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祖国语文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作为当代高中生,要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语文教学;红色基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7-282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普通高中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笔者在执教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一课过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革命文化”传承和教育上,深挖作品的思想内涵,厚植红色文化基因,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百合花》是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全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来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
小说的开端部分:主要写通讯员带“我”去前沿包扎所。这部分主要通过细节描写和我的心理变化来刻画通讯员的形象。他很朴实,“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也很细心、拘谨和腼腆,“没让我撂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八远的距离”,这个距离是男女性别之间的安全距离,又是他对女同志关心的革命友谊之举;他天真又热爱生活,“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我”也由开始的“生起气来”到“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再到“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这一路带路护送的过程,将一个年轻战士的质朴、天真、乐观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发展部分:主要写通讯员随“我”借被子。主要是通过通讯员与新媳妇的矛盾冲突中凸现人物性格:小说先写通讯员第一次去借被子就碰了个大钉子,由此引出“我”与他再去新媳妇家的情节。这时候新媳妇正面登场,作者通过肖像描写把一个美丽俊俏、活泼开朗的新媳妇带到读者面前。因为刚过门才三天,她唯一的嫁妆——一个印有百合花图案的被子当然舍不得借,但当听“我”说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之后,“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可通讯员心里还闹着别扭,在拿被子时慌张的把衣服弄破了,“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就这样在“借与不借”的矛盾冲突中把通讯员天真和新媳妇的热情生动形象的刻画出来,为下文写新媳妇为通讯员缝补衣肩上的破洞埋下伏笔。
高潮和结局部分:写通讯员牺牲和新媳妇给通讯员缝衣服献被子。作者将写作的重点放在了新媳妇身上,通过对她的一系列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凸显其性格特征。“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 然后“又短促地‘啊’了一声”,这两次“啊”充分印证通讯员已经牺牲了,同时也表现出新媳妇对通讯员的牺牲感到惊讶和悲伤。“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的那个破洞”,“劈手夺过被子”,“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这一系列的动作细节写出了她对通讯员的崇敬、痛惜、怀念和歉疚等复杂心理,也表现了她的淳朴、善良的性格特征。
小说就是这样通过对通讯员和新媳妇两位普普通通人物的刻画,不仅表现出了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而且凸显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纯洁美好的关系 。作者以“百合花”为题,则是巧用借代的手法,代指文中新媳妇的唯一嫁妆——印有“百合花”的被子。而文中的“百合花”作者又赋予了它丰富的象征意义:一是象征着通讯员和新媳妇纯洁美好的心灵,二是象征着军民之间高尚纯洁的鱼水情,三是象征着人性美和人情美。
通过这样带领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深入挖掘小说的思想内涵,使学生更加深入细致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更能深刻理解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纯洁、质朴、美好的心灵和友谊。在赏析完课文,我又进行延展性训练:一方面让学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然后在作文课上交流,好的文章上墙展示;另一方面进行拓展训练,将本文与孙梨的《荷花淀》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二者思想内容方面的相同点:二者都是写战争题材的;都是以年轻人为主要人物形象来塑造的;都是表现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的,都歌颂战争年代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百合花》中一床印有“百合花”的被子熔铸的却是浓浓的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荷花淀》中一群青年婦女送夫参军、探夫遇敌、助夫杀敌并取得胜利的感人事迹,充分表现出抗日军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一深刻的主题。
就这样通过比较阅读和拓展训练,让学生对表现宏大题材的革命文化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不仅学会了阅读方法和技巧,更主要的是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震撼,让他们懂得作为年轻人一定要有担当,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一定要把小我融入到祖国的大我之中,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代同频共振。我们一定要把老一辈革命家的爱国精神和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还会为学生多选革命文化类作品的,通过阅读更多的革命文化类作品,深挖作品的思想内涵,厚植红色文化基因,一定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作者:钟启泉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3年版
关键词:语文教学;红色基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7-282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普通高中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笔者在执教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一课过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革命文化”传承和教育上,深挖作品的思想内涵,厚植红色文化基因,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百合花》是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全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来展开情节、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
小说的开端部分:主要写通讯员带“我”去前沿包扎所。这部分主要通过细节描写和我的心理变化来刻画通讯员的形象。他很朴实,“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也很细心、拘谨和腼腆,“没让我撂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八远的距离”,这个距离是男女性别之间的安全距离,又是他对女同志关心的革命友谊之举;他天真又热爱生活,“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我”也由开始的“生起气来”到“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再到“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这一路带路护送的过程,将一个年轻战士的质朴、天真、乐观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发展部分:主要写通讯员随“我”借被子。主要是通过通讯员与新媳妇的矛盾冲突中凸现人物性格:小说先写通讯员第一次去借被子就碰了个大钉子,由此引出“我”与他再去新媳妇家的情节。这时候新媳妇正面登场,作者通过肖像描写把一个美丽俊俏、活泼开朗的新媳妇带到读者面前。因为刚过门才三天,她唯一的嫁妆——一个印有百合花图案的被子当然舍不得借,但当听“我”说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之后,“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可通讯员心里还闹着别扭,在拿被子时慌张的把衣服弄破了,“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就这样在“借与不借”的矛盾冲突中把通讯员天真和新媳妇的热情生动形象的刻画出来,为下文写新媳妇为通讯员缝补衣肩上的破洞埋下伏笔。
高潮和结局部分:写通讯员牺牲和新媳妇给通讯员缝衣服献被子。作者将写作的重点放在了新媳妇身上,通过对她的一系列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凸显其性格特征。“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 然后“又短促地‘啊’了一声”,这两次“啊”充分印证通讯员已经牺牲了,同时也表现出新媳妇对通讯员的牺牲感到惊讶和悲伤。“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的那个破洞”,“劈手夺过被子”,“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这一系列的动作细节写出了她对通讯员的崇敬、痛惜、怀念和歉疚等复杂心理,也表现了她的淳朴、善良的性格特征。
小说就是这样通过对通讯员和新媳妇两位普普通通人物的刻画,不仅表现出了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而且凸显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纯洁美好的关系 。作者以“百合花”为题,则是巧用借代的手法,代指文中新媳妇的唯一嫁妆——印有“百合花”的被子。而文中的“百合花”作者又赋予了它丰富的象征意义:一是象征着通讯员和新媳妇纯洁美好的心灵,二是象征着军民之间高尚纯洁的鱼水情,三是象征着人性美和人情美。
通过这样带领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深入挖掘小说的思想内涵,使学生更加深入细致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更能深刻理解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纯洁、质朴、美好的心灵和友谊。在赏析完课文,我又进行延展性训练:一方面让学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然后在作文课上交流,好的文章上墙展示;另一方面进行拓展训练,将本文与孙梨的《荷花淀》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二者思想内容方面的相同点:二者都是写战争题材的;都是以年轻人为主要人物形象来塑造的;都是表现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的,都歌颂战争年代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百合花》中一床印有“百合花”的被子熔铸的却是浓浓的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荷花淀》中一群青年婦女送夫参军、探夫遇敌、助夫杀敌并取得胜利的感人事迹,充分表现出抗日军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一深刻的主题。
就这样通过比较阅读和拓展训练,让学生对表现宏大题材的革命文化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不仅学会了阅读方法和技巧,更主要的是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震撼,让他们懂得作为年轻人一定要有担当,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一定要把小我融入到祖国的大我之中,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代同频共振。我们一定要把老一辈革命家的爱国精神和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还会为学生多选革命文化类作品的,通过阅读更多的革命文化类作品,深挖作品的思想内涵,厚植红色文化基因,一定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作者:钟启泉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