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陷阱教学魅力 彰显数学课堂效益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_mine12_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知识点尽管练得很多但仍屡屡出错。如何在教学中巧设陷阱,巧妙地在新知内容与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制造冲突,把学生引入迫切需要探究的学习情景中,使学生在“落入”和“走出”陷阱的过程中吃一堑长一智,使他们在挫折中经受锻炼和获取有益经验,这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主要从“陷阱”存在的背景及“陷阱”教学的作用、数学“陷阱”的题目类型、“陷阱”的设置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陷阱;思维能力;错误
  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勤于习题演练,重视知识的梳理和结构掌握,通过练题来及时巩固和强化知识,“精讲多练”成为我们普遍的教学模式。但是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教学资源,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复杂多变的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我们允许学生犯错,但仍有一些现象困扰着我。
  本着对数学知识的精确性理解,教师每每可以很尖锐地看到题目中的“陷阱”,于是在课堂上强调又强调“大家在做此类题目时要注意先如何如何,再怎么样怎么样”“这类题目,这里比较容易出错,应该这样做”“小心这个地方要注意,不要上当”等等。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叮嘱学生,结果老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却听得無精打采。对老师强调的注意点,时常是“明其理,会其法而不得其果”“你说你的,我错我的”。
  笔者觉得在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知识点尽管练得很多但仍屡屡出错,这可能是由于我们的教学过程过于平缓,对学生的刺激欠深所致。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给学生的信息不应是“全息”,而应在教学中巧设“陷阱”,巧妙地在新知内容与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制造冲突,把学生引入迫切需要探究的学习情景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反思自己的思路,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辨的能力。下面就具体谈谈数学教学中“陷阱”的作用、类型以及如何布置“陷阱”。
  一、“陷阱”存在的背景及“陷阱”教学的作用
  数学“陷阱”指的是在学生所熟悉的内容中,往往给出的问题具有较深的隐蔽性,或具有一定的诱导性,使学生思维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盲点,结果在解题中得出不完全甚至是错误的结论。
  在教学中,教师由于受到教学进度或者时间的限制,往往只是稍作点拨就把书上现成的结论或者方法教给学生,美其名曰“避免学生走歪路”。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对未知内容的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教师更多的时候呈现给学生的只是一个完美、简明、流畅的解题过程,而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早已隐藏。但这些“隐藏”的部分,往往就是学生较为“模糊”、容易出现错误、中“陷阱”的地方。长此以往,往往会导致一些学生产生惰性思维。
  因此,要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就要善于应用“陷阱式”教学法。设置“陷阱”可以诱发、暴露学生认知中的一些错误、片面的观点,有助于教师及时捕捉、弄清教学对象的认知特点,以便于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有效地消除学生认知中错误、片面的观点,使之转化为正确、完整的科学概念和方法。
  另一方面,“陷阱”教学能帮助学生克服不良思维习惯,能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陷阱”教学还能使学生在挫折中得到启发,使学生在“落入”和“走出”陷阱的过程中吃一堑长一智。
  二、数学“陷阱”的题目类型
  学生出错的题目五花八门,有很多数学“陷阱”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简便方法型
  在计算中如果简便“意图”在学生面前一目了然,学生就有可能被错误引导。
  2.错误诱导型
  这类题往往以判断是非的形式呈现。前面的铺设是正确的,但根据正确的前设最终“引导”得出错误的结果。如:铁的密度比棉花大,所以1吨铁比1吨棉花重。
  3.先入为主型
  学生在学会某类题型的解答方法后往往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比如,在习惯性思维的支配下,通常见到“多”自然想到用加法;见到“几倍”首先想到用乘法。
  4.多余条件型
  学生在平时数学习题训练中很少碰到多余条件的,所以,在思想意识上会认为每一个条件都是有用的。
  5.概念不清型
  如果学生对新的概念、法则掌握得不扎实、不完整,就会出现混淆,使解题产生错误。
  三、“陷阱”的设置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1.引入时巧设“陷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如果有疑问,就会引起悬念,心里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地构思、设计一些“陷阱”,巧妙地在新知内容与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制造冲突,把学生引入迫切需要探究的学习情景中。
  例如,教学“厘米和米”时,我根据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设置悬念。课一开始,我在黑板中间写上“1=100”,同学们一看,顿时议论纷纷,我“抓住”这一刻,缓缓道出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其间,同学们紧张而不信任的目光跟着老师的讲述变得逐渐明白了,当我用彩色笔在1=100的数后面写上米和厘米时,同学们都笑了。
  从设置悬念到释悬,这种新课的引入,既能使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牢固,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授新知时巧设“陷阱”,引导幼儿探究发现
  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初始阶段,辨别能力比较薄弱,一旦认识被错误混淆,很容易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以后很难扭转过来。所以,教师在新课讲授时应该预见到这种结果,防患于未然,舍得在深化教理推究的环节上下功夫,这样才能取得最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回顾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接着直入课题:“请你把刚才的1、2、3组成能被3整除的数。”教师根据学生组数的情况板书出:123,213。随后又提问:“你觉得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由于受前面知识的影响,学生理所当然地答道:“末位能被3整除的数,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随后,教师就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验证一下。通过验证,发现这个猜想不能成立,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找一些能被3整除的数。接着再引导学生观察列举的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说说新的发现……   由于受旧知识的影响,学生自然而然把能被2、5整除的数的判断方法迁移到本节中来。教师设置教学“陷阱”,引导作出猜想,到引发认知矛盾,并再次创设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不仅有效地避免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思维定势的影响,而且层层深入、步步逼近,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探索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学会了学习。
  3.练习时巧设“陷阱”,引导学生巩固深化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笔者觉得不妨换个角度,在练习中巧设“陷阱”,当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教师再适时指出,让学生在“陷入”和“走出”的過程中恍然大悟,理解本质。
  (1)在概念、性质、公式处设“陷阱”,巩固基础知识
  概念、性质和公式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程度上讲也支撑了数学教学的整体结构,是培养学生数学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学习中,有些学生对概念、性质、公式的理解不深不透,所以常常出错。在练习时设置“陷阱”,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对其进行反向强化,能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本质进行剖析,加深学生对概念、性质、公式的理解,从质的方面提高认知。
