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秋瑾和伍尔夫都是19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著名的女性主义者。作为女性主义者,她们有着诸多的共同之处,提出的女性主义观点有惊人的相似。然而,由于来自不同的国度,受不同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使她们的女性叙述话语各具风格特色,具有一种不同的审美特质。本文认为,秋瑾作品颇具“风骨”,而伍尔夫的作品则不乏“崇高”。
关键词:秋瑾;伍尔夫;风骨;崇高
“风骨”与“崇高”分别代表了古代中西两种文化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对中西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秋瑾和伍尔夫分别作为中国和西方著名的女性主义作家,其文学创作自然而然的受到本国传统文化的指引,其作品必然遵循本文化一脉相承的审美要求。通过细读她们的作品,不难看出,秋瑾作品颇有“风骨”,而伍尔夫的文章则不乏“崇高”。
一、“风骨”与“崇高”
“风骨”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首先出现在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之中。在这部著名的理论作品中,刘勰深入的阐析了“风骨”的内涵。所谓的“风”,是取了《诗经》中的《国风》之风,在作者看来,是一种感情的宣泄,真情的迸发;而“骨”,则是词句的劲健有力,虎虎生风。“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词,莫先于骨。”
[1](P320)接着,作者又对“风骨”提出更为具体的要求,“故练于骨者,析词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1](P320)“风骨”作为中国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从晋代开始,为后代文人所传承和发展。在钟嵘的《诗品序》中,把具有“风骨”特色的文章定为上品,在评论曹植的诗时,他写道:“骨气奇高,词采并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2](P214)风骨在唐朝受到文人的推崇,著名“”四杰之一王勃非常推崇“风骨”,而哀叹当时的文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2](P280)。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建安风骨极力推崇,对唐李、杜二人,也是赞誉有加,风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了清代康有为,他反对诗歌吟风弄月,无病呻吟,主张接续古代优秀的诗歌传统,要本《风》《雅》,祖《骚》词。
“崇高”则是西方文学重要的审美范畴,是公元一世纪罗马诗人郎吉努斯的天才创造,对西方文学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什么是“崇高”? 郎吉努斯在《论崇高》的第一章说:“崇高是绝妙的表达”,“崇高用在最合适的场合时会以闪电般的光芒照亮四方,刹那间显示出一个雄辩家的全部威力。”
[3](P110)
在第七章,郎吉努斯提出作家要有崇高的思想,即一切高尚的心灵都鄙弃诸如财富、名誉、荣耀、权势这些身外之物。他认为,崇高的思想才能产生崇高的作品,而崇高的作品则能净化人的灵魂。在第八章,他指出崇高的语言要有五个条件。一是要有庄严伟大的思想;二是要有强烈的受激动的感情;三是运用修辞的技巧;四是运用高雅的措辞;五是整个篇章结构融为一体是所体现出来的高贵与卓越。《论崇高》从面世至今,其影响经久不衰。
从“风骨”与“崇高”的内涵看,他们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一是都非常重视感情的因素,认为要写好作品必须要有强烈的情感;二则都非常重视辞藻,虽然两者对辞藻的运用有不同的要求。相比之下,后者的内涵的更为丰富。这两种既相同而又相异的审美观在秋瑾和伍尔夫的作品中得到了较好的展现。
二、秋瑾作品——风清骨峻
秋瑾的作品,感情充沛,笔力遒劲,有风有骨。读过秋瑾作品的读者都会有种热血沸腾感觉,这是因为她的每首诗词都充满了强烈的感情,直抒她内心的感受,或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或对女性命运的愤懑,或对家庭专制的鞭笞,或不让须眉的豪迈,更有对外国列强的痛恨和谴责。可以说字字铿锵,句句凌厉。她的这种文风,早期作品就有体现。她在读了关于巾帼英雄秦良玉、沈云英小说《芝龛记》后,奋笔疾书,写了八首诗,感情充沛,字字沉练。其中有“支撑乾坤女土司,将军才调绝尘姿。靴刀帕首桃花马,不愧名称娘子师。”,“结束戎装貌出奇,个人如玉锦驼骑。同心两女肩朝事,多少男儿首自低。”
