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写给老师的书。它教会我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也告诉我如何教会学生做最好的自己。正是这本书,使我由一个“爱得最多”的母亲,成长为一名努力去“爱得最好”的教师。
爱得最多,可做父母;爱得最好,才是老师。这是李开复先生《做最好的自己》一书给我的启迪。
依稀记得,多年前,年轻的我刚刚走上讲台的时候,谨慎地抱持《三字经》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教诲,整日板着一副面孔,没错板脸,有错批评,小错小训,大错大训。这种教学习惯,我一直保持了很多年,直到有一天,一名男生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我的课堂上“神游于九霄云外”。为了让他集中注意力,我马上提问。他愣愣地站起来,两眼茫然地望着我,我重复了一遍问题,他却漫不经心地说:“老师,我还是没听清你问什么,能再重复一遍吗?”我顿时怒不可遏,既然我把问题说了两遍他都没听清,充分说明他不认真听讲。我马上摆出老师的威严,以“藐视老师,藐视课堂”的“罪名”大声呵斥这名学生,并“威慑”他找家长、赶出学校等。男生居然丝毫没有害怕的意思,依然一副漫不经心的模样,还振振有词地说:“老师,您总要求我们上课认真听讲,我也想这样,可是我一不小心就走神了,我也管不住自己啊。再说了,您不觉得一整天都集中精力是不可能的事情吗?”盛怒的情绪加上这突如其来的反驳,使我一下子无话可说。教室里顿时一片沉寂。僵持、僵持……突然,他邻座的女生“哇”地一声哭了起来,我立刻走到这位全班最老实、成绩最优秀的女孩身边询问情况,她却哭得更凶了,呜咽着恳求我:“老师,你不要……不要生气,我害……害怕……呜……”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很大。我从此开始不断反思:严厉,除了吓到孩子之外,究竟对教学能有什么样的益处?书中,李开复阐明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培养一个“理智讲理、成功学习、自主独立、自信积极、快乐感性的孩子;然后和他成为无所不谈的朋友”。这个观念给了我强有力的冲击。
我开始改进教学,尝试着把严厉变成严格,把溺爱变成关爱。
我所教的这个班,的确是让我备感头痛。学生基础不扎实,懒惰情绪严重,个别孩子努力学习却不讲方法,效率低下导致成绩不理想。我反复琢磨李开复在《做最好的自己》中阐释的“四个学习的境界”:“境界一,熟能生巧:在老师指导下学习,掌握课本上的内容,知道问题的答案;境界二,举一反三:具备了思考的能力,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能够举一反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境界三,无师自通:掌握了自学、自修的方法,可以在没有老师辅导的情况下主动学习;境界四,融会贯通: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和工作实践,懂得做事与做人的道理。”我于是改变了教学方式,先把李开复的个人简历告诉学生,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然后向他们解释“四个学习的境界”,请他们每人准备一张大纸,画上坐标系,纵轴表示四个境界,横轴表示一年54个星期。每周按自己学习到达的境界在坐标轴上标明。这样,一学期下来,让学生把这些点连成曲线,很多同学都惊奇地发现,他们的学习境界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自信,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降临到学生身上。
我继续研读《做最好的自己》,有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孩子需要培养自信,也需要学习自省。”目前自信有了,如何帮助他们内省的问题开始摆在我面前。“尽量让你的期望合理化。你可以要求他慢慢地做得比现在好一点,让他慢慢进步。如果看到不合理的或不可能的目标,孩子可能会根本放弃了。尽量把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转成对孩子的建议。当然这不是说要放任孩子自己去闯,不去履行适当的约束权,而是尽量正确地引导。尽量不要把孩子和别人比,这样会培养孩子的竞争心理,有碍于以后步入社会需要的团队合作。”无疑,这些观点是适合我教的这些基础知识并不很扎实、自控能力并不很强的学生的。第二学期,我尝试着要求孩子们随时把点连缀成线,孩子们逐渐发现,他们的曲线总是出现忽高忽低的变化。我就趁势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学习状态,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境界,我发现,学生们开始主动探索学习方法了,懒惰的情绪逐渐有所改善。