  如学了“商不变的性质”后,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题目:21÷3= 210÷30= 2100÷300= 210÷5=。这一组题,后一题绝大多数学生算出来的结果都是4余1。通过验算发觉不对,4×50 1=201。学生先陷入深深的思考中,教师再引导学生明确,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10倍,得到的商不变,而余数l是从十位上余下来的,所以表示的是1个10。
  (2)思维定势处设“陷阱”,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会产生干扰作用,这即所谓的前摄抑制。如果学生对一类问题已形成了思维定势和思维习惯,若出现与这类问题性质不同的问题,就会掉入“陷阱”。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在学生尚未真正理解的情况下提倡“类型 诀窍”或“类型 程序”式的解题规律,应在学生的思维定势处设“陷阱”,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严谨性。
  如,在教学解方程时,我在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组题目:x 3.2=4.6,x-1.8=4,0.64 x=14.14,21-x=10.5,由于受前面解方程的影响,部分学生在解最后一题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解:21-x 21=10.5 21
  x=31.5
  这时,我没有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让他们验算一下,通过计算学生很容易发现21不能减31.5,从而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
  (3)易混淆处设“陷阱”,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形式相近、联系紧密的知识点极易混淆,影响学生准确掌握和运用。因此在这些相似易混处设“陷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活动的转折,排除思维活动的障碍,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来。
  参考文献:
  [1]柏元兵.数学试题中几种常见的“陷阱”类型[J].高中数学教与学,2007(05).
  [2]戴章玲.陷阱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小学时代:教师版,2012(09).
  编辑 赵飞飞
其他文献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而低年级学段则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那么,应培养学生的哪些学习习惯呢?  一、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良好的课堂纪律直接影响我们课堂学习的效果。无论什么课,有了良好的课前准备,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学生的课前准备主要包括: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准备和课前行为方面的准备。  (一)
摘 要:课堂导入并不是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而是对整堂语文课教学活动产生深刻影响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对课堂导入予以高度肯定与重视,将其视为一门教学科学、教学艺术,并采取恰当、灵活的课堂导入技巧。如此,方能在确保小学语文课更加绚烂多彩的同时,真正确保高效率、高质量的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谜语;音乐;故事  课堂导入是语文课堂的首要环节,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文课教
书贵在读,贵在捧在手中的那一份珍惜,打开读时的那一份虔诚。读书时,思维在书中神游,情感在书中起落,书的魅力便在于此。读书,不仅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更可以开阔视野,帮助我们学到丰富的知识。我们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能力,让孩子喜欢阅读,爱上阅读,就要从小处入手,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营造氛围,提高阅读兴趣  书本就是知识,如果让孩子学会读书,爱上阅读,是功德无量的事!笔者以为这是
摘 要: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在教育领域,这句话尤为适用,小学德育教育作为培养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课程,时至今日已经越来越受到家长和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为更好地发展小学德育工作,从小学德育工作中的细节教育入手,探究细节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细节教育推动小学德育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德育工作;细节教育  所谓细节教育,就是从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细节着手,在细节处培养学生的好习惯,从而一步步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培养学生包括数学阅读能力、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等多种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势在必行。数学课的阅读教学,正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语言叙述能力、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这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和新课改的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数学阅读;方法和策略;魅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
摘 要:新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引导学困生的学习,让他们真正成为数学课堂中的主人,一直是长期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学困生;引导;主宰  数学学困生指的是智商与情商正常,但在数学上明显有困难,这些学生与同龄人相比,在听、说、读、写、算以及推理
摘 要:“学科课程标准也称教学大纲,是对课程计划中每门课程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深度与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这是郝保文先生在《教育学纲要》中对课程标准的定义。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就是规定了小学阶段学校的音乐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结构与教学进度、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与用具的运用和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
摘 要: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小学语文是小学学习的主要学科,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语文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性格特点入手,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识字教学;策略探讨  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是从拼音和识字方面开始,对于刚步入小学的低年级学生而言,识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他们不了解
摘 要:区域游戏是幼儿带有学习功能的游戏活动。老师在游戏中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幼儿实现自主活动的愿望。区域游戏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能够更好地建立起积极团结的优秀人格。幼儿需要具有多样性、趣味性、安全性的区域活动游戏,这是幼儿园建设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幼儿沉浸在一个个兴趣盎然的游戏中自然愉快地成长,完成了初步的心灵滋养。游戏活动是幼儿认识世界和开启世界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幼儿园;活动区域;趣味多
摘 要:在这个普遍使用计算机的时代里,用打印代替手写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造成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有很多老师错误地认为学生将来用不着手写汉字,通常会忽略学生作业中的书写,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就渐渐养成书写潦草的习惯。小学阶段是指导学生规范、端正地书写汉字的主要时期,从“激发写字兴趣”“指导写字方法”“坚持展示与奖励”三方面培养学生汉字书写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  汉字书写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