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的名篇佳作是滋养中国人精神的文化源泉,将文言文教学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既能调动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写作的能力,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情味且内涵丰富,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更富有实效性,可谓一举两得。高中语文老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借鉴课内文言名篇的为文之道, 无疑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捷径。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切不可忽视文言文教学对现代文写作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在文言经典的滋养下巧借其写作技巧写出自己的优秀之作。
【关键词】文言名篇;传记类;论说类 ;高中学生;写作技巧
文言文以简约凝练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是从历代文化宝库中筛选出来的精品,其用语之凝练、结构之精巧非寻常文章可及。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老师仅仅停留在“字字落实, 句句清楚”的字词翻译上, 势必造成一种学习资源的巨大浪费。如何发掘文言文的魅力, 从中汲取丰富的写作营养,这应该是高中语文老师都该思考的问题。“观念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语文老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借鉴文言文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叙述描写、人物刻画等方面的为文之道, 无疑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捷径。在此,我主要就指导学生巧借文言名篇写作技巧来提高写作水平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借鉴传记类文言文中的写作技巧,指导学生写好记叙文
1.复杂的矛盾冲突凸显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
矛盾冲突是文学创作中较为普遍的创造手法,却往往会对作品产生许多独特的效果。矛盾冲突也是写人叙事作品构成情节、展示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因此如果能学会利用具体的矛盾冲突来写人叙事,必将使文章增色不少。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范本。
如:《鸿门宴》中,作者司马迁就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例如:对樊哙的刻画,他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理有节的。“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下,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机讥讽项羽,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王之意,很投项羽居功自傲的脾气。在极紧张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了樊哙勇猛、豪爽、粗中有细的性格。
又如《廉頗蔺相如列传》选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写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本文以三大事件为重点,以廉、蔺矛盾的冲突和解决为中心,通过廉、蔺二人在矛盾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中的言论和行动,戏剧性地表现了鲜明形象和性格特点。这样安排结构,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主题思想的深化。在艺术效果上,也更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我也曾指导学生借鉴这种方法来写作,一些学生确实能吸取到其中的养分。如他们在行文中懂得在“父子矛盾” 、“师生矛盾”等情节的设置中更好地去凸显人物的形象等。
2.生动细致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让记叙文出彩的方法有很多,细节描写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章通过捕捉一些典型细节,通过惟妙惟肖的形神描摹、别出机杼的动作描写、独具匠心的心理刻画等细节描写技法,就能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个精彩的人物形象。
如《荆轲刺秦王》一文,描写荆轲在秦廷中 “图穷而匕首见”,双方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情景时,一连串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就精彩之至,很好地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霎时间,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出现“乃以手共搏之”的戏剧性场面。眼看着秦王要成为剑下之鬼,由于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其左股”,转瞬之间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反“被八创”,完全失去战斗力。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倚柱笑骂”,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此处运用大量精准的动作描写、生动的神态描写,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今日读之,谁不为之感慨唏嘘?
