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行为是由什么来指导的呢?简单来说,教育行为,起步于教育规定和理论,却决定于教师的观念。观念决定着教学内容,观念决定教学方法,观念也将决定教学各要素的结构。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找出课堂上常见的“症结”,对症下药,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基地。
1.更新观念,正确理解语文课改的基本理念
关于“语文素养”的理解,笔者比较认同一种新的说法:“语文素养”由“工具能力”与“人文情思” 两个方面构成。“工具能力”的促成,有赖于“科学训练”;“人文情思”的促成,有赖于“反思体悟”。 两条路径相辅相成,最终达成“语文素养”这一语文课程终极目标[1]。
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观念出发,语文教育就要不仅重视智力、能力的发展,而且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新课标旨在进一步开发语文在实用之外的功能,重视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功夫,不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努力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育,才能保证师生的思维空间是广阔的,教学空间也是广阔的。
2.更新观念,改善教学方法
时至今日,在语文课堂上,有的教师基本上还是遵循“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的教学方法[1]。为此,吕叔湘特别指出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比如在《再别康桥》观摩课中,教师先通过播放歌曲及徐志摩的个人资料,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从课文中找出几种表达作者感情的意象,再接下来析解每一小节内容,最后赏析徐志摩的其它诗歌。纵观整堂课,内容“充实”,环节紧扣,效果“完满”。但是,这看似成功的一堂课,学生却没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更没有探究学习的空间。这堂课的“病根”是,教师没有把握住本诗的主题,所以肢解了全诗的内容。
3.对症下药,提高课堂效率
现今语文课堂教学常见的病症如下:
3.1 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目标教学的灵魂和核心。比如《再别康桥》授课,应以吟咏诵唱为明线,纵深对诗歌的感受;以作者对“人类精神家园”的追求为暗线,贯穿整堂课。笔者认为,制定课堂目标,最徍的方案是:以“人文情思”目标,协领着“工具能力”目标,从而达成语文素养的形成。
3.2 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以《再别康桥》摩课为例,如何让学生走出教师的牵制呢?首先从教师这方面来看,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剔除无效的教学环节;从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来看,教师要舍得给学生读书的时间、思考问题的时间和训练的时间;从学生这方面来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纵深学习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语文教学活动,比其他学科能够更多地触及到人生、人性、道德、伦理、情感、性格等方面,这一特点十分利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教师要及时更新观念,在实践中走出自己的路子,形成独特的风格,正如于漪所说:语文老师“站在课堂上就是生命在闪光”,教师要以自己的智慧、见地、缜密的思维、精辟的言语点燃学生的思想,让学生高效地完成探究的任务。
3.3 课堂训练效率低:课堂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有:不能科学有序地推行系列化训练,有实效的训练少,深层次的有思维力度的训练少。教师要搜集、积累各种训练习题,然后,做好筛选、归类工作,将技能的训练编排成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训练系统,在教学中将这些训练要求转化为可供学生操作的规程和方法。在课堂训练中,要加大“反思体悟”的成分,“反思体悟”与“科学训练”在达成“语文素养”这一目标上,两条路径相辆相成、缺一不可。
3.4 不注重课堂反馈:关于课堂反馈,在“四段式”的教学过程中,它被看作整个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是根据教师拟定的测试题,组织学生进行当堂测试。“四段式”教学程序是:“预习性的读文阶段-理解性的教读阶段-运用性的教读阶段-反馈式的测试阶段”[2]此程序所说的“反馈”,其范围限定于“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语文技能技巧形成程度”,是一个“测试的过程”。
关于课堂反馈,不应只重视“工具能力”的考查,还要重视“人文情思”的巩固。因为只有充分理解人文情思,才能濡染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关于反馈的内容,笔者认为凡是能够给学生以知识,能够提高课堂效率的内容都可以纳入反馈的内容之中,比如各个班级情况的横向比较、各班的突发事、趣事等等,都可以回馈给学生,渐渐地让语文在学生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注释
①见《叶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②见《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第九章第三节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版
