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房地产的发展和楼市价格的波动成为举国关注的社会热点。特别是在一线城市,房价无时无刻不牵动着老百姓敏感的神经。房地产报道在媒体中占据重要位置,成为广大受众关注的热点。
然而,有些媒体的房地产报道存在房价信息失真、新闻广告化、平民视角缺失、爆炒奇谈怪论、将谣言视为卖点、报道方式娱乐化等问题,让报道的公信力打了折扣。
切实提高房地产报道的质量,推动房地产行业健康稳定发展,这是摆在新闻媒体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楼市变局的专业表达
房地产报道的专业性很强,除房地产本身外,还涉及市场、中介、金融、土地等多个领域。媒体在新闻的采编过程中,专业知识是一道坎,新闻作品的专业性是衡量房地产报道质量最基本的标准之一。
在房地产业蓬勃发展、房价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不少媒体之所以经常出现似是而非的新闻,对房地产市场、楼价以及国家政策进行误读,大多数与采编人员对房地产专业知识缺乏有关。
所谓房地产报道的专业性,是指采编人员善于运用房地产学科知识,对房地产业现状做出恰如其分的描述,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行符合规律的解读和评析,并科学预测政策走向和楼市发展趋势。新闻媒体应经常性地举办教育培训,让编采人员熟悉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专业知识,具有新闻报道的专业水准。
2010年1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人民日报》社会新闻版编辑组意识到,这是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相关政策后,国家针对房地产发展的又一记重拳,必将对房地产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样的重大政策,必须保证版面,做深做透。“新政”新在哪里?有哪些亮点?对楼市下一步的发展有何影响?这是最能体现新闻性的地方,更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为此,编辑组决定策划“新年新政看楼市”系列报道。编辑一方面与跑口记者联系,请其解读国办通知,另一方面联系分社记者进行一线调查,了解全国各地房地产业的真实情况。
从1月11日至13日,《人民日报》社会新闻版连续三天推出“新年新政看楼市”系列报道“市场篇”、“政策篇”、“对话篇”,14日又推出头条《四部门详解楼市新政》。
这样的版面安排和新闻报道彰显专业性:既突出新政的“新”,又肯定2009年国家一系列房地产政策的执行效果;既做到点与面相结合,又做到政策与实践相结合,全方位展示国家近年来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成效;既突出新闻性,也体现连续性,让报道形成规模效应,扩大整组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另外,媒体应多介绍国外房地产市场发展状态和经验教训,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帮助受众多侧面审视房地产业。2010年5月5日、6日,《人民日报》国际版连续推出主题为“管窥国外住房政策”的两个整版,由驻外记者介绍美国、德国、埃及、西班牙、印度、加拿大等国的经验,就解决住房市场供求矛盾时的政府角色、政策导向、法律法规、风险防范等,进行了详细的报道。
当然,专业性并不意味着堆砌数据、高深莫测,让新闻读起来拗口、枯燥、难懂。记者不仅应大力创新,丰富新闻报道的形式,运用消息、通讯、特写、综述、评论等多种多样的体裁,全方位反映房地产市场的真实现状,让房地产报道立体化铺开,而且在表达方式上必须运用大众语言,采用通俗易懂、受众能够理解的方式,即使是专业分析、术语表达、数据解读、新名词等,也要考虑受众能否接受。也就是说,记者要跳出政策写政策,跳出房市写房市,善于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专业内容,让专业人士看了不觉浅,普通读者看了不觉深,增强房地产报道的鲜活度和亲近感。
有据有理的舆论引导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住房问题关系千家万户,是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之所在。因此,房地产市场的舆论引导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新闻宣传无小事,舆论引导系大局。新闻媒体应就中央出台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深度解读,报道各地各部门采取的配套措施,充分反映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效,增强群众对政府调控的信心。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加强正面引导,讲明政策取向和相关背景,讲清党和政府所做的工作,讲透有关群众利益的具体安排,引导公众正确看待房地产市场问题,把群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理念,形成健康的消费预期。
今年全国“两会”闭幕的第二天,温家宝总理“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的话音未落,一天之内就批露了三家央企当“地王”的消息。一时间舆论哗然。有人感叹:房地产市场究竟是总理说了算,还是总经理说了算?也有一些声音严厉批评央企,似乎央企成了高地价、高房价、与民争利、破坏调控的罪魁祸首,恨不得一棍子打死。
要不要触及这种敏感话题?怎样给予报道?面对热点事件,党报不能缺位,相反的是,一定要给予有力的舆论引导。3月18日,《人民日报》民生周刊推出整版报道,刊发述评《房价何时不疯涨》及评论《央企不该当“地王”》。述评全面分析当前房价疯涨的原因,认为随着中央政策的落实,房价调控将会见效。评论则鲜明提出央企不该当“地王”,而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同时分析了央企当“地王”的客观原因。这组报道在热闹纷纷的舆论中独立潮头,引领先声,效果显著。
买房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支出之一,但开发商与消费者处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地位,消费者面对房价上涨等问题时,容易产生恐慌情绪。因此,房地产报道在舆论引导过程中要坚持民生视角:既解读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做到上情下达,又反映民声民意,做到下情上达;既不能因房产公司是媒体广告客户而成为其吹鼓手,充当高房价的推手,又要引导消费者摒弃非理性的购房欲望,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
