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混现象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5554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交混现象”为主线,色彩点描与线性处理的,阐释调式调和之法再结合曲式结构交混原则进行辨析,深入探讨《西西里舞曲》的音乐特点。
  【关键词】福雷;交混现象;调式调和;结构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加里布埃尔·福雷(Gabriel Faure,1845~1924)是跨越19世纪和20世纪的桥梁,对法国音乐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的音乐柔美,富有诗意,在旋律與和声的语法设计上独具一格。《西西里舞曲》于1893年先是为大提琴与钢琴而作,后被改编为管弦乐,成为戏剧配乐《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的第三乐章。这首作品具有民间牧歌风格,优雅的主旋律,镶以精致的和声,彷如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
  交混意为“混合”“混杂”,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混合。在本文中,交混现象指由于调式的调和与结构的多样性所产生的一种交混现象,下面主要从调式调和与结构特征两方面进行论述。
  一、调式调和
  调式调和指在传统大小调式基础上,综合大量中古调式变音,以塑造全新的调式色彩,使调式具有交混的特点。该作品在g小调暗淡的背景下,融入了多利亚六度音与弗里几亚二度音,并结合句法结构特点进行色彩点描,使前后形成色彩对比,或者在局部(内声部或低音声部)形成具有半音化特点的线性进行,使声部进行更加流畅、平滑。
  (一)色彩点描
  色彩点描指将调式变音置于旋律的某个点上,以增加乐句(乐节或乐汇)之间的色彩对比。福雷常常在乐句(乐节或乐汇)的后半部分或在“高潮点”加入调式变音,如A乐段第2-9小节(谱1-a),是4+4方正的、并行两句式乐段,其旋律声部在前乐句后半部分加入了多利亚六度音(E),后乐句在“高潮点”将原本的B音换成了弗里几亚二度音(bA),之后又回到A音,使旋律充满神秘的、幻想的色彩,令人耳目一新。
  除了用于乐句之间的调式色彩对比,在乐节或乐汇中同样得到广泛使用。如B乐段第18-25小节(谱1-b),在变化重复的后乐节旋律中注了临时变化音与调式变音,使前后两个乐节形成细微的色差。第19小节的g自然小调(D-bE-F-G)与21小节的g旋律小调(D-E-#F-G)形成调式色彩对比,体现出福雷在旋律色彩写作上的精湛技术,旋律富有法国式浪漫的气息。
  D乐段第一乐句中第45-46小节(谱1-c),主要调性为bE大调,是两个互为模进关系的乐汇,第45小节的旋律声部的混合利底亚调式变音bD与第46小节的旋律大调调式变音bC、bD形成调式色彩的微弱变化,给音乐增添了新的音响色彩。
  (二)线性处理
  线性处理,本文主要指由于调式变音的融入而形成具有半音化特点的旋律线条,经常在内声部或低音声部的局部出现,使其声部进行时更加流畅、平滑。如A乐段第8小节,g多利亚调式变音(还原E)与g小调六级音(bE)并置于内声部,且形成连续下行的半音化线条(E-bE-D),第20-21、24-25小节的写作手法同上,只是将半音化线条移至低音声部。第18-19或22-23小节稍有变化,先是由g多利亚六度音(E)半音下行至E再反向大二度进行,低音旋律为E-bE-F(谱2)。
  二、结构特征
  作品的曲式结构具有交混特点,从调性上来看,具有三部性,从主题循环上来看,具有回旋性,接下来主要从三部性与回旋性两方面来讨论其结构特征。具体结构图示见下表:
  (一)三部性——调性控制
  陈鸿铎教授曾讲过“调性对曲式分析的决定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调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统筹全曲、控制结构的作用。根据上面结构图表得知,呈示部建立在主调g小调(t)上,是带双重中段的再现三段式,中部转入其下属方向大调bE大调(S),仅有一个乐段(D),由5+6+7连续递增的、模进再现三个乐句构成,调性与材料的发展逻辑均与呈示部形成鲜明的对比,以表明中部的“独立性”,再现部缩减为两个乐段(C、A),调性回归至主调g小调(t),整体调性布局具有三分性特点,体现了三部性原则,可判断为三部曲式。但从结构长度比例来看,呈示部共43小节,中部仅有18小节,再现部缩减为16小节,似乎作为三部曲式在结构比例上有些失衡,接下来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这首作品。
  (二)回旋性——主题循环
  假设A乐段为主部(叠部),第二、三次分别在第34、70小节循环出现(缩减为一个乐段),且材料和调性实现双重回归,从而有力的证明了该作品具有回旋性特点。通过对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该作品具有曲式结构交混的特点。但笔者更倾向于三部曲式,无论是调性还是的材料发展手法的安排都足以证明。
  综上所述,《西西里舞曲》这首作品在传统大小调式基础上,综合了多利亚、弗里几亚以及混合利底亚等调式变音,增加了旋律的调式色彩感,具有调式交混之特点。在曲式结构方面,既是三部性的框架,又具有回旋性,形成结构交混。调式的调和与结构的交混描绘了一种安谧、朦胧的意境,作品呈现出交混现象。
  作者简介:林姚(1989—),男,汉族,武汉音乐学院201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曲式方向。
其他文献
【摘要】联觉来源于心理学领域,它是指各种感觉间的相互作用,音乐联觉则是通过音乐旋律使人产生联觉。舞蹈编导在舞蹈创作中常常会寻找创作灵感,其舞蹈创作灵感可能源于一滴水、一棵树、一件事、一种味道、一句话或一个音符。音乐联觉对舞蹈创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歌曲《我爱你中国》为例,主要从音乐联觉中的视听联觉、情感联觉和意象联觉三个方面,分析其对于舞蹈创作的作用及影响,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
期刊