[4](4、5)
这些诗,用字准确精练,情感深厚,句意通畅。正所谓“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
[4](320)要说咏志诗气势凌人不足为怪,秋瑾的闺怨诗同样能写得荡气回肠。“钱塘江上几回潮?作客年华鬓渐凋!争似明妃悲出塞,尚留青冢向南朝。”
[4](28)这首诗与“建安风骨”之一曹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相比,在意境,练句方面都不逊色。
要说秋瑾前期作品以闺怨抒怀为主,后期作品则充满国恨家仇,感情更为激烈,往往一泻千里,如滚滚长江流水,汹汹瀚海滔浪。一般认为,秋瑾后期作品以她前往北京前后为界,这一时期她的思想有明显的转变,逐渐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对破碎山河下国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更深的体会。“瑾入京后,更加关心国事,阅读新的书报,视野开阔了,思想也日趋成熟。”
[5](24)这一时期,她在《感事》中写道:“竟有危巢燕,应怜故国驼。东侵犹未已,西望计如何?儒士思投笔,闺人欲负戈。谁为济时彦?相与挽颓波。”
[4](109)这里,作者强烈的感情如断堤之水,倾泻而出,国之罹难,风雨飘摇,国将不国矣,有志之士惟有负戈杀敌,方可挽大厦之将倾。1903年之后,秋瑾的思想更经历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变,基本确立了她民主革命的道路,作品也变得更加风云激荡,慷慨激昂,真可谓“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这一时期,她写的《红毛刀歌》惊天地、泣鬼神。全诗如下:
一泓秋水净纤毫,远看不知光是刀。
直骇玉龙蟠匣内,待乘雷雨腾云霄。
传闻利器来红毛,大食日本羞同曹。
濡血便令骨节解,断头不伺锋刃叫。
抽刀出鞘天为摇,日月星辰芒骤滔。
斫地一声海水立,露锋三寸阴风号。
陆专犀象水截蛟,魍魉惊避魑魅逃。
遭斯刃者凡几辈?骷髅成群血涌涛。
刀头百万英雄泣,腕底乾坤杀劫操。
且来挂壁暂不用,夜夜鸣啸声疑鸮。
英灵渴欲饮战血,也如块磊需酒浇。
红毛红毛尔休骄,尔器诚利吾宁抛。
自强在人不在器,区区一刀焉足豪?[4](P142)
这首诗,不论是从感情气势,还是遣词造句,都是上乘的“风骨”之作。读来令人热血上涌,产生“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的气概,词章也是增之一分而不能,减之一个则失色,既有雉鸟之备色,又有鹰隼翰飞戾天之骨劲而气猛,总之,具有一种阳刚之美。此外,秋瑾的诗,喜欢引经据典,然而她又不循旧章,往往化腐朽为神奇。这首诗也不例外,几乎每句诗都有出处,然而在作者的巧妙安排,使它们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如刘勰在《风骨》中所讲:“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词。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
[4](P321)
秋瑾后期作品大多这种风格,情深词健。“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4](P171)“国破方知人种贱,义高不碍客囊贫。”
[4](P175)“何限伤心家国恨,长歌慷慨莫徘徊。”
[4](P185)“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
[4](P341)这些诗句可谓句句情烈,字字刚强,非“风骨”作品不能如此。
三、伍尔夫作品——崇高的典范
伍尔夫作为英国女性主义先驱人物,不仅写出了具有历史开拓性的女性散文作品《自己的一间屋》和《三枚旧金币》,还创作了多部小说以及大量的短篇散文及评论,她的散文不仅写得文辞优美,语句隽永,而且言之有物,内涵丰富,奈人寻味。同样,她的小说亦是当时的一面旗帜,多用散文的笔法,读来朗朗上口,节奏完美。特别是《到灯塔去》和《海浪》,简直就是一幅无声的画,历来受到好评,经久不衰。伍尔夫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是著名哲学家,母亲也是名门望族之后,因此对西方传统文化熏陶极深。她作品的“崇高”正是她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一大标志。