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少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满足于结构分明,情节完整,叙事清楚,却往往忽视了细节的刻画,如果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增加恰当的细节描写,必会使文章更具感染力,人物形象更加形象立体。
3.运用对比烘托、抑扬变化、伏笔与照应、设置悬念等手法来写人记事,使文章波澜起伏
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须错综见薏,曲折生姿”。文章如果平铺下叙,一览无余,则索然寡味;有起伏,有波澜,则能引人入胜。那如何才能打破章法的平淡,使文章有波澜呢?我认为学生如能借鉴文言文名篇中如对比烘托、抑扬变化、伏笔与照应、设置悬念等各种写作技法来构思文章,就能使情节回旋推进,文章自然更具吸引力。
如:《荆轲刺秦王》就善于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其中“廷刺秦王”这一部分通过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竞“色变振恐”,而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再加上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与秦武阳的“色变振恐”相对比,更加凸显了荆轲超人般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运用伏笔与照应,还通过设置悬念让文章结构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日”,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在一篇文章中,这几种写作方法往往并不是孤立使用,有时交互错杂,更使文章异彩纷呈。学生若能仔细揣摩课文,并大胆借鉴这些技法尝试写作,定能有所收效。
4.选材详略得当,谋篇布局精巧,文章结构更为完善
一篇文章如果各环节都平均用力,就必然淹没重点。好的文章一般都是轻重有别,主次分明,疏密有致,让读者一下子就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领悟文章的主旨。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材料的取舍,详略安排上就很精当。廉颇和蔺相如一生事迹甚多,本文只选取了三件代表他们生平事迹和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予以集中叙写,因而不仅使文章显得选材精当、剪裁贴切,而且避免了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从而成功地突出了廉、蔺二人的性格特点和鲜明形象。在具体描写过程中,作者又有详略主次之分:集中地详写蔺相如,穿插着略写廉颇,根据展现人物性格形象的需要进行布局谋篇,可谓匠心独运。
上述这些文章充分运用了丰富精妙的写作技巧,语言精炼,表现力极强,表现出古人高超的写作能力。高中学生想要写好记叙文或散文,只要能在古典文苑中去精心采撷那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华,再加上自己对生活的细腻感悟,就必能成就自己的优秀文章。
我记得在上完必修一的3篇文言文之后,我安排了一次作文训练,其中一位学生的作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其中一段内容是这样的:“每当周末放学我看到同学们和他们的父亲亲切地在回家的路上说说笑笑时,我就会无比的辛酸,我的父亲还从来没有接过我放学呢!不过他在外地打工,常不在家。就算偶尔回家,也把自己坐成一尊雕像,那么的沉默寡言,让我难以亲近。直到那天晚上,那是中考即将到来的晚上,我在阁楼里复习,闷热的天气加上昏暗的灯光让紧张疲倦的我心情烦躁。这时,父亲推门进来了,肩上扛着的梯子压得他的背微微弓下去了,手上还拿着一个日光灯,刚爬过楼梯,他发出明显的气喘声,但他并没有休息,而是马上放下梯子,转身粗声对我说:“过来,帮我扶着。”接着就一小步一小步往梯子上爬着,我扶着梯子的手明显感觉到他的双腿在颤抖,几个月没见,他那本来就瘦小的身影似乎更瘦小了一些,显得更加的苍老。父亲费力地仰着脸换着灯,忽然一滴温热的液体滴落在我的下巴上,我往上一望,才发现父亲的脸上、眉毛上都是大滴大滴的汗水,原来父亲的汗滴在了我的下巴上了。这时传来楼下母亲的叫唤声:“儿子,换好灯赶紧叫你爸爸来吃饭,大晚上了刚赶回家还没吃饭,一定要先帮你换了灯再吃。你爸饿了就会冒冷汗、头晕……”此刻我才知道原来父亲的汗不是热汗,很有可能是虚汗,我也才知道他的双腿为什么那么颤抖,反常得厉害。扶着梯子,我一动不动地仰着脸,我舍不得让这滴汗掉下来,它是那么的温暖滋润。灯换好了,当重新打开灯的那一刻,我的心一片亮堂,一如明亮的阁楼。我终于知道,我的父亲和其他同学的父亲一样,而我也和那些我曾经羡慕过的同学一样,我的父亲如此爱我,就是从未对我说过。”这篇文章,学生能借鉴运用细腻的细节描写、对比烘托、前后呼应的行文技巧、先抑后扬的结构方式来写作,让文章很有感染力。看来好好借鉴文言名篇丰富的写作技巧确实能成就学生佳作。
二、借鉴论说类文言文的写作技巧,指导学生写好议论文
1.精妙的论证结构,让文章更严谨
议论杂说类文言文,往往结构严谨,感情充沛,气势雄壮,论辩力强,值得我们借鉴。比如苏洵的《六国论》, 此作品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开篇提出“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 然后以史实为依据, 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 又以假设论说,反面加以论证, 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 最后借古论今, 针砭时弊。全文纲目分明, 脉络清晰, 结构严谨,增强了文章的条理性。
再如荀子的《劝学》, 堪称先秦诸子散文中的论说文精品。开篇点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然后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三个角度论证,结构严谨, 论证充分,从行文思路和论证方法上提供了很好的议论文写作范例。
2.丰富恰当的论证方法,让文章更有说服力
教材所选的论说类文言文名篇往往都运用了丰富且恰当的论证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如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等,这些论证方法的运用,使论证过程更加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清晰鲜明,从而更好地突出中心论点,让文章更有说服力。
如《师说》在写作上的特点就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文章第2段,首先用一个感叹句紧承前一段,转入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分析,然后从三方面作对比。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再用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批判士大夫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笔锋犀利,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这一主题。