但是,正当我为学生的进步而欢喜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有几个学生,他们坐标轴上的曲线始终没有上升。于是他们开始放弃自己,上课不遵守纪律,课后不完成作业……针对这种情况,我执行了李开复对“规矩”的4个定律:“1.定好规矩,但是首先把规矩的道理讲清楚,不是盲目地服从;2.在规矩内孩子有完全的自由;3.违背了规矩孩子将受讲好的惩罚;4.规矩越少越好,才能做到启发的作用。”我注意到这几个放弃学习的学生,全部是男生,于是重新制定“学习守则”,只有3条:1.每月曲线持续上升者负责向同学介绍经验,而持续下降者负责在全班总结教训;2.每人必须遵守课堂纪律;3.违反规矩就丧失画“境界”曲线的资格。最后一条才是学生最害怕的。因为他们不愿意自己被作为“特例”而失去平等的待遇。而有了第一条规矩,学习不理想的学生也开始努力改进,因为制定规矩时,我深知他们的心理:男生都爱面子,即使学不好,他们也不愿在全班同学面前总结教训。同时,我又利用午间休息,义务为这几个孩子补课,每当他们中有人作业全对,我都会从家里带好吃的奖励他们。而他们懒惰懈怠时,我也毫不客气地严肃批评。渐渐地,孩子们开始信任我,和我交流,诉说他们学习中的烦恼,让我帮他们出主意。就这样,我和学生共同试验了一年,期末的时候,孩子们进步了!而回顾这一年,我发现,我体验到了教学生涯中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愉悦。
李开复说:“如果一个人迫于家长或社会的压力,将考试成绩、财富、名利当作自己终身奋斗的方向,那么,他所从事的多半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他把这件事做好并因此而获得成绩、财富、名利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相反,那些追逐自己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并发掘自身潜力的人更容易得到财富和名利的眷顾,因为他们所从事的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所以他们更加有动力、有激情将事情做到完美的状态——即便他们不能从这件事中获取财富和名利,也会得到终生的快乐和幸福。”
我想,学生也许不喜欢学习枯燥无味的知识本身,但我们教师,可以用智慧与关怀,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一旦他们爱上这种方式,他们就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编辑 江泓
爱得最多,可做父母;爱得最好,才是老师。这是李开复先生《做最好的自己》一书给我的启迪。
依稀记得,多年前,年轻的我刚刚走上讲台的时候,谨慎地抱持《三字经》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教诲,整日板着一副面孔,没错板脸,有错批评,小错小训,大错大训。这种教学习惯,我一直保持了很多年,直到有一天,一名男生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我的课堂上“神游于九霄云外”。为了让他集中注意力,我马上提问。他愣愣地站起来,两眼茫然地望着我,我重复了一遍问题,他却漫不经心地说:“老师,我还是没听清你问什么,能再重复一遍吗?”我顿时怒不可遏,既然我把问题说了两遍他都没听清,充分说明他不认真听讲。我马上摆出老师的威严,以“藐视老师,藐视课堂”的“罪名”大声呵斥这名学生,并“威慑”他找家长、赶出学校等。男生居然丝毫没有害怕的意思,依然一副漫不经心的模样,还振振有词地说:“老师,您总要求我们上课认真听讲,我也想这样,可是我一不小心就走神了,我也管不住自己啊。再说了,您不觉得一整天都集中精力是不可能的事情吗?”盛怒的情绪加上这突如其来的反驳,使我一下子无话可说。教室里顿时一片沉寂。僵持、僵持……突然,他邻座的女生“哇”地一声哭了起来,我立刻走到这位全班最老实、成绩最优秀的女孩身边询问情况,她却哭得更凶了,呜咽着恳求我:“老师,你不要……不要生气,我害……害怕……呜……”这件事情对我的触动很大。我从此开始不断反思:严厉,除了吓到孩子之外,究竟对教学能有什么样的益处?书中,李开复阐明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培养一个“理智讲理、成功学习、自主独立、自信积极、快乐感性的孩子;然后和他成为无所不谈的朋友”。这个观念给了我强有力的冲击。
我开始改进教学,尝试着把严厉变成严格,把溺爱变成关爱。
