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细胞的构成形态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bab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曲式分析中对音高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和声以及材料上,而在无调性音乐中,伴随着调性的缺失,音高与调性分析被逐渐忽略,分析者更多的将观察点集中在节奏、织体等形态研究上。音高体系无论在调性音乐作品还是无调性音乐作品的进行发展过程中是具有强大逻辑性的。本人将集中对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的音高体系进行分析,并尝试进一步使用两种理论分析方法相结合,以试图发现在非调性音乐中更深层的逻辑网络。
  【关键词】勋伯格;集合理论;转换理论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于1908年开始进入自由无调性创作时期,例如《三首钢琴曲》Op.11、《五首管弦乐曲》Op.16、独幕独角歌剧《期望》Op.17以及《钢琴小品六首》Op.19等作品均从多个维度对无调性音乐创作进行了探索与尝试,逐步形成了勋伯格个性化的音乐创作风格。本文选取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中第一首与第六首为研究讨论对象。其一,作品使用了“微型化”的创作技法,篇幅不大,更利于对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作品进行初步接触;其二,作品使用“无主题”风格来淡化主题作用,与传统调性音乐中动机贯穿的主题写法有较大区别,需要使用新的分析视角进行观察;其三,作品作为摆脱古典传统音乐,更为接近无调性的跨时代意义的作品,具有一定研究意义。
  笔者认为自由无调性音乐并非是“松散”的,没有或缺乏结构力的,而是相较于传统调性音乐而言,这些表象的、易见的因素被隐藏起来。尤其在该作品中,结构规模小,材料上的处理十分细腻。例如在彭志敏先生所说“ Op.19的情况表明,勋伯格似乎要在无调性的环境下,去掉一切不必要因素,专一地探索无调性及其组织法和结构力方面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集中讨论的问题在逐步脱离调性音高和声体系之下的无调性作品中,摆脱了向主调主音的目的性进行,作品的结构力如何体现;在“无主题”风格下作品如何强化音高的内在逻辑。本人将尝试使用两种不同理论分析方法对作品进行多维度讨论。虽然众多理论分析方法所产生的根源与哲学原理各有不同,其针对的分析对象也不尽相同,但这不并不能成为将众多理论分析方法孤立的原因。
  一、音乐动机细胞的微观构成
  《钢琴小品六首》Op.19中第一首乐曲总共17小节,是六首作品中规模最大的一首。使用了歌曲的组织方法,其中根据材料的变化,整体呈现为“二分性”特点。结构图示如下:
  图1
  首先,在上图的结构安排中能够看到,以相同材料为一个单位,可将材料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中的动机材料都较为短小,除了动机材料d为2小节以外,其余动机材料呈示时均只有1小节;其次,在材料变化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明显的拱形安排,四个阶段的总体小节数分别对应为2小节、3.5小节、5小节与2小节。由此形成张力性的布局效果,而这个体现在材料布局上扩展点的安排与音乐情绪上的高潮点重合,相互呼应。
  从音高材料上看,在作品一开始A部分动机材料中包含四个四音集合(4-4;4-19;4-Z15;4-Z29)、一个五音集合(5-19)与一个九音集合(9-3)。其中旋律声部音高B、#D、F、#F构成集合4-Z29,音程向量为[111111],具有较明显B大调的暗示,B-#F的主属进行,F为跳进辅助音。低音声部旋律音高材料可分为两个截段,其一为包含连续快速三是二分音符的4-4,其二为柱式和弦进行的4-19。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音程函量为[ 211110 ]的集合4-4,与上方旋律声部集合4-Z29的音程函量相比,两者有四个函量相等,分别为ic2、ic3、ic4与ic5。因此两个集合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对应的两条旋律在音响上也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在随后的柱式和弦中产生了新的四音集合4-19,音程含量为[101310],与以上两个集合相似性较远,并且可以看到在該和弦中出现了新的半音化音级,丰富了第一小节中的音响效果。在上方旋律声部中,由于中音声部c的加入产生了两条旋律线条,除了4-Z29外还有包含c在内的4-Z15。但整个旋律声部为集合5-19,低音声部和弦材料4-18为其子集。因此第一小节整体由上方所有集合构成为九音集合9-3。从音程上来看,片段中包含了三个核心音程关系,三度、五度以及小二度进行。
