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工具,是要引领学生说字正腔圆的中国话,写方方正正中国字,书洋洋洒洒中国文;语文是人文,它用语言文字记录的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人文观念;语文即生活,语文来源于生活并且反应生活。而小学是一个人的知识大厦的地基,并且语文对于人生至堪重要,语文学习成绩好,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强,不论学习什么,都驾轻就熟,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体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一、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1.基本功的牢固掌握、
牢固的基本功是学生学习的基石,小学阶段语文基本功包括学生对于字、词、句的书写、学习和理解以及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处理问题的能力,规范、整齐而娴熟的书写是小学生应该达到的最基本要求,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标准地书写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同时有感情地朗读祖国的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来完成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的记载和交流,并且逐渐运用口语交际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写、读、说以及初步的理解能力的形成使学生具有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2.注重积累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对于他们来说,大量积累语言、丰富和发展语言能力,是他们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做到课内积累与课外积累并重。
3.培养语感
语感,既包括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包括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语文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培养语感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反复诵读,感悟语言。我们既要保证诵读量足质高,又不能过度;既要在“书读百遍”的基础上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又不能把语文的学习当作玄学,对感悟的内容不加区分。二是对比揣摩,培养语感。有些词语看似平淡无奇,但仔细一琢磨,就能感受领悟到其中精妙传神之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词语、句子进行揣摩,以体会蕴涵在文字里面的深层含义。
二、讲究提问的方法
汉语是一门充满趣味的语言,不同的句子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语调、语气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提问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思维和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白杨》一文时,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当学生说到课文讲了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在表扬学生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表白”是什么意思?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问题虽然简短,但结合课文内容,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认真思考,踊跃发言。
三、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所谓的“悟”就是在读书时能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中国有句老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读时没有独立思考,没有细细领悟,就是读百遍之多,只能是死读书。其义也不一定会“自见”。以《草原》为例,很多学生没有机会见草原,教师就要想办法给学生创造可“悟”的空间。若看课件,恐怕会局限学生的想象,若靠传统教法去分析讲解,又可能会重走“一言堂”老路。如果采用在音乐中读,在音乐中想,再在悟中精读的方式,学生初读课文时,自主进行勾画批写,所以在听音乐想象时就有了依据。通过学生对所想内容的描述,有条理的想象拉近了孩子与作者的距离。此后再开始品读《草原》,每一个孩子都仿若身临其境,语气、语速自 然发生变化,也能很快讲出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了。当学生感同身受后再学习课文,就容易多了。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班级授课制这个框架内,要有机地融会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在教学中,强调学生间的交往,教师与学生个体交往;在教学中,让学生个体与学习小组交往,教师与学习小组交往,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交往。这种以活动形式的教学,要特别注意,在分组活动时,探究问题的难易程度要大小适宜,难度较大,会让学生无从下手而影响活动结果,又会打击学生的活动积极性;过于简单,容易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久而久之,就会使得这样的活动失去意义而流于形式。问题一般都接近于学生的“最近思维发展区”,让他们经过一定的努力最终能够达到目标。活动中教师也要时刻掌握学生合作探讨的发展动态,看准时机给予适当启发和点拨,坚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样,既能让学生保持合作探究的成就感,又能增进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五、读写结合,相互渗透
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自内而外的表达,读则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在语文教学,“读”实际上是作者“写”的逆向活动过程。老师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打开文章的字、词、句、篇等外在语言材料入手,像剥竹笋一样,层层进取。读一次有一次的认识、所得、进展。在读书的过程中,由表及里逐步引学生入书中,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弄清作者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并探索写作脉络,积极吸收别人的长处。教学生朗读和熟读了许多课文以后,课文里许多词句,许多语言的表达方法,以及课文的篇章结构等,不断地被学生吸收、积累和掌握,说话、写作就能够做到出口成章、信手拈来,熟读了课文,词汇多了,语言丰富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也就提高了。从读学写,以写固读,强化练笔。借读之力促轻松习作,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六、结束语
总之,小学语文处在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人一生的语文水平打基础。中国教育家陶行之说:“教是为了不教”。 语文水平是一點一滴积累起来的,教师要努力做好学生的导航人。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建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的路向及启示 [J].教学与管理 2011,1
