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健冷峭 寓意深远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神宗时两度为宰相,推行新法,实行政治改革,对缓和当时政治和经济危机起了一定的作用。列宁曾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不久遭守旧派反对,被迫辞职,忧愤而死。王安石在文学上亦为宋朝的一大家,所作诗文反映其政治主张与怀抱。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刚劲清新,自成一家;其词不多(仅存二十余首),而能“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卷四),不受前人绮靡风气的影响。
  《桂枝香·金陵怀古》是作者罢相后隐居金陵后所作,为当时传诵的名篇。词上片描绘金陵壮丽景色,下片转入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竞逐”的腐朽生活,对六朝兴亡发出意味深长的感叹。
  登高望远,睹物抒怀,是中国古代文人惯用且喜用的方式。南朝的刘勰曾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 (《文心雕龙·诠赋》)该词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登临”指登山临水,“送目”是远望的意思,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因为是六朝故都,乃称“故国”,“晚秋”与下句“初肃”相对,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此时此景,登斯楼也,则情以物迁,辞必情发,这就为下片的怀古所描述的遥远的时间作铺垫。“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里;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澄江似练”,脱化于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诗句“澄江静如练”,在此与“翠峰如簇”相对,不仅在语词上对仗严谨工整,构图上还以曲线绵延(“澄江似练”)与散点铺展(“翠峰如簇”)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是在大背景之下对景物的具体描写,“西风”、“残阳”,点出时令为秋,时间为黄昏。“酒旗”、“征帆”,这是暗写在秋日黄昏里来来往往的行旅,人事匆匆,由纯自然的活動景物写到人的活动,画面顿时生动起来。“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如同大手笔中的点睛之处。“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远在天际的船罩上一层薄雾,水上的白鹭纷纷起舞从银河上惊起,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观察的视野。——在广漠的空间上,随着征帆渐渐远去,水天已融为一体,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如此雄壮宽广的气度,如此开阔旷远的视野,让读者不禁想起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者展现的气度与视野不相上下,可谓异曲同工。正如林逋“秋山不可画,秋思亦无垠”所言,眼前所见,美不胜收,难以尽述,因此总赞一句“画图难足”,结束上片。
  下片怀古抒情。“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紧接着一声叹,“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此语出自杜牧的《台城曲》诗:“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化用其意,以典型化手法,再现当时隋兵已临城下,陈后主居然对国事置若罔闻,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的可悲。这是亡国悲剧艺术缩影,嘲讽中叹惋。“悲恨相续”,是指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挥霍无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覆亡相继;遗恨之余,嗟叹不已。“千古凭高”二句,是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涵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六朝旧事”二句,化用窦巩“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借“寒烟、衰草”寄惆怅心情。去的毕竟去了,六朝旧事像流水一样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飒的自然景象,还能见到些什么呢?更可悲的是“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融化了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后庭》遗曲”是陈后主作的《玉树后庭花》。《随书·五行志》中说:“祯明初,后主创新歌,词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时人以为歌谶,此其不久兆也。”后来《玉树后庭花》就作为亡国之音。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吗?商女何知?恐怕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吧。
  综观全词,上片雄健,下片冷峭;境界阔人,风格高峻,寓意深远。《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此言得之。
其他文献
伟大的文学家巴金走了,但其不朽的作品依然在读者中广为流传,同时也深受学者们的关注,对其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讨和研究。2006年7月,郝荣斋、刘奕的《走进巴金〈家〉的语言世界》一书在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以巴金的代表作《家》为范例,以《家》中语言文字的美为切入点进行研究。  叶圣陶曾说:“我非常羡慕巴金的文笔,那么熟练自如,炉火纯青,并非容易达到的。”在巴金的著作里,信手拈来便
期刊
学生阅读现代文时感到难以读懂文意和把握内涵。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总结出用“四读法”能更好地解读和走进文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结合人教版九(下)语文《那树》一课,谈谈具体的操作流程。  “一读”:摄取信息,粗知大意,形成轮廓。  “至观于《朱子读书法》而后明其道,乃力行之:‘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虚心静虚,心眼专一”。
期刊
让我们先来看两首词:  相间欢  李 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赵 佶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
期刊
一首好诗,往往是意境深远、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作品。在诗人营造出的朦胧意境里,你会被深深打动,仿佛在一瞬间就被诗人带入到或是凄婉哀转、或是情思澎湃的精神世界里。   李商隐便是晚唐时期善于创造诗歌意境的诗人,尤其是那首《锦瑟》,让后人拍案叫绝,但总也琢磨不透。这首仅有56字的无题诗,是历代学者研究的焦点,他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首诗之所以难懂,是因为它只有形象而没有直说。梁启超曾说,李商隐的诗“他讲
期刊
《金锁记》讲述了一个女人一生的故事。这个女人叫曹七巧,“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①。年轻时,她渴望爱情,但父权社会逼迫她用自己的爱情换取一副黄金枷锁。之后的三十年,这副枷锁牢牢地锁住了她,使她从一个被虐者变成一个施虐者。曹七巧就是“相当典型的一种压抑女性,是压抑与歇斯底里人格的典型形象”②。  曹七巧的娘家是开麻油店的,人有几分姿色,因为卖麻油从小
期刊
捣衣,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劳作形式。明代学者杨慎《丹铅总录》卷二十曰:“《字林》:‘直舂曰捣。’古人捣衣,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舂米然。……尝见六朝人画《捣衣图》,其制如此。”①可见,古代捣衣是两个女子合作的一种劳动。捣衣题材进入文学作品始于汉代班婕妤的《捣素赋》。②此赋篇幅较长,从妇女相约,卷起白帛下庭,写到捣帛染色,一直写到按照男子昔日的身材裁剪缝制。此后,出现了一大批捣衣诗。汉乐府中有无名氏的《捣
期刊
新生入校第一天,语文课堂上,所有学生都坐得笔直,等着听听高中的语文课能讲啥。  语文老师说: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大家都识字吗?  教室里立刻笑成一片。  师:不识字的请举手。   笑声更大,无人举手。  师:看来大家都识字了,那就考考你们。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五个词语:给予,女红,悄声,着想,床笫。  师:谁来给大家念一念这几个词?念对了有奖。  一听有奖,学生们兴致倍增,都作跃跃欲试状。  师:那
期刊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足堪与世界上最优秀的小说相媲美。对比,是《红楼梦》中广泛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除了人物描写,在对事件与环境的描写中对比手法也常常被运用。曹雪芹常通过一些事件及环境描写的对比,突现出贾府的盛衰变化。  先看同样是由王熙凤料理的两场丧事——秦可卿及贾母丧事的对比。  第十三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料理贾母侄重孙媳妇秦可卿的丧事,肆意奢华,极尽奢靡。凤姐办理过程中杀伐决断,一
期刊
初中语文教改,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应如何围绕新的教学大纲来展开?其情感价值目标怎样才得以最充分的体现?新的教学模式,一个根本性的改变,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建构健康的价值观和美的道德情操。因此,我们应该大胆变通,别开生面,将文言文的教学,从传统的字诂句训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进而寻找一种全新的自动式的教与学的模式。  我在组织学生学习《两小儿辩日》时,做了以下的尝试:
期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点评尤为重要,它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反省并作出恰当的教学决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自主人格健康发展,因此,并非随意为之。应注意三“宜”三“忌”。    一、点评宜适时    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在课堂的活动情况,准确把握点评契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疑难时,或课堂出现失常状态时,或当一堂课到了高潮学生群情激动时……如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