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课堂教学模式

来源 :南北桥·教学探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k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所谓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的一般原理和教学内容、目标、要求,结合自身的经验、特点,从学生知识、能力状况的实际出发,对各种教学要素进行统筹整合,制订教学方案的活动,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备课。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教学设计对于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习者、学科内容及其结构、教学目标及其教学方法,这三个方面被称为教学设计的三个要素。我们以为,设计者在权衡这三个要素时,最关键的是要抓住“教”和“学”两个方面。设计“教”,就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教学方法的设计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是否符合“三维目标”的整合要求;教学的模式与手段是否最优化……在设计每个环节时要多问自己几句:“这样设计行吗?还有没有更恰当的设计呢?”最要紧的是要问一问:“这样教有利于学生的学吗?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吗?”所谓设计“学”,就是在设计时要 “预测”学生,要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要充分考虑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安排的活动可能做出的反应,并设计好对应措施。教师能针对课堂中出现的具体情况选择最有效的预案,就不会因学生的“节外生枝”而手忙脚乱,使精彩成为“预约”。
  综观国内外有关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多年来,其理论基础不外乎以“教”为中心的设计理论和以“学”为中心的设计理论两种。我们以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因此,我们以为,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更多地关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无论是设计“教”还是设计“学”,都应从学习者的角度来思考。
  当然,教学设计说到底是一种构想,既然是构想,就有可能改变。教学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预案,把以学生为中心的设想想得细一点,把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得充分一点,尤其是涉及多种教育资源的整合时,多一点事先的准备,应该说都是必要的。但是,这些设计或准备,只是备用的东西,而不是一定要实现的东西。作为事先的计划或构想,都要一成不变地实施是不太可能的,大多要做一点调整。更何况在今天大家都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背景下,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学习安排,随着学情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变动,更是正常的,也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教学设计问题解决得不好,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综观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有许多是由教学设计的不科学、不合理,或者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等原因造成的。教学设计涉及的面很广,存在的问题也较多,根据我们对课堂教学的观察以及主要存在问题的分析,在这一章中,我们将重点讨论“如何选择课堂教学模式”等六个问题。
  
  候诊案例
  
  【案例一】《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1.课堂导入。由《〈论语〉十则》引出对孔子的介绍,再介绍本文的出处和例子。
   2.初读课文。要求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抓住几个字正音,抓住几个句子读好节奏。
   3.再读课文。要求学生疏通文章句意。解释几个文言实词和虚词,逐句用现代文翻译。
   4.三读课文。要求概括课文内容,就孔子的“不能决”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5.课堂反馈。要求完成课后练习,并完成补充的课外练习。
  【案例二】《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片段
   (课前准备:调整学生座位,每六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围坐在一起。全班共组成八个小组。)
  师:我们继续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课文,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多媒体出示课题,出示青海湖美丽风景。)
  师:请同学们欣赏这些画面,在小组里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小组讨论略)
  师:这篇课文,有些词语比较难懂,有些容易读错。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讨论一下,这些词语该怎么读,怎样解释,如何学懂?
  (多媒体出示有关词语。小组讨论略。)
  师:同学们刚才讨论得很好,下面我们来整体感知一下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体会一下青海湖梦幻般的特点表现在哪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自由读,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师:下面我们来品味作品的语言,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来描绘出青海湖梦幻般的美的。我们继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找一找你觉得写得最优美的句子,读一读,并好好体会一下,说一说它们美在什么地方?
  (同学们继续在小组里展开学习。课堂内基本上听不到读书声。每组基本上是一个人说,其他学生听。)
  师:好。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下面请你们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大家一起来欣赏“让语言美丽起来的地方”。
  
