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舆论观的当前转向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lz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新华社以《红火景象下的楼市之忧》为开篇评论,连续发表了6篇聚焦房地产市场的“新华时评”,多角度评解楼市问题,剑指土地财政以及腐败酿生的高房价。新华社批评房地产的系列评论刊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些重点门户网站争相转载,主流媒体继续跟进。[1]这样针对某一行业、由主流媒体领跑的强势监督报道,就我国当前的传播生态而言,尚不多见。
  作为中央级主流媒体,重磅推出主旨鲜明的批评性报道,触及当前社会“绷得最紧的那根弦”,新华社“楼市六评”从某一侧面隐喻着我国媒体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部分,正在突破以往片面强调“正面宣传”的单极化倾向,从舆论“引导”的过度诉求中寻求新的平衡,使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保持一种张力,从而发挥新闻媒介社会“稳压器”和“减压阀”的作用,这是符合当前时代新发展的舆论观转向。
  转向之一:从媒介诉求到民生诉求
  舆论基调的确立,是主流媒体舆论观转向的出发点,直接关系到对舆论导向性的把握。
  江泽民同志早在1989年首次提出“舆论导向”的概念,并指出:要“按照党和人民的意志、利益进行舆论导向”。[2]1996年9月26日,江泽民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3]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舆论传播的重要社会工具,其舆论观的价值取向(舆论基调)直接影响到传播的内容、规模和方式,从而决定着舆论形成的速度、强度和效果。特别是涉及民生问题的新闻报道,因为此类新闻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能够直接引发社会舆论。所以主流媒体报道民生新闻的舆论基调就显得尤为重要,是媒介诉求还是民生诉求?这道看似简单的选择题关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的整个大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仅是社会结构的变革,也是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这个变革的过程,也必然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高发期和频发期。商业心态的泛化、政治热情转向经济竞争的突变,一些新闻媒体对媒介利益诉求选项的过度偏重,往往将受众抛向了经济角逐的战场。
  在房地产市场日显扑朔迷离的今天,利益诱惑和信息干扰双重考验着媒体。“回顾近年来的房地产新闻,重市场、轻保障、重利益、轻民生的倾向时有显现”[4];有的报道打着关注民生的伪善旗号,实质却是迎合猎奇心理,献媚受众,日渐偏离了民生轨道。
  面对利益纷争的楼市报道,主流媒体如何把握正确导向,坚持民生诉求?新华社“楼市六评”值得一读。评论以非市场的价值观理性审视房地产隐患,突显社会效益因素,在喧嚣一时的楼市报道中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过度膨胀的房地产市场绝非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之福”,“只有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指数协调起来,房地产市场才可能从当前乱象中突围,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5]确立了房地产报道的民生基调。
  值得留意的是,房地产报道不仅关系“民生”,更关乎“国计”,既要平民视角,更要顾全大局,新华社“楼市六评”的连续发力也是基于对国家宏观政策走势的整体把握。也正是因为“无论是日前出台的‘国4条’‘国11条’,还是两会上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内容,都已将抑制投机性购房作为我国下一阶段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主攻方向之一”[6],催生了“六评”之第二评——《不能让楼市成为投机者的乐园》。
  应该说,正确且旗帜鲜明的舆论基调,是主流媒体舆论观转向过程中的“导航仪”。
  转向之二:遵循新闻传播规律
  向新闻传播规律的回归,是当前主流媒体舆论观转向过程中最显著的特点。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同志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7]2008年11月7日,李长春在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第九届长江韬奋奖颁奖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8]刘云山在2009年1月1日出版的新年第1期《求是》杂志撰文强调,要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9]
  在新的媒体格局日渐趋向成熟的当下,普通受众参与意识普遍增强,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的关系问题,成为新闻传播领域无法回避的一对突出矛盾。主流媒体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如何正确认识并科学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国家形象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当代中国社会在转型期凸显出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如国家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集团之间、各利益群体之间、媒介真实与社会实际之间、媒体舆论监督滥用与舆论监督缺席之间的矛盾等。这些在发展中日渐显露的问题,往往会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关乎民生的社会舆论话语中。因此,匡正这些问题除了制度层面的努力外,传媒的沟通对话机制和舆论引导能力建设显得越发重要。