孟子的《寡人之于國也》则体现了比喻论证方法的精妙。如孟子在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时就以打仗为喻,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以此设喻可让他比较容易自然地领悟“五十步笑百步”的不对,自己所谓“尽心于国”并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这种用比喻说理的写法,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地阐述观点看法,说服力强,值得学生借鉴。《劝学》一文中,荀子也大量运用了比喻进行论述,巧妙地把议论逐步引向深入,从而凸显中心论点。如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四组比喻,阐述了“积”与“不积”、“用心一也” “用心躁也”产生的两种不同结果,从而凸显了作者对“如何学”这一问题的看法与主张。
这些文章,结构都很严谨,论证有力,学习这些文章,对于提高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可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论证方法之后,仿照这类文章学写议论文,必可让学生写出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富有说服力的好作文来。事实上我在教学过程中也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议论文的写作,一些学生确实能写出不错的议论文来。
总之,文言文的名篇佳作是滋养中国人精神的文化源泉,将文言文教学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既能调动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写作的能力,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情味且内涵丰富,也使我们的教学更富有实效性。事实上现代的很多优秀之作,在选材立意、布局谋篇、塑造人物等方面,无不得力于古典文学的滋养。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切不可忽视文言文教学对现代文写作的指导作用,而更应该引导学生巧借文言经典的写作技巧来写出自己的佳作。
参考文献:
[1] 邓江民.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9)
[2]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师用书
【关键词】文言名篇;传记类;论说类 ;高中学生;写作技巧
文言文以简约凝练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是从历代文化宝库中筛选出来的精品,其用语之凝练、结构之精巧非寻常文章可及。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老师仅仅停留在“字字落实, 句句清楚”的字词翻译上, 势必造成一种学习资源的巨大浪费。如何发掘文言文的魅力, 从中汲取丰富的写作营养,这应该是高中语文老师都该思考的问题。“观念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语文老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借鉴文言文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叙述描写、人物刻画等方面的为文之道, 无疑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捷径。在此,我主要就指导学生巧借文言名篇写作技巧来提高写作水平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借鉴传记类文言文中的写作技巧,指导学生写好记叙文
1.复杂的矛盾冲突凸显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
矛盾冲突是文学创作中较为普遍的创造手法,却往往会对作品产生许多独特的效果。矛盾冲突也是写人叙事作品构成情节、展示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因此如果能学会利用具体的矛盾冲突来写人叙事,必将使文章增色不少。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范本。
如:《鸿门宴》中,作者司马迁就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例如:对樊哙的刻画,他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理有节的。“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下,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机讥讽项羽,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王之意,很投项羽居功自傲的脾气。在极紧张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了樊哙勇猛、豪爽、粗中有细的性格。
又如《廉頗蔺相如列传》选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写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本文以三大事件为重点,以廉、蔺矛盾的冲突和解决为中心,通过廉、蔺二人在矛盾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中的言论和行动,戏剧性地表现了鲜明形象和性格特点。这样安排结构,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主题思想的深化。在艺术效果上,也更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我也曾指导学生借鉴这种方法来写作,一些学生确实能吸取到其中的养分。如他们在行文中懂得在“父子矛盾” 、“师生矛盾”等情节的设置中更好地去凸显人物的形象等。
2.生动细致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让记叙文出彩的方法有很多,细节描写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章通过捕捉一些典型细节,通过惟妙惟肖的形神描摹、别出机杼的动作描写、独具匠心的心理刻画等细节描写技法,就能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个个精彩的人物形象。
如《荆轲刺秦王》一文,描写荆轲在秦廷中 “图穷而匕首见”,双方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情景时,一连串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就精彩之至,很好地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霎时间,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出现“乃以手共搏之”的戏剧性场面。眼看着秦王要成为剑下之鬼,由于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其左股”,转瞬之间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反“被八创”,完全失去战斗力。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倚柱笑骂”,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此处运用大量精准的动作描写、生动的神态描写,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今日读之,谁不为之感慨唏嘘?