  第2小节为动机展开,其中低音声部开始的四个音高F、E、?D、?B为集合4-4的逆行倒影形式,该旋律显示了明显的?b小调特征,F-?B的属主进行,E为跳进辅助音。上方旋律声部的进行为集合4-4不规范的逆行倒影形式。A部分中的详细动机材料分析如下图:
  图2
  二、音乐动机细胞的宏观形态
  由大卫·列文(David Lewin)提出的转换理论由音高转换与转换网络体系构成,主要讨论对象集中在和弦上,而转换网络体系是一种能够将音乐转化为直观图示的理论分析工具,其中可分为转换图与转换网。转换网中的节点是有具体指向性的,但节点内容包含音乐中的任何元素,当然在非调性音乐中可以是音集或序列。与转换网不同的是,转换图中的节点是由多个转换网络结合而抽象出来的一个概括性的空白节点,可以指代多个不同元素。它满足以下四个条件:系统中的所有节点都是相互连接的。也就是说,在任何节点上,都可以通过向前或向后的箭头路径到达网络中的任何其他节点;系统中没有从任何节点到自身的“循环”箭头,也没有任何两个不同节点之间的“双头箭头”;有一个节点只有箭头指向它,没有箭头从它发出。我们将其命名为“根节点”,并将通过双圆圈来进行标记;从每个节点到根节点,至少有一个向前的箭头指向。
  除此之外,由亨利·克拉姆彭豪尔(Henry Klumpenhouwer)建立在转换理论基础之上而提出的“K网”在非调性音乐分析也经常被使用。是将集合内的各音级之间各种可能的映射方式以网络的形式表示的网络图示,其中映射方式包含移位与倒影两种形式。   在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第六首中的开始部分中,包含三个集合,分别为集合6-12与其子集3-7和3- 9。由于集合6-12在作品中以持续音的形式出现了四次,因此具有动机意义。另外两个三音集合在乐曲的各个部分多次出现,也具有一定的结构意义。
  图3
  图4
  而在这三个具有动机意义的集合中,由三音音级A-#F-B构成集合3-7中存在的“K网”网络模型如图4所示。在图中所展现的仅仅为该三音集合27种“K网”网络模型中的两种形式。注意图示中所标记的箭头方向,表示为音高走向。T为移位,I为倒影。图4(a)与图4(b)中A-B的进行方向相反,因此分别为T2与T10,而另外两条在左侧的箭头标记分别对应T与I两种不同进行方式,意为被讨论的两个音高之间的关系可有两种进行选择。其中在字母下方的数字标记为移动的半音数量。图4(c)为由以上具体节点的转换图抽象而来的转换网,其中节点内容为音高,由于该片段中并没有涉及主音概念,因此没有根节点。
  三、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在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得到以下结论:
  结构功能的分化与减弱。在自由无调性作品中,由于调性的瓦解,统一的结构力消失了。那种有着较完整的结构、较大规模、自身有相对独立性的主题在自由无调性音乐中是极为少见的。作品的结构力分化在更多的音乐元素中,形成更為多层且深层的结构对位现象。
  主题动机化形式改变。传统音乐的主题动机是依一定规模的调性空间为依托而存在的。而在自由无调性音乐中主题动机并没有稳定的背景空间,但主题动机的作用力并未被削弱,而是以“音乐细胞”的形式出现。音高之间的关系隐藏为更加细微的组织关系。动机以及细胞是自由无调性中最主要的结构手法与因素。
  线性化音乐织体。与调性音乐中常见的织体形式不同,在调性作为深层结构力的背景下, 音乐织体上呈现是一种块状的结构。而在非调性音乐中各种新技法的融合,瓦解传统调性的目的,使音乐织体整体上呈现出线性化的特点。
  而除此之外,也意识到音乐分析不应局限在单一音乐理论上,从多种音乐理论思维以及独特的视角出发,能够开拓音乐分析的新视野,要激励自己用创新性的方式来解读音乐。每一种解读音乐的方式或理论即使是在最简单的应用中,也代表了一种具有相当大的力量和丰富性的音乐思想,并且在原则上可以被广泛的具有分析思维的音乐家们或演奏家们所理解。
  参考文献
  [1]彭志敏.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2]刘文平.告别调性——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分析札记[J].音乐探索,2004.
