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翻译教学的得失与成败直接影响着外语人才的素质。然而,长久以来,我国高师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过于陈旧,桎梏着翻译教学的长足进步。本文试图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索翻译教学模式中两个方面的转变,以期达到改革翻译课的教学,增强其教学效果,进而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建构主义 ;“以学生为中心” ;“以翻译过程为导向”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年3月修订本)上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交、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地复合型英语人才”(1)。根据新《大纲》,高师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仅要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英语教师,还要培养出能胜任其他方面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穆雷在《中国翻译教学研究》(1)的“最终成果简介”中指出, “对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来说,他们的英语水平主要体现在口笔译能力上,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最终都要从翻译能力上体现出来,因此,可以说,翻译能力是学生外语语言和知识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翻译教学的得失与成败直接影响着外语人才的素质。然而,长久以来,我国高师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过于陈旧,桎梏着翻译教学的长足进步。本文试图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索翻译教学模式中两个方面的转变,以期达到改革翻译课的教学,增强其教学效果,进而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 高师英语专业翻译课教学模式的现状
1.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
传统教学上教师的角色是“传道、受业、解惑”,教师是控制课堂,是知识的“权威”和 “独裁者”。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大大的扼杀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内地教学界一向崇尚‘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翻译教学也不例外。在传统的翻译课上,教师是课堂的指挥者、控制者和译文的评判者,往往采用纠错法教学,即教师先交给学生一篇文章,待学生译后再由具备‘权威性’的教师纠正错误”(张瑜 14)。“这种传统的纠错法脱离了真正的交际语境,使翻译教学成为教师—学生的单向式传播,使翻译教学变为知识传播而非技能训练(张瑜 16)。
2. “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法
传统的翻译教学中比较注重的是翻译的最终结果—学生的译文。“教师着眼于对学生译文的评价,如理解是否正确、表达是否准确、译文是否流畅等,对学生的翻译过程重视不够,忽视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缺乏对学生的引导,更谈不上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了,这种教学方法称为 “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法”(product-oriented approach)(连淑能 32)。而随之而来就是传统的“布置翻译练习—学生提交作业—教师课堂讲评—分发参考译文”这一重视翻译结果的讲评方式。这种做法,教师讲评译文时只能处于一种局外人或评说者的心态,而无法正在体会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思路和对策。
综上所述,目前的翻译教学模式无法使翻译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进而翻译教学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无法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二、建构主义对翻译教学模式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对于外语教学的积极的指导作用已经成为外语界的共识。建构主义者反对客观主义的“意义客观地、独立地存在于人脑之外的真实世界种”、“教学便是传递主义的教学(transmission teaching approach)”, 即老师怎样教我就怎样学的观点(Kiraly, qtd. in 王树槐 45)。“他们强调学生在真实的翻译情境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或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与外界环境和知识结构进行轰动,进而获得经验,发展能力”(王树槐 45)。
基拉利是建构主义翻译教学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构主义的翻译教学是:①基于项目的学习:从练习转移到实践(Project-based learning: From practice to praxis);②提倡翻译实践的课堂;③教师是翻译项目的管理者,是学生的示范者、鼓励者、帮助者;④学生的目标是发展能力、自信和专业行为(Kiraly, qtd. in 王树槐 45)。即,基拉利强调学生在真实的翻译情境中在教师的鼓励帮助下完成翻译任务或者说是项目。这点值得我们借鉴。与此同时我们也关注建构主义对我们翻译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启迪。“建构主义者还反对传统的翻译课堂形式,主张将“教师中心”转移到“学生中心”上来,例如,基拉利就提出要“变课堂为讲坛”(Kiraly, qtd. in 王树槐 45)。
基于建构主义的翻译课堂上,学生不再是盛装翻译知识和翻译技巧的容器,也不再是埋头翻译的机器人,而是一个主动地学习者,翻译知识的意义建构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三、高师英语本科翻译课教学模式转变
1.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
建构主义摒弃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翻译教学应该以“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建构语言知识。在强调学生认知的主体的作用的同时,建构主义者依然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那么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具体应该如何来做呢?
