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在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思考并解决几个基本的关系问题:“实与虚”的关系问题,“前与后”的关系问题,“内与外”的关系问题,“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关系问题
在深化素质教育的当下语境里,人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到了高校校园文化对学生性格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真理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高校都把建设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发展进程中大力开展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对于如何建设好校园文化,不少有识之士已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他们的努力无疑为推动校园文化向良性方向发展做出贡献。然而,笔者认为,关于搞好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思想认识方面,我们必须思考几个基本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成共识,清除观念上的抵触和障碍,齐心协力地投入校园文化的建设活动中。
一、“物质、精神和制度”的关系问题
所谓“文化”,有人将之描述为“人们赋予工作和生活以意义的社会虚构”也有人解释为:“文化可以被定义为凝聚社团共享哲学、思想观、价值观、假定、信仰、期待、态度和规范”至于学校文化,有学者认为包含以下内容:假定、价值观、规范、思维方式、信仰体系、历史、男/女英雄、神话、仪式、人工环境、艺术、听得见、看得见的行为模式。实际上,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分为两大类:具体可见的和抽象难以定义的,但都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的。如果我们分得更细的话,也可以将之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为了行文方便,本文取后者的分法。一个学校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社会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此相同,校园文化形态也以物质、精神和制度等面目出现。正如我们探讨社会文化时必须讨论“物质、精神和制度”的关系问题一样,我们必须处理好校园文化的“物质、精神、制度”的关系。
首先,物质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公论了,同样适用于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必须改善和美化校园环境,这是校园文化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一个优美安静宜人、又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最容易催发优质的校园文化。难以想象,一个校舍破烂、环境恶劣、杂草丛生的校园还能谈上什么文化呢?因此,学校在学校建设中应该对学校环境的改造投入足够的资金,为校园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一个高等学校必须有着自己坚定的信念,一个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为了自己的信念和目标,必须制定出一整套保证学校顺利运转的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它的办学目标必须明确,办学思路必须清晰,办学措施必须果敢有效。这是一个学校文化的精神实质,缺少这些就意味着学校文化没有了灵魂,没有灵魂的文化就不能称之为文化了。
再次,一个学校文化的呈现很多时候是通过师生员工的一举一动体现出来的。因此,学校里面相关的成员思想和行为举止的进步是一个校园文化的良好发展最为外在的表现和推动力量。因此,学校应该通过经常性的集体活动,包括各种庆典、纪念活动等,让学生记住历史,找到奋斗的动力,同时养成具有一定特质的行为习惯,从而形成与别的学校不同的精神风貌和成员们普遍拥有的气质。更为具体地讲,学校必须改良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学校人际关系以及师生员工的行为举止等方面。
二、“传承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凸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要经过长期的努力、积淀、创造而建设而成的。一旦基本形成的校园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将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的进步而有所改变。一成不变的校园文化总会腐朽和没落,最后消失在古旧、坚硬的外表之下。因此,建设校园文化,要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亦如何才能更好地继往开来的问题。
以上校园文化的含义告诉我们,它更多侧重于由观念、信仰、态度、精神风貌等让人可以直觉到,却又不易描述的东西构成,这些东西不像物质材料建成的东西那样,短时间可以推倒了重建,旧貌换新颜,甚至可以脱胎换骨,完全没有以前的建筑风貌。校园文化总是历史地形成的,一代人接着一代人相传相承,最后慢慢地形成的。美国学者罗伯特•G•欧文斯认为:“和一般文化一样,组织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经历一代又一代人。”他所说的组织文化包括校园文化。因此,我们下定决心把校园文化的建设向前推进的时候,必须在自己学校丰富的历史中进行“淘宝”,总结并充分利用珍贵的历史经验,警惕和避免那些曾经引起伤痛的教训,用丰富和珍贵的历史经验来给校园文化添砖加瓦。当然,新建学校面对要打造自己的校园文化时又是另一番情形,这不是说它们不需要继承,而是它们更多借鉴别的同类同级学校的成功做法,它山之石,为我攻玉之用。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继承问题,只是这种继承是置于更为广阔的背景之下。继承是承袭先前成功的东西,校园文化还面临着将自身传递下去的任务,因此必须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后来的建设者提供少走弯路或错路的经验材料。
创新使一种文化得以永久发展、生存下去的必要前提。对于校园文化而言,引起校园文化进行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随着学校性质的改变,校园文化的追求目标和努力方向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比如,专科院校升为本科院校或学院升为大学,校园文化的追求目标和努力方向必须和学校新的身份相配而行;2.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学校周围社区的变化对学校的办学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比如,社会亲睐复合型人才,学校周边被建成科技发展新区域等。作为学校整体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校园文化也需要相应的革新,否则,校园文化与学校整体就会发生不和谐的对立冲突状态,这对学校的发展不利,对校园文化本身也是毁灭性的。3.学校文化不是孤立于一隅的东西,它总是和周围的环境发生联系,对外产生外射性影响,特别是对周边的居民产生明显的、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时,周边社区的文化反过来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学校文化,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同化,也就是说促使校园文化发生必要的革新。当然,对校园文化而言,同化是在有利于自己的发展的情况下才发生的。
