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服务建“和谐锦江”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quan33071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如何让老年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素有“来了就不想走”之称的四川成都锦江区以建设“和谐锦江”为导向,在其辖下的锦江社区、绿野社区、莲新街道社区、海椒市社区、莲桂社区大力开展“一站式”为老服务,同时在构建和谐社区方面创新地推出了一系列举措,赢得了广大社区居民的高度赞扬。
  “一站式”服务便捷为民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老人的退休管理……一想到这些事,就让从深圳回成都定居的李文英老人感到头疼,但前些日子她去办这些烦人的事情,却感到相当意外,“真没想到,不用到处跑路,这么快就把几件事都办好了!”原来李文英老人惊喜地发现,那些烦人的事情大部分都能在社区的服务大厅办好,而且办理速度很快,仅用10多分钟就办完了。对此,她不由感慨:“如今锦江社区公共服务站的‘一站式’服务,如此便捷,真赶上沿海地区的办事效率了,这确实体现了‘文明之城’成都的为老服务理念,值得称赞!”
  与李文英老人一样,许多去莲新街道社区公共服务大厅办事的居民都能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大厅里,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民政服务等6个服务窗口,承接10多项公共服务事务。原来可能要跑几个地方,花费半个多小时甚至1个多小时才能办好的事情,现在只要10多分钟就能解决。
  关爱弱势群体
  “刘大姐,又来看老彭了!”每当刘华清走进海椒市社区,小区居民都知道,刘大姐代表社区又给老彭送温暖来了。62岁的彭中文重度残疾,躺在病床上,每月他的残疾人专项补助没法领取,社区公共服务站残疾人关爱中心于是专门派工作人员把他的补助金送上门。
  刘华清已在残疾专干岗位工作了6年,辖区里有17户重度残疾人,她和同事每月都会登门送上残疾人居家安养补贴,“有时和残疾朋友聊聊天,再鼓励鼓励他们的监护人”。“上门服务”是社区公共服务站的一项创新服务,也是其职能转变的一个直接体现。这个辖区内的残疾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或其他特殊人群,都能享受到社区的上门服务。在不少居民眼中,上门服务的工作人员就像电视剧《闲人马大姐》里那个热心的爱管社区“闲事”的“马大姐”。
  签约律师进社区
  不久前,锦江社区聘请了一批优秀律师,在与他们签约后,这些律师点对点全部深入社区上岗坐班,为社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锦江社区成为成都市第一个出资购买法律服务,并完全实现社区配备专职法律顾问的社区。根据协议,担任社区法律顾问的律师将履行相应的责任:为社区经济发展的决策提供法律意见;协助修订、完善社区规章制度、合同等;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进行释法解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为符合条件的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参与社区的居民调解工作,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等。
  社区的“社会观察员”
  社区公共服务站的效果究竟怎样?莲新街道社区书记魏宇光说:“我们的服务好不好,不是我们说了算,而是由群众来评价。”莲新街道在其社区优秀代表中聘用了20名“社会观察员”,强化“第三方测评与监督”。
  “社会观察员”不仅是收集问题的采集员、解决问题的监督员,也是政策法规的宣传员。他们应邀列席社区有关会议,而且还与社区书记、主任等进行不定期座谈;年终,社区召开第三方测评会,进行客观评价,这些“社会观察员”将提出有关公共服务、文化建设、退休人员管理等各方面意见。
  责编/海燕
其他文献
一天,孩子和父亲一起去种树。把树种下后,孩子问父亲:“爸爸,小树能长多高?”父亲笑着说:“你看,天有多高,它就能长多高。”“能撑起一片蓝天吗?”父亲严肃地看着孩子说:“能,一定能!”孩子疑惑地看着父亲,但没有再说了。   一年过去了,小树换上了新装,个头也长高了,并时常与在它身上休息的小鸟聊天,孩子也成了它的新朋友。   10年过去了,小树已经成为大树了。枝繁叶茂,朝气蓬勃。树上,一群小鸟在你追我
