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不微

来源 :家长·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ji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微课教学研究的背景
  (一)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尽管目前新教材要求以学生为主角,操练为重点,然而受应试教育影响,多年来,以传统的教师以自我为中心,采取满堂灌教学法,学生为次的教学方法占据主导地位无法改变。现实中存在大量的高分低能现象,从目前我校教学现状来看,微课手段对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需要
  传统教学资源如教案、课件、习题、课堂录像等,这些资源以整节课或单元为组织单位,重点从辅助教师教的角度设计与制作,多是理想化设计,不够生动,较难反映出教学时的真实状况。微课是由一线教师自行开发,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技能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一种短小精悍、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教学视频。微课不仅是一种新资源类型,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三)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因为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教学视频,通过视频呈现出了一个教师的教学设计思想,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和思路,对教学技巧的使用。
  二、微课教学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微课程可以因材施教,形成自主学习的资源库
  研究表明,将现有的课程拆分成视频碎片,形成一个具有大量视频信息的数据库,学生如果需要学习相应知识,可以用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就会出现一系列索引文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筛选自己需要的知识,这个知识点可以是理论解析、实战案例、Flash演示、情景模拟等各种素材,可以满足学生自我需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教师的讲解只是学生知識中的一个工具,形成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活动。
  (二)微课可以按需选择学习,对不同学科知识点进行个性化学习
  调查发现,通过微课视频的播放,学生清晰地明白某一知识点其他人有着怎样的观点和思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三)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
  微课教学优点很明显,就是课例简单,学习内容与目标单一,教师从微课中可以受到启发,有些甚至可以照搬或者迁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广大教师在这种真实、具体、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易于实现对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微课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体现出的作用
  (一)通过微课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升了教师专业的真正发展,使教师得到更大发展
  在使用微课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教师必须确信所有学生都能很快地获得知识并具有独立思考和处理知识的发展潜能。微课的使用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实现翻转课堂。在学习研讨中,教师对于所任教学生学情更加了解,分析可以更到位,掌握更精准。对于实施使用微课资源辅助教学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反复研讨,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在整个微课教学研究中,不断查阅文献资料,反复实践论证,及时总结,开展丰富有效的课堂实践活动,根据总结的经验对个人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改进,按照学习——实践——总结——改进这一方式不断进行,使自己的教学紧跟时代步伐,个人的业务素质、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微课教学的使用,更加注重了学生的差异性,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发展
  由于微课的使用,打破了以往传统教学的一刀切、满堂灌的形式。不注重学生的差异性、起点的不同,带来的是学习进度的不统一,从而造成差距越来越大,部分学生学习跟不上。微课的使用正好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自主学习,不像课上要有统一的进度。它可以反复播放,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对于学习不好、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正好是一种好的资源,通过他们的自主学习,可以提前掌握内容,或者课后根据资源可以独立完成家庭作业,对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大有帮助,而且慢慢培养出他们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从而慢慢喜欢上学习,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充分体现了微课注重了学生的差异性。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创造性学习
  在课堂上,实行大班额教学,由于受时间限制,微课资源只播放一次,有的学生没有理解就过去了,这是恶性循环,导致学生两极分化严重。为了不让班里的每一个学生掉队,微课资源可以发到微信群或者QQ群,或是学生学习平台,或是告诉学生微课网址,学生在家中或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自由反复观看微课,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四、微课教学相比较于其他教学方法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实效性更强