说伍尔夫作品“崇高”,首先是体现在她作品的思想上,不仅庄严,而且伟大。伍尔夫作为一个严肃作家,所创作的作品绝非哗众取宠,博得读者欢心,更非趋名逐利,为五斗米而折腰,而是为了一种理想而奋斗。对一般读者来讲,她的作品是索然无味的,她那意识流的创作手法会令传统读者大惑不解,而她那散文般的语言则令那些追逐声色犬马的读者大跌眼镜。而这些令普通读者不解的正是伍尔夫的伟大之处,因为她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严肃的,是庄严伟大的,是不容得半点戏谑的,她要达到的目的也是明确的,那就是追求艺术至完美的境界,逐渐的解放女性。她的第一部小说《出航》,虽说保留了传统叙事模式,但寄寓深远,轮船的航行象征着女性的人生旅途,象征女性追求自由光明的心路成长历程。接下来的小说如《夜与日》,《雅各的房间》,《达罗卫夫人》无不体现作者对女性地位,对人性本质,对世间百态的思索。《奥兰多》则体现作者对人理想境界的探索,“双性同体”成为作者人生的追求。《到灯塔去》是作者的颠峰之作,作者所有对人生的体验都表现在这部不朽的作品中,女性地位问题,艺术追求之路,战争的创伤,对光明的追求等等主题都体现在这部作品中。最后三部小说《海浪》、《岁月》、《幕间》也用语庄严,思想深刻。而她的两篇长散文《自己的一间房》和《三枚旧金币》则更体现了作者的人本主义思想,为女性鸣不平,是男权笼罩黑夜中的两道划破夜空的闪电。
伍尔夫作品的“崇高”也体现在富含感情上。在表达对社会罪恶的不满,对女性地位的不平时,伍尔夫是满怀愤懑,感情强烈的。在她的长散文《自己的一间屋》和《三枚旧金币》,读者能时时感觉到作者那种怒火中烧的愤恨心情。“……想到图书馆关闭的房门,而且我想到,被拒之于门外是多么的令人不愉快,而且我想到,被锁进在里面也许更为糟糕,而且,当想到一个性别的安全和富足以及另一个性别的贫穷和无保障、想到传统以及传统的欠缺对作家头脑中的影响时,我最后想到,该把一天弄皱的外壳,连同其争论、其印象、其愤怒、其笑声一起卷起来,掷进树篱里去。”
[6](P509)这里,作者对于女性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社会深恶痛绝的感情昭然若揭。这样的例子在《自己的一间屋》极为普遍,作者特别喜欢用问句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那么,我们的母亲们一直在做着什么,以至于使得她们没有什么财富留给我们?是在她们的鼻子上檫粉吗?是在朝商店里看吗?是在蒙特卡洛的阳光下招摇过市吗?”[6](P506)“为什么男人喝酒女人却喝水?为什么一个性别如此富足而另一个性别却是如此贫穷?”
[6](P510)同样,在《三枚旧金币》以及其它的一些散文中,读者也能领受到作者泉涌般的滔滔心潮。
修辞巧妙,措辞高雅是构成伍尔夫作品“崇高”的另一方面。伍尔夫不仅是一位艺术大师,而且还是一位语言大师。她的句式多变,修辞巧妙,长短句使用炉火纯青,往往在一个句子中使用多种修辞,使句子长而不冗,错落有致,趣味盎然,令人百读不厌。这样的例句在《到灯塔去》中屡见不鲜。“…standing, as now, lean as a knife, narrow as the blade of one, grinning sarcastically, not only with the pleasure of disillusioning his son and casting ridicule upon his wife, who was ten thousand times better in every way than he was …”
[7](P1) 这个句子使用了长短句式,并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令人玩味无穷,不得不倾服于作者的语言驾御能力。她的作品总是能把人带入一个美的世界,她那诗一样的语言令人留恋往返。“Nothing it seemed could break that image, corrupt that innocence, or disturb the swaying mantle of silence which, week after week, in the empty room, wove into itself the falling cries of birds, ships hooting, the drone and hum of the fields, a dog’s bark, a man’s shout, and folded them round the house in silence.”
[7](P94)翻开伍尔夫的作品,这样的例句比比皆是。“Poet though he was, it seemed as if he were more used to scold than to flatter; to quarrel than to coo; to scramble than to ride; to struggle than to rest; to hate than to love.”
