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古诗可以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精妙,领略诗人的高尚情操,更重要的是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妙用古诗可以丰富表达方式,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
关键词:古诗;积累;写作运用
如何帮助学生积累古诗,并将古诗运用到习作中呢?我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总结了从古诗积累到写作运用的“三部曲”。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化整为零,丰富积累
1.开辟阵地,营造氛围
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每天与古诗文见面。我在黑板左侧开辟了“每周一诗”栏目,将每一周必须积累的古诗抄在这个栏目中。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黑板上的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二是学生玩耍之余,抬眼一瞥,无意间诵读,会加深对这首诗的印象。
此外,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贴一些后续要积累的古诗,并定期更新,让学生既好奇又感到新鲜,乐意主动去诵读、记忆。通过营造古诗文阅读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与古诗“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使诵背古诗文成为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
2.精选古诗,灵活延伸
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但我发现,在“厚积”的过程中,尤其在新课程大力倡导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今天,有的教师一股脑地把好词、佳句,名段、名篇、名作等提供给学生,大量的积累材料使“乱花渐欲迷人眼”。沸沸扬扬的阅读和背诵中,学生未必能收获多多。有可能是打开积累本,积累在眼前,合上积累本,积累就为“0”。所以,要精选古诗文!我以新课标规定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为蓝本,又在诗文海洋中精选了“季节诗”“壮志诗”“抒情诗”“思乡诗”“爱国诗”等作为中高年段学生诗文积累的重点。
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激活库存,灵活运用
1.在阅读情境中回忆
在小学教材中有不少课文与古诗具有相似的情境,教师可灵活借助其联系点,引导学生回忆诗句。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调动学生的积累,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如,阅读《第一次抱母亲》时,引导学生回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阅读《黄果树瀑布》时,引导学生回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课文情境与诗句的情境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课文情感与古诗情感相互促进,情意共生,更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
2.在生活语境中运用
生活中许多情境与古诗描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相关联,教师要善于捕捉其关联点,有意为学生创设运用的语境。如,春天到了,百花争艳,用一句古诗描写校园的一角;中秋之际,用一句古诗来表达你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还可以创造与利用相关的语境,引导学生运用古诗。记得有一次早读课进教室,我正要讲古诗,发现黑板上还残留着昨天写的板书。于是,我开始找黑板擦,在教室里前前后后找了两圈都没找到,正当着急时,数学老师手拿黑板擦进来了,顺手放在讲台上。我灵机一动,问道:“谁能用诗句形容一下刚才的整个过程?”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三、“巧引妙借厚底蕴,文有诗词言自华”——沁入诗香,文采斐然
在积累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相关诗句嵌入作文,给作文增辉添色。想让学生习得引用古诗的方法,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片段练习,填写诗句
先让学生在片段练习中尝试运用古诗。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片段,用填空的方式要求学生填入相关的诗句。
例如,春雨常常是历代诗人们吟诵的对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你像牛毛,像花针,伴着温和的春风,打在身上将湿未湿。春雨,悄无声息,细细密密。你如同甘甜的乳汁,滋润着广袤大地上的一切生物。
此类片段练习把现代文和古诗结合了起来,与我们的习作十分相似。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写这样的片段入手,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逐步领会引用古诗的方法。
2.课内作文,选用诗句
利用课文中的习作,在习作前提供与本次习作主题相关的诗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引用古诗句。如,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树叶写“秋天的树叶”为例,要求学生在习作中或者引用亲自实践、观察耐心的诗句,或者引用描写秋天的诗句,并提供了两组参考诗句。第一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等。第二组是:“停车坐枫林晚,霜叶紅于二月花。”等。这样提供诗句作为参考并加以选用,如同给了学生“一根拐杖”,让他们尝试着自己行走。
“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古诗之后,教师还必须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古诗。“化整为零”,旨在帮助学生丰富古诗积累;“灵活运用”,让古诗积累成为学生的有效库存,使学生从单纯的古诗积累走向语言素养的提高,搭建起古诗积累与写作的桥梁;“沁入诗香”则重在写作运用,让学生逐步学会引用古诗句装扮作文,使笔下的文章诗香浓郁,诗情飞扬,更为出彩!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同样,文有诗词言自华!古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句可以彰显文化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
