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脉抽血是护理工作中最基本的操作技术之一,是一项集技术性、服务性、脑力和体力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稍有不慎即可引起抽血者的不满 。有研究表明[1]抽血者对护士的要求是技术要过硬,100% 选择高年资的护士。护理人员熟练及轻柔的静脉穿刺技术可以提高一针见血的成功率,避免反复穿刺增加体检者疼痛及加重其恐惧心理。这样不但可以减轻正在抽血者的紧张情绪,亦可得到其后等待者的信任,使其精神放松。多数人对护士外表没有特别要求,但需要抽血护士要有亲切感。所以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护理[2]在静脉抽血过程中非常重要。因为沟通中不但可以加深印象,还能加深护患之间的感情。沟通还能转移抽血者的注意力,减轻对疼痛的感觉。有效的沟通能让病人获得积极的心理效应,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有助于减少紧张和恐惧的心理状态,使之保持稳定的情绪。下面就不同年龄程次的抽血患者的心理及应对措施分析如下。
1 所有护理人员需要具备的基本要求
首先,护士应具备观察力,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以其言语和行为影响改变病人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提高病人的认知及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能力,增进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掌握观察了解病人和对病人进行心身护理的操作技能。给病人心理上的安慰、支持、鼓励、劝解和疏导,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在沟通过程中使病人体验到友好、尊重和融洽的感情,使病人对护士产生信任感从而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沟通可以使病人调整或改变病人的认知情绪,使病人积极主动地诊疗和护理。其次,作为护理人员我们应该善于接纳病人的意见和要求,微笑是最美的语言,微笑面对每一位病患,及时改正自身不足之处。最后,我们可以给患者恰当的承诺和保证。
2 婴幼儿及儿童期患者
因儿童静抽血较成人穿刺技术难度大,所以要求更高,尤其是患儿表达能力差,对静脉穿刺有一种本能的对抗情绪,表现为极度的恐惧、哭闹、不配合。因此,对患儿的血标本采集,既要求护士有精湛的穿刺技术,还要求护士在操作过程中运用恰当的语言艺术,以取得患儿及家长的配合[3]。
2.1 此期病患的心理有:焦虑、恐惧、不安、怕痛
2.2 主要表现为:哭闹、害怕、凝视不语、犹豫不决、不配合、拒绝抽血
2.3 语言艺术在儿童静脉抽血中的应用很为重要 患儿对抽血有一种恐惧心理,因此,对护士的言谈举止十分敏感。护士应根据患儿的个性特点及家长的不同心理要求,因人而异,灵活运用语言艺术。在抽血过程中应随着患儿心理状态的变化而调整语气 、语态及交流方式、方法。对个别特别不合作,通过各种方法都无法使其配合 ,而病情要求必须抽血者,我们在家长的配合下由两名护士协同穿刺 ,先固定好 穿刺部位,再找准血管方位,迅速将针头刺入皮肤后再边探血管边进针,不论患儿起初怎样哭闹,一般只要针头一进入皮肤便会安静下来。
2.4 对孩子的教育 给孩子精神的鼓励,维持孩子的自尊心。儿童的性格有很大的可塑造性,因此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格至关重要,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如交谈。穿刺过程中多应用赞扬、鼓励的语言,忌强迫及训斥使患儿顺从。对患儿在配合时的积极表现,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增加其勇气,消除恐惧感,保持愉快的情绪。这样能极大地满足患儿的虚荣心,使其心情愉快,更容易获得患儿的信任和主动配合,从而达到减轻恐惧感、消除对抗情绪的效果。
2.5 应对