  诊断分析
  
  什么是教学模式?《教育大词典》对教育模式的表述是:“教学模式:反映了特定的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具有直观性、假设性、近似性和完整性,易于操作。”大家知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按一定的教学步骤,安排好各个教学环节,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去掌握知识、学习技能、发展能力、形成认识和陶冶情感。对教学步骤和教学环节的安排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
  针对不同教材、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模式,以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这是教学设计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教学模式直接和教学观念、教学方向相联系。从传统教学到现代教学,教学模式林林总总,变化也很大,它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学模式的创新和选择问题,理所当然地格外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何通过最科学、最合理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落实和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达成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许多教师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课堂教学亦出现了许多可喜的气象。但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上,许多老师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仍然显得比较随意、盲目,课堂教学模式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较普遍。对教学模式的探讨、思考和选择,仍然是课堂教学实践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根据我们对课堂教学的观察,目前课堂教学模式选择存在的问题,可以主要归结为两个方面:
  一是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僵化的模式导致阅读教学的程式化,使课堂教学失去应有的灵动和活力。长期以来,“讲读式”(后来改革演变为“导读式”)一直是语文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模式。传统教学的“讲读式”的基本套路是:介绍作者和背景——正音释词——概括内容——划分段落并逐段分析——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这种固定的套路形成了僵化的教学模式,被人们戏称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三板斧”、“八股文”。后来,这种陈旧的、僵化的教学套路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一致非议而逐渐被人们所丢弃。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教学模式的革新是突出的表现之一。但是我们发现,在丢弃了陈旧的阅读教学套路后,课堂上又出现了另一种固定不变的套路,这个套路的主要流程为:整体感知(主要是概括大意或提炼要点)——局部探究(主要是就文章语言、作者情感等做蜻蜓点水式的分析)——拓展联系(主要是走马观花式地读另一篇文章或者联系生活谈些体会,补充一些习题)。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板块虽然在局部有些变化,但基本上成了现在课堂阅读教学的固定模式,形成课堂教学的“新八股”。案例一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教师显然用的是“老套套”“大路货”的教学设计,几乎所有的文言文都可以这样按部就班地教。这样的教学设计,零碎的板块缺少必然的联系,僵化的教学程序不能激发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这种刻板化、程序化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是盲目跟风,崇尚“时尚”,片面追求“新意”,导致阅读教学模式的虚假“繁荣”。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空前繁荣,形形色色的“新”模式层出不穷(许多标之以“……式”的教学其实不能称之为模式),许多教师盲目跟风,一旦出现一个提法比较“新”的“模式”,许多老师往往“趋之若鹜”,既不认真地学习、思考这些新模式所包涵的教学理念,也不认真领会这些模式的操作要领、适用对象。对某种教学模式似懂非懂,就盲目地“引进”自己的课堂教学,结果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成为“四不像”。例如,小组讨论成为当前最“时尚”的教学形式,一段时间内在有些学校甚至达到“无课不讨论,没有小组讨论即不成好课”的程度。案例二采用的就是所谓“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教者看来,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于是课堂上动辄小组讨论,就连谈谈欣赏画面的感受、正音释词这样的学习任务,也要在小组讨论中完成,一堂课,小组讨论竟有五六次之多。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就在学生热热闹闹的对许多毫无探究价值的问题的“讨论”中过去了,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没有了,也不见教师如何指导引领。这样的课堂教学,我们只见“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根本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更没有“合作”的实质。
  课堂教学中,类似的跟风现象时有所见,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例如,讲“表演式”,就是让学生表演课文中的角色,表演一次还不够,你演了他演,语文教学成了“戏剧小品表演”;讲“问题教学”,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一篇课文提出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不问问题的价值如何,一个个问题挨个讨论解决;讲“辩论式”,就不论课文特点,教学目标,随便想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分正方反方“辩论”解决。
  
