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教学要广泛阅读,拓宽阅读面,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我们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堪忧:大部分“不读书”,少数能读点课外读物,但以流行读物、娱乐快餐式读物为主,阅读严肃读物或经典著作的微乎其微。对此,在拓展课外阅读的工作中,我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指导阅读,创设时空
首先,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柏拉图说:“哲学者,择善之学与善择之学。”择书如择友,读有价值的书,读适合自己的书,才能读得有效和有益。教师可根据新课标补充推荐,例如,文化经典著作《论语》《孟子》等;小说,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也可推荐学生订阅专业性强、阅读口味高的《课外阅读》《语文报》,充满青春气息、瞭望外部世界的《中国青年报》《青年文摘》《少年科幻世界》等,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标,避免“在黑暗中摸索”。
其次,增设阅读课,确保阅读时间。每周设一节“自由阅读课”,让学生有足够的阅读时间,在规定的时间里放开心情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受到熏陶,加强文学修养。从而把过去“无书读、无时间读、无心情读”的状况,变成现在的“有书读、有时间读、有兴趣读”的局面,让学生徜徉于语文的世界中,遨游于语文的天地里,真正实现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取向。
最后,师生共读,教学相长。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读书,自己也要读书。老师爱读书了,才会有资格、有兴趣向学生推荐好书,吸引学生读书。《作文与考试》(高中版)就是一本很适合师生共读的好书。老师可以与学生探讨文章的写法和结构,可以共同欣赏优美辞藻,可以畅意品评时政人生。这样,在师生共惠的同时,更能为学生的阅读指引方向。
(二)读写结合,锻炼思维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梁启超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要指导作文,先要教会学生读书,将作文与读文结合起来。”从高一开始,可根据学生的阅读体验,以课外阅读为契机,用读书笔记的形式,将读书思维过程诉诸文字,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我们主要采用“三个一”的做法:
“一日一句”: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个精致的摘记本,每天积累一句名言警句,或者一首古诗词。这样做,学生就如同“蚕吃桑叶,蜜蜂采蜜”,一方面大大地开阔了学生的阅读面,培养了文学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写作积累了大量素材,丰富了词汇,解决了作文时“巧妇难为无米炊”的难题。
“一周一抄”:让学生坚持每周抄写一篇(段)文章,字数500字以上,摘抄的内容最好分门别类,如散文类、记叙类、议论类、时评类等,这样在写作文时,就可以参考、借鉴乃至模仿。
“一周一记”: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要求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内容形式不限。可以是亲身经历的,也可是耳闻目睹的。但有个条件:内容和观点必须原创。这样,学生萌发了由读生感,有感必吐的欲望,使阅读和写作相得益彰。
(三)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首先,教师提供比较阅读的材料。选择材料,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可比性、简约性的文章。如教学《祝福》时,可把《诗经氓》和《孔雀东南飞》中的女性角色进行横向比较,引导学生从“寻找中国传统女性悲剧性的根源”这一角度进行探讨,深刻地理解封建思想对妇女的残害。但如果结合《荷花淀》《边城》《雷雨》,则可以从纵向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妇女的觉醒与成长”。这样的多向比较,能使学生养成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习惯,阅读能力也逐渐提高了。
其次,鉴赏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在这一步骤中,应引导学生通过整体观照下的局部分析,达成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正确认识。如讲到《失街亭》里的诸葛亮,就可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有关描写诸葛亮的诗词,也可阅读《三国演义》,进一步了解诸葛亮的事迹。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知识来解读,培养“深思熟虑”的读书习惯和“深思慎取”的严谨学风,从而提高阅读鉴赏的能力。
在拓展阅读中引进比较的方法,有助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學生自主阅读为基础的课外阅读模式,从而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性阅读”变为主动的“探究性阅读”,提高创新阅读的能力。
(四)课外活动,促进阅读
1.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
书读得多,就有表达的欲望,为此我们利用每节语文课正式授课前的三分钟,让学生走上讲台自由演讲,并给每天的内容冠以栏目名称,如周一至周五分别是:“焦点聚集”“成语快车”“美文点评”“诗词赏析”“个性展示”。这些栏目深受学生喜爱,让学生获益匪浅。
2.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取得良好的效果,它比静态的阅读效率要高得多。我们在班里不定时开展一些小型竞赛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文学常识比赛”“阅读小辩论”“作文比赛”“书签制作比赛”“手抄报比赛”等。竞赛采用拈阄形式,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一试。
3.进行读书笔记展评
为了养成学生认真踏实的读书习惯,巩固课外阅读效果,我们注意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通过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让学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4.捐书买报
学生的时间很紧凑,且考虑到住宿生超过总学生人数的一半,于是发动全班同学每人捐给班级两本书,一个学期后归还;学生轮流每人每天买一份报纸(《广州日报》或《羊城晚报》)。这样,大大丰富了阅读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课外活动)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当教师的引导成为学生的动力,当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知识的海洋就会向学生敞开宽阔的怀抱,智慧和灵感就会像海水在学生的心中激荡。