总之,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不管文化创新的动力如何,它总是在继承中变革,在变革中继承,不断地在某些方面肯定自己,又在别的方面否定自己,在辩证运动中向前发展。
三、“校内与校外”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尽管上述有所提及,但还是需要专章进行讨论。我们知道,世界万物总是处于相互联系的状态,不能孤立于世外而存在。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的存在,也总是处于与外界发生多方面联动之中,因此,我们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思考并认真对待学校内部文化与外部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互相借鉴,互相推动,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服务。
首先,我们必须立足于自己的实际,给自己做出正确合理的定位和发展规划。我们必须清楚以下几个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怎样才能到那里去?”等。弄懂这几个问题后,我们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地建立何种性质和规模的校园文化了。比如,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必须建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打造出专业特色,努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毕业生,赢得较高的社会声誉,凡此种种,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夯实基础。另外,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校历史的教育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通过一致认可的规章制度对师生员工们的行为举止进行规范;学校的标识一定做到鲜明、艺术、有特色等,通过如上所述等等内部建设措施,把自己的文化打造成为独具特色、让人叹为观止的校园文化,别人无法复制的文化,是学校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质,就像罗伯特•G•欧文斯所说的那样:“走动于学校间的观察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直观的感觉,觉得每个学校都有一些几乎无法定义但有力的方面性质不同且独具特色。这种感觉当我们在一所学校时似乎容易觉察到,更容易把那个学校描述为:‘这就是那所学校’”。
除了在学校内部做出努力外,我们还需要把目光投向校外,不能做井底之蛙,否则,就容易犯上鼠目寸光或妄自尊大的毛病,这对校园文化的建设百害而无一利。“一个特定学校的文化往往会反映这个学校地区组织文化的某些主要特征而在一些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各个学校的文化也往往有差异。”有相似才有比照的基础,有差异就意味着相互学习的必要。所谓把目光投向校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得如何,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在与外面世界,特别是与别的同类同级学校的接触和比照中才能做出较为恰如其分的评价,才能找出自己的优点或差距何在。此外,别的学校的成功经验对我们的建设具有难得的借鉴意义,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我们的工作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第二,高校具有三大功能,其中之一就是社会服务。高校服务社会的途径很多,包括培训、技术支撑、项目的帮扶,智力的援助等等,而作为高校整体中不可分割的校园文化实际上也具有向外辐射的服务功能,只是这个功能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一个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周边社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精神影响,引导、纠正或肯定着周边居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态度等,同时,也给别的学校起到表率作用。给别人做表率的同时,也给自己更多的自信和谋求更上一层楼的勇气和动力。
因此,以辩证、联系的观点对待校园文化内部建设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关系问题,对于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问题
最后,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应该处理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问题。我们讨论一个组织文化时,首先要想到这个组织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什么,没有这个前提,所有的讨论便是空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学校文化的建设必不可能脱离这个前提。而教书育人的方法方式、渠道和场所多种多样。对于高校的师生员工来说,活动(包括行为举止)构成校园文化的动态状貌。而学校活动场所主要分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正确处理好它们的关系,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意义非凡。
由以上定义可以得知,在一所学校里,假定、价值观、规范、思维方式、信仰体系、历史、男/女英雄、神话内容等主要是通过第一课堂获得或习得的,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认同学校所做出的假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内化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为性格品质和精神需要,养成勤思善思的良好习惯,坚定自己的信仰等等,通过师生的认知和认同,转而化为校园文化的质素。但是,光靠“第一课堂”的努力,校园文化会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的。“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就在于它给学生提供一个个可以感性认知、实践锻炼的平台。广义的“第二课堂”包括教室课堂以外的各种活动空间,它们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深刻的,它们在很多时候很多地方显示出校园文化的风貌,甚至有时就代表着校园文化的某些重要方面。因此,学校应该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给校园文化补充新的能量和质素,为把校园文化建设成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校园文化应该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良好配合中得到很好的发展。
五、结语
以上所述告诉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解决好有关校园文化的几个基本问题:“物质、精神和制度”、“传承与发展”、“校内与校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等关系问题,这对建设一个健康向上、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3]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周运来.高校校园文化传承与发展[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9.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关系问题
