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反映地理学科内容的教科书,最具代表性。但限于学生的地区差异、认知水平差异和理解水平差异,统一的教材不能满足学生的地理学习需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整合有效的教学资源,补充适合学生的素材,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把统一的“教材”整合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即“学材”。
关键词:教材;学材;整合
一、整合依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内容《地形和地势》,本节内容与中国的气候、河流、自然灾害和经济发展联系紧密。
本节内容分为“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和“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两部分。第一课时完成“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部分教学。该部分教材以地图、景观图和文字结合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编写顺序是先介绍地形区,再在活动题中介绍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山脉。教材编写顺序和学生的认识顺序存在差异,在教学中笔者对教学内容的顺序加以调整。
学生分析:
南京属于平原地区,大部分学生不熟悉其他地形,对山区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条件缺少感性认识。平时课堂练习以习题为主,交互式的练习少,而恰是交互性的练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补充了青藏高原景观视频和山区经济发展情况的视频,并制作了交互式的Flash动画练习,现场进行课堂反馈。
二、整合方式及分析
1.调整知识呈现顺序,把握学生认知规律
在认识“我国主要地形区和山脉”教学环节,笔者调整了教材内容顺序,先介绍主要山脉,再介绍主要地形区。学生先认识构成地形的骨架山脉,在反馈练习中能根据山脉位置准确定位地形区。在之前的教学中,笔者也是按照教材顺序,先介绍地形区再介绍山脉。发现学生在反馈中不能准确找到地形区的位置,也不能把地形区和山脉联系在一起来识记。学生的认知顺序是从线(山脉)到面(地形区),通过边界山脉定位地形区的分布,而教材的编排顺序却是地形区到山脉,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加以调整。
教材有些章、节内容就是一些有规律性和联系性的知识,它们通常要借助对后续知识的分析和归纳得出;如果按教材原有顺序实施教学,既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又会挫伤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将这些内容后移,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探索新知。
2.补充影音资料,填补学生认知空缺
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补充:(1)导入部分,教师播放了由英国BBC和中视传媒合作制作《美丽中国》中介绍青藏高原的片断。让学生比较视频反映地区景色与南京有什么不同。(2)讨论山区发展经济利弊环节,教师补充视频《美丽中国》中介绍山区发展的视频剪辑。
南京地处平原地区,学生对其他地形缺少直观深刻的认识,即便旅游中有接触过也是短暂的。本节课要介绍五种地形和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和特征,并分析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对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对于这部分知识,教学过程中要做好铺垫,让学生有直观的体会,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而教材中仅提供了图片和文字介绍,缺少生动性。因此,笔者补充了《美丽中国》中的视频,视频生动展示了其他地形的特点,揭示了山区发展经济的利弊,而且视频清晰度高,景色优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制作交互式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制作Flash反馈动画练习题,完成重点内容——地形区的判读反馈。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采取的课堂反馈模式往往是PPT展示题目、学生回答、教师评价的模式,或者是学生做练习册、教师讲解的模式。这样的模式缺少学生和教学软件之间的交互,PPT教学软件本身缺少交互性。笔者尝试利用第三方制作软件——Flash制作课堂反馈练习。Flash软件的优势有:首先,便于制作交互式练习,而且可以生成相应的互动练习动画插入PPT中;其次,利用Flash軟件的添加图层功能,便于制作地理填图题,而地理填图恰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通过本环节的教学笔者发现,用交互式的练习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完成练习者和班级其他同学都把精力集中到填图练习中来。
通过本课教学,笔者发现要想把教材整合成适合学生学习的“学材”,需要教师首先吃透教材,以教材知识点为核心,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展现知识点的呈现顺序;其次,“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积累教学素材,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补充合适的教学素材;再次,教学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学习常用多媒体制作软件,根据教学需要,剪辑甚至自制教学素材。
(作者单位 南京师大附中新城初级中学)
关键词:教材;学材;整合
一、整合依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内容《地形和地势》,本节内容与中国的气候、河流、自然灾害和经济发展联系紧密。
本节内容分为“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和“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两部分。第一课时完成“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部分教学。该部分教材以地图、景观图和文字结合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编写顺序是先介绍地形区,再在活动题中介绍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山脉。教材编写顺序和学生的认识顺序存在差异,在教学中笔者对教学内容的顺序加以调整。
学生分析:
南京属于平原地区,大部分学生不熟悉其他地形,对山区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条件缺少感性认识。平时课堂练习以习题为主,交互式的练习少,而恰是交互性的练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补充了青藏高原景观视频和山区经济发展情况的视频,并制作了交互式的Flash动画练习,现场进行课堂反馈。
二、整合方式及分析
1.调整知识呈现顺序,把握学生认知规律
在认识“我国主要地形区和山脉”教学环节,笔者调整了教材内容顺序,先介绍主要山脉,再介绍主要地形区。学生先认识构成地形的骨架山脉,在反馈练习中能根据山脉位置准确定位地形区。在之前的教学中,笔者也是按照教材顺序,先介绍地形区再介绍山脉。发现学生在反馈中不能准确找到地形区的位置,也不能把地形区和山脉联系在一起来识记。学生的认知顺序是从线(山脉)到面(地形区),通过边界山脉定位地形区的分布,而教材的编排顺序却是地形区到山脉,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加以调整。
教材有些章、节内容就是一些有规律性和联系性的知识,它们通常要借助对后续知识的分析和归纳得出;如果按教材原有顺序实施教学,既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又会挫伤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将这些内容后移,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探索新知。
2.补充影音资料,填补学生认知空缺
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补充:(1)导入部分,教师播放了由英国BBC和中视传媒合作制作《美丽中国》中介绍青藏高原的片断。让学生比较视频反映地区景色与南京有什么不同。(2)讨论山区发展经济利弊环节,教师补充视频《美丽中国》中介绍山区发展的视频剪辑。
南京地处平原地区,学生对其他地形缺少直观深刻的认识,即便旅游中有接触过也是短暂的。本节课要介绍五种地形和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和特征,并分析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对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对于这部分知识,教学过程中要做好铺垫,让学生有直观的体会,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而教材中仅提供了图片和文字介绍,缺少生动性。因此,笔者补充了《美丽中国》中的视频,视频生动展示了其他地形的特点,揭示了山区发展经济的利弊,而且视频清晰度高,景色优美,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制作交互式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制作Flash反馈动画练习题,完成重点内容——地形区的判读反馈。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采取的课堂反馈模式往往是PPT展示题目、学生回答、教师评价的模式,或者是学生做练习册、教师讲解的模式。这样的模式缺少学生和教学软件之间的交互,PPT教学软件本身缺少交互性。笔者尝试利用第三方制作软件——Flash制作课堂反馈练习。Flash软件的优势有:首先,便于制作交互式练习,而且可以生成相应的互动练习动画插入PPT中;其次,利用Flash軟件的添加图层功能,便于制作地理填图题,而地理填图恰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通过本环节的教学笔者发现,用交互式的练习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完成练习者和班级其他同学都把精力集中到填图练习中来。
通过本课教学,笔者发现要想把教材整合成适合学生学习的“学材”,需要教师首先吃透教材,以教材知识点为核心,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展现知识点的呈现顺序;其次,“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积累教学素材,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补充合适的教学素材;再次,教学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学习常用多媒体制作软件,根据教学需要,剪辑甚至自制教学素材。
(作者单位 南京师大附中新城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