[2]王明远.提高师范院校普通话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Z].论文参考网,200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一、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1.基本功的牢固掌握、
牢固的基本功是学生学习的基石,小学阶段语文基本功包括学生对于字、词、句的书写、学习和理解以及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处理问题的能力,规范、整齐而娴熟的书写是小学生应该达到的最基本要求,小学阶段要求学生标准地书写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同时有感情地朗读祖国的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来完成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的记载和交流,并且逐渐运用口语交际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写、读、说以及初步的理解能力的形成使学生具有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2.注重积累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对于他们来说,大量积累语言、丰富和发展语言能力,是他们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做到课内积累与课外积累并重。
3.培养语感
语感,既包括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包括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语文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培养语感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反复诵读,感悟语言。我们既要保证诵读量足质高,又不能过度;既要在“书读百遍”的基础上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又不能把语文的学习当作玄学,对感悟的内容不加区分。二是对比揣摩,培养语感。有些词语看似平淡无奇,但仔细一琢磨,就能感受领悟到其中精妙传神之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词语、句子进行揣摩,以体会蕴涵在文字里面的深层含义。
二、讲究提问的方法
汉语是一门充满趣味的语言,不同的句子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语调、语气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提问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思维和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白杨》一文时,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当学生说到课文讲了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在表扬学生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表白”是什么意思?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问题虽然简短,但结合课文内容,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认真思考,踊跃发言。
三、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所谓的“悟”就是在读书时能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中国有句老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读时没有独立思考,没有细细领悟,就是读百遍之多,只能是死读书。其义也不一定会“自见”。以《草原》为例,很多学生没有机会见草原,教师就要想办法给学生创造可“悟”的空间。若看课件,恐怕会局限学生的想象,若靠传统教法去分析讲解,又可能会重走“一言堂”老路。如果采用在音乐中读,在音乐中想,再在悟中精读的方式,学生初读课文时,自主进行勾画批写,所以在听音乐想象时就有了依据。通过学生对所想内容的描述,有条理的想象拉近了孩子与作者的距离。此后再开始品读《草原》,每一个孩子都仿若身临其境,语气、语速自 然发生变化,也能很快讲出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了。当学生感同身受后再学习课文,就容易多了。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班级授课制这个框架内,要有机地融会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在教学中,强调学生间的交往,教师与学生个体交往;在教学中,让学生个体与学习小组交往,教师与学习小组交往,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交往。这种以活动形式的教学,要特别注意,在分组活动时,探究问题的难易程度要大小适宜,难度较大,会让学生无从下手而影响活动结果,又会打击学生的活动积极性;过于简单,容易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久而久之,就会使得这样的活动失去意义而流于形式。问题一般都接近于学生的“最近思维发展区”,让他们经过一定的努力最终能够达到目标。活动中教师也要时刻掌握学生合作探讨的发展动态,看准时机给予适当启发和点拨,坚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样,既能让学生保持合作探究的成就感,又能增进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五、读写结合,相互渗透
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自内而外的表达,读则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在语文教学,“读”实际上是作者“写”的逆向活动过程。老师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打开文章的字、词、句、篇等外在语言材料入手,像剥竹笋一样,层层进取。读一次有一次的认识、所得、进展。在读书的过程中,由表及里逐步引学生入书中,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弄清作者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并探索写作脉络,积极吸收别人的长处。教学生朗读和熟读了许多课文以后,课文里许多词句,许多语言的表达方法,以及课文的篇章结构等,不断地被学生吸收、积累和掌握,说话、写作就能够做到出口成章、信手拈来,熟读了课文,词汇多了,语言丰富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也就提高了。从读学写,以写固读,强化练笔。借读之力促轻松习作,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六、结束语
总之,小学语文处在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人一生的语文水平打基础。中国教育家陶行之说:“教是为了不教”。 语文水平是一點一滴积累起来的,教师要努力做好学生的导航人。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建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的路向及启示 [J].教学与管理 2011,1
[2]王明远.提高师范院校普通话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Z].论文参考网,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