[8](P41)
看到小说中这样的句子,不得不令人惊叹于作者的天才措辞能力,不能不令人叹服作者创作的“崇高”语言。
最后,伍尔夫作品的崇高也体现在作品布局精美绝伦,精雕细刻。伍尔夫毕生致力于追求完美的艺术,希望在纷杂、混乱的世界中能通过艺术拯救世界,拯救灵魂,因此,她的作品无论在内容还是结构上都充满了高贵的品质。正如有的学者认为“伍尔夫大胆地拆除了传统小说中情节这一结构框架,使情绪和心灵体验成为小说结构 主体,为现代人的微妙复杂的经验和感受找到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这种崭新的审美方式,在艺术上开辟了小说形式的无限可能性,极大拓展了小说的审美功能……”
[9](P15)作为意识流的创作大师,根据人物的思想流程进行叙述,这种叙述给人散漫无羁的感觉,“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作品形成完美整一的有机统一体”
[9](P16)。可见,伍尔夫创作的过程就是追求卓越、追求崇高的过程。
四、结语
总之,作为作家,秋瑾和伍尔夫深受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注重“诗言志”,主张所谓的“情动于中
而形于言”,决定了秋瑾作品以抒发强烈的感情为主调;而西方文化传统“模仿说”则是伍尔夫作品着重思想内容阐发的紧箍咒。“风骨”和“崇高”作为中西两个重要而影响深远的审美范畴,积淀了本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对其后作家作品的重大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均出自于书香门第的秋瑾和伍
尔夫无可质疑的受到本国传统文化浓厚的熏陶,那么,她们作品所体现出来的“风骨”和“崇高”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刘勰. 文心雕龙注释[M]. 周振甫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2]黄霖, 蒋凡. 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 先秦至唐五代卷[C].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3]张中载. 西方古典文论选读[C].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郭长海, 郭君兮. 秋瑾全集笺注[M].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3.
[5]郭廷礼. 秋瑾研究资料[C]. 济南: 上冻教育出版社, 1987.
[6]弗吉尼亚•伍尔芙. 伍尔芙随笔全集Ⅱ[M]. 王义国等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7]Woolf, Virginia. To the Lighthouse[M]. London: 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 1994.
[8]Woolf, Virginia. Orland[M]. London: 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 1994.
[9]程倩.伍尔夫小说结构的美学机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6):15-17.
项目名称:湖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 “秋瑾与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之比较”(08B009)
关键词:秋瑾;伍尔夫;风骨;崇高
“风骨”与“崇高”分别代表了古代中西两种文化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对中西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秋瑾和伍尔夫分别作为中国和西方著名的女性主义作家,其文学创作自然而然的受到本国传统文化的指引,其作品必然遵循本文化一脉相承的审美要求。通过细读她们的作品,不难看出,秋瑾作品颇有“风骨”,而伍尔夫的文章则不乏“崇高”。
一、“风骨”与“崇高”
“风骨”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首先出现在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之中。在这部著名的理论作品中,刘勰深入的阐析了“风骨”的内涵。所谓的“风”,是取了《诗经》中的《国风》之风,在作者看来,是一种感情的宣泄,真情的迸发;而“骨”,则是词句的劲健有力,虎虎生风。“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词,莫先于骨。”