2.5.1 1岁以前的患儿分两种情况:一、从未打过针的患儿,见到护士会笑,想说话,这时我们就要微笑着看着他们的眼睛,与之亲切的交流,给东西给他玩,千万不要吃喝的东西,以防呛咳,让其父母陪他说话,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操作。二、已打过针的患儿,见到护士就害怕,抗拒、哭闹、不配合,这时我们要与之友善地交流,用夸奖的语言和善意的表情,坚定鼓励的眼神,亲切友好的微笑来与之交流,用玩具或身边的物品来与之交流,尽最大努力转移其注意力。在此操作过程中,其父母不但要在固定好的肢体方面配合好,而且在转移注意力方面也要配合好,再此掩护下,护士快速操作,尽量完美的一气呵成。
2.5.2 1-3岁的患儿:此期的患儿对打针多数都有经验,见到护士就会害怕。但由于此期的患儿的性格可塑造性极强,好夸奖,只要我们从精神上去夸奖和鼓励,90%的患儿会极为配合。另外,也可以从物质上去嘉奖他,如一张小片。只有10%的患儿性格倔强,那么我们就要尊重他们的意愿,给于他们适当承诺,如物质奖励。并给与他们适当时间思考。而且护士操作时尽量动作轻柔,一次到位。
2.5.3 3-10岁的患儿:此期患儿哭闹甚少,多数患儿虽然怕痛,但只要我们态度和蔼、语气亲切,夸奖男孩勇敢、女孩漂亮,讲一些他们喜欢着动画片,这样就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拉近距离。一边操作一边与之聊天,操作完毕后也要夸奖他们勇敢。
3 10岁以上及成年人:主观性强,意识独立的阶段。
采血者应热情接待 、仪表端庄、语言要亲切、面带微笑,指导放松的技巧 : 如深呼吸、 分散注意力等, 防止發生抽血并发症如晕厥等。并且要创造良好的抽血环境,让患者了解此次静脉抽血所查的项目及内容,满足患者认知的需求。并介绍此次抽血者均是操作合格、技术娴熟的护士,让患者从心理接受抽血,减少恐惧。此期患者存在四种情况:
3.1 怕痛:首先每位患者面对抽血时惧怕疼痛 ,疼痛的意义:疼痛是个体身心受到侵害的危险警告,是一种身心不舒适的感觉,常伴有生理行为和情绪反应。个体关注自身疼痛的感觉,可以使疼痛加重,患者处于焦虑恐惧状态时,疼痛也可以加重。生活实践证明,疼痛时患者情绪如良好,则疼痛感受变轻,而当焦虑或抑郁时,疼痛便加重,焦虑常引起痛阈降低,这意味着,疼痛更容易出现。疼痛既有生理因素,又有心理因素,技巧性的交流有利于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及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如减轻疼痛和恐惧等。让其尽量放松自己,做其他事情,或拨通亲人电话与之交流,以分散注意力,迅速操作。
3.2 怕血:给予关心和鼓励,告知其怕血及晕针的道理,让其脸转向一侧,抽血时和患者交流沟通,分散其注意力,迅速操作;出现晕针的症状时迅速拔除注射器,让其平卧,马上通知医生,将患者移至空气流通的地方,以帮助其改善呼吸,采取指压人中、合谷穴的方法 以促进苏醒,监测生命体征。给予口服温开水和葡萄糖溶液,并适当保暖,必要时给予 吸氧及静脉输注葡萄糖液。安慰体检者,向其解释晕针只是一过性的虚脱现象,症状会很快消除,以缓解其不安及紧张的情绪。
3.3 担心身上的血量减少:此时应该对患者讲解抽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对抽血的错误认识,讲解血液的成分、功能,人体血液总量,血液的生成速度及静脉抽血的注意事项和科学知识。帮助患者认识抽血、改善情绪,纠正不良行为。告知精神紧张会影响检验的结果, 而且人体本身具有造血功能, 抽少量血对人体没有影响。而且血是会再生的,少量抽血,可以刺激血液再生。
3.4 不明原因的恐惧:有的患者既不怕痛也不怕血,就是莫名的恐惧。这时,护士就要友好地为其排除障碍,给于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安慰。当患者手抖时,护士要轻轻地握住他们的手,以示鼓励。当患者不舒服时可以让其躺下稍作休息。并备好葡萄糖和生理盐水备用。以防止患者晕针等突发事件的发生。