  在新闻传播领域里,建立普通受众“诉求表达机制”是当务之急。因为如果社会中出现的新矛盾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解决,人民群众往往把这种“诉求表达”通过网络媒体进入舆论传播通道。从宏观导向上坚持舆论引导固然重要,但在实际操作中将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统一起来更为迫切。“既要坚持党性原则,也要坚持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不能因过分强调党性原则而忽略人民群众的反映和要求,也不能打着党性原则的旗帜而压制、轻视人民群众的正当诉求。”[10]
  基于此,新闻媒体突破以往片面强调“正面宣传”的单极化倾向,搭建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互通表达的桥梁,向新闻传播规律进行渐进式的回归,反映受众诉求,进行舆论监督,成为我国当前新闻传播生态领域中显现的新动向。新华社“房产六评”应势而生,以立意鲜明的批评性报道,触及当前多种社会利益关系拧成的矛盾结点,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地方政府,呼吁“坚决清除房价中的‘腐败成本’”,实现了民间话语的“官媒”表达,做到了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的有效统一。
  新华社“房产六评”作为当前主流媒体舆论观向新闻传播规律回归的一个显著事件,“是中央媒体的决策层对读者的交代,也是向中央反映民意,它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11]
  转向之三:探寻舆论平衡法则
  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的融合与统一,需要探寻舆论平衡的法则,建立“舆论制衡机制”。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新闻传播领域存在着两种话语体系,一种是以党报类媒体为代表的“官媒”话语体系,强调国家利益;另一种是以都市报纸类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话语体系,关注民间舆情。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原本一致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新的矛盾。反映在新闻报道实践中,又演变成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关系的冲突与调和。科学地认识中国国情下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这一对矛盾的一体两面,找到对立两极之间的接合点,恰是当前我国主流媒体舆论观转向的标的所指。
  首先,二者是“平衡”共生关系。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是“提倡”与“批评”的两种声音,二者的“平衡”表现为“和而不同”,顾此失彼将陷入舆论片面化的被动处境。
  其次,二者保持“制衡”的张力。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不宜过度偏重,过犹不及,要善于掌握其中的“度”。尤其在宣传报道方面,把握不好“度”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过多的负面信息传播可能引发受众焦虑,产生社会不安,但过多的正面信息传递也可能引起怀疑,降低公众对媒介的信任度。
  第三,适度调适,提倡建设性。在报道力度上,根据社会需求和工作重点适当调适。或正面宣传报道的力度大一些,或舆论监督报道的力度大一些,但又绝非以数量匹配作为比较的标准,落脚点在于对社会的建设性作用。
  新华社“房产六评”作为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关系制衡中显现出的一种媒介现象,就是以平衡理性且富于建设意义为落点的。其适时而生,形成规模,同时适可而止,不破不立,提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行政调控已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应该让符合市场规律、可灵活运用的税收杠杆发挥更大作用”[13]的建议,旨在促使楼市问题朝着有利于解决的方向发展。
  正如喻国明教授所言:今天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它的多元化,而多元化的社会是需要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的。[14]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推动力量和干预力量,主流媒体从舆论“引导”的过度诉求向新闻传播规律回归,探寻舆论平衡的法则,目的在于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社会现实及其内外联系,更好地发挥社会“瞭望哨”和舆论“稳压器”的作用。
  从近日新华社“房产六评”所窥见的主流媒体舆论观的可喜转向,是否预示着我国媒介功能的又一次延展和完善?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注释
  [1]《人民日报》在4月1日开始“追问中国楼市”,并在6日和7日发表多篇文章,追问中国楼市的改革之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媒体随后也进行了跟进报道
  [2]《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人民出版社,第767页
  [3]《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63页
  [4] 徐勋国:《楼市变动中媒体的专业表达》,《新闻记者》,2009年第11期
  [5] 新华网,《红火景象下的楼市之忧》,2010年3月28日
  [6] 新华网,《不能让楼市成为投机者的乐园》,2010年3月29日
  [7]《人民日报》,2008年6月21日
  [8]《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0日
  [9] 中国新闻网,2009年1月1日
   [10]尹韵公:《新闻与写作》,2008年第7期
  [11]http://www.19lou.com/forum-
  111-thread-27405181-1-1.html
