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cejiang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不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传统的生物教学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解决疑问”,把生物的相应知识“讲深讲透”,使学生离开生物课堂时没有问题可问。但是新课程改革,则认为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当前的现状
  
  在生物教学中,“上课听讲,认真做笔记”“及时复习,练习巩固知识”,这就是高中学生总结的学习生物的“经验”,而且大多数学生把这些当作是学习的指导思想。几乎没有考虑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此可见,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是十分淡薄的。
  
  二、“问题意识”的内涵
  
  问题意识是指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针对学习或探究的对象,自主认识并提出需要达到什么目标,用清晰、准确的生物学术语把它叙述出来的一种行为或能力。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注重对学生寻求答案的训练,却忽视了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指导与培养。长期以来,学生形成了等待老师向他提出问题的不良习惯。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大大降低了学生自主思考的兴趣。生物作为一门科学课程,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都有很高的要求,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问题意识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掘
  一个人的创新,来源于他是否有疑问,有了疑问才会想方设法解决。所以,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创新。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生物知识结构的完善
  学生学会怎样提出问题,就等于拿到了一把能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同时,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让他们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从而广泛利用各方面的资源,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扩充。事实表明,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不仅关心结果,而且关心获得知识的过程。在积极的思维、探索中,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这就提高了学生构建知识系统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课堂气氛就不会是沉闷的,学生的兴趣自然会提高并得以保持。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后理解的知识,已经将课本知识进行了再加工,自然会记得牢,课堂教学效率随之提高。
  
  四、培养问题意识的做法
  
  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的问题多起来呢?
  1.创设好的问题情境,促进生物课堂教学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前提,它能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问题,从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增强他们团结合作的意识。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
  (1)通过演示实验,设置问题情境。
  (2)借助直观手段,如通过实物、多媒体、模型显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已有知识发生矛盾的事实,从而形成问题情境。
  (3)通过学生出现的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4)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提出猜想、检验假设的方法,产生问题情境。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唤起其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的学习。
  2.教给方法,让学生会问
  (1)教给质疑方法,指导学生会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还要让学生会问。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要适时诱导点拨,可以在文字上、方法上、矛盾中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2)明确提问要求,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从敢问、想问到会问是一个需要经过反复训练的过程。为提高学生的提问质量,至少要从两个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一是不要为问而问。像基本概念和在书上能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则不必提出。二是不要一疑就问,让学生在深入思考之后再提问。那些能通过自身努力或通过互相讨论得以解决的问题,则不必提出。这样,可避免学生的问题过于肤浅和表面化,从而也可以巩固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课堂教学模式不再单一,学习方式多样化是一种必然趋势。教无定法,但可以肯定的是,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必须要得到提高和加强。
  作者单位:石河子一四一团中学
其他文献
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我们“当务之急”,“迫在眉睫”的问题。因此,我把“如何使学生展开想象,标新立异”融入实际工作中。    一、激发兴趣,发散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惊弓之鸟”时,为了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我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于是,学生提出了:(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课文写了哪些人物?(3)课文中鸟
[摘 要] 焦虑是学前儿童群体中常见的一组情绪障碍。学前期的焦虑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干预,很可能会扩散到儿童期甚至成年期。为了解4~5岁儿童焦虑的类型及其社会适应特征,为识别和缓解儿童焦虑问题提供参考,本研究选取上海市2所幼儿园296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探究学前儿童焦虑问题的异质性,并进一步比较不同类别儿童在社会适应特征上的差异。结果显示潜在剖面分析得到三种焦虑类型,分别为
[摘要]罗兰·巴特符号学理论的核心是区分了符号的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由此出发,罗兰·巴特把玩具视为一种符号,从儿童玩具性质的转变、儿童玩具功用的丧失、儿童玩具材料的去生命化三个方面对儿童玩具进行了分析,揭示出直接意指层面的儿童玩具已经消逝这一事实。  [关键词]符号;直接意指;含蓄意指;玩具    如果有人说“儿童玩具消逝了”,想必人们听到后很是惊讶。商场、超市的专柜上不是摆满了形状各异、质料不一
所谓“趣味性”,就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有“滋”有“味”,具有浓厚的“游戏”色彩,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寓教于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乌申斯基又从另一角度强调:“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而语文活动课教学所创设的生动形象、民主参与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去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其  做法主要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动起来,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观念的一种深刻变革是:师生共学,教学相长,变讲堂为学堂,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发挥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组织教育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凸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
“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激发兴趣,加深理解    由于历史课内容纷繁复杂,年代、人名、史实颇多,学生很难记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教材中的史实和结论,除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的方法外,使用历史插图进行
[摘 要]小学美术教学要重视和其他艺术种类的结合,唤醒学生的内心情感。将故事元素融入美术教学,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审美情趣,又丰富了美术教学内容。美术教学中,教师可挖掘连环画、插画、绘本、绘画日记等艺术形式中的故事元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关键词]美术教学;故事元素;连环画;绘本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是一个勤劳、善良、精明能干的好儿媳。但她的婆婆焦母却怎么也看不上这个别人眼中的好儿媳,非要逼着他的儿子将其遣归回家。其中原因历来说法不一。我认为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该从人物性格入手。刘兰芝的精明,焦仲卿的懦弱,焦母的专横共同诱发了这场悲剧。  刘兰芝的精明在诗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看穿了焦母的心思    诗歌一开始就是刘兰芝自请遣归:“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
日记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心中不快,通过日记宣泄,达到心平气和;心中欢喜,通过日记诉说,心情恢复平静。在日记里,可以谈天说地,可以描绘未来,可以直抒胸臆……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写日记,那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它容纳着许多的梦想与渴望,承载着无数的眼泪与忧伤,翻看一篇篇日记,会发现,没有一种風景比心灵的风景更美丽,没有一种风暴比心中的飓风更强烈,没有一片废墟比心灵的落寂更荒凉,也没有一种沃土比思想的海洋
[摘 要]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单元主题教学以教材主题为依托,打破了传统的单篇线性教学模式,打破了我们的思维定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在单元主题教学中可通过跨学科整合,打破学科壁垒;通过拓展阅读,完成读写结合;通过专题探究,沟通语文与生活;通过实践活动,构建开放的学习空间。这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思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