在深化素质教育的当下语境里,人们更为深刻地认识到了高校校园文化对学生性格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真理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高校都把建设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发展进程中大力开展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对于如何建设好校园文化,不少有识之士已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他们的努力无疑为推动校园文化向良性方向发展做出贡献。然而,笔者认为,关于搞好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思想认识方面,我们必须思考几个基本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成共识,清除观念上的抵触和障碍,齐心协力地投入校园文化的建设活动中。
一、“物质、精神和制度”的关系问题
所谓“文化”,有人将之描述为“人们赋予工作和生活以意义的社会虚构”也有人解释为:“文化可以被定义为凝聚社团共享哲学、思想观、价值观、假定、信仰、期待、态度和规范”至于学校文化,有学者认为包含以下内容:假定、价值观、规范、思维方式、信仰体系、历史、男/女英雄、神话、仪式、人工环境、艺术、听得见、看得见的行为模式。实际上,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分为两大类:具体可见的和抽象难以定义的,但都是实实在在地存在的。如果我们分得更细的话,也可以将之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为了行文方便,本文取后者的分法。一个学校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社会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此相同,校园文化形态也以物质、精神和制度等面目出现。正如我们探讨社会文化时必须讨论“物质、精神和制度”的关系问题一样,我们必须处理好校园文化的“物质、精神、制度”的关系。
首先,物质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公论了,同样适用于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必须改善和美化校园环境,这是校园文化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一个优美安静宜人、又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最容易催发优质的校园文化。难以想象,一个校舍破烂、环境恶劣、杂草丛生的校园还能谈上什么文化呢?因此,学校在学校建设中应该对学校环境的改造投入足够的资金,为校园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一个高等学校必须有着自己坚定的信念,一个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为了自己的信念和目标,必须制定出一整套保证学校顺利运转的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它的办学目标必须明确,办学思路必须清晰,办学措施必须果敢有效。这是一个学校文化的精神实质,缺少这些就意味着学校文化没有了灵魂,没有灵魂的文化就不能称之为文化了。
再次,一个学校文化的呈现很多时候是通过师生员工的一举一动体现出来的。因此,学校里面相关的成员思想和行为举止的进步是一个校园文化的良好发展最为外在的表现和推动力量。因此,学校应该通过经常性的集体活动,包括各种庆典、纪念活动等,让学生记住历史,找到奋斗的动力,同时养成具有一定特质的行为习惯,从而形成与别的学校不同的精神风貌和成员们普遍拥有的气质。更为具体地讲,学校必须改良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学校人际关系以及师生员工的行为举止等方面。
二、“传承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凸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要经过长期的努力、积淀、创造而建设而成的。一旦基本形成的校园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将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的进步而有所改变。一成不变的校园文化总会腐朽和没落,最后消失在古旧、坚硬的外表之下。因此,建设校园文化,要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亦如何才能更好地继往开来的问题。
以上校园文化的含义告诉我们,它更多侧重于由观念、信仰、态度、精神风貌等让人可以直觉到,却又不易描述的东西构成,这些东西不像物质材料建成的东西那样,短时间可以推倒了重建,旧貌换新颜,甚至可以脱胎换骨,完全没有以前的建筑风貌。校园文化总是历史地形成的,一代人接着一代人相传相承,最后慢慢地形成的。美国学者罗伯特•G•欧文斯认为:“和一般文化一样,组织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经历一代又一代人。”他所说的组织文化包括校园文化。因此,我们下定决心把校园文化的建设向前推进的时候,必须在自己学校丰富的历史中进行“淘宝”,总结并充分利用珍贵的历史经验,警惕和避免那些曾经引起伤痛的教训,用丰富和珍贵的历史经验来给校园文化添砖加瓦。当然,新建学校面对要打造自己的校园文化时又是另一番情形,这不是说它们不需要继承,而是它们更多借鉴别的同类同级学校的成功做法,它山之石,为我攻玉之用。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继承问题,只是这种继承是置于更为广阔的背景之下。继承是承袭先前成功的东西,校园文化还面临着将自身传递下去的任务,因此必须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后来的建设者提供少走弯路或错路的经验材料。
创新使一种文化得以永久发展、生存下去的必要前提。对于校园文化而言,引起校园文化进行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随着学校性质的改变,校园文化的追求目标和努力方向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比如,专科院校升为本科院校或学院升为大学,校园文化的追求目标和努力方向必须和学校新的身份相配而行;2.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学校周围社区的变化对学校的办学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比如,社会亲睐复合型人才,学校周边被建成科技发展新区域等。作为学校整体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校园文化也需要相应的革新,否则,校园文化与学校整体就会发生不和谐的对立冲突状态,这对学校的发展不利,对校园文化本身也是毁灭性的。3.学校文化不是孤立于一隅的东西,它总是和周围的环境发生联系,对外产生外射性影响,特别是对周边的居民产生明显的、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时,周边社区的文化反过来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学校文化,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同化,也就是说促使校园文化发生必要的革新。当然,对校园文化而言,同化是在有利于自己的发展的情况下才发生的。
总之,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不管文化创新的动力如何,它总是在继承中变革,在变革中继承,不断地在某些方面肯定自己,又在别的方面否定自己,在辩证运动中向前发展。
