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利用学具操作,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个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人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利用学具操作,帮助学生探索知识的由来
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同时也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操作学具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物化)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一课时,出示23-7,让学生先摆小棒寻求答案,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想出了很多算法。1.从两捆中拿出1捆拆开和3根合并在一起,从13根里取走7根,剩6根和10根合为16根。2.先拿走3根,拿一捆拆开后再拿走4根,剩6根和一捆合成16根3、把两捆小棒全部拆開和3根合并在一起,从总数中拿走7根,剩16根。 待学生操作后问:你是怎样摆的?哪种摆法最简便?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又问:同学们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这时有的学生提出:课本上把2捆拿出1捆拆开和3根合起来,再拿走7根太麻烦,不如拆开一捆,拿出7根剩3根,和13根合起来是16根,这种想法可以吗?这时我把问题交给学生讨论,最后再小结,肯定他们的想法。
通过操作学具,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指出,通过感知操作——表象操作——理性操作,可使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为智慧活动。
三、利用学具操作,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四、注重学具操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统计与可能性时,小组合作摸球,有的猜,有的摸球,有的记录,有的监督,同学之间互相配合,交流讨论,轻松、愉快地学习了新的知识,与此同时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又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体现了相互谦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注重学具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本身就是来源于实践活动,要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态度,才能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手中一种有用的工具。这就要求在教学时应创造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教学“米、厘米”后,教师可以安排以下动手实践活动:分组测量一步长度、两臂张开长度、身高、立定跳远等。通过实践,让学生经历测量的活动过程,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
六、注重学具操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皮亚杰说过:“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我便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如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形象化、具体化,使他们在动手操作中获取新知识。例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我便采取让学生动手摆学具的方法,先让学生摆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再摆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从而让学生看到红花的朵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求红花有几朵就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算。
七、注重学具操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个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人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利用学具操作,帮助学生探索知识的由来
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同时也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操作学具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物化)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一课时,出示23-7,让学生先摆小棒寻求答案,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想出了很多算法。1.从两捆中拿出1捆拆开和3根合并在一起,从13根里取走7根,剩6根和10根合为16根。2.先拿走3根,拿一捆拆开后再拿走4根,剩6根和一捆合成16根3、把两捆小棒全部拆開和3根合并在一起,从总数中拿走7根,剩16根。 待学生操作后问:你是怎样摆的?哪种摆法最简便?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又问:同学们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这时有的学生提出:课本上把2捆拿出1捆拆开和3根合起来,再拿走7根太麻烦,不如拆开一捆,拿出7根剩3根,和13根合起来是16根,这种想法可以吗?这时我把问题交给学生讨论,最后再小结,肯定他们的想法。
通过操作学具,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指出,通过感知操作——表象操作——理性操作,可使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为智慧活动。
三、利用学具操作,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四、注重学具操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统计与可能性时,小组合作摸球,有的猜,有的摸球,有的记录,有的监督,同学之间互相配合,交流讨论,轻松、愉快地学习了新的知识,与此同时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又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体现了相互谦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注重学具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本身就是来源于实践活动,要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态度,才能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手中一种有用的工具。这就要求在教学时应创造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教学“米、厘米”后,教师可以安排以下动手实践活动:分组测量一步长度、两臂张开长度、身高、立定跳远等。通过实践,让学生经历测量的活动过程,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
六、注重学具操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皮亚杰说过:“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我便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如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形象化、具体化,使他们在动手操作中获取新知识。例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我便采取让学生动手摆学具的方法,先让学生摆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再摆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从而让学生看到红花的朵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求红花有几朵就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算。
七、注重学具操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重视儿童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就可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加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