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空间与图形”不是通过传授能获得的,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更准确地把握相关的几何概念,建立空间观念。
关键词:想象能力;感悟;学习方式
每个人的学习生涯都少不了数学这门课,但在许多人印象中,数学却似乎是数学家们在演算纸上花费心思展开的一场智力游戏,對普通人来说则显得有些高深,甚至遥不可及。于是,数学一度几乎成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词,空间图形问题更是让学生一头雾水,更是那么的高深莫测,让学生望而生畏。事实上,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是那么的美丽而具有魅力,空间图形也是一样。所以小学数学中空间图形教学,就是要借助实物让学生在观察中感悟,引导他们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察生活、熟悉世界,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让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走进空间图形的世界,真正做到品味得以提升。
一、借助实物直观感知,观察中感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生活实例是知识的源头活水,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原型是学生学习的宝贵资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小学数学教材在图形的认识部分是按照“立体—平面—立体”的顺序来安排内容,即先从学生幼儿时常玩的立体玩具入手,再学习平面图形,最后再回归到对立体图形的本质特征的研究上,这就体现出了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尊重。因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借助实物直观感知,能较好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构建。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材《练习四》第10题,找一个长方体火柴盒,测量有关数据,算出它的内盒和外盒至少各用硬纸多少平方厘米(不算粘贴处)。火柴盒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学生并没有注意过它,到底需要多少硬纸材料,当我们将它带到课堂上时,无疑激起学生的兴趣,火柴盒内盒是有五个面的长方体形状,外盒有四个面的长方体形状,尽管都缺少面,但却不是相同的面,原来小小的火柴盒也藏着这么多数学问题。其实,教学数学不光只在课堂,而要在课堂中融入生活知识,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
二、组织探究活动,使学生亲历“做中学”的过程
在教学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时,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活动主线的新课程的理念。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三、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我主要运用操作实验法、引探发现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操作实验、观察、猜想、发现推导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全过程,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平台,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实践性,拓宽活动空间,为每个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供途径。
四、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升华空间观念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材《练习五》第6题中,要求学生确定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物体的体积,尤其后两个图形中都有一些正方体隐藏在“里面”,学生容易忽略。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注意这类图形含有被遮住的部分,这就需要借助想象才能解决问题,正是借助空间想象的翅膀,才能放飞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得到了升华。
五、有效组织整合,形成空间图形知识体系,提升实际应用能力
对于空间图形的学习,我们要及时做好知识整合,让学生在头脑中织成一张知识网,清楚地将空间图形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到灵活运用,能将碰到的问题清楚地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做一个圆柱形铁皮罐头盒需要多少铁皮,是求它的表面积;在罐头盒周围贴商标纸至少需要多少,是求圆柱的侧面积;下雨时,给打谷场上的圆锥形谷堆蓋上塑料防雨布,所需防雨布的最小面积是指圆锥的侧面积;做一个长方体木箱框架至少需要长木条,是求它的棱长总和,在周围封上木板,至少需要多少木板,是求它的表面积;求它的占地面积,是求底面积;求它所占的空间大小,是求体积;求它能容纳多少物体,是求容积。
作为教师,我们也应当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在前进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进”,每一次反思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对自己而言,将是一次心灵感悟,更将是下一次自我尝试和飞跃的新起点,我们要立足新课程,积极思考,进一步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让我们带着激情在长期的教学中,放飞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真正做到“在观察中感悟,在品味中提升”!
关键词:想象能力;感悟;学习方式
每个人的学习生涯都少不了数学这门课,但在许多人印象中,数学却似乎是数学家们在演算纸上花费心思展开的一场智力游戏,對普通人来说则显得有些高深,甚至遥不可及。于是,数学一度几乎成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词,空间图形问题更是让学生一头雾水,更是那么的高深莫测,让学生望而生畏。事实上,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是那么的美丽而具有魅力,空间图形也是一样。所以小学数学中空间图形教学,就是要借助实物让学生在观察中感悟,引导他们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察生活、熟悉世界,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让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走进空间图形的世界,真正做到品味得以提升。
一、借助实物直观感知,观察中感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生活实例是知识的源头活水,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原型是学生学习的宝贵资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小学数学教材在图形的认识部分是按照“立体—平面—立体”的顺序来安排内容,即先从学生幼儿时常玩的立体玩具入手,再学习平面图形,最后再回归到对立体图形的本质特征的研究上,这就体现出了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尊重。因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借助实物直观感知,能较好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构建。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材《练习四》第10题,找一个长方体火柴盒,测量有关数据,算出它的内盒和外盒至少各用硬纸多少平方厘米(不算粘贴处)。火柴盒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学生并没有注意过它,到底需要多少硬纸材料,当我们将它带到课堂上时,无疑激起学生的兴趣,火柴盒内盒是有五个面的长方体形状,外盒有四个面的长方体形状,尽管都缺少面,但却不是相同的面,原来小小的火柴盒也藏着这么多数学问题。其实,教学数学不光只在课堂,而要在课堂中融入生活知识,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
二、组织探究活动,使学生亲历“做中学”的过程
在教学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时,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活动主线的新课程的理念。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空间位置关系,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三、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我主要运用操作实验法、引探发现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操作实验、观察、猜想、发现推导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全过程,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平台,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实践性,拓宽活动空间,为每个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供途径。
四、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升华空间观念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材《练习五》第6题中,要求学生确定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物体的体积,尤其后两个图形中都有一些正方体隐藏在“里面”,学生容易忽略。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注意这类图形含有被遮住的部分,这就需要借助想象才能解决问题,正是借助空间想象的翅膀,才能放飞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得到了升华。
五、有效组织整合,形成空间图形知识体系,提升实际应用能力
对于空间图形的学习,我们要及时做好知识整合,让学生在头脑中织成一张知识网,清楚地将空间图形知识与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到灵活运用,能将碰到的问题清楚地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做一个圆柱形铁皮罐头盒需要多少铁皮,是求它的表面积;在罐头盒周围贴商标纸至少需要多少,是求圆柱的侧面积;下雨时,给打谷场上的圆锥形谷堆蓋上塑料防雨布,所需防雨布的最小面积是指圆锥的侧面积;做一个长方体木箱框架至少需要长木条,是求它的棱长总和,在周围封上木板,至少需要多少木板,是求它的表面积;求它的占地面积,是求底面积;求它所占的空间大小,是求体积;求它能容纳多少物体,是求容积。
作为教师,我们也应当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在前进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进”,每一次反思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对自己而言,将是一次心灵感悟,更将是下一次自我尝试和飞跃的新起点,我们要立足新课程,积极思考,进一步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让我们带着激情在长期的教学中,放飞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真正做到“在观察中感悟,在品味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