧妙运用文本资源,找准随文练笔的结合点,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绽放思想的火花,把语文课堂变成智慧飞扬的课堂。
编辑 张珍珍
一、一石激起千层浪——练笔在情感处
在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中,情感脉动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情节的深入、人物的渐趋丰满,感情的冲突与转折往往形成文本耐人寻味之处。紧紧地抓住,你就能让学生的心与文字直接对话,聆听着文字的呼吸,感受着文字的张力,从而能够达成深刻思维、细腻情感与敏锐语感的共生共存。同时,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若没有凝结成文字,过不了多久,就会消解、会淡散。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在引导学生读懂了父亲的语言、动作、外貌,树立了伟大父亲的形象之后,插播汶川大地震中伟大的父亲、母亲的形象、动作、语言,并配上催人泪下的文字叙述,让学生体会深沉伟大的父母之爱,在美好的情感体验中受到人文的熏陶,然后引导学生有感而发,为苦苦救子的父亲书写内心独白,显然这样的随文练笔将“情”字写进学生的心田,将人文性有机地包含了进去。
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练笔在精美句段处
有些精美的句段往往是文章语言表达上的亮点,它在文本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这些精彩例句、例段,让学生从中学到丰富的语言和写作知识。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衔接巧妙的句群,也是我们在仿写训练时不可放过的。如,《圆明园的毁灭》文中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通过有……也有……;有……也有……;不仅有……还有……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梳理了圆明园中都有哪些美丽的景色?作者是怎样将这么多的美景不动声色地连接起来的?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仿写“圆明园中有( )的( ),也有( )的( );有( )的( ),也有( )的( );不仅有( )的( )还有( )的( )。”为了降低难度,我出示了圆明园内的其他的美景复原图,并提供了一些描写景物的词语,这样学生有法可依,有迹可循,练习起来就轻松多了。
三、一石击破水中天——练笔在续写处
续写,就是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将内容延伸,成为一篇更为完整的文章。有些经典美文,作者在写作时为了给读者留下悬念,往往把结尾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其艺术魅力在于使人浮想联翩,这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巧借教材中的这些“意犹未尽”之处,引導学生大胆想象故事的结尾,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欲望就会被激发,产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如,《小摄影师》一课的结尾,就可以想象:小男孩最终有没有再来找高尔基照相?如果他再来时,高尔基会怎么做?如果他一直没有来,高尔基又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研读教材,巧妙运用文本资源,找准随文练笔的结合点,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绽放思想的火花,把语文课堂变成智慧飞扬的课堂。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