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交混现象”为主线,色彩点描与线性处理的,阐释调式调和之法再结合曲式结构交混原则进行辨析,深入探讨《西西里舞曲》的音乐特点。
【关键词】福雷;交混现象;调式调和;结构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加里布埃尔·福雷(Gabriel Faure,1845~1924)是跨越19世纪和20世纪的桥梁,对法国音乐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的音乐柔美,富有诗意,在旋律與和声的语法设计上独具一格。《西西里舞曲》于1893年先是为大提琴与钢琴而作,后被改编为管弦乐,成为戏剧配乐《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的第三乐章。这首作品具有民间牧歌风格,优雅的主旋律,镶以精致的和声,彷如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
交混意为“混合”“混杂”,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混合。在本文中,交混现象指由于调式的调和与结构的多样性所产生的一种交混现象,下面主要从调式调和与结构特征两方面进行论述。
一、调式调和
调式调和指在传统大小调式基础上,综合大量中古调式变音,以塑造全新的调式色彩,使调式具有交混的特点。该作品在g小调暗淡的背景下,融入了多利亚六度音与弗里几亚二度音,并结合句法结构特点进行色彩点描,使前后形成色彩对比,或者在局部(内声部或低音声部)形成具有半音化特点的线性进行,使声部进行更加流畅、平滑。
(一)色彩点描
色彩点描指将调式变音置于旋律的某个点上,以增加乐句(乐节或乐汇)之间的色彩对比。福雷常常在乐句(乐节或乐汇)的后半部分或在“高潮点”加入调式变音,如A乐段第2-9小节(谱1-a),是4+4方正的、并行两句式乐段,其旋律声部在前乐句后半部分加入了多利亚六度音(E),后乐句在“高潮点”将原本的B音换成了弗里几亚二度音(bA),之后又回到A音,使旋律充满神秘的、幻想的色彩,令人耳目一新。
除了用于乐句之间的调式色彩对比,在乐节或乐汇中同样得到广泛使用。如B乐段第18-25小节(谱1-b),在变化重复的后乐节旋律中注了临时变化音与调式变音,使前后两个乐节形成细微的色差。第19小节的g自然小调(D-bE-F-G)与21小节的g旋律小调(D-E-#F-G)形成调式色彩对比,体现出福雷在旋律色彩写作上的精湛技术,旋律富有法国式浪漫的气息。
D乐段第一乐句中第45-46小节(谱1-c),主要调性为bE大调,是两个互为模进关系的乐汇,第45小节的旋律声部的混合利底亚调式变音bD与第46小节的旋律大调调式变音bC、bD形成调式色彩的微弱变化,给音乐增添了新的音响色彩。
(二)线性处理
线性处理,本文主要指由于调式变音的融入而形成具有半音化特点的旋律线条,经常在内声部或低音声部的局部出现,使其声部进行时更加流畅、平滑。如A乐段第8小节,g多利亚调式变音(还原E)与g小调六级音(bE)并置于内声部,且形成连续下行的半音化线条(E-bE-D),第20-21、24-25小节的写作手法同上,只是将半音化线条移至低音声部。第18-19或22-23小节稍有变化,先是由g多利亚六度音(E)半音下行至E再反向大二度进行,低音旋律为E-bE-F(谱2)。
二、结构特征
作品的曲式结构具有交混特点,从调性上来看,具有三部性,从主题循环上来看,具有回旋性,接下来主要从三部性与回旋性两方面来讨论其结构特征。具体结构图示见下表:
(一)三部性——调性控制
陈鸿铎教授曾讲过“调性对曲式分析的决定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调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统筹全曲、控制结构的作用。根据上面结构图表得知,呈示部建立在主调g小调(t)上,是带双重中段的再现三段式,中部转入其下属方向大调bE大调(S),仅有一个乐段(D),由5+6+7连续递增的、模进再现三个乐句构成,调性与材料的发展逻辑均与呈示部形成鲜明的对比,以表明中部的“独立性”,再现部缩减为两个乐段(C、A),调性回归至主调g小调(t),整体调性布局具有三分性特点,体现了三部性原则,可判断为三部曲式。但从结构长度比例来看,呈示部共43小节,中部仅有18小节,再现部缩减为16小节,似乎作为三部曲式在结构比例上有些失衡,接下来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这首作品。
(二)回旋性——主题循环
假设A乐段为主部(叠部),第二、三次分别在第34、70小节循环出现(缩减为一个乐段),且材料和调性实现双重回归,从而有力的证明了该作品具有回旋性特点。通过对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该作品具有曲式结构交混的特点。但笔者更倾向于三部曲式,无论是调性还是的材料发展手法的安排都足以证明。
综上所述,《西西里舞曲》这首作品在传统大小调式基础上,综合了多利亚、弗里几亚以及混合利底亚等调式变音,增加了旋律的调式色彩感,具有调式交混之特点。在曲式结构方面,既是三部性的框架,又具有回旋性,形成结构交混。调式的调和与结构的交混描绘了一种安谧、朦胧的意境,作品呈现出交混现象。
作者简介:林姚(1989—),男,汉族,武汉音乐学院201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曲式方向。