1)翻译材料的选择
罗尔(Rohl)认为如果翻译材料脱离实际交际环境,学生将被迫改变自己的风格而去适应教师的风格以取悦教师,是十分不利于培养负责任、能够独立工作的语言专家的……”(Kiraly 21)。因此我们在翻译材料的选择上,要充分协调学生、翻译教学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力求培养出学活、用活知识结构并能顺应、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翻译人才。
“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另一个标志是翻译材料的选择并不完全由教师一个人选定,翻译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选材自由,让他们去选一些自己喜欢的材料翻译,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又能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从而收到明显的效果。
2)授课的方式
翻译课应该采取精讲多练的形式。翻译课的成功与否在于学生参与机会的多少,所以教师应该尽量压缩讲授时间,而经常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进行积极地探索,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我参与逐渐地感受到翻译既要对原文忠实,又必须发挥译者的创造性,而非像传统的翻译课那样只重技巧的讲授及罗列翻译名句。
以上,从翻译材料的选择及授课的方法两方面讨论了如何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转移。在强调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这种翻译法并没有否认或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较之传统翻译方法,教师的作用有过之而无不及。
2.强调“以翻译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法
针对传统“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法在教师指导和评议翻译练习中的缺陷,当代国内外不少学者主张采用“以翻译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法”(文军 142)。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课题集体讨论和课外小组讨论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实践练习和集体讨论并非浪费时间。用于课题讨论的材料一般长度和难度要适中,应为除了为数不多的难点外,学生都能自行译成通顺的文字。在讨论时要集思广益,而且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问了学生“如何译”之后一定要追问“为什么这么译”。以此,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学风以及严谨的译风。通过课题集体讨论,教师不仅可以更多了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学生也可以在分享各自得思维活动中得到满足感和提高。
课内时间毕竟有限,对英语专业学生翻译水平的培养和提高同时还有赖于课外的大量练习。课外进行翻译练习的形式可以很多,可以成立课外翻译学习小组,由学生自主开展课外活动,如合作共同完成一篇翻译。组员就翻译学习中的问题相互讨论,交流心得,同时要求学生记录下自己的翻译创作思路,指出翻译中遇到了什么难点,说明自己是如何处理的以及为什么这样处理。以此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此种做法,最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自身蕴含的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了学生以独立的角色从不同的角度对所学课程进行多方位的思考,从而在“译”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建构知识,习得方法,获得能力。
2)评译方法的改变
在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变的过程中,关键的一环是改进评判学生译文的方法。传统翻译教学法中,以教师评议为主,教师评议以“纠错”为核心。我们对此要进行改革,我们评议包括教师评议和学生评议,教师讲评不仅进行错误分析,更要介绍优秀译文,尤其是要把学生中敢于独立思考,具有创造性的译文选出来大家共同分享。学生评议是指学生完成翻译后分组对译文进行相互修改,评价译文的优劣,最后让学生拿出比较认可的译文。学生评议不仅可以积极开动脑筋,还可以使他们真正的投入到课堂中。
四.结语
复合型英语人才将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虽然近年来一些高校成立了翻译学院或翻译系,但是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大学外语院系本科生仍是将来中国翻译人才的主要来源。由此可见,高师英语专业毕业生是英语翻译类复合型人才的一个重要资源。因此,我们与时俱进,加强高师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下,探讨改变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两种教学方法,即,“以学生为中心”和“以翻译过程为导向”,以其能提高翻译教学效果,进而促使合格的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的大量涌现。
[参考文献]
[1]Donald C.Kiraly. Pathway to Translation: Pedagogy and Process. [M].Kent: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5.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3).
[3]连淑能.翻译课教学法探索—《英译汉教程》教学方法提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
[4]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王树槐. 西方翻译教学研究:特点、范式与启示[J].上海科技,2009(3).
[6]文军. 翻译课程模式研究—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7]张瑜.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翻译教学走向[J]. 外语界,2003(1).