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少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满足于结构分明,情节完整,叙事清楚,却往往忽视了细节的刻画,如果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增加恰当的细节描写,必会使文章更具感染力,人物形象更加形象立体。
3.运用对比烘托、抑扬变化、伏笔与照应、设置悬念等手法来写人记事,使文章波澜起伏
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须错综见薏,曲折生姿”。文章如果平铺下叙,一览无余,则索然寡味;有起伏,有波澜,则能引人入胜。那如何才能打破章法的平淡,使文章有波澜呢?我认为学生如能借鉴文言文名篇中如对比烘托、抑扬变化、伏笔与照应、设置悬念等各种写作技法来构思文章,就能使情节回旋推进,文章自然更具吸引力。
如:《荆轲刺秦王》就善于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其中“廷刺秦王”这一部分通过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竞“色变振恐”,而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再加上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与秦武阳的“色变振恐”相对比,更加凸显了荆轲超人般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运用伏笔与照应,还通过设置悬念让文章结构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日”,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在一篇文章中,这几种写作方法往往并不是孤立使用,有时交互错杂,更使文章异彩纷呈。学生若能仔细揣摩课文,并大胆借鉴这些技法尝试写作,定能有所收效。
4.选材详略得当,谋篇布局精巧,文章结构更为完善
一篇文章如果各环节都平均用力,就必然淹没重点。好的文章一般都是轻重有别,主次分明,疏密有致,让读者一下子就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领悟文章的主旨。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材料的取舍,详略安排上就很精当。廉颇和蔺相如一生事迹甚多,本文只选取了三件代表他们生平事迹和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予以集中叙写,因而不仅使文章显得选材精当、剪裁贴切,而且避免了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从而成功地突出了廉、蔺二人的性格特点和鲜明形象。在具体描写过程中,作者又有详略主次之分:集中地详写蔺相如,穿插着略写廉颇,根据展现人物性格形象的需要进行布局谋篇,可谓匠心独运。
上述这些文章充分运用了丰富精妙的写作技巧,语言精炼,表现力极强,表现出古人高超的写作能力。高中学生想要写好记叙文或散文,只要能在古典文苑中去精心采撷那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华,再加上自己对生活的细腻感悟,就必能成就自己的优秀文章。
我记得在上完必修一的3篇文言文之后,我安排了一次作文训练,其中一位学生的作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其中一段内容是这样的:“每当周末放学我看到同学们和他们的父亲亲切地在回家的路上说说笑笑时,我就会无比的辛酸,我的父亲还从来没有接过我放学呢!不过他在外地打工,常不在家。就算偶尔回家,也把自己坐成一尊雕像,那么的沉默寡言,让我难以亲近。直到那天晚上,那是中考即将到来的晚上,我在阁楼里复习,闷热的天气加上昏暗的灯光让紧张疲倦的我心情烦躁。这时,父亲推门进来了,肩上扛着的梯子压得他的背微微弓下去了,手上还拿着一个日光灯,刚爬过楼梯,他发出明显的气喘声,但他并没有休息,而是马上放下梯子,转身粗声对我说:“过来,帮我扶着。”接着就一小步一小步往梯子上爬着,我扶着梯子的手明显感觉到他的双腿在颤抖,几个月没见,他那本来就瘦小的身影似乎更瘦小了一些,显得更加的苍老。父亲费力地仰着脸换着灯,忽然一滴温热的液体滴落在我的下巴上,我往上一望,才发现父亲的脸上、眉毛上都是大滴大滴的汗水,原来父亲的汗滴在了我的下巴上了。这时传来楼下母亲的叫唤声:“儿子,换好灯赶紧叫你爸爸来吃饭,大晚上了刚赶回家还没吃饭,一定要先帮你换了灯再吃。你爸饿了就会冒冷汗、头晕……”此刻我才知道原来父亲的汗不是热汗,很有可能是虚汗,我也才知道他的双腿为什么那么颤抖,反常得厉害。扶着梯子,我一动不动地仰着脸,我舍不得让这滴汗掉下来,它是那么的温暖滋润。灯换好了,当重新打开灯的那一刻,我的心一片亮堂,一如明亮的阁楼。我终于知道,我的父亲和其他同学的父亲一样,而我也和那些我曾经羡慕过的同学一样,我的父亲如此爱我,就是从未对我说过。”这篇文章,学生能借鉴运用细腻的细节描写、对比烘托、前后呼应的行文技巧、先抑后扬的结构方式来写作,让文章很有感染力。看来好好借鉴文言名篇丰富的写作技巧确实能成就学生佳作。
二、借鉴论说类文言文的写作技巧,指导学生写好议论文
1.精妙的论证结构,让文章更严谨