  研究表明好多学校教师的教学处于一个瓶颈状态,不能实现自我突破,学生学习成绩也徘徊不前,在这样的情况下,微课教学法能有效打破以往的教学瓶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二)针对性更强
  采用微课教学,为当下教学处于瓶颈状态找到了突破口。微课的使用,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上课专心听讲,自学效果良好,学生之间的探讨更积极热情,真正实现了互助合作的学习风气。
  (三)微课使用过程中解放了教师的教学思想,使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有所创新
  在微课教学研究过程中,通过教师网络上观看别人的微课视频,教学思想得到了启发,得到了解放,打破了很多平时教学上的疑惑。尤其是现成的好的微课视频,体现了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处理重难点的方法,引发观看者的思考,通过思考,进行反思自己的教学,从而提高了教师的自身专业发展。
  微课虽小,精彩纷呈,潜力无限。也许微课今天呈现出的还只是星星之火,但假以时日,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必将成为国家知识创新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拭目以待。
  (责编 杨 菲)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使德育已经成为初中音乐课程的重要任务,且现代社会越来越看重初中生的综合素质,需要以有效的德育帮助初中生突破成长迷茫,优化初中生的思想意识与道德认
期刊
分析了多路传感器系统的自补偿和自校准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根据国内测试校准动态压力传感器的要求,对自补偿和自校准技术加以研究,而提出了适合应用的解决方案. The developm
杨树(Populus)是世界范围人工林主要造林树种,培育具有理想株型(Ideotype)的杨树对杨树栽培和育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枝角度是构成杨树冠型的关键因素,植物分枝角度和枝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即教师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联的多篇文章,使学生的视野能够得到开阔,这对于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本文中,我将从教学实践出发,探索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阅读,学生能够积累大量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使学生能够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感受到文字之美,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群文阅读教学是最近几年
期刊
“立德”为我国古代所谓“三不朽”之一,《左传》载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思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现。把“立德”摆在第一位,是因为万事从做人开始。“立德树人”也几乎是我国历代教育共同遵循的理念。  现在,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坚持育人为本、德育
期刊
我国教育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下也有了不断改革和创新,但是改革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当前高中语文教育中就存在低效率的教育,教育过程中没有进行合理的改革与创新,导致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不够理想。在我国当前的高中语文教育中存在着一些直观的问题,比如教学课堂的模式过于单一、课程讲解内容过于枯燥、课堂教学氛围不够活跃等。高中语文实际的课堂教育中,大多教学方式都是以课堂为主,所以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学习
期刊
儿童的语言学习应该与生活息息相关,儿童应该在自然的情境中有意义地使用语言。我们不应该将语言的教学分割成不同的技能,而应把它们视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为了更好地创设真实自然的情境,许多教师采用全英的授课方式营造英语学习氛围,但在小学低年段,即刚刚开始接触英语的一二年级这些孩子们的课堂上,我们发现,全英授课并不是那么有效。  通常,语言的学习分为听、说、读、写四大部分,根据全语言教学理念,不应该将语言的教
期刊
就小学英语教育而言,当前随着国家对英语教育的普及力度不断加强,小学阶段的英语教育已经广泛实施,而由于小学生所在的家庭情况不同,对孩子在家中的英语教育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孩子在学校学的英语在家未必能得到充分练习,这样日积月累,他们的英语学习能力分化较大。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个体的发展与其原生家庭的各种因素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直接影响着他们在学校中的课堂表现及学习效果。
期刊
足球,作为现在学生最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之一,在学校的体育课中,受到的重视程度也是越来越高。由于现在很多体育教师都是从体育院校毕业的,他们的大学专业也不是足球,或者和足球没有太大的关系,导致部分体育教师,尤其是一些平时不太喜欢踢足球的教师,在体育课足球教学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足球专业知识,对学生足球的专业教育度也不是很高,因此存在一定的教学难度。而且很多学校,尤其是一些比较落后的农村或者山区的小学,缺
期刊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在孩子整个逻辑思维形成和使用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很多家长对此不够重视,认为只给孩子报培训班就够了,其实除了知识方面,还有其他方面需要幼小衔接。本文将从“家园共育”的角度,通过转变家长幼小衔接观、家长走进幼儿园、幼儿走进小学,家园密切合作,帮助孩子顺利进入小学。  一、多种渠道传递教育部“去小学化”精神,树立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