项目来源: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探索结构学分改革,提高高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项目编号:09YZ-10281。
关键词:建构主义 ;“以学生为中心” ;“以翻译过程为导向”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年3月修订本)上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交、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地复合型英语人才”(1)。根据新《大纲》,高师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仅要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英语教师,还要培养出能胜任其他方面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穆雷在《中国翻译教学研究》(1)的“最终成果简介”中指出, “对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来说,他们的英语水平主要体现在口笔译能力上,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最终都要从翻译能力上体现出来,因此,可以说,翻译能力是学生外语语言和知识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翻译教学的得失与成败直接影响着外语人才的素质。然而,长久以来,我国高师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过于陈旧,桎梏着翻译教学的长足进步。本文试图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索翻译教学模式中两个方面的转变,以期达到改革翻译课的教学,增强其教学效果,进而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 高师英语专业翻译课教学模式的现状
1.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
传统教学上教师的角色是“传道、受业、解惑”,教师是控制课堂,是知识的“权威”和 “独裁者”。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大大的扼杀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内地教学界一向崇尚‘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翻译教学也不例外。在传统的翻译课上,教师是课堂的指挥者、控制者和译文的评判者,往往采用纠错法教学,即教师先交给学生一篇文章,待学生译后再由具备‘权威性’的教师纠正错误”(张瑜 14)。“这种传统的纠错法脱离了真正的交际语境,使翻译教学成为教师—学生的单向式传播,使翻译教学变为知识传播而非技能训练(张瑜 16)。
2. “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法
传统的翻译教学中比较注重的是翻译的最终结果—学生的译文。“教师着眼于对学生译文的评价,如理解是否正确、表达是否准确、译文是否流畅等,对学生的翻译过程重视不够,忽视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缺乏对学生的引导,更谈不上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了,这种教学方法称为 “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法”(product-oriented approach)(连淑能 32)。而随之而来就是传统的“布置翻译练习—学生提交作业—教师课堂讲评—分发参考译文”这一重视翻译结果的讲评方式。这种做法,教师讲评译文时只能处于一种局外人或评说者的心态,而无法正在体会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思路和对策。
综上所述,目前的翻译教学模式无法使翻译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进而翻译教学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无法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二、建构主义对翻译教学模式的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对于外语教学的积极的指导作用已经成为外语界的共识。建构主义者反对客观主义的“意义客观地、独立地存在于人脑之外的真实世界种”、“教学便是传递主义的教学(transmission teaching approach)”, 即老师怎样教我就怎样学的观点(Kiraly, qtd. in 王树槐 45)。“他们强调学生在真实的翻译情境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或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与外界环境和知识结构进行轰动,进而获得经验,发展能力”(王树槐 45)。
基拉利是建构主义翻译教学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构主义的翻译教学是:①基于项目的学习:从练习转移到实践(Project-based learning: From practice to praxis);②提倡翻译实践的课堂;③教师是翻译项目的管理者,是学生的示范者、鼓励者、帮助者;④学生的目标是发展能力、自信和专业行为(Kiraly, qtd. in 王树槐 45)。即,基拉利强调学生在真实的翻译情境中在教师的鼓励帮助下完成翻译任务或者说是项目。这点值得我们借鉴。与此同时我们也关注建构主义对我们翻译课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启迪。“建构主义者还反对传统的翻译课堂形式,主张将“教师中心”转移到“学生中心”上来,例如,基拉利就提出要“变课堂为讲坛”(Kiraly, qtd. in 王树槐 45)。
基于建构主义的翻译课堂上,学生不再是盛装翻译知识和翻译技巧的容器,也不再是埋头翻译的机器人,而是一个主动地学习者,翻译知识的意义建构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三、高师英语本科翻译课教学模式转变
1.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
建构主义摒弃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翻译教学应该以“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建构语言知识。在强调学生认知的主体的作用的同时,建构主义者依然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那么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具体应该如何来做呢?