  作者简介:李卓越(1994—),女,汉族,湖北荆门,武汉音乐学院1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技术理论。
其他文献
【摘要】在现今的社会中,不少青少年沉迷网游不能自拔,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更是荒废学业、影响前途。本研究选取我校2014级汽修专业一名典型后进生为例,他的问题行为表现为脾气暴躁、沉迷网游、对学习过度焦虑不安。通过本问题提出的研究,老师以管乐教育作为切入口,运用音乐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思想动态、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干预,使其学习能力和其他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本研究也充分体现了音乐在教育中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期刊
【摘要】联觉来源于心理学领域,它是指各种感觉间的相互作用,音乐联觉则是通过音乐旋律使人产生联觉。舞蹈编导在舞蹈创作中常常会寻找创作灵感,其舞蹈创作灵感可能源于一滴水、一棵树、一件事、一种味道、一句话或一个音符。音乐联觉对舞蹈创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歌曲《我爱你中国》为例,主要从音乐联觉中的视听联觉、情感联觉和意象联觉三个方面,分析其对于舞蹈创作的作用及影响,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
期刊
【摘要】西方的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历经了漫长且曲折的历史道路, 每走过一个历史阶段都与当下的意识形态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反哺于人类的音乐生活, 音乐美学的研究离不开历史的佐证。纵观人类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人性解放的文明发展史,自18世纪“启蒙的时代”起,西方情感论音乐美学经过了启蒙思想的强化、19世纪理性王国破灭后的再生、20世纪先锋乐派的冲击,在形式、内容、风格上不断变革和创新,在西方文明中起着记录西
期刊
【摘要】河北籍作曲家本着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始终坚持着创作的民族性,使之成为在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与创作内核。本文以河北地区为田野,选取四位“河北籍”作曲家,探析区域音乐文化对作曲家的影响。  【关键词】河北籍作曲家;燕赵音乐元素;音乐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国家,作为一个以农耕文化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国家,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天人合一的和谐主
期刊
【摘要】在调性和声理论中,和弦分析与标记的方法一般采用级数标记与功能标记,笔者认为两种符号体系的使用,凸显出两种不同看待音乐的思维模式。简要讨论两种标记体系的前提条件、符号逻辑原则,试图厘清两种不同标记体系的不同理论意涵,从而为正确使用两种标记符号体系提供较为全面的理论思考。  【关键词】调性和声;和声标记法;阶级理论;功能理论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不同的和声标记符号有不同
期刊
【摘要】交响乐在西方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了一种传统,兼具历史的厚度与传统的丰盈。孙国忠先生《向交响乐传统致敬》一书的出版,表达了个人直面交响乐传统最真挚的敬意。“自己学术性写作之外的论说音乐的文字”,简单而精炼的自我定位,使笔者对该书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作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孙先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音乐史、音乐学理论、音乐批评和当代中国音乐创作等领域。书中的大部分文章写于近
期刊
【摘要】扬琴音乐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空前的发展,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代扬琴音乐审美观念与传统音乐审美观念相比截然不同。本文通过研究建国前、1949年—1999年以及2000年至今的扬琴音乐审美特征,从作品的创作来源、演奏形式、作品内容等方面,阐述扬琴音乐文化发展的方向,最后根据辩证法的观点,思考扬琴音乐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三种多元化发展趋势。  【关键词】扬琴音乐;审美特征;嬗变;发展趋势
期刊
【摘要】贝多芬,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中创作的作品甚多,范围甚广。其中钢琴奏鸣曲《悲怆》是他早期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和一往无前的勇气,生動地表明了贝多芬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倔强内心。  【关键词】贝多芬;悲怆;第一乐章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悲怆》第一乐章写于1798年,当时贝多芬已经开始出现了耳聋的倾向且逐渐加重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音乐的欣赏品味也出现很大的改变和提升,传统音乐的传承创新也就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以现下创新和改编比较成功的蒙古族传统叙事民歌《嘎达梅林》为例,分析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创新和未来。  【关键词】传承;创新;传统;蒙古族;传统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蒙古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蒙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古老民族
期刊
【摘要】山西地区具有丰富的民间舞蹈文化资源。凤秧歌作为山西民间舞之一,是山西民间艺术的结晶,也是我国民间舞蹈长廊中的奇葩。关于凤秧歌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一个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更关系到民族文化的问题。本文希望通过以凤秧歌为例的研究,对山西民间舞蹈的发展与传承提出思路借鉴。  【关键词】山西;民间舞;凤秧歌  【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A  山西省因为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和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