(一)指导阅读,创设时空
首先,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柏拉图说:“哲学者,择善之学与善择之学。”择书如择友,读有价值的书,读适合自己的书,才能读得有效和有益。教师可根据新课标补充推荐,例如,文化经典著作《论语》《孟子》等;小说,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也可推荐学生订阅专业性强、阅读口味高的《课外阅读》《语文报》,充满青春气息、瞭望外部世界的《中国青年报》《青年文摘》《少年科幻世界》等,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标,避免“在黑暗中摸索”。
其次,增设阅读课,确保阅读时间。每周设一节“自由阅读课”,让学生有足够的阅读时间,在规定的时间里放开心情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受到熏陶,加强文学修养。从而把过去“无书读、无时间读、无心情读”的状况,变成现在的“有书读、有时间读、有兴趣读”的局面,让学生徜徉于语文的世界中,遨游于语文的天地里,真正实现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取向。
最后,师生共读,教学相长。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读书,自己也要读书。老师爱读书了,才会有资格、有兴趣向学生推荐好书,吸引学生读书。《作文与考试》(高中版)就是一本很适合师生共读的好书。老师可以与学生探讨文章的写法和结构,可以共同欣赏优美辞藻,可以畅意品评时政人生。这样,在师生共惠的同时,更能为学生的阅读指引方向。
(二)读写结合,锻炼思维
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梁启超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要指导作文,先要教会学生读书,将作文与读文结合起来。”从高一开始,可根据学生的阅读体验,以课外阅读为契机,用读书笔记的形式,将读书思维过程诉诸文字,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我们主要采用“三个一”的做法:
“一日一句”: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个精致的摘记本,每天积累一句名言警句,或者一首古诗词。这样做,学生就如同“蚕吃桑叶,蜜蜂采蜜”,一方面大大地开阔了学生的阅读面,培养了文学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写作积累了大量素材,丰富了词汇,解决了作文时“巧妇难为无米炊”的难题。
“一周一抄”:让学生坚持每周抄写一篇(段)文章,字数500字以上,摘抄的内容最好分门别类,如散文类、记叙类、议论类、时评类等,这样在写作文时,就可以参考、借鉴乃至模仿。
“一周一记”: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要求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内容形式不限。可以是亲身经历的,也可是耳闻目睹的。但有个条件:内容和观点必须原创。这样,学生萌发了由读生感,有感必吐的欲望,使阅读和写作相得益彰。
(三)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首先,教师提供比较阅读的材料。选择材料,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可比性、简约性的文章。如教学《祝福》时,可把《诗经氓》和《孔雀东南飞》中的女性角色进行横向比较,引导学生从“寻找中国传统女性悲剧性的根源”这一角度进行探讨,深刻地理解封建思想对妇女的残害。但如果结合《荷花淀》《边城》《雷雨》,则可以从纵向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妇女的觉醒与成长”。这样的多向比较,能使学生养成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习惯,阅读能力也逐渐提高了。
其次,鉴赏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在这一步骤中,应引导学生通过整体观照下的局部分析,达成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正确认识。如讲到《失街亭》里的诸葛亮,就可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有关描写诸葛亮的诗词,也可阅读《三国演义》,进一步了解诸葛亮的事迹。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知识来解读,培养“深思熟虑”的读书习惯和“深思慎取”的严谨学风,从而提高阅读鉴赏的能力。
在拓展阅读中引进比较的方法,有助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學生自主阅读为基础的课外阅读模式,从而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性阅读”变为主动的“探究性阅读”,提高创新阅读的能力。
(四)课外活动,促进阅读
1.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
书读得多,就有表达的欲望,为此我们利用每节语文课正式授课前的三分钟,让学生走上讲台自由演讲,并给每天的内容冠以栏目名称,如周一至周五分别是:“焦点聚集”“成语快车”“美文点评”“诗词赏析”“个性展示”。这些栏目深受学生喜爱,让学生获益匪浅。
2.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取得良好的效果,它比静态的阅读效率要高得多。我们在班里不定时开展一些小型竞赛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文学常识比赛”“阅读小辩论”“作文比赛”“书签制作比赛”“手抄报比赛”等。竞赛采用拈阄形式,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一试。
3.进行读书笔记展评
为了养成学生认真踏实的读书习惯,巩固课外阅读效果,我们注意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通过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让学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4.捐书买报
学生的时间很紧凑,且考虑到住宿生超过总学生人数的一半,于是发动全班同学每人捐给班级两本书,一个学期后归还;学生轮流每人每天买一份报纸(《广州日报》或《羊城晚报》)。这样,大大丰富了阅读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课外活动)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当教师的引导成为学生的动力,当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知识的海洋就会向学生敞开宽阔的怀抱,智慧和灵感就会像海水在学生的心中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