[1](P320)接着,作者又对“风骨”提出更为具体的要求,“故练于骨者,析词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1](P320)“风骨”作为中国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从晋代开始,为后代文人所传承和发展。在钟嵘的《诗品序》中,把具有“风骨”特色的文章定为上品,在评论曹植的诗时,他写道:“骨气奇高,词采并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2](P214)风骨在唐朝受到文人的推崇,著名“”四杰之一王勃非常推崇“风骨”,而哀叹当时的文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2](P280)。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建安风骨极力推崇,对唐李、杜二人,也是赞誉有加,风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了清代康有为,他反对诗歌吟风弄月,无病呻吟,主张接续古代优秀的诗歌传统,要本《风》《雅》,祖《骚》词。
“崇高”则是西方文学重要的审美范畴,是公元一世纪罗马诗人郎吉努斯的天才创造,对西方文学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什么是“崇高”? 郎吉努斯在《论崇高》的第一章说:“崇高是绝妙的表达”,“崇高用在最合适的场合时会以闪电般的光芒照亮四方,刹那间显示出一个雄辩家的全部威力。”
[3](P110)
在第七章,郎吉努斯提出作家要有崇高的思想,即一切高尚的心灵都鄙弃诸如财富、名誉、荣耀、权势这些身外之物。他认为,崇高的思想才能产生崇高的作品,而崇高的作品则能净化人的灵魂。在第八章,他指出崇高的语言要有五个条件。一是要有庄严伟大的思想;二是要有强烈的受激动的感情;三是运用修辞的技巧;四是运用高雅的措辞;五是整个篇章结构融为一体是所体现出来的高贵与卓越。《论崇高》从面世至今,其影响经久不衰。
从“风骨”与“崇高”的内涵看,他们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一是都非常重视感情的因素,认为要写好作品必须要有强烈的情感;二则都非常重视辞藻,虽然两者对辞藻的运用有不同的要求。相比之下,后者的内涵的更为丰富。这两种既相同而又相异的审美观在秋瑾和伍尔夫的作品中得到了较好的展现。
二、秋瑾作品——风清骨峻
秋瑾的作品,感情充沛,笔力遒劲,有风有骨。读过秋瑾作品的读者都会有种热血沸腾感觉,这是因为她的每首诗词都充满了强烈的感情,直抒她内心的感受,或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或对女性命运的愤懑,或对家庭专制的鞭笞,或不让须眉的豪迈,更有对外国列强的痛恨和谴责。可以说字字铿锵,句句凌厉。她的这种文风,早期作品就有体现。她在读了关于巾帼英雄秦良玉、沈云英小说《芝龛记》后,奋笔疾书,写了八首诗,感情充沛,字字沉练。其中有“支撑乾坤女土司,将军才调绝尘姿。靴刀帕首桃花马,不愧名称娘子师。”,“结束戎装貌出奇,个人如玉锦驼骑。同心两女肩朝事,多少男儿首自低。”
[4](4、5)
这些诗,用字准确精练,情感深厚,句意通畅。正所谓“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
[4](320)要说咏志诗气势凌人不足为怪,秋瑾的闺怨诗同样能写得荡气回肠。“钱塘江上几回潮?作客年华鬓渐凋!争似明妃悲出塞,尚留青冢向南朝。”
[4](28)这首诗与“建安风骨”之一曹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相比,在意境,练句方面都不逊色。
要说秋瑾前期作品以闺怨抒怀为主,后期作品则充满国恨家仇,感情更为激烈,往往一泻千里,如滚滚长江流水,汹汹瀚海滔浪。一般认为,秋瑾后期作品以她前往北京前后为界,这一时期她的思想有明显的转变,逐渐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对破碎山河下国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更深的体会。“瑾入京后,更加关心国事,阅读新的书报,视野开阔了,思想也日趋成熟。”
[5](24)这一时期,她在《感事》中写道:“竟有危巢燕,应怜故国驼。东侵犹未已,西望计如何?儒士思投笔,闺人欲负戈。谁为济时彦?相与挽颓波。”
[4](109)这里,作者强烈的感情如断堤之水,倾泻而出,国之罹难,风雨飘摇,国将不国矣,有志之士惟有负戈杀敌,方可挽大厦之将倾。1903年之后,秋瑾的思想更经历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变,基本确立了她民主革命的道路,作品也变得更加风云激荡,慷慨激昂,真可谓“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这一时期,她写的《红毛刀歌》惊天地、泣鬼神。全诗如下:
一泓秋水净纤毫,远看不知光是刀。