三、“校内与校外”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尽管上述有所提及,但还是需要专章进行讨论。我们知道,世界万物总是处于相互联系的状态,不能孤立于世外而存在。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的存在,也总是处于与外界发生多方面联动之中,因此,我们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思考并认真对待学校内部文化与外部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互相借鉴,互相推动,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服务。
首先,我们必须立足于自己的实际,给自己做出正确合理的定位和发展规划。我们必须清楚以下几个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怎样才能到那里去?”等。弄懂这几个问题后,我们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地建立何种性质和规模的校园文化了。比如,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必须建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打造出专业特色,努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毕业生,赢得较高的社会声誉,凡此种种,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夯实基础。另外,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校历史的教育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通过一致认可的规章制度对师生员工们的行为举止进行规范;学校的标识一定做到鲜明、艺术、有特色等,通过如上所述等等内部建设措施,把自己的文化打造成为独具特色、让人叹为观止的校园文化,别人无法复制的文化,是学校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质,就像罗伯特•G•欧文斯所说的那样:“走动于学校间的观察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种直观的感觉,觉得每个学校都有一些几乎无法定义但有力的方面性质不同且独具特色。这种感觉当我们在一所学校时似乎容易觉察到,更容易把那个学校描述为:‘这就是那所学校’”。
除了在学校内部做出努力外,我们还需要把目光投向校外,不能做井底之蛙,否则,就容易犯上鼠目寸光或妄自尊大的毛病,这对校园文化的建设百害而无一利。“一个特定学校的文化往往会反映这个学校地区组织文化的某些主要特征而在一些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各个学校的文化也往往有差异。”有相似才有比照的基础,有差异就意味着相互学习的必要。所谓把目光投向校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得如何,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在与外面世界,特别是与别的同类同级学校的接触和比照中才能做出较为恰如其分的评价,才能找出自己的优点或差距何在。此外,别的学校的成功经验对我们的建设具有难得的借鉴意义,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我们的工作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第二,高校具有三大功能,其中之一就是社会服务。高校服务社会的途径很多,包括培训、技术支撑、项目的帮扶,智力的援助等等,而作为高校整体中不可分割的校园文化实际上也具有向外辐射的服务功能,只是这个功能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一个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周边社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精神影响,引导、纠正或肯定着周边居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态度等,同时,也给别的学校起到表率作用。给别人做表率的同时,也给自己更多的自信和谋求更上一层楼的勇气和动力。
因此,以辩证、联系的观点对待校园文化内部建设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关系问题,对于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问题
最后,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应该处理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问题。我们讨论一个组织文化时,首先要想到这个组织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什么,没有这个前提,所有的讨论便是空谈,没有任何实际意义。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学校文化的建设必不可能脱离这个前提。而教书育人的方法方式、渠道和场所多种多样。对于高校的师生员工来说,活动(包括行为举止)构成校园文化的动态状貌。而学校活动场所主要分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正确处理好它们的关系,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意义非凡。
由以上定义可以得知,在一所学校里,假定、价值观、规范、思维方式、信仰体系、历史、男/女英雄、神话内容等主要是通过第一课堂获得或习得的,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认同学校所做出的假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内化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为性格品质和精神需要,养成勤思善思的良好习惯,坚定自己的信仰等等,通过师生的认知和认同,转而化为校园文化的质素。但是,光靠“第一课堂”的努力,校园文化会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的。“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就在于它给学生提供一个个可以感性认知、实践锻炼的平台。广义的“第二课堂”包括教室课堂以外的各种活动空间,它们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深刻的,它们在很多时候很多地方显示出校园文化的风貌,甚至有时就代表着校园文化的某些重要方面。因此,学校应该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给校园文化补充新的能量和质素,为把校园文化建设成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校园文化应该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良好配合中得到很好的发展。
五、结语
以上所述告诉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解决好有关校园文化的几个基本问题:“物质、精神和制度”、“传承与发展”、“校内与校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等关系问题,这对建设一个健康向上、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3]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周运来.高校校园文化传承与发展[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