参考文献
[1] 屠锦红、何玲钰.《现代语文》2008总第335期《论“语文素养”培养的基本路径》(P22页)
收稿日期:2008-10-28
1.更新观念,正确理解语文课改的基本理念
关于“语文素养”的理解,笔者比较认同一种新的说法:“语文素养”由“工具能力”与“人文情思” 两个方面构成。“工具能力”的促成,有赖于“科学训练”;“人文情思”的促成,有赖于“反思体悟”。 两条路径相辅相成,最终达成“语文素养”这一语文课程终极目标[1]。
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观念出发,语文教育就要不仅重视智力、能力的发展,而且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新课标旨在进一步开发语文在实用之外的功能,重视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底蕴、提高修养的功夫,不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努力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育,才能保证师生的思维空间是广阔的,教学空间也是广阔的。
2.更新观念,改善教学方法
时至今日,在语文课堂上,有的教师基本上还是遵循“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的教学方法[1]。为此,吕叔湘特别指出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比如在《再别康桥》观摩课中,教师先通过播放歌曲及徐志摩的个人资料,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从课文中找出几种表达作者感情的意象,再接下来析解每一小节内容,最后赏析徐志摩的其它诗歌。纵观整堂课,内容“充实”,环节紧扣,效果“完满”。但是,这看似成功的一堂课,学生却没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更没有探究学习的空间。这堂课的“病根”是,教师没有把握住本诗的主题,所以肢解了全诗的内容。
3.对症下药,提高课堂效率
现今语文课堂教学常见的病症如下:
3.1 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目标教学的灵魂和核心。比如《再别康桥》授课,应以吟咏诵唱为明线,纵深对诗歌的感受;以作者对“人类精神家园”的追求为暗线,贯穿整堂课。笔者认为,制定课堂目标,最徍的方案是:以“人文情思”目标,协领着“工具能力”目标,从而达成语文素养的形成。
3.2 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以《再别康桥》摩课为例,如何让学生走出教师的牵制呢?首先从教师这方面来看,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剔除无效的教学环节;从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来看,教师要舍得给学生读书的时间、思考问题的时间和训练的时间;从学生这方面来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纵深学习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语文教学活动,比其他学科能够更多地触及到人生、人性、道德、伦理、情感、性格等方面,这一特点十分利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教师要及时更新观念,在实践中走出自己的路子,形成独特的风格,正如于漪所说:语文老师“站在课堂上就是生命在闪光”,教师要以自己的智慧、见地、缜密的思维、精辟的言语点燃学生的思想,让学生高效地完成探究的任务。
3.3 课堂训练效率低:课堂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有:不能科学有序地推行系列化训练,有实效的训练少,深层次的有思维力度的训练少。教师要搜集、积累各种训练习题,然后,做好筛选、归类工作,将技能的训练编排成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训练系统,在教学中将这些训练要求转化为可供学生操作的规程和方法。在课堂训练中,要加大“反思体悟”的成分,“反思体悟”与“科学训练”在达成“语文素养”这一目标上,两条路径相辆相成、缺一不可。
3.4 不注重课堂反馈:关于课堂反馈,在“四段式”的教学过程中,它被看作整个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是根据教师拟定的测试题,组织学生进行当堂测试。“四段式”教学程序是:“预习性的读文阶段-理解性的教读阶段-运用性的教读阶段-反馈式的测试阶段”[2]此程序所说的“反馈”,其范围限定于“对课文的理解”和“对语文技能技巧形成程度”,是一个“测试的过程”。
关于课堂反馈,不应只重视“工具能力”的考查,还要重视“人文情思”的巩固。因为只有充分理解人文情思,才能濡染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关于反馈的内容,笔者认为凡是能够给学生以知识,能够提高课堂效率的内容都可以纳入反馈的内容之中,比如各个班级情况的横向比较、各班的突发事、趣事等等,都可以回馈给学生,渐渐地让语文在学生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注释
①见《叶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②见《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第九章第三节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版
参考文献
[1] 屠锦红、何玲钰.《现代语文》2008总第335期《论“语文素养”培养的基本路径》(P22页)
收稿日期:2008-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