  [12]童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舆论监督的论述》,《新闻爱好者》,2007年第22期
  [13]新华网,《税收杠杆应发挥更大作用》,2010年4月2日
  [14]喻国明:《记者应成为信息不对称社会的平衡者》,《青年记者》,2008年11月上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报刊理论方向博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电视界一般认为,电视新闻已经经历了三代的发展过程 ,第一代是口播新闻,第二代是图像+解说新闻,而第三代是现场采访报道。现在,在电视节目的采编制作过程中,现场采访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它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事实,了解事件发展的前因后果并进一步发掘事实真相,并由此展开解释和评述。现场采访的好与坏有时直接关系到整个节目的成败。本文仅就现场采访的涵义、优势和记者做好现场采访应有的基本功及注意的方面做
期刊
摘要:明星效应在广告营销中表现出了巨大的魅力,成为营销的主要方式。在图书营销中,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了明星营销,对图书销售产生了影响。本文主要探讨图书营销中,明星效应的心理机制、实现方式及潜在问题,阐释图书明星营销的一般认识。  关键词:明星效应;图书营销;心理机制;实现方式  中图分类号:F71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0-0097-02     图书市场
期刊
摘要:本文提出信息服务的概念,认为我国政府及社会各行业应重视信息服务,把为社会与他人主动、及时提供信息作为必要的服务内容。文章借鉴了日本社会注重信息服务的有益经验,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信息服务;日本;启示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0-0122-02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日益强烈。我国正全面推进信息化
期刊
最近两个月来,全国各类媒体都在关注一个焦点话题——房产新政。引发这一轮大讨论的直接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国家相关部门开始着手新一轮的宏观调控,对一直高涨不下的房价问题“动手术”,连环措施力度惊人,让媒体不得不关注;也有人说,作为全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新闻通讯社——新华社自3月28日起连续刊发的六篇“地产时评”,将连年高涨的房价和广大城市居民买不起房的切肤之痛等突出矛盾细致剖析,引发了中央高层关注,
期刊
潘忠党,1958年生于北京,安徽黄山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1983年赴美求学。先后获得斯坦福大学传播学硕士学位和威斯康星大学传播学博士学位。曾在北京大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香港中文大学任教,现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传播艺术系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今年5月,潘忠党教授从大洋彼岸远道而来,为
期刊
2010年5月,汶川大地震两周年之际,四川广播电视台立足本土,全面整合政府和媒介及社会多方力量,推出了“5·12中国娇子·中国力量”大型主题活动及特别节目。借助此次活动,四川广电力图从多维角度建立媒体报道框架,以增强全社会对灾区重建的信心,汇聚成共同的社会力量。本文通过分析四川广电在此次活动中的表现,透视其在此次报道中如何进行媒介策划,灵活运用多种媒体平台和影像手段,实现社会力量的建构。  一、媒
期刊
我们常把传媒刊登批评报道视为“舆论监督”,其实不然。就是仅从字面上看,舆论监督也不能等同于传媒的批评报道,尽管两者有很密切的关联。  一、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公众,不是传媒  “舆论监督”的概念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出现,是1987年的十三大政治报告。当时对于舆论监督的内涵界定比较模糊,似乎介于政务报道和群众批评之间,没有人追问舆论监督的主体是谁。2007年十七大报告指出:“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
期刊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加强与受众的互动成为媒体吸引眼球的经常性策略,常见的有:记者(主持人)进社区、观众互动见面会、观众建议征集会、电话(短信)评点以及大型的观众节等。这些活动帮助媒体在短时间内聚集了人气,赢得了受众的关注和喜爱,但也产生了不小的成本开支。据我们的经验和调查,这类活动开销少则几万元、几十万元,多则上千万元,给媒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可以说,目前绝大多数媒体在观众互动活动中处于“赔本
期刊
编者按: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撰写的新著《我们说了些什么——一个新闻学教授的历史回眸》最近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以一个新闻学教授的责任感,用纪实的方式,回顾了30年来中国民主进程中发生的重大变革、一代知识分子的思考、典型的新闻事件以及媒体对此的评论。书中涉及以下话题:“多提供讲心里话的地方”、“理论研究要敢于涉及政治问题”、“稳定是为了发展”、“也要重视程序的科学化”、“建
期刊
一、楼市的舆情预警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曾提出了他所理想的社会生活景观:“居者有其屋,病者有其医,勤者有其业,劳者有其得,少者有其学,童年有其乐,读者有其校,弱者有其助,老者有其养,车者有其位,工者有其薪,农者有其地,商者有其利,优者有其荣,能者得其用,阅者有其悟,学者有其为。”安居方可乐业。孟子讲“居者有其屋”列为榜首,在于群居时代住所乃人类维持生存的基本前提。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城镇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