我所教的这个班,的确是让我备感头痛。学生基础不扎实,懒惰情绪严重,个别孩子努力学习却不讲方法,效率低下导致成绩不理想。我反复琢磨李开复在《做最好的自己》中阐释的“四个学习的境界”:“境界一,熟能生巧:在老师指导下学习,掌握课本上的内容,知道问题的答案;境界二,举一反三:具备了思考的能力,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能够举一反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境界三,无师自通:掌握了自学、自修的方法,可以在没有老师辅导的情况下主动学习;境界四,融会贯通: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和工作实践,懂得做事与做人的道理。”我于是改变了教学方式,先把李开复的个人简历告诉学生,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然后向他们解释“四个学习的境界”,请他们每人准备一张大纸,画上坐标系,纵轴表示四个境界,横轴表示一年54个星期。每周按自己学习到达的境界在坐标轴上标明。这样,一学期下来,让学生把这些点连成曲线,很多同学都惊奇地发现,他们的学习境界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自信,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降临到学生身上。
我继续研读《做最好的自己》,有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孩子需要培养自信,也需要学习自省。”目前自信有了,如何帮助他们内省的问题开始摆在我面前。“尽量让你的期望合理化。你可以要求他慢慢地做得比现在好一点,让他慢慢进步。如果看到不合理的或不可能的目标,孩子可能会根本放弃了。尽量把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转成对孩子的建议。当然这不是说要放任孩子自己去闯,不去履行适当的约束权,而是尽量正确地引导。尽量不要把孩子和别人比,这样会培养孩子的竞争心理,有碍于以后步入社会需要的团队合作。”无疑,这些观点是适合我教的这些基础知识并不很扎实、自控能力并不很强的学生的。第二学期,我尝试着要求孩子们随时把点连缀成线,孩子们逐渐发现,他们的曲线总是出现忽高忽低的变化。我就趁势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学习状态,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境界,我发现,学生们开始主动探索学习方法了,懒惰的情绪逐渐有所改善。
但是,正当我为学生的进步而欢喜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有几个学生,他们坐标轴上的曲线始终没有上升。于是他们开始放弃自己,上课不遵守纪律,课后不完成作业……针对这种情况,我执行了李开复对“规矩”的4个定律:“1.定好规矩,但是首先把规矩的道理讲清楚,不是盲目地服从;2.在规矩内孩子有完全的自由;3.违背了规矩孩子将受讲好的惩罚;4.规矩越少越好,才能做到启发的作用。”我注意到这几个放弃学习的学生,全部是男生,于是重新制定“学习守则”,只有3条:1.每月曲线持续上升者负责向同学介绍经验,而持续下降者负责在全班总结教训;2.每人必须遵守课堂纪律;3.违反规矩就丧失画“境界”曲线的资格。最后一条才是学生最害怕的。因为他们不愿意自己被作为“特例”而失去平等的待遇。而有了第一条规矩,学习不理想的学生也开始努力改进,因为制定规矩时,我深知他们的心理:男生都爱面子,即使学不好,他们也不愿在全班同学面前总结教训。同时,我又利用午间休息,义务为这几个孩子补课,每当他们中有人作业全对,我都会从家里带好吃的奖励他们。而他们懒惰懈怠时,我也毫不客气地严肃批评。渐渐地,孩子们开始信任我,和我交流,诉说他们学习中的烦恼,让我帮他们出主意。就这样,我和学生共同试验了一年,期末的时候,孩子们进步了!而回顾这一年,我发现,我体验到了教学生涯中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愉悦。
李开复说:“如果一个人迫于家长或社会的压力,将考试成绩、财富、名利当作自己终身奋斗的方向,那么,他所从事的多半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他把这件事做好并因此而获得成绩、财富、名利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相反,那些追逐自己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并发掘自身潜力的人更容易得到财富和名利的眷顾,因为他们所从事的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所以他们更加有动力、有激情将事情做到完美的状态——即便他们不能从这件事中获取财富和名利,也会得到终生的快乐和幸福。”
我想,学生也许不喜欢学习枯燥无味的知识本身,但我们教师,可以用智慧与关怀,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一旦他们爱上这种方式,他们就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编辑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