  借鉴案例
  
  【案例三】《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1.课堂导入。由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导入:悟孔子之言,察孔子之行。
  2.初读课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流畅,结合注释疏通句意,进行字词质疑释疑。
  3.再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拎出一个关键词:“辩(斗)”,释其义:争辩。分析“辩什么——辩的观点——辩的理由——人物在‘辩斗’中的表现”。(在此过程中加强朗读指导,要求抓住反问句读出“争辩”的味道;揣摩:两小儿“笑”的意味,对“去”、“汤”、“孰”、“知”等几个文言词语随机敲打。)
  4.三读课文。思考“辩斗”带给我们的启示,对孔子的“不能决”谈一点看法。(随机介绍孔子和作者)
  5.拓展探究。帮助孔子解决两小儿的质疑。(课外完成)
  【案例四】《人类的语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宁鸿彬)
  教学重点
  1.精读第二段,认识作者是怎样说明人类的语言特点的。
  2.了解本文说明方法,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精读第二自然段
  1.围绕四个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1)本文所说明的人类的语言特点是“用变化无穷的语言,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如果我们用其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人类语言的特点,该是哪个字?(变)
  (2)人类语言为什么能够“随机应变”?
  (3)具体说说鹦鹉和猩猩没有真正的语言是什么原因?
  (4)为了说明禽兽没有真正的语言,作者分别举了鹦鹉和猩猩的例子。只以其中一个为例不就行了吗?作者为什么要举这样两个例子?
  2.在研讨上面四个问题的基础上划分本段层次,继而指导学生理清层次间的关系,认清作者说明的思路。
  二、了解本文说明方法,体会语言特色
  1.出示表格,请学生对照第三段内容填写。
  (表格见《教师指导用书》)
  2.本文语言简明、平实,缜密严谨。请看下面一个例子:“总之,正是由于采用了嘴里的声音作为手段,人类语言才得到前程万里的发展。”这一句有没有必要加上“嘴里的”这样一个限制性成分呢?
  3.请同学再在课文中找出几个例子,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三、扩充延伸
  课文中说:“声音唯一不如形象的地方在于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但在原始社会的交际情况下,这方面要求是次要的,是可以用图形来补充的。”在我们现代生活条件下,有没有办法解决语言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的问题?
  【案例五】《社戏》教学片段
  一、整体感知,了解小说“三要素”,理清情节。
  二、自读课文,质疑问难,提出阅读思考题
  1.学生阅读课文后,纷纷提出问题。问题涉及各个方面,有语句理解方面的,如:为什么因为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而觉得平桥村“在我是乐土”?有小说结构和内容方面的,如:课文的第二第三自然段写到平桥村人的辈分关系,又写到“我”与小伙伴一起玩耍,有什么作用?渐近赵庄时和离开赵庄时,课文各有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还有一些细节方面的,如:外祖母怎么会放心让几个小孩坐船陪“我”去看社戏呢?阿发为什么要小伙伴去偷他家的豆呢?既然是摘自己家的豆怎么能说是“偷”呢?等等。
  2.小组讨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问题渐渐集中到课文“看戏”和“偷豆”这两个主要情节上来。如:课文题目叫“社戏”,可是为什么文章要写那么多和社戏无关的事情呢?“我”似乎在“偷豆”和“吃豆”过程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这是怎样的乐趣呢?偷豆和社戏有什么关系呢?
  3.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最后筛选出一个主问题:为什么文中说“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三、围绕主问题阅读思考
  