【摘要】西方的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历经了漫长且曲折的历史道路, 每走过一个历史阶段都与当下的意识形态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反哺于人类的音乐生活, 音乐美学的研究离不开历史的佐证。纵观人类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人性解放的文明发展史,自18世纪“启蒙的时代”起,西方情感论音乐美学经过了启蒙思想的强化、19世纪理性王国破灭后的再生、20世纪先锋乐派的冲击,在形式、内容、风格上不断变革和创新,在西方文明中起着记录西
期刊
【摘要】河北籍作曲家本着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始终坚持着创作的民族性,使之成为在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与创作内核。本文以河北地区为田野,选取四位“河北籍”作曲家,探析区域音乐文化对作曲家的影响。  【关键词】河北籍作曲家;燕赵音乐元素;音乐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国家,作为一个以农耕文化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国家,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天人合一的和谐主
期刊
【摘要】在调性和声理论中,和弦分析与标记的方法一般采用级数标记与功能标记,笔者认为两种符号体系的使用,凸显出两种不同看待音乐的思维模式。简要讨论两种标记体系的前提条件、符号逻辑原则,试图厘清两种不同标记体系的不同理论意涵,从而为正确使用两种标记符号体系提供较为全面的理论思考。  【关键词】调性和声;和声标记法;阶级理论;功能理论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不同的和声标记符号有不同
期刊
【摘要】交响乐在西方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了一种传统,兼具历史的厚度与传统的丰盈。孙国忠先生《向交响乐传统致敬》一书的出版,表达了个人直面交响乐传统最真挚的敬意。“自己学术性写作之外的论说音乐的文字”,简单而精炼的自我定位,使笔者对该书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作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孙先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音乐史、音乐学理论、音乐批评和当代中国音乐创作等领域。书中的大部分文章写于近
期刊
【摘要】扬琴音乐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空前的发展,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代扬琴音乐审美观念与传统音乐审美观念相比截然不同。本文通过研究建国前、1949年—1999年以及2000年至今的扬琴音乐审美特征,从作品的创作来源、演奏形式、作品内容等方面,阐述扬琴音乐文化发展的方向,最后根据辩证法的观点,思考扬琴音乐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三种多元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扬琴音乐;审美特征;嬗变;发展趋势
期刊
【摘要】贝多芬,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中创作的作品甚多,范围甚广。其中钢琴奏鸣曲《悲怆》是他早期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和一往无前的勇气,生動地表明了贝多芬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倔强内心。  【关键词】贝多芬;悲怆;第一乐章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悲怆》第一乐章写于1798年,当时贝多芬已经开始出现了耳聋的倾向且逐渐加重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音乐的欣赏品味也出现很大的改变和提升,传统音乐的传承创新也就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以现下创新和改编比较成功的蒙古族传统叙事民歌《嘎达梅林》为例,分析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创新和未来。  【关键词】传承;创新;传统;蒙古族;传统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古老民族
期刊
【摘要】山西地区具有丰富的民间舞蹈文化资源。凤秧歌作为山西民间舞之一,是山西民间艺术的结晶,也是我国民间舞蹈长廊中的奇葩。关于凤秧歌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一个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更关系到民族文化的问题。本文希望通过以凤秧歌为例的研究,对山西民间舞蹈的发展与传承提出思路借鉴。  【关键词】山西;民间舞;凤秧歌  【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A  山西省因为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和发展
期刊
【摘要】传统曲式分析中对音高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和声以及材料上,而在无调性音乐中,伴随着调性的缺失,音高与调性分析被逐渐忽略,分析者更多的将观察点集中在节奏、织体等形态研究上。音高体系无论在调性音乐作品还是无调性音乐作品的进行发展过程中是具有强大逻辑性的。本人将集中对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的音高体系进行分析,并尝试进一步使用两种理论分析方法相结合,以试图发现在非调性音乐中更深层的逻辑网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