总之,提高静脉穿刺技术,尽量做到无痛进针和出针。做好沟通工作,选择适宜沟通声音和沟通方法,减少病人的误会和顾虑,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强患者的信心。这样就能满足大部分抽血者的心理需要 ,提高抽血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郭宝玄,陈新梅,抽血人群对护士行为需求的分析[J] 福建医药杂志,2009,31(5):165-166
[2] 宋晓利,静脉抽血的临床护理[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5):17
[3] 陈新梅,钱小芳,周云,儿童静脉抽血的技巧[J] 福建医药杂志,206,28(4):156-157
1 所有护理人员需要具备的基本要求
首先,护士应具备观察力,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以其言语和行为影响改变病人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提高病人的认知及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能力,增进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掌握观察了解病人和对病人进行心身护理的操作技能。给病人心理上的安慰、支持、鼓励、劝解和疏导,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在沟通过程中使病人体验到友好、尊重和融洽的感情,使病人对护士产生信任感从而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沟通可以使病人调整或改变病人的认知情绪,使病人积极主动地诊疗和护理。其次,作为护理人员我们应该善于接纳病人的意见和要求,微笑是最美的语言,微笑面对每一位病患,及时改正自身不足之处。最后,我们可以给患者恰当的承诺和保证。
2 婴幼儿及儿童期患者
因儿童静抽血较成人穿刺技术难度大,所以要求更高,尤其是患儿表达能力差,对静脉穿刺有一种本能的对抗情绪,表现为极度的恐惧、哭闹、不配合。因此,对患儿的血标本采集,既要求护士有精湛的穿刺技术,还要求护士在操作过程中运用恰当的语言艺术,以取得患儿及家长的配合[3]。
2.1 此期病患的心理有:焦虑、恐惧、不安、怕痛
2.2 主要表现为:哭闹、害怕、凝视不语、犹豫不决、不配合、拒绝抽血
2.3 语言艺术在儿童静脉抽血中的应用很为重要 患儿对抽血有一种恐惧心理,因此,对护士的言谈举止十分敏感。护士应根据患儿的个性特点及家长的不同心理要求,因人而异,灵活运用语言艺术。在抽血过程中应随着患儿心理状态的变化而调整语气 、语态及交流方式、方法。对个别特别不合作,通过各种方法都无法使其配合 ,而病情要求必须抽血者,我们在家长的配合下由两名护士协同穿刺 ,先固定好 穿刺部位,再找准血管方位,迅速将针头刺入皮肤后再边探血管边进针,不论患儿起初怎样哭闹,一般只要针头一进入皮肤便会安静下来。
2.4 对孩子的教育 给孩子精神的鼓励,维持孩子的自尊心。儿童的性格有很大的可塑造性,因此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格至关重要,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如交谈。穿刺过程中多应用赞扬、鼓励的语言,忌强迫及训斥使患儿顺从。对患儿在配合时的积极表现,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增加其勇气,消除恐惧感,保持愉快的情绪。这样能极大地满足患儿的虚荣心,使其心情愉快,更容易获得患儿的信任和主动配合,从而达到减轻恐惧感、消除对抗情绪的效果。
2.5 应对
2.5.1 1岁以前的患儿分两种情况:一、从未打过针的患儿,见到护士会笑,想说话,这时我们就要微笑着看着他们的眼睛,与之亲切的交流,给东西给他玩,千万不要吃喝的东西,以防呛咳,让其父母陪他说话,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操作。二、已打过针的患儿,见到护士就害怕,抗拒、哭闹、不配合,这时我们要与之友善地交流,用夸奖的语言和善意的表情,坚定鼓励的眼神,亲切友好的微笑来与之交流,用玩具或身边的物品来与之交流,尽最大努力转移其注意力。在此操作过程中,其父母不但要在固定好的肢体方面配合好,而且在转移注意力方面也要配合好,再此掩护下,护士快速操作,尽量完美的一气呵成。
