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倡导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而研究性学习正好符合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两个倡导。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呢?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和作用。
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习惯呢?我在教学活动中作出以下的尝试。
1.让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
我们有的老师怕学生提问。一怕有时不能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二怕挤占教学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殊不知,若长期这样做的话,会扼杀学生心灵碰撞智慧的火花,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学习兴趣会受到打击,学生情绪会受到压抑。试问,这样的老师能让学生体验到研究性学习的快乐吗?所以,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不怕学生问,就怕学生不会问。要让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才能训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我在教学《我为你骄傲》时,当我把课文分析讲解结束时,有一个学生问:“老师,《我为你骄傲》里面的'骄傲'是不是'不好'的意思?”我首先肯定和表扬这位同学,因为他会提问题,动脑筋思考。我说:“不是,这里的骄傲是自豪和高兴的意思”。我鼓鼓励地说,谁再提出更好的问题。一个同学说:“老奶奶为什么说'我为你骄傲'呢?”这一问,全班同学都像炸开了油的锅,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在进行热烈地讨论,我顺势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到了答案,假如我当时武断地阻止学生提问,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学习效果呢?那肯定是一节很失败的语文课。
2.让学生能做到自问自答,自圆其说
“不耻下问”讲的是在学习上要敢于提问,不要因为提问而感到羞耻。在我看来,学生光会提问还不够,还不行,还要会回答。如果学生做到了自问自答,自圆其说这一点,就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最高境界。
我们有的语文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师在编写教案时,精心设计和提出问题,学生如何回答,把教学过程安排得紧凑合理,把课堂教学等同于演戏,教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一切都按步骤和程序进行,这样的教学活动就很难体现“双主体”的教学理念,其结果是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厌倦的情绪,害怕学习语文。我认为,研究性学习的体现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训练和培养。
我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时,当我讲解到“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这一句话时,我停顿下来,把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班上学生。其中一位同学站起来说:“火红火红的是讲凤凰花的颜色,”另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不对,火红火红的是代表傣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你们说的都不对,火红火红凤凰花是代表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尊敬和爱戴。”学习委员站起来说。
在课后的反思中,我有这样的体会,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让学生把会提问、会思考成为学习的需要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今天的教是为了学生明天的学,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育人观念。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为重点,并在教学活动进行有机结合。
研究性学习虽然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但由于我们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放不开手脚去在课堂上进行训练,有的教师的观念也还没有真正转变过来,造成在教学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学生在学习上虽然希望能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人,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所以,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也只是时断时续。正因为这样,我们更加重视和加强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足够的学习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学中思考,思考中学,学会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把会提问,会思考成为学习语文知识的需要。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的困难还很多,值得可喜的是我们已经迈出的艰难的第一步,万事开头难,只要我们不灰心,不气馁,一直坚持走下去,研究性学习会在语文教学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收稿日期:2008-05-15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呢?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和作用。
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习惯呢?我在教学活动中作出以下的尝试。
1.让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
我们有的老师怕学生提问。一怕有时不能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二怕挤占教学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殊不知,若长期这样做的话,会扼杀学生心灵碰撞智慧的火花,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学习兴趣会受到打击,学生情绪会受到压抑。试问,这样的老师能让学生体验到研究性学习的快乐吗?所以,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不怕学生问,就怕学生不会问。要让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才能训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我在教学《我为你骄傲》时,当我把课文分析讲解结束时,有一个学生问:“老师,《我为你骄傲》里面的'骄傲'是不是'不好'的意思?”我首先肯定和表扬这位同学,因为他会提问题,动脑筋思考。我说:“不是,这里的骄傲是自豪和高兴的意思”。我鼓鼓励地说,谁再提出更好的问题。一个同学说:“老奶奶为什么说'我为你骄傲'呢?”这一问,全班同学都像炸开了油的锅,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在进行热烈地讨论,我顺势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到了答案,假如我当时武断地阻止学生提问,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学习效果呢?那肯定是一节很失败的语文课。
2.让学生能做到自问自答,自圆其说
“不耻下问”讲的是在学习上要敢于提问,不要因为提问而感到羞耻。在我看来,学生光会提问还不够,还不行,还要会回答。如果学生做到了自问自答,自圆其说这一点,就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最高境界。
我们有的语文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师在编写教案时,精心设计和提出问题,学生如何回答,把教学过程安排得紧凑合理,把课堂教学等同于演戏,教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一切都按步骤和程序进行,这样的教学活动就很难体现“双主体”的教学理念,其结果是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厌倦的情绪,害怕学习语文。我认为,研究性学习的体现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训练和培养。
我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时,当我讲解到“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这一句话时,我停顿下来,把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班上学生。其中一位同学站起来说:“火红火红的是讲凤凰花的颜色,”另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不对,火红火红的是代表傣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你们说的都不对,火红火红凤凰花是代表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尊敬和爱戴。”学习委员站起来说。
在课后的反思中,我有这样的体会,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让学生把会提问、会思考成为学习的需要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今天的教是为了学生明天的学,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育人观念。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为重点,并在教学活动进行有机结合。
研究性学习虽然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但由于我们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放不开手脚去在课堂上进行训练,有的教师的观念也还没有真正转变过来,造成在教学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学生在学习上虽然希望能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人,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所以,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也只是时断时续。正因为这样,我们更加重视和加强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足够的学习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学中思考,思考中学,学会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把会提问,会思考成为学习语文知识的需要。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的困难还很多,值得可喜的是我们已经迈出的艰难的第一步,万事开头难,只要我们不灰心,不气馁,一直坚持走下去,研究性学习会在语文教学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收稿日期:2008-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