议论杂说类文言文,往往结构严谨,感情充沛,气势雄壮,论辩力强,值得我们借鉴。比如苏洵的《六国论》, 此作品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开篇提出“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 然后以史实为依据, 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 又以假设论说,反面加以论证, 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 最后借古论今, 针砭时弊。全文纲目分明, 脉络清晰, 结构严谨,增强了文章的条理性。
再如荀子的《劝学》, 堪称先秦诸子散文中的论说文精品。开篇点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然后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三个角度论证,结构严谨, 论证充分,从行文思路和论证方法上提供了很好的议论文写作范例。
2.丰富恰当的论证方法,让文章更有说服力
教材所选的论说类文言文名篇往往都运用了丰富且恰当的论证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如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等,这些论证方法的运用,使论证过程更加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清晰鲜明,从而更好地突出中心论点,让文章更有说服力。
如《师说》在写作上的特点就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文章第2段,首先用一个感叹句紧承前一段,转入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分析,然后从三方面作对比。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再用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批判士大夫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笔锋犀利,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这一主题。
孟子的《寡人之于國也》则体现了比喻论证方法的精妙。如孟子在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时就以打仗为喻,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以此设喻可让他比较容易自然地领悟“五十步笑百步”的不对,自己所谓“尽心于国”并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这种用比喻说理的写法,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地阐述观点看法,说服力强,值得学生借鉴。《劝学》一文中,荀子也大量运用了比喻进行论述,巧妙地把议论逐步引向深入,从而凸显中心论点。如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四组比喻,阐述了“积”与“不积”、“用心一也” “用心躁也”产生的两种不同结果,从而凸显了作者对“如何学”这一问题的看法与主张。
这些文章,结构都很严谨,论证有力,学习这些文章,对于提高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可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论证方法之后,仿照这类文章学写议论文,必可让学生写出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富有说服力的好作文来。事实上我在教学过程中也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议论文的写作,一些学生确实能写出不错的议论文来。
总之,文言文的名篇佳作是滋养中国人精神的文化源泉,将文言文教学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既能调动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写作的能力,使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情味且内涵丰富,也使我们的教学更富有实效性。事实上现代的很多优秀之作,在选材立意、布局谋篇、塑造人物等方面,无不得力于古典文学的滋养。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切不可忽视文言文教学对现代文写作的指导作用,而更应该引导学生巧借文言经典的写作技巧来写出自己的佳作。
参考文献:
[1] 邓江民.抓住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9)
[2]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师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