直骇玉龙蟠匣内,待乘雷雨腾云霄。
传闻利器来红毛,大食日本羞同曹。
濡血便令骨节解,断头不伺锋刃叫。
抽刀出鞘天为摇,日月星辰芒骤滔。
斫地一声海水立,露锋三寸阴风号。
陆专犀象水截蛟,魍魉惊避魑魅逃。
遭斯刃者凡几辈?骷髅成群血涌涛。
刀头百万英雄泣,腕底乾坤杀劫操。
且来挂壁暂不用,夜夜鸣啸声疑鸮。
英灵渴欲饮战血,也如块磊需酒浇。
红毛红毛尔休骄,尔器诚利吾宁抛。
自强在人不在器,区区一刀焉足豪?[4](P142)
这首诗,不论是从感情气势,还是遣词造句,都是上乘的“风骨”之作。读来令人热血上涌,产生“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的气概,词章也是增之一分而不能,减之一个则失色,既有雉鸟之备色,又有鹰隼翰飞戾天之骨劲而气猛,总之,具有一种阳刚之美。此外,秋瑾的诗,喜欢引经据典,然而她又不循旧章,往往化腐朽为神奇。这首诗也不例外,几乎每句诗都有出处,然而在作者的巧妙安排,使它们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如刘勰在《风骨》中所讲:“若夫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词。昭体故意新而不乱,晓变故辞奇而不黩。”
[4](P321)
秋瑾后期作品大多这种风格,情深词健。“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4](P171)“国破方知人种贱,义高不碍客囊贫。”
[4](P175)“何限伤心家国恨,长歌慷慨莫徘徊。”
[4](P185)“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
[4](P341)这些诗句可谓句句情烈,字字刚强,非“风骨”作品不能如此。
三、伍尔夫作品——崇高的典范
伍尔夫作为英国女性主义先驱人物,不仅写出了具有历史开拓性的女性散文作品《自己的一间屋》和《三枚旧金币》,还创作了多部小说以及大量的短篇散文及评论,她的散文不仅写得文辞优美,语句隽永,而且言之有物,内涵丰富,奈人寻味。同样,她的小说亦是当时的一面旗帜,多用散文的笔法,读来朗朗上口,节奏完美。特别是《到灯塔去》和《海浪》,简直就是一幅无声的画,历来受到好评,经久不衰。伍尔夫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是著名哲学家,母亲也是名门望族之后,因此对西方传统文化熏陶极深。她作品的“崇高”正是她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一大标志。
说伍尔夫作品“崇高”,首先是体现在她作品的思想上,不仅庄严,而且伟大。伍尔夫作为一个严肃作家,所创作的作品绝非哗众取宠,博得读者欢心,更非趋名逐利,为五斗米而折腰,而是为了一种理想而奋斗。对一般读者来讲,她的作品是索然无味的,她那意识流的创作手法会令传统读者大惑不解,而她那散文般的语言则令那些追逐声色犬马的读者大跌眼镜。而这些令普通读者不解的正是伍尔夫的伟大之处,因为她所要表达的思想是严肃的,是庄严伟大的,是不容得半点戏谑的,她要达到的目的也是明确的,那就是追求艺术至完美的境界,逐渐的解放女性。她的第一部小说《出航》,虽说保留了传统叙事模式,但寄寓深远,轮船的航行象征着女性的人生旅途,象征女性追求自由光明的心路成长历程。接下来的小说如《夜与日》,《雅各的房间》,《达罗卫夫人》无不体现作者对女性地位,对人性本质,对世间百态的思索。《奥兰多》则体现作者对人理想境界的探索,“双性同体”成为作者人生的追求。《到灯塔去》是作者的颠峰之作,作者所有对人生的体验都表现在这部不朽的作品中,女性地位问题,艺术追求之路,战争的创伤,对光明的追求等等主题都体现在这部作品中。最后三部小说《海浪》、《岁月》、《幕间》也用语庄严,思想深刻。而她的两篇长散文《自己的一间房》和《三枚旧金币》则更体现了作者的人本主义思想,为女性鸣不平,是男权笼罩黑夜中的两道划破夜空的闪电。
伍尔夫作品的“崇高”也体现在富含感情上。在表达对社会罪恶的不满,对女性地位的不平时,伍尔夫是满怀愤懑,感情强烈的。在她的长散文《自己的一间屋》和《三枚旧金币》,读者能时时感觉到作者那种怒火中烧的愤恨心情。“……想到图书馆关闭的房门,而且我想到,被拒之于门外是多么的令人不愉快,而且我想到,被锁进在里面也许更为糟糕,而且,当想到一个性别的安全和富足以及另一个性别的贫穷和无保障、想到传统以及传统的欠缺对作家头脑中的影响时,我最后想到,该把一天弄皱的外壳,连同其争论、其印象、其愤怒、其笑声一起卷起来,掷进树篱里去。”
[6](P509)这里,作者对于女性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社会深恶痛绝的感情昭然若揭。这样的例子在《自己的一间屋》极为普遍,作者特别喜欢用问句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那么,我们的母亲们一直在做着什么,以至于使得她们没有什么财富留给我们?是在她们的鼻子上檫粉吗?是在朝商店里看吗?是在蒙特卡洛的阳光下招摇过市吗?”[6](P506)“为什么男人喝酒女人却喝水?为什么一个性别如此富足而另一个性别却是如此贫穷?”
