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的课程。新课程标准下,更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教学风格,而应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学的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而目前“高效课堂”的根本目标正是为了让每位学生全面发展,其价值正是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获取新知。那么如何构建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
一、做好课前准备,提高教学效率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想向40分钟的课堂要效率,就必须精心备课。既要备教材教法又要备硬件软件,还要备学生,这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
(一)备教材教法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备教材,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清楚各章节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其次,尽量把讲授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因此对教材内容要进行浓缩、提炼,只讲其精华所在。备教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等,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灵活地设计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备硬件软件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操作为主的课程,其教学环境比别的学科要求更高,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课前对计算机的检查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将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备好硬件软件,确保计算机硬件设备能正常工作,所有教学软件都能正常运行。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教学中还经常需要用到各种优秀作品范例,大量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声音等素材及相关网站的网络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注意收集积累和整理存放,并且善于制作教学所需的优秀素材资源,按需要在课前分发到学生机中。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半成品”进行加工补充,确保学生按要求在学生机上完成上机任务,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体会到操作要点,提高课堂讲授、概念理解和实践练习的效率。
(三)备学生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备课时我们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记忆力、注意力、理解能力、学习态度等,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让全体学生在层次性的任务中“因材施教”,完成有意义的学习。
二、活用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当。”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巧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性和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采用情境教学法或者说创设合理的情境,巧妙地导入能迅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学習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性和形象化,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情境的创设要自然真实,贴近学生的实际,创设合理有效的、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才能达到信息技术中从生活中来,技术应用生活的真正的教育目的。
例如,进行Word的综合练习,可以让每个同学设计一份班级小报。又如,教学《制作特色贺卡》,没必要照搬教材的范例,完全可以用真实的情境,如班上某个同学的生日,或者母(父)亲节、教师节……教师经常把信息技术围绕在生活的周围,有了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学生就会体验到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与意义。
(二)运用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具有很强的目标性和实践性,特别适合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符合信息技术课程层次性和操作性的教学特点,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充分运用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组间竞争等教学法结合使用,这样课堂教学有效性将会更加明显。
例如,教学用Powerpoint制作《我的家乡》多媒体作品,采用了任务驱动法与小组合作学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探究PPT动作设置的各项操作和选项设置,小组成员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有效降低了教学难度,突破教学重难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三)重视学科整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整合多学科资源,各学科知识的互相渗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对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也是很好的发展。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重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
例如,在教学《金山画王》、画图软件时,可以让学生结合美术课的相关知识进行;在教学Word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语文课录入一首古诗,写一篇日记、作文等;在教学上网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各学科的学习进度,在网上搜索有关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过程中完成了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重视课堂评价,提升学习成效
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认识自我,有助于学生锻炼能力,弥补不足,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及时、恰当的评价是为课堂增色添彩的必不可少一环。在学习中,可以结合展示、提问、指导和交流进行过程评价。过程评价主要侧重在学生的接受程度、反应情况和参与意识等检测与记录,要针对评价的结果及时进行调整讲、学、练,让评价得到落实。终结性评价,可以通过作品演示、评比、网络实时检测等手段来进行。评价要注意发挥学生自主、协作的精神,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相互展开评价。课堂评价是成功有效教学的一部分,课堂评价要坚持以学生的持续性发展为本,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
总之,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思考、探索和总结,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爱学、乐学,让其充分汲取信息素养的甘汁雨露,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打造高效课堂。
一、做好课前准备,提高教学效率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想向40分钟的课堂要效率,就必须精心备课。既要备教材教法又要备硬件软件,还要备学生,这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
(一)备教材教法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备教材,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清楚各章节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其次,尽量把讲授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因此对教材内容要进行浓缩、提炼,只讲其精华所在。备教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等,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灵活地设计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备硬件软件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操作为主的课程,其教学环境比别的学科要求更高,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课前对计算机的检查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将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备好硬件软件,确保计算机硬件设备能正常工作,所有教学软件都能正常运行。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教学中还经常需要用到各种优秀作品范例,大量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声音等素材及相关网站的网络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注意收集积累和整理存放,并且善于制作教学所需的优秀素材资源,按需要在课前分发到学生机中。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半成品”进行加工补充,确保学生按要求在学生机上完成上机任务,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体会到操作要点,提高课堂讲授、概念理解和实践练习的效率。
(三)备学生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备课时我们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记忆力、注意力、理解能力、学习态度等,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让全体学生在层次性的任务中“因材施教”,完成有意义的学习。
二、活用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当。”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巧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性和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采用情境教学法或者说创设合理的情境,巧妙地导入能迅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学習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性和形象化,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情境的创设要自然真实,贴近学生的实际,创设合理有效的、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才能达到信息技术中从生活中来,技术应用生活的真正的教育目的。
例如,进行Word的综合练习,可以让每个同学设计一份班级小报。又如,教学《制作特色贺卡》,没必要照搬教材的范例,完全可以用真实的情境,如班上某个同学的生日,或者母(父)亲节、教师节……教师经常把信息技术围绕在生活的周围,有了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学生就会体验到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与意义。
(二)运用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具有很强的目标性和实践性,特别适合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符合信息技术课程层次性和操作性的教学特点,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充分运用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组间竞争等教学法结合使用,这样课堂教学有效性将会更加明显。
例如,教学用Powerpoint制作《我的家乡》多媒体作品,采用了任务驱动法与小组合作学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探究PPT动作设置的各项操作和选项设置,小组成员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有效降低了教学难度,突破教学重难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三)重视学科整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整合多学科资源,各学科知识的互相渗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对信息技术课程本身也是很好的发展。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重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
例如,在教学《金山画王》、画图软件时,可以让学生结合美术课的相关知识进行;在教学Word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语文课录入一首古诗,写一篇日记、作文等;在教学上网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各学科的学习进度,在网上搜索有关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过程中完成了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重视课堂评价,提升学习成效
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认识自我,有助于学生锻炼能力,弥补不足,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及时、恰当的评价是为课堂增色添彩的必不可少一环。在学习中,可以结合展示、提问、指导和交流进行过程评价。过程评价主要侧重在学生的接受程度、反应情况和参与意识等检测与记录,要针对评价的结果及时进行调整讲、学、练,让评价得到落实。终结性评价,可以通过作品演示、评比、网络实时检测等手段来进行。评价要注意发挥学生自主、协作的精神,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相互展开评价。课堂评价是成功有效教学的一部分,课堂评价要坚持以学生的持续性发展为本,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
总之,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思考、探索和总结,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爱学、乐学,让其充分汲取信息素养的甘汁雨露,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