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神宗时两度为宰相,推行新法,实行政治改革,对缓和当时政治和经济危机起了一定的作用。列宁曾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不久遭守旧派反对,被迫辞职,忧愤而死。王安石在文学上亦为宋朝的一大家,所作诗文反映其政治主张与怀抱。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刚劲清新,自成一家;其词不多(仅存二十余首),而能“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卷四),不受前人绮靡风气的影响。
《桂枝香·金陵怀古》是作者罢相后隐居金陵后所作,为当时传诵的名篇。词上片描绘金陵壮丽景色,下片转入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竞逐”的腐朽生活,对六朝兴亡发出意味深长的感叹。
登高望远,睹物抒怀,是中国古代文人惯用且喜用的方式。南朝的刘勰曾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 (《文心雕龙·诠赋》)该词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登临”指登山临水,“送目”是远望的意思,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因为是六朝故都,乃称“故国”,“晚秋”与下句“初肃”相对,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此时此景,登斯楼也,则情以物迁,辞必情发,这就为下片的怀古所描述的遥远的时间作铺垫。“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里;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澄江似练”,脱化于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诗句“澄江静如练”,在此与“翠峰如簇”相对,不仅在语词上对仗严谨工整,构图上还以曲线绵延(“澄江似练”)与散点铺展(“翠峰如簇”)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是在大背景之下对景物的具体描写,“西风”、“残阳”,点出时令为秋,时间为黄昏。“酒旗”、“征帆”,这是暗写在秋日黄昏里来来往往的行旅,人事匆匆,由纯自然的活動景物写到人的活动,画面顿时生动起来。“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如同大手笔中的点睛之处。“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远在天际的船罩上一层薄雾,水上的白鹭纷纷起舞从银河上惊起,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观察的视野。——在广漠的空间上,随着征帆渐渐远去,水天已融为一体,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如此雄壮宽广的气度,如此开阔旷远的视野,让读者不禁想起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者展现的气度与视野不相上下,可谓异曲同工。正如林逋“秋山不可画,秋思亦无垠”所言,眼前所见,美不胜收,难以尽述,因此总赞一句“画图难足”,结束上片。
下片怀古抒情。“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紧接着一声叹,“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此语出自杜牧的《台城曲》诗:“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化用其意,以典型化手法,再现当时隋兵已临城下,陈后主居然对国事置若罔闻,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的可悲。这是亡国悲剧艺术缩影,嘲讽中叹惋。“悲恨相续”,是指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挥霍无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覆亡相继;遗恨之余,嗟叹不已。“千古凭高”二句,是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涵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六朝旧事”二句,化用窦巩“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借“寒烟、衰草”寄惆怅心情。去的毕竟去了,六朝旧事像流水一样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飒的自然景象,还能见到些什么呢?更可悲的是“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融化了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后庭》遗曲”是陈后主作的《玉树后庭花》。《随书·五行志》中说:“祯明初,后主创新歌,词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时人以为歌谶,此其不久兆也。”后来《玉树后庭花》就作为亡国之音。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吗?商女何知?恐怕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吧。
综观全词,上片雄健,下片冷峭;境界阔人,风格高峻,寓意深远。《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此言得之。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神宗时两度为宰相,推行新法,实行政治改革,对缓和当时政治和经济危机起了一定的作用。列宁曾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不久遭守旧派反对,被迫辞职,忧愤而死。王安石在文学上亦为宋朝的一大家,所作诗文反映其政治主张与怀抱。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刚劲清新,自成一家;其词不多(仅存二十余首),而能“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卷四),不受前人绮靡风气的影响。
《桂枝香·金陵怀古》是作者罢相后隐居金陵后所作,为当时传诵的名篇。词上片描绘金陵壮丽景色,下片转入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竞逐”的腐朽生活,对六朝兴亡发出意味深长的感叹。
登高望远,睹物抒怀,是中国古代文人惯用且喜用的方式。南朝的刘勰曾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 (《文心雕龙·诠赋》)该词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登临”指登山临水,“送目”是远望的意思,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因为是六朝故都,乃称“故国”,“晚秋”与下句“初肃”相对,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此时此景,登斯楼也,则情以物迁,辞必情发,这就为下片的怀古所描述的遥远的时间作铺垫。“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里;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澄江似练”,脱化于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诗句“澄江静如练”,在此与“翠峰如簇”相对,不仅在语词上对仗严谨工整,构图上还以曲线绵延(“澄江似练”)与散点铺展(“翠峰如簇”)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是在大背景之下对景物的具体描写,“西风”、“残阳”,点出时令为秋,时间为黄昏。“酒旗”、“征帆”,这是暗写在秋日黄昏里来来往往的行旅,人事匆匆,由纯自然的活動景物写到人的活动,画面顿时生动起来。“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如同大手笔中的点睛之处。“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远在天际的船罩上一层薄雾,水上的白鹭纷纷起舞从银河上惊起,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观察的视野。——在广漠的空间上,随着征帆渐渐远去,水天已融为一体,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如此雄壮宽广的气度,如此开阔旷远的视野,让读者不禁想起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者展现的气度与视野不相上下,可谓异曲同工。正如林逋“秋山不可画,秋思亦无垠”所言,眼前所见,美不胜收,难以尽述,因此总赞一句“画图难足”,结束上片。
下片怀古抒情。“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紧接着一声叹,“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此语出自杜牧的《台城曲》诗:“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化用其意,以典型化手法,再现当时隋兵已临城下,陈后主居然对国事置若罔闻,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的可悲。这是亡国悲剧艺术缩影,嘲讽中叹惋。“悲恨相续”,是指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挥霍无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覆亡相继;遗恨之余,嗟叹不已。“千古凭高”二句,是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涵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六朝旧事”二句,化用窦巩“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借“寒烟、衰草”寄惆怅心情。去的毕竟去了,六朝旧事像流水一样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飒的自然景象,还能见到些什么呢?更可悲的是“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融化了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后庭》遗曲”是陈后主作的《玉树后庭花》。《随书·五行志》中说:“祯明初,后主创新歌,词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时人以为歌谶,此其不久兆也。”后来《玉树后庭花》就作为亡国之音。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吗?商女何知?恐怕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吧。
综观全词,上片雄健,下片冷峭;境界阔人,风格高峻,寓意深远。《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此言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