[6](P510)同样,在《三枚旧金币》以及其它的一些散文中,读者也能领受到作者泉涌般的滔滔心潮。
修辞巧妙,措辞高雅是构成伍尔夫作品“崇高”的另一方面。伍尔夫不仅是一位艺术大师,而且还是一位语言大师。她的句式多变,修辞巧妙,长短句使用炉火纯青,往往在一个句子中使用多种修辞,使句子长而不冗,错落有致,趣味盎然,令人百读不厌。这样的例句在《到灯塔去》中屡见不鲜。“…standing, as now, lean as a knife, narrow as the blade of one, grinning sarcastically, not only with the pleasure of disillusioning his son and casting ridicule upon his wife, who was ten thousand times better in every way than he was …”
[7](P1) 这个句子使用了长短句式,并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令人玩味无穷,不得不倾服于作者的语言驾御能力。她的作品总是能把人带入一个美的世界,她那诗一样的语言令人留恋往返。“Nothing it seemed could break that image, corrupt that innocence, or disturb the swaying mantle of silence which, week after week, in the empty room, wove into itself the falling cries of birds, ships hooting, the drone and hum of the fields, a dog’s bark, a man’s shout, and folded them round the house in silence.”
[7](P94)翻开伍尔夫的作品,这样的例句比比皆是。“Poet though he was, it seemed as if he were more used to scold than to flatter; to quarrel than to coo; to scramble than to ride; to struggle than to rest; to hate than to love.”
[8](P41)
看到小说中这样的句子,不得不令人惊叹于作者的天才措辞能力,不能不令人叹服作者创作的“崇高”语言。
最后,伍尔夫作品的崇高也体现在作品布局精美绝伦,精雕细刻。伍尔夫毕生致力于追求完美的艺术,希望在纷杂、混乱的世界中能通过艺术拯救世界,拯救灵魂,因此,她的作品无论在内容还是结构上都充满了高贵的品质。正如有的学者认为“伍尔夫大胆地拆除了传统小说中情节这一结构框架,使情绪和心灵体验成为小说结构 主体,为现代人的微妙复杂的经验和感受找到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这种崭新的审美方式,在艺术上开辟了小说形式的无限可能性,极大拓展了小说的审美功能……”
[9](P15)作为意识流的创作大师,根据人物的思想流程进行叙述,这种叙述给人散漫无羁的感觉,“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作品形成完美整一的有机统一体”
[9](P16)。可见,伍尔夫创作的过程就是追求卓越、追求崇高的过程。
四、结语
总之,作为作家,秋瑾和伍尔夫深受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注重“诗言志”,主张所谓的“情动于中
而形于言”,决定了秋瑾作品以抒发强烈的感情为主调;而西方文化传统“模仿说”则是伍尔夫作品着重思想内容阐发的紧箍咒。“风骨”和“崇高”作为中西两个重要而影响深远的审美范畴,积淀了本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对其后作家作品的重大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均出自于书香门第的秋瑾和伍
尔夫无可质疑的受到本国传统文化浓厚的熏陶,那么,她们作品所体现出来的“风骨”和“崇高”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刘勰. 文心雕龙注释[M]. 周振甫注.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2]黄霖, 蒋凡. 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 先秦至唐五代卷[C].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3]张中载. 西方古典文论选读[C].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郭长海, 郭君兮. 秋瑾全集笺注[M].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3.
[5]郭廷礼. 秋瑾研究资料[C]. 济南: 上冻教育出版社, 1987.
[6]弗吉尼亚•伍尔芙. 伍尔芙随笔全集Ⅱ[M]. 王义国等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7]Woolf, Virginia. To the Lighthouse[M]. London: 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 1994.
[8]Woolf, Virginia. Orland[M]. London: 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 1994.
[9]程倩.伍尔夫小说结构的美学机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6):15-17.
项目名称:湖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 “秋瑾与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之比较”(08B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