舆论引导不是观点的灌输,而要创新形式,讲究引导艺术,使媒体立场入脑入心。深度报道就是舆论引导卓有成效的形式之一。2007年8月2日至10日,《人民日报》经济新闻版陆续推出“正本清源看楼市”系列报道,跳出关于房价高低的争论,从房改20年的历史入手,探讨房改的成就与当时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和误区,剖析问题的根源所在,指出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这组系列报道第一篇推出的当天,新华社发表消息,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这组报道的思路与国务院意见精神完全契合,体现了系列报道的深度、厚度和高度。
媒体立场决定报道态度,决定舆论引导方向。房地产报道要占领新闻舆论的制高点,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正确引领舆论走向。一方面,具备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力推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具备大众情怀和人文关怀,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新闻媒体唯有如此,才能提高舆论引导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房地产报道的竞争力、生命力和公信力。
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目前,房地产报道“日渐势利”,利益诱惑、判断失衡和信息干扰多重考验着媒体。
房地产报道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不切实际地鼓吹房价走高为大势所趋,对房价上涨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吹大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另一种是坚决“看空”房价,有不腰斩房价誓不罢休的气势,从而导致部分购房者改变购买预期,停步观望。这对房地产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负面作用,是社会责任意识淡漠的表现。
我国新闻媒体的党性原则,决定了媒体必须不可推卸地承担起社会责任。房地产报道必须严格遵守新闻宣传纪律,把好关,把好度,对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房价涨跌、市场行情等有关数据要以权威部门发布为准,防止商业炒作,防止虚假信息或不负责的猜测、评说,误导消费预期。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可通过内参反映,不要炒作,片面追求轰动效应。拿不准的问题,及时与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求解、沟通。
2010年4月,正值国家调控房价的关键时刻,《人民日报》百姓生活版编辑组认识到,房屋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对稳定房市有重要意义,但媒体的关注度小,甚至往往被忽略。
4月22日,《人民日报》百姓生活版刊发调查报道《租房好,还是买房好?》,并配发言论《做好租房这道题》,同时刊登《租房子,看看国外年轻人》等相关稿件。4月29日,该版推出头条《公租房:怎么建?怎么管?》,刊登言论《让人人有合适的房子住》,配发《公租房建设的重庆样板》等稿件。
报道见报后,引发读者的高度关注和网友的热烈讨论。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等各大网站纷纷在主页显要位置转载,人民网等网站组织网民开展讨论,网友跟帖踊跃。
这组报道选题新颖,视角独特,在关键时刻发出理性的声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负责人表示,这则报道引导人们租房住,有助于稳定消费预期,抑制房价上涨压力。特别是大篇幅、高质量的报道公共租赁房这个新事物,并提出政策建议,对公租房的建设、推广,将起到促进作用,彰显了《人民日报》的责任意识。
房地产报道不能仅仅站在房地产商、政府、消费者等一方的立场上,而是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做到全面、客观、公正、准确,才能有利于维护广大消费者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010年4月底,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调控政策密集出台,频率之高、力度之大、针对性之强,前所未见,楼市“新政”引发市场震动。此时,社会上各种舆论活跃,观点纷呈。
《人民日报》经济周刊编辑组认为,这时应该策划一个版,权威解读“新政”,告诉读者一个负责任的答案。5月10日,经济周刊推出头条《“新政”会不会带来楼市拐点?》,阐述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和各地的具体调控措施,解析拐点是否如期而至,强调调控成败关键在于执行。同时,该版还刊发《楼市调控不影响经济基本面》,通过记者对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曹玉书的专访,表明楼市调控有利于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这组报道材料详实,立场鲜明,分析客观,以理性、有说服力的报道有力地澄清社会上存在的模棱两可的观点,肯定政府措施的效果,稳定了消费者的情绪,为房地产市场持续平稳发展提供舆论支持。
在针对房地产业进行报道的过程中,一些新闻媒体经常播发不负责任的预测、评说、炒作,都是缺乏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的表现。媒体应持续不断地开展好“三项教育活动”,对相关领域的采编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打牢专业知识功底,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加强自我修养,促使其坚守良知,维护正义,树立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张研农:《谈谈经济报道的方位与着力点》,《新闻战线》,2010(5)