  点评指引
  
  以上几个案例,从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设计方面,无疑是成功的。我们以为,选择和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变动性与稳定性。
  我们知道,阅读教学过程是在教学目标控制下的动态的群体活动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了解学生的需要,向他们提供学习语文所需要的知识、方法和途径,引导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思考、理解,沿着正确方向一步步实现教学目标。每篇课文的特殊要求,阅读教学中的各种活动,都构成了阅读教学变动性的特征。因此,在阅读教学的程序上,就不能试图把它们归结为固定的模式。模式的变动性,一是指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应当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二是指选用同一种教学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也应当有不同的变化,不能采用一成不变的套路。与案例一一样,案例三也是采用“导读式”,总的教学思路也是“一读(初读)、二读、三读”,但是在关键的教学环节中,作了成功的变式处理,主要表现在:用文章的关键词作为组织教学的纲领和线索,“辩什么——辩的观点——辩的理由——人物在‘辩斗’中的表现——辩斗带给我们的启示”这些内容形成一条完整的链,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引入对作品的深层解读;文言文的词句以及朗读指导水到渠成地落实在各教学环节中。很显然,这样的教学设计更有可能使课堂出现灵动,教学效果肯定大不一样。
  我们还知道,学生阅读过程的心理特点和步骤是遵循着一定规律的,各种不同文体的阅读材料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是有其本身的内在规律,因此阅读教学过程就会呈现出一种有规律的、相对稳定的活动程序——它必须依据既定的教学目标,遵循学生的阅读认知规律和文章的写作规律。阅读教学的稳定性特点告诉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无论选择怎样不同的教学模式,无论在教学模式的操作中作怎样的变式处理,都必须遵循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规律是什么?我们认为,就是“阅读”二字,就是要引导学生按照阅读规律自己去阅读作品。案例三之所以要作这样的变式处理,其目的就是要更有效地引领学生自己读书,因为执教者明白,把课题中的“辩”字作为组织教学的纲领和线索,就可以把文本内容整合起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揉一团而有层次,品一词而含妙珠”的作用。
  第二,传承与创新。
  早在1979年前后,中国教育界掀起了第二次教育改革的热潮。近30年来,许多语文教学专家、一线教师致力于语文教学改革,取得很大的成效,积累了十分丰厚的经验。在不断深入的语文教学改革中,涌现出许多风格多样的教学模式。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如:钱梦龙等倡导的“导读”教学模式,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八字教学模式,魏书生、欧阳代娜、张孝纯等人的“自学式”教学模式,宁鸿彬的“研究式”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教学模式,不但被当时的教学实践证明是成熟的、科学的,而且,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仍然充满生命力。有些教学模式的实验,如黎世法倡导的“异步教学”(又称“六课型单元教学”模式),至今仍在延续。案例四是10年前宁鸿彬的一个“研究式”教学模式的案例。案例中,借助四个问题的研讨,使学生真正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掌握作者所说明事物的特点,提高阅读分析能力。这四个问题由浅入深,逐渐加强彼此的关联,直到最后划分层次,又使阅读的认识归为整体性理解。体会作品语言,也是在教师的有效指导、引领下,学生通过自己对作品语言的研读来解决的。最后的拓展部分,更是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研究意识,提高研究能力。用今天的眼光看,这样的教学模式设计,是很能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的。
  我们主张教学模式的创新,决不是彻底抛弃传统的、具有生命力的相对比较旧的教学模式去另辟蹊径,去追求“时尚”,而是用新课程理念审视它们,给它们注入新的活力,使它们更加适合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
  第三,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新课程十分强调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一个也不可忽视。许多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于偏重教师的作用,教师主要是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新课程实施以来,有些模式的创新,或者在模式实施中,又往往过于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或减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些都是我们要避免的。我们以为,课堂教学中,无论是采用、设计哪一种模式,无论是作哪样的变式,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是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
  案例五所采用的是“问题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的关键,是教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在实施“问题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没有直接由自己发布指令性问题,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必然会产生矛盾,从而引发不少疑问。案例中学生提出许多问题,就是学生主体在阅读中积极思维的结果。但是,学生发现和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是有价值的、难易适度的,往往是很零碎的,这就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对问题讨论进行定向、定度、定序等控制,以保证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高效。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对问题进行甄别、筛选,把课文最后一句话,确定为主问题,很好地发挥了主导作用。
