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的美感在于文章的字里行间,美在情感的真实流露,而语文的教学自然也需要老师培养学生们养成发现美的习惯,教会学生知美、懂美、爱美、寻美、造美。本文就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的路径摸索展开讨论,希望能给相关教育工作人员提供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教育;课堂规划;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0-0115-01
在《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曾提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初中语文教学的不断改革更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已经成为现在教育学界的共识。然而,由于初中生的社会生活等人生阅历还比较欠缺,人生感悟也很难达到澄澈的境界,对于外界环境还处于一知半解懵懵懂懂的阶段,极少数人能独立培养出较高的审美能力。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课文大都是一些文质皆佳的文章,教师在课堂内容的讲解中可以不仅仅讲授课文考点,也要注意把课本的文笔内涵分析到位,引导带领学生体会语文的韵味,学会从书本文字中发现美,进而学会从社会生活中发现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感知语言之美
在初中语文的教材中,课文大多注重遣词造句、语言优美韵味深长,以此达到培养学生语感,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教师在课堂内容的安排上,可以注重学生审美水平的培养,可以带头朗读课文,通过语气的起承转合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让学生体会文字的韵味之美。在教师讲授了如何阅读后,也要组织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朗读能使学生们充分了解课文内容,比默读更能抓住文章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以及伏笔描写,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写文章时的情感流露,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更深刻地感知文字语言之美,进而良性循环。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促使学生体会意境之美
在网络上搜寻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以视频图片PPT的形式展现出来,既能更加生动直觀地让学生们感受到课本所描述的事物之美,也能加深学生们对课本知识的印象,充分调动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让学生从视觉、听觉、感觉等不同方面感受文章所传达的事物内涵。再由教师进行深化理解,促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文章的意境之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品味思想之美
在初中语文的教材中,大多文字描绘得细致灵动,语言描写形象、优美且富有张力,在这些文章中,不乏美育内涵丰富的深度作品,饱含作者真切的情感思想。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深度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美学意蕴,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感受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内涵,从而提高审美水平。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增加学生的代入感与参与感,让学生从传统的教师一言堂中脱离出来。新时代的课堂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唯有学生自主自动地对语文课文感兴趣,才能更好地预习课本知识,深入研究课本内容,从而更好地感知作者的文章思想,从而培养自己对美的感受的灵敏度。
四、表达真情,体会写作之美
新课标中有这样一段“书面语言的运用,即,运用恰当合理的文字表达方式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一段内容明确标明了写作之美的两个特征,一为真情实感。真情实感并是要求在写作时,故事内容描写对象为真,或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真实事件,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保持真实感不能抄袭,借鉴他人作品。也是指在写作时,体会在语言描述中,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以及字里行间的描写中此情此境应该是怎样的情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社会经历见闻见解所思所想,描写出最应景最真实的情感。二为语言的运用。语言的运用,小的地方在于字词句的描写,大的地方也就是整体行文的结构。字词句可以使用各种表达方法进行加工,比喻、排比等都是常用的手段,字词句不仅要能够准确精确地表达意思,丰富内容,同时也要具有美感,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能够吸引读者,也要在内容表达方式上进行不断创新。而结构上也要深思熟虑,好的文章结构更是能够升华整个文章主题,增加文章的美感。
五、创造交流机会,让学生体会口语交际之美
人与人之间有各种各样的交流方式,口语、肢体语言、书本文字等等。而其中,口语是最简单最常用的方式。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别人在与自己交流的同时感到平和舒适,不会感到不便,便是口语交际之美。口语交际不只限于说话,同时还需要倾听。新课标中对日常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基本的要求,即能够倾听表达,和他人交流。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育学生表达时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使用文明得体的语言,同时注重倾听他人。此外老师也要为学生提供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例如课堂提问、学生演讲、小组发表、辩论赛等形式,通过不断地锻炼,学生能够在表达时更加熟练,更加充满自信。
参考文献:
[1]陆红燕.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新课程导学,2019(10).
[2]韩国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9(10).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教育;课堂规划;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0-0115-01
在《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曾提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初中语文教学的不断改革更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已经成为现在教育学界的共识。然而,由于初中生的社会生活等人生阅历还比较欠缺,人生感悟也很难达到澄澈的境界,对于外界环境还处于一知半解懵懵懂懂的阶段,极少数人能独立培养出较高的审美能力。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课文大都是一些文质皆佳的文章,教师在课堂内容的讲解中可以不仅仅讲授课文考点,也要注意把课本的文笔内涵分析到位,引导带领学生体会语文的韵味,学会从书本文字中发现美,进而学会从社会生活中发现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感知语言之美
在初中语文的教材中,课文大多注重遣词造句、语言优美韵味深长,以此达到培养学生语感,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教师在课堂内容的安排上,可以注重学生审美水平的培养,可以带头朗读课文,通过语气的起承转合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让学生体会文字的韵味之美。在教师讲授了如何阅读后,也要组织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朗读能使学生们充分了解课文内容,比默读更能抓住文章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以及伏笔描写,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写文章时的情感流露,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鸣,更深刻地感知文字语言之美,进而良性循环。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促使学生体会意境之美
在网络上搜寻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以视频图片PPT的形式展现出来,既能更加生动直觀地让学生们感受到课本所描述的事物之美,也能加深学生们对课本知识的印象,充分调动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让学生从视觉、听觉、感觉等不同方面感受文章所传达的事物内涵。再由教师进行深化理解,促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文章的意境之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品味思想之美
在初中语文的教材中,大多文字描绘得细致灵动,语言描写形象、优美且富有张力,在这些文章中,不乏美育内涵丰富的深度作品,饱含作者真切的情感思想。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深度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美学意蕴,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感受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内涵,从而提高审美水平。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增加学生的代入感与参与感,让学生从传统的教师一言堂中脱离出来。新时代的课堂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唯有学生自主自动地对语文课文感兴趣,才能更好地预习课本知识,深入研究课本内容,从而更好地感知作者的文章思想,从而培养自己对美的感受的灵敏度。
四、表达真情,体会写作之美
新课标中有这样一段“书面语言的运用,即,运用恰当合理的文字表达方式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一段内容明确标明了写作之美的两个特征,一为真情实感。真情实感并是要求在写作时,故事内容描写对象为真,或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真实事件,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保持真实感不能抄袭,借鉴他人作品。也是指在写作时,体会在语言描述中,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以及字里行间的描写中此情此境应该是怎样的情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社会经历见闻见解所思所想,描写出最应景最真实的情感。二为语言的运用。语言的运用,小的地方在于字词句的描写,大的地方也就是整体行文的结构。字词句可以使用各种表达方法进行加工,比喻、排比等都是常用的手段,字词句不仅要能够准确精确地表达意思,丰富内容,同时也要具有美感,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能够吸引读者,也要在内容表达方式上进行不断创新。而结构上也要深思熟虑,好的文章结构更是能够升华整个文章主题,增加文章的美感。
五、创造交流机会,让学生体会口语交际之美
人与人之间有各种各样的交流方式,口语、肢体语言、书本文字等等。而其中,口语是最简单最常用的方式。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别人在与自己交流的同时感到平和舒适,不会感到不便,便是口语交际之美。口语交际不只限于说话,同时还需要倾听。新课标中对日常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基本的要求,即能够倾听表达,和他人交流。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育学生表达时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使用文明得体的语言,同时注重倾听他人。此外老师也要为学生提供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例如课堂提问、学生演讲、小组发表、辩论赛等形式,通过不断地锻炼,学生能够在表达时更加熟练,更加充满自信。
参考文献:
[1]陆红燕.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新课程导学,2019(10).
[2]韩国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