(作者单位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中心实验小学)
关键词:古诗;积累;写作运用
如何帮助学生积累古诗,并将古诗运用到习作中呢?我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总结了从古诗积累到写作运用的“三部曲”。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化整为零,丰富积累
1.开辟阵地,营造氛围
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每天与古诗文见面。我在黑板左侧开辟了“每周一诗”栏目,将每一周必须积累的古诗抄在这个栏目中。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黑板上的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二是学生玩耍之余,抬眼一瞥,无意间诵读,会加深对这首诗的印象。
此外,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贴一些后续要积累的古诗,并定期更新,让学生既好奇又感到新鲜,乐意主动去诵读、记忆。通过营造古诗文阅读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与古诗“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使诵背古诗文成为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
2.精选古诗,灵活延伸
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但我发现,在“厚积”的过程中,尤其在新课程大力倡导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今天,有的教师一股脑地把好词、佳句,名段、名篇、名作等提供给学生,大量的积累材料使“乱花渐欲迷人眼”。沸沸扬扬的阅读和背诵中,学生未必能收获多多。有可能是打开积累本,积累在眼前,合上积累本,积累就为“0”。所以,要精选古诗文!我以新课标规定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为蓝本,又在诗文海洋中精选了“季节诗”“壮志诗”“抒情诗”“思乡诗”“爱国诗”等作为中高年段学生诗文积累的重点。
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激活库存,灵活运用
1.在阅读情境中回忆
在小学教材中有不少课文与古诗具有相似的情境,教师可灵活借助其联系点,引导学生回忆诗句。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又调动学生的积累,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如,阅读《第一次抱母亲》时,引导学生回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阅读《黄果树瀑布》时,引导学生回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课文情境与诗句的情境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课文情感与古诗情感相互促进,情意共生,更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
2.在生活语境中运用
生活中许多情境与古诗描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相关联,教师要善于捕捉其关联点,有意为学生创设运用的语境。如,春天到了,百花争艳,用一句古诗描写校园的一角;中秋之际,用一句古诗来表达你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还可以创造与利用相关的语境,引导学生运用古诗。记得有一次早读课进教室,我正要讲古诗,发现黑板上还残留着昨天写的板书。于是,我开始找黑板擦,在教室里前前后后找了两圈都没找到,正当着急时,数学老师手拿黑板擦进来了,顺手放在讲台上。我灵机一动,问道:“谁能用诗句形容一下刚才的整个过程?”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三、“巧引妙借厚底蕴,文有诗词言自华”——沁入诗香,文采斐然
在积累古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相关诗句嵌入作文,给作文增辉添色。想让学生习得引用古诗的方法,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片段练习,填写诗句
先让学生在片段练习中尝试运用古诗。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片段,用填空的方式要求学生填入相关的诗句。
例如,春雨常常是历代诗人们吟诵的对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你像牛毛,像花针,伴着温和的春风,打在身上将湿未湿。春雨,悄无声息,细细密密。你如同甘甜的乳汁,滋润着广袤大地上的一切生物。
此类片段练习把现代文和古诗结合了起来,与我们的习作十分相似。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写这样的片段入手,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逐步领会引用古诗的方法。
2.课内作文,选用诗句
利用课文中的习作,在习作前提供与本次习作主题相关的诗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引用古诗句。如,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树叶写“秋天的树叶”为例,要求学生在习作中或者引用亲自实践、观察耐心的诗句,或者引用描写秋天的诗句,并提供了两组参考诗句。第一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等。第二组是:“停车坐枫林晚,霜叶紅于二月花。”等。这样提供诗句作为参考并加以选用,如同给了学生“一根拐杖”,让他们尝试着自己行走。
“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古诗之后,教师还必须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古诗。“化整为零”,旨在帮助学生丰富古诗积累;“灵活运用”,让古诗积累成为学生的有效库存,使学生从单纯的古诗积累走向语言素养的提高,搭建起古诗积累与写作的桥梁;“沁入诗香”则重在写作运用,让学生逐步学会引用古诗句装扮作文,使笔下的文章诗香浓郁,诗情飞扬,更为出彩!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同样,文有诗词言自华!古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句可以彰显文化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
(作者单位 甘肃省定西市渭源中心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