其他文献
候诊案例  【案例一】《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教学片段  这是某区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中一节课的教学片段。  ……  师:(演示实验结束)为什么烧杯中的水会倒流入集气瓶中,并且约占集气瓶体积的五分之一?  生:因为红磷燃烧消耗了集气瓶中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压强减少,同时也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师:回答得真好!请同学们鼓掌。(掌声响起,同时老师通过多媒体给了学生一个卡通图像“你真棒!”)
期刊
候诊案例  【案例一】《溶液计算题复习课》教学片段  ……  例题:100g某硫酸溶液与6.5g锌恰好完全反应。请计算:  ①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②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教师一边板书,一边告诉学生每一步的解题思路及注意事项……随后又针对该类型题目进行了课堂练习。)  ……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再来练习一题。  课堂练习:  某化学兴趣小组从某地采集到一块石灰石样品
期刊
可以说,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学生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发展了智力和能力,就会使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建立在更加牢靠的科学基础上;而学生的正确思想和观点的形成,则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去掌握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发展智力和能力。换言之,德育以知识为传播载体,没有德育因素的知识,就不是真知识,德育以一定的认识为基础,德育绝对不能建立在愚昧无知的基础上,没有知识,就不可能有对德育的深刻认识,其道德水平也会受
期刊
候诊案例  【案例一】难道试卷讲评课就真的没有什么可听的了吗?  一次准备去听随堂课,某教师急忙跟我说:“真不巧,今天是试卷讲评课,无非是说说这次测试情况,分析一下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再指导学生订正,没有什么可听的,你就不要听课了。”但是,在商量之下,我还是走进了课堂。  现摘录如下部分教学片段:  师:昨天我们进行了测试,由于时间比较紧张,老师没有全部批改完(有的学生比较失望),现在我们开始分析试
期刊
如今在学校教育中通用的“德育”一词,所表达的往往是“德育”的广义含义,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狭义的“教育”。而所谓教学的“教育性”,实际上就是指德育在完成教人做人的总目标和完成支持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这两个方面的实际作用。正如杜威所言:“从词源学来说,教育这个词恰恰就是引导或教养的过程。”如果说,一切教育行为和一切教育活动,对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都有某种影响,不是积极的正面影响,就是消极的负面影响;不
期刊
德育是学校的核心和灵魂,它将贯穿学校整个日常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到“在校即为师,教书须育人”,也就是说,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政教处和班主任的任务,而是要让学校的所有教师都成为德育工作者。    一、强化德育意识:做高于“经师”的“人师”    一谈到德育,一些教师仿佛就认为只要上好思想品德课、搞好德育活动就足以了,即认为德育和智育可以分开独立地施行,把教学与德育看
期刊
一、循序渐进的原则    德育内容本身是一个多层次的整体结构系统。教材的知识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整体结构系统。因此,以教材和课堂教学为载体的学科德育,也是由浅入深地构成德育的层次系列之一。即德育内容是分层次地贯穿在各学科的各个阶段的,尽管有不少内容反复出现,但不同阶段的侧重点、深广度的层次要求是不相同的,教师不能将其视之为简单的重复,实际上是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整体德育体系。同时又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期刊
候诊案例    【案例一】《最后一课》教学片段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领会课文中小弗郎士这一人物形象。讨论正热烈进行中。)  生:我认为韩麦尔先生对小弗郎士的思想影响是很大的。  师:韩麦尔老师这个人物你们觉得怎么样?  (学生片刻愕然后,急忙翻书。)  生1:我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位好老师,因为他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  生2:我认为他不是个好老师,因为他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去替他浇花,他去钓鱼的时候就
期刊
候诊案例    【案例一】《散步》教学片段  师:“我”的一家究竟上演了一幕怎样动人的散步图呢?下面请每一大组分别推选四个演员上台表演,其他同学作好评判工作,然后评选最佳演员。  于是,每一大组各推选四名学生,有的演“我”, 有的演“我”的妻子,有的演“我”的儿子,有的演“我”的母亲,然后一组组上去,煞有介事地表演一番,因为动作、表情等方面的原因,搅得底下的学生发出一阵阵笑声。一时,教室里人头晃动
期刊
候诊案例    【案例一】《赫耳墨斯与雕像者》教学片段  师:课文第一句写道:“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赫耳墨斯怎样的性格特征?  (生沉默,全班学生无不流露出困惑的神情,有的则把头埋得很低。)  师一边重复上面的问题,一边用期盼的目光搜寻着大家。  (生继续沉默)  (教师有些着急起来,便指名叫几名学生来回答,但个个都支支吾吾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