[2]柳毓:《房地产报道中的媒体责任》,《记者摇篮》,2009(2)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新闻研究中心新闻理论研究室副主任)
然而,有些媒体的房地产报道存在房价信息失真、新闻广告化、平民视角缺失、爆炒奇谈怪论、将谣言视为卖点、报道方式娱乐化等问题,让报道的公信力打了折扣。
切实提高房地产报道的质量,推动房地产行业健康稳定发展,这是摆在新闻媒体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楼市变局的专业表达
房地产报道的专业性很强,除房地产本身外,还涉及市场、中介、金融、土地等多个领域。媒体在新闻的采编过程中,专业知识是一道坎,新闻作品的专业性是衡量房地产报道质量最基本的标准之一。
在房地产业蓬勃发展、房价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不少媒体之所以经常出现似是而非的新闻,对房地产市场、楼价以及国家政策进行误读,大多数与采编人员对房地产专业知识缺乏有关。
所谓房地产报道的专业性,是指采编人员善于运用房地产学科知识,对房地产业现状做出恰如其分的描述,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行符合规律的解读和评析,并科学预测政策走向和楼市发展趋势。新闻媒体应经常性地举办教育培训,让编采人员熟悉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专业知识,具有新闻报道的专业水准。
2010年1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人民日报》社会新闻版编辑组意识到,这是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相关政策后,国家针对房地产发展的又一记重拳,必将对房地产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样的重大政策,必须保证版面,做深做透。“新政”新在哪里?有哪些亮点?对楼市下一步的发展有何影响?这是最能体现新闻性的地方,更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为此,编辑组决定策划“新年新政看楼市”系列报道。编辑一方面与跑口记者联系,请其解读国办通知,另一方面联系分社记者进行一线调查,了解全国各地房地产业的真实情况。
从1月11日至13日,《人民日报》社会新闻版连续三天推出“新年新政看楼市”系列报道“市场篇”、“政策篇”、“对话篇”,14日又推出头条《四部门详解楼市新政》。
这样的版面安排和新闻报道彰显专业性:既突出新政的“新”,又肯定2009年国家一系列房地产政策的执行效果;既做到点与面相结合,又做到政策与实践相结合,全方位展示国家近年来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力度和成效;既突出新闻性,也体现连续性,让报道形成规模效应,扩大整组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另外,媒体应多介绍国外房地产市场发展状态和经验教训,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帮助受众多侧面审视房地产业。2010年5月5日、6日,《人民日报》国际版连续推出主题为“管窥国外住房政策”的两个整版,由驻外记者介绍美国、德国、埃及、西班牙、印度、加拿大等国的经验,就解决住房市场供求矛盾时的政府角色、政策导向、法律法规、风险防范等,进行了详细的报道。
当然,专业性并不意味着堆砌数据、高深莫测,让新闻读起来拗口、枯燥、难懂。记者不仅应大力创新,丰富新闻报道的形式,运用消息、通讯、特写、综述、评论等多种多样的体裁,全方位反映房地产市场的真实现状,让房地产报道立体化铺开,而且在表达方式上必须运用大众语言,采用通俗易懂、受众能够理解的方式,即使是专业分析、术语表达、数据解读、新名词等,也要考虑受众能否接受。也就是说,记者要跳出政策写政策,跳出房市写房市,善于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专业内容,让专业人士看了不觉浅,普通读者看了不觉深,增强房地产报道的鲜活度和亲近感。
有据有理的舆论引导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住房问题关系千家万户,是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之所在。因此,房地产市场的舆论引导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新闻宣传无小事,舆论引导系大局。新闻媒体应就中央出台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深度解读,报道各地各部门采取的配套措施,充分反映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效,增强群众对政府调控的信心。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加强正面引导,讲明政策取向和相关背景,讲清党和政府所做的工作,讲透有关群众利益的具体安排,引导公众正确看待房地产市场问题,把群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理念,形成健康的消费预期。
今年全国“两会”闭幕的第二天,温家宝总理“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的话音未落,一天之内就批露了三家央企当“地王”的消息。一时间舆论哗然。有人感叹:房地产市场究竟是总理说了算,还是总经理说了算?也有一些声音严厉批评央企,似乎央企成了高地价、高房价、与民争利、破坏调控的罪魁祸首,恨不得一棍子打死。
要不要触及这种敏感话题?怎样给予报道?面对热点事件,党报不能缺位,相反的是,一定要给予有力的舆论引导。3月18日,《人民日报》民生周刊推出整版报道,刊发述评《房价何时不疯涨》及评论《央企不该当“地王”》。述评全面分析当前房价疯涨的原因,认为随着中央政策的落实,房价调控将会见效。评论则鲜明提出央企不该当“地王”,而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同时分析了央企当“地王”的客观原因。这组报道在热闹纷纷的舆论中独立潮头,引领先声,效果显著。
买房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支出之一,但开发商与消费者处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地位,消费者面对房价上涨等问题时,容易产生恐慌情绪。因此,房地产报道在舆论引导过程中要坚持民生视角:既解读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做到上情下达,又反映民声民意,做到下情上达;既不能因房产公司是媒体广告客户而成为其吹鼓手,充当高房价的推手,又要引导消费者摒弃非理性的购房欲望,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