2.5.2 1-3岁的患儿:此期的患儿对打针多数都有经验,见到护士就会害怕。但由于此期的患儿的性格可塑造性极强,好夸奖,只要我们从精神上去夸奖和鼓励,90%的患儿会极为配合。另外,也可以从物质上去嘉奖他,如一张小片。只有10%的患儿性格倔强,那么我们就要尊重他们的意愿,给于他们适当承诺,如物质奖励。并给与他们适当时间思考。而且护士操作时尽量动作轻柔,一次到位。
2.5.3 3-10岁的患儿:此期患儿哭闹甚少,多数患儿虽然怕痛,但只要我们态度和蔼、语气亲切,夸奖男孩勇敢、女孩漂亮,讲一些他们喜欢着动画片,这样就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拉近距离。一边操作一边与之聊天,操作完毕后也要夸奖他们勇敢。
3 10岁以上及成年人:主观性强,意识独立的阶段。
采血者应热情接待 、仪表端庄、语言要亲切、面带微笑,指导放松的技巧 : 如深呼吸、 分散注意力等, 防止發生抽血并发症如晕厥等。并且要创造良好的抽血环境,让患者了解此次静脉抽血所查的项目及内容,满足患者认知的需求。并介绍此次抽血者均是操作合格、技术娴熟的护士,让患者从心理接受抽血,减少恐惧。此期患者存在四种情况:
3.1 怕痛:首先每位患者面对抽血时惧怕疼痛 ,疼痛的意义:疼痛是个体身心受到侵害的危险警告,是一种身心不舒适的感觉,常伴有生理行为和情绪反应。个体关注自身疼痛的感觉,可以使疼痛加重,患者处于焦虑恐惧状态时,疼痛也可以加重。生活实践证明,疼痛时患者情绪如良好,则疼痛感受变轻,而当焦虑或抑郁时,疼痛便加重,焦虑常引起痛阈降低,这意味着,疼痛更容易出现。疼痛既有生理因素,又有心理因素,技巧性的交流有利于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及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如减轻疼痛和恐惧等。让其尽量放松自己,做其他事情,或拨通亲人电话与之交流,以分散注意力,迅速操作。
3.2 怕血:给予关心和鼓励,告知其怕血及晕针的道理,让其脸转向一侧,抽血时和患者交流沟通,分散其注意力,迅速操作;出现晕针的症状时迅速拔除注射器,让其平卧,马上通知医生,将患者移至空气流通的地方,以帮助其改善呼吸,采取指压人中、合谷穴的方法 以促进苏醒,监测生命体征。给予口服温开水和葡萄糖溶液,并适当保暖,必要时给予 吸氧及静脉输注葡萄糖液。安慰体检者,向其解释晕针只是一过性的虚脱现象,症状会很快消除,以缓解其不安及紧张的情绪。
3.3 担心身上的血量减少:此时应该对患者讲解抽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对抽血的错误认识,讲解血液的成分、功能,人体血液总量,血液的生成速度及静脉抽血的注意事项和科学知识。帮助患者认识抽血、改善情绪,纠正不良行为。告知精神紧张会影响检验的结果, 而且人体本身具有造血功能, 抽少量血对人体没有影响。而且血是会再生的,少量抽血,可以刺激血液再生。
3.4 不明原因的恐惧:有的患者既不怕痛也不怕血,就是莫名的恐惧。这时,护士就要友好地为其排除障碍,给于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安慰。当患者手抖时,护士要轻轻地握住他们的手,以示鼓励。当患者不舒服时可以让其躺下稍作休息。并备好葡萄糖和生理盐水备用。以防止患者晕针等突发事件的发生。
总之,提高静脉穿刺技术,尽量做到无痛进针和出针。做好沟通工作,选择适宜沟通声音和沟通方法,减少病人的误会和顾虑,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强患者的信心。这样就能满足大部分抽血者的心理需要 ,提高抽血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郭宝玄,陈新梅,抽血人群对护士行为需求的分析[J] 福建医药杂志,2009,31(5):165-166
[2] 宋晓利,静脉抽血的临床护理[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5):17
[3] 陈新梅,钱小芳,周云,儿童静脉抽血的技巧[J] 福建医药杂志,206,28(4):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