1)翻译材料的选择
罗尔(Rohl)认为如果翻译材料脱离实际交际环境,学生将被迫改变自己的风格而去适应教师的风格以取悦教师,是十分不利于培养负责任、能够独立工作的语言专家的……”(Kiraly 21)。因此我们在翻译材料的选择上,要充分协调学生、翻译教学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力求培养出学活、用活知识结构并能顺应、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翻译人才。
“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另一个标志是翻译材料的选择并不完全由教师一个人选定,翻译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选材自由,让他们去选一些自己喜欢的材料翻译,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又能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从而收到明显的效果。
2)授课的方式
翻译课应该采取精讲多练的形式。翻译课的成功与否在于学生参与机会的多少,所以教师应该尽量压缩讲授时间,而经常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进行积极地探索,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我参与逐渐地感受到翻译既要对原文忠实,又必须发挥译者的创造性,而非像传统的翻译课那样只重技巧的讲授及罗列翻译名句。
以上,从翻译材料的选择及授课的方法两方面讨论了如何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转移。在强调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这种翻译法并没有否认或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较之传统翻译方法,教师的作用有过之而无不及。
2.强调“以翻译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法
针对传统“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法在教师指导和评议翻译练习中的缺陷,当代国内外不少学者主张采用“以翻译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法”(文军 142)。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1)课题集体讨论和课外小组讨论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实践练习和集体讨论并非浪费时间。用于课题讨论的材料一般长度和难度要适中,应为除了为数不多的难点外,学生都能自行译成通顺的文字。在讨论时要集思广益,而且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问了学生“如何译”之后一定要追问“为什么这么译”。以此,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学风以及严谨的译风。通过课题集体讨论,教师不仅可以更多了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学生也可以在分享各自得思维活动中得到满足感和提高。
课内时间毕竟有限,对英语专业学生翻译水平的培养和提高同时还有赖于课外的大量练习。课外进行翻译练习的形式可以很多,可以成立课外翻译学习小组,由学生自主开展课外活动,如合作共同完成一篇翻译。组员就翻译学习中的问题相互讨论,交流心得,同时要求学生记录下自己的翻译创作思路,指出翻译中遇到了什么难点,说明自己是如何处理的以及为什么这样处理。以此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此种做法,最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自身蕴含的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了学生以独立的角色从不同的角度对所学课程进行多方位的思考,从而在“译”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建构知识,习得方法,获得能力。
2)评译方法的改变
在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变的过程中,关键的一环是改进评判学生译文的方法。传统翻译教学法中,以教师评议为主,教师评议以“纠错”为核心。我们对此要进行改革,我们评议包括教师评议和学生评议,教师讲评不仅进行错误分析,更要介绍优秀译文,尤其是要把学生中敢于独立思考,具有创造性的译文选出来大家共同分享。学生评议是指学生完成翻译后分组对译文进行相互修改,评价译文的优劣,最后让学生拿出比较认可的译文。学生评议不仅可以积极开动脑筋,还可以使他们真正的投入到课堂中。
四.结语
复合型英语人才将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虽然近年来一些高校成立了翻译学院或翻译系,但是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大学外语院系本科生仍是将来中国翻译人才的主要来源。由此可见,高师英语专业毕业生是英语翻译类复合型人才的一个重要资源。因此,我们与时俱进,加强高师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下,探讨改变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两种教学方法,即,“以学生为中心”和“以翻译过程为导向”,以其能提高翻译教学效果,进而促使合格的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的大量涌现。
[参考文献]
[1]Donald C.Kiraly. Pathway to Translation: Pedagogy and Process. [M].Kent: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5.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3).
[3]连淑能.翻译课教学法探索—《英译汉教程》教学方法提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
[4]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王树槐. 西方翻译教学研究:特点、范式与启示[J].上海科技,2009(3).
[6]文军. 翻译课程模式研究—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7]张瑜.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翻译教学走向[J]. 外语界,2003(1).
项目来源: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探索结构学分改革,提高高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项目编号:09YZ-1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