舆论引导不是观点的灌输,而要创新形式,讲究引导艺术,使媒体立场入脑入心。深度报道就是舆论引导卓有成效的形式之一。2007年8月2日至10日,《人民日报》经济新闻版陆续推出“正本清源看楼市”系列报道,跳出关于房价高低的争论,从房改20年的历史入手,探讨房改的成就与当时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和误区,剖析问题的根源所在,指出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这组系列报道第一篇推出的当天,新华社发表消息,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这组报道的思路与国务院意见精神完全契合,体现了系列报道的深度、厚度和高度。
媒体立场决定报道态度,决定舆论引导方向。房地产报道要占领新闻舆论的制高点,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正确引领舆论走向。一方面,具备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力推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具备大众情怀和人文关怀,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新闻媒体唯有如此,才能提高舆论引导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房地产报道的竞争力、生命力和公信力。
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目前,房地产报道“日渐势利”,利益诱惑、判断失衡和信息干扰多重考验着媒体。
房地产报道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不切实际地鼓吹房价走高为大势所趋,对房价上涨起到火上浇油的作用,吹大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另一种是坚决“看空”房价,有不腰斩房价誓不罢休的气势,从而导致部分购房者改变购买预期,停步观望。这对房地产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负面作用,是社会责任意识淡漠的表现。
我国新闻媒体的党性原则,决定了媒体必须不可推卸地承担起社会责任。房地产报道必须严格遵守新闻宣传纪律,把好关,把好度,对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房价涨跌、市场行情等有关数据要以权威部门发布为准,防止商业炒作,防止虚假信息或不负责的猜测、评说,误导消费预期。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可通过内参反映,不要炒作,片面追求轰动效应。拿不准的问题,及时与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求解、沟通。
2010年4月,正值国家调控房价的关键时刻,《人民日报》百姓生活版编辑组认识到,房屋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对稳定房市有重要意义,但媒体的关注度小,甚至往往被忽略。
4月22日,《人民日报》百姓生活版刊发调查报道《租房好,还是买房好?》,并配发言论《做好租房这道题》,同时刊登《租房子,看看国外年轻人》等相关稿件。4月29日,该版推出头条《公租房:怎么建?怎么管?》,刊登言论《让人人有合适的房子住》,配发《公租房建设的重庆样板》等稿件。
报道见报后,引发读者的高度关注和网友的热烈讨论。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等各大网站纷纷在主页显要位置转载,人民网等网站组织网民开展讨论,网友跟帖踊跃。
这组报道选题新颖,视角独特,在关键时刻发出理性的声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负责人表示,这则报道引导人们租房住,有助于稳定消费预期,抑制房价上涨压力。特别是大篇幅、高质量的报道公共租赁房这个新事物,并提出政策建议,对公租房的建设、推广,将起到促进作用,彰显了《人民日报》的责任意识。
房地产报道不能仅仅站在房地产商、政府、消费者等一方的立场上,而是要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做到全面、客观、公正、准确,才能有利于维护广大消费者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010年4月底,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调控政策密集出台,频率之高、力度之大、针对性之强,前所未见,楼市“新政”引发市场震动。此时,社会上各种舆论活跃,观点纷呈。
《人民日报》经济周刊编辑组认为,这时应该策划一个版,权威解读“新政”,告诉读者一个负责任的答案。5月10日,经济周刊推出头条《“新政”会不会带来楼市拐点?》,阐述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和各地的具体调控措施,解析拐点是否如期而至,强调调控成败关键在于执行。同时,该版还刊发《楼市调控不影响经济基本面》,通过记者对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曹玉书的专访,表明楼市调控有利于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这组报道材料详实,立场鲜明,分析客观,以理性、有说服力的报道有力地澄清社会上存在的模棱两可的观点,肯定政府措施的效果,稳定了消费者的情绪,为房地产市场持续平稳发展提供舆论支持。
在针对房地产业进行报道的过程中,一些新闻媒体经常播发不负责任的预测、评说、炒作,都是缺乏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的表现。媒体应持续不断地开展好“三项教育活动”,对相关领域的采编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打牢专业知识功底,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加强自我修养,促使其坚守良知,维护正义,树立良好的新闻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张研农:《谈谈经济报道的方位与着力点》,《新闻战线》,2010(5)
[2]柳毓:《房地产报道中的媒体责任》,《记者摇篮》,2009(2)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新闻研究中心新闻理论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