【关键词】福雷;交混现象;调式调和;结构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加里布埃尔·福雷(Gabriel Faure,1845~1924)是跨越19世纪和20世纪的桥梁,对法国音乐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的音乐柔美,富有诗意,在旋律與和声的语法设计上独具一格。《西西里舞曲》于1893年先是为大提琴与钢琴而作,后被改编为管弦乐,成为戏剧配乐《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的第三乐章。这首作品具有民间牧歌风格,优雅的主旋律,镶以精致的和声,彷如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
交混意为“混合”“混杂”,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混合。在本文中,交混现象指由于调式的调和与结构的多样性所产生的一种交混现象,下面主要从调式调和与结构特征两方面进行论述。
一、调式调和
调式调和指在传统大小调式基础上,综合大量中古调式变音,以塑造全新的调式色彩,使调式具有交混的特点。该作品在g小调暗淡的背景下,融入了多利亚六度音与弗里几亚二度音,并结合句法结构特点进行色彩点描,使前后形成色彩对比,或者在局部(内声部或低音声部)形成具有半音化特点的线性进行,使声部进行更加流畅、平滑。
(一)色彩点描
色彩点描指将调式变音置于旋律的某个点上,以增加乐句(乐节或乐汇)之间的色彩对比。福雷常常在乐句(乐节或乐汇)的后半部分或在“高潮点”加入调式变音,如A乐段第2-9小节(谱1-a),是4+4方正的、并行两句式乐段,其旋律声部在前乐句后半部分加入了多利亚六度音(E),后乐句在“高潮点”将原本的B音换成了弗里几亚二度音(bA),之后又回到A音,使旋律充满神秘的、幻想的色彩,令人耳目一新。
除了用于乐句之间的调式色彩对比,在乐节或乐汇中同样得到广泛使用。如B乐段第18-25小节(谱1-b),在变化重复的后乐节旋律中注了临时变化音与调式变音,使前后两个乐节形成细微的色差。第19小节的g自然小调(D-bE-F-G)与21小节的g旋律小调(D-E-#F-G)形成调式色彩对比,体现出福雷在旋律色彩写作上的精湛技术,旋律富有法国式浪漫的气息。
D乐段第一乐句中第45-46小节(谱1-c),主要调性为bE大调,是两个互为模进关系的乐汇,第45小节的旋律声部的混合利底亚调式变音bD与第46小节的旋律大调调式变音bC、bD形成调式色彩的微弱变化,给音乐增添了新的音响色彩。
(二)线性处理
线性处理,本文主要指由于调式变音的融入而形成具有半音化特点的旋律线条,经常在内声部或低音声部的局部出现,使其声部进行时更加流畅、平滑。如A乐段第8小节,g多利亚调式变音(还原E)与g小调六级音(bE)并置于内声部,且形成连续下行的半音化线条(E-bE-D),第20-21、24-25小节的写作手法同上,只是将半音化线条移至低音声部。第18-19或22-23小节稍有变化,先是由g多利亚六度音(E)半音下行至E再反向大二度进行,低音旋律为E-bE-F(谱2)。
二、结构特征
作品的曲式结构具有交混特点,从调性上来看,具有三部性,从主题循环上来看,具有回旋性,接下来主要从三部性与回旋性两方面来讨论其结构特征。具体结构图示见下表:
(一)三部性——调性控制
陈鸿铎教授曾讲过“调性对曲式分析的决定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调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统筹全曲、控制结构的作用。根据上面结构图表得知,呈示部建立在主调g小调(t)上,是带双重中段的再现三段式,中部转入其下属方向大调bE大调(S),仅有一个乐段(D),由5+6+7连续递增的、模进再现三个乐句构成,调性与材料的发展逻辑均与呈示部形成鲜明的对比,以表明中部的“独立性”,再现部缩减为两个乐段(C、A),调性回归至主调g小调(t),整体调性布局具有三分性特点,体现了三部性原则,可判断为三部曲式。但从结构长度比例来看,呈示部共43小节,中部仅有18小节,再现部缩减为16小节,似乎作为三部曲式在结构比例上有些失衡,接下来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这首作品。
(二)回旋性——主题循环
假设A乐段为主部(叠部),第二、三次分别在第34、70小节循环出现(缩减为一个乐段),且材料和调性实现双重回归,从而有力的证明了该作品具有回旋性特点。通过对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该作品具有曲式结构交混的特点。但笔者更倾向于三部曲式,无论是调性还是的材料发展手法的安排都足以证明。
综上所述,《西西里舞曲》这首作品在传统大小调式基础上,综合了多利亚、弗里几亚以及混合利底亚等调式变音,增加了旋律的调式色彩感,具有调式交混之特点。在曲式结构方面,既是三部性的框架,又具有回旋性,形成结构交混。调式的调和与结构的交混描绘了一种安谧、朦胧的意境,作品呈现出交混现象。
作者简介:林姚(1989—),男,汉族,武汉音乐学院201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曲式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