期刊
迎着凛冽的寒风,踏着林区公路上的冰霜,我们来到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溪县马头山林场。在该场的杨树坑山场,笔者采访了年过古稀的退休工人赵宝信。   老人今年72岁,55岁那年因特繁工种提前退休后,在县城置了一套住房,供儿女读中学用。后儿女考上大学外出,房子就长期空着。赵宝信和老伴17年来一直在这大山窝里义务造林护林不辍。林场张副场长告诉我们,老人这么多年共造林1000多亩。   握着赵宝信满是厚茧
期刊
公公去世后,82岁的婆婆搬到城里来和我们同住。婆婆小脚,不识字,82年从来没有走出过那个偏僻的小山村。想儿子的时候,她会到村头等待,踮着脚张望,却从来没有提过来我们家看看。   婆婆来了。尽管她内心有千种不愿。   为了让婆婆过得舒心,丈夫把主卧让出来,特意换了新的被褥,加厚了床垫。   为了让婆婆过得省心,丈夫给儿子约法三章,一个宗旨就是以婆婆为主。   为了让婆婆过得放心,丈夫特意为我“缝制”
期刊
是卷尽黄沙后的洁净,是直逼视线的沧桑,是历史沉淀的厚重,是一生的诉说。   已经老了,满是深凹的洞穴,看不见底了。然而泛在面上的岁月怎么也挡不住干涩的滋味,松了,将要落下来的屑片已经分成不同层次的黑褐色,等候结束。   如何能直面这一种生存?就像我们预想自己的暮年,那时的血液不再澎湃,那时的声音不再洪亮,那时的肤色不再润泽,还有思想,还有情感,都将不复有现在的敏锐和热烈。   的确是老了,许多的根
期刊
在我的一本陈旧的日记本中,珍藏着一张江西红都糖厂生产的苹果硬糖包装纸。这张极为普通的糖纸,伴随我度过了40多个春秋。每当我欣赏它的时候,我的思绪总会回到那遥远的抗美援越战场。   那是1966年春节期间,中央军委派出由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和总后勤部组成的慰问团来到越南,代表全军指战员和祖国人民慰问援越抗美的将士。慰问团不仅带来东方歌舞团为我们表演精彩的文艺节目,还送给我们每人一袋(1市斤)水果糖。在
期刊
“鹤发童心在,花甲莫谓迟。修史扬正气,撰文颂今时。恒心集旧报,妙手编新诗。笔耕永不止,朋辈赞为师。”这是一位好友赠予我的诗,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退休后的工作与生活。2005年我退休后,仍然过着忙碌充实的日子,或收藏报纸,或撰文编书,并参与了《横峰县民政志》的编撰工作。有人说我的一生以书报为友,与笔墨结缘,堪称“文字人生”。   集报藏报   说起集报,我完全是出于爱好。由于投稿的需要(以便掌握报社
期刊
外婆家住在上饶县朝阳乡一个两面皆山的夹皮沟里,我的童年,有3年是在外婆家里度过的。那时我最感兴趣的有两件事:一是过年时吃年夜饭,守岁,吃汤圆,放鞭炮;二是县里的电影队每到春秋时节都到外婆家的山村来放电影,什么《平原游击队》《南征北战》《地道战》。影片的故事我虽然说不上来,但山村露天放映的情趣却是那样使我记忆犹新,印象深深。   大约在1962年农历九月的一天,生产队长在外婆家门口敲了几声长长的铜锣
期刊
编辑同志:   因为我退休得早,退休前企业没给我们办医疗保险,看病产生的医疗费用我们都要凭医药费收据到单位核销。这几年企业效益不好,我们退休职工手上积攒的许多药费收据都不能及时核销。去年年底,企业领导让财会科把我们的医药费收据都收了上去,并按核销数额给每人开了一张欠据,并承诺等企业经济状况一有好转,就把药费支付给我们。但最近企业进行了人员调整,老领导退居二线,新领导态度迥然不同,退休职工一去找他谈
期刊
原料:黑芝麻100克,花生米150克,橄榄油1勺, 蜂蜜或盐适量(依个人口味或情况而定)。   步骤:   1.将黑芝麻用水洗干净后,用小火稍炒,炒出香味,装盘待用。   2.把花生米炒熟,待其凉后去红皮,再与炒好的芝麻拌匀。   3.用搅拌机把花生米与芝麻的混合物磨成酱状,装在大碗里。   4.在磨好的酱里放入1勺橄榄油和适量蜂蜜或盐,拌匀即可装入干净、干燥的容器。   吃法任选:   1.每日
期刊
我国城镇化和社会老龄化来得真快,一栋栋六七层楼高的现代房舍仿佛一夜之间崛起,在纵横交错、布局有致的大街小巷和花园小区,我们随处都能瞧见老人在散步、健身。而且我还发现近些年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健身场所、老年棋牌室似乎比前些年建的幼儿园还多,大有夕阳之下,余晖闪烁,尽显桑榆美景。   我是去年退休的,遵循自然法则,我走进了老年人的行列。奔波忙碌了几十年,骤然缓下来,闲来无事时,我常到街上溜达溜达。有一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