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卢姆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教学的智慧体现在精彩的预约中,但更体现在无法预约的生成里。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思维状态,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碰撞”的瞬间,再加上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乐于去探究问题、验证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这不仅仅给我们的教学生活增添了乐趣,更重要的是,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愿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很幸运拥有这么一次开心的教学经历:
在“分式的基本性质”的练习课中,有这样一道习题:
下列等式从左到右的变形一定正确的是( )。
A、a/b=(a+m)/(b+m) B、a/b=(ac)/(bc)
C、(ak)/(bk)=a/b D、a/b=a2/b2
当全体学生回顾了“分式的基本性质”之后,我们利用排除法把答案A、D排除,又利用性质中“都乘上(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选出了正确答案C。这时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是一个思维比较灵活、平日里总爱提问题的学生)。于是,我请他回答:
生1:老师,我觉得除了分式的基本性质外,把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正数,分式值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
他的回答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但同时我心里不由一紧。是敷衍他的想法,继续进行练习,还是听听他心里的想法?最终我选择了后者。
师:请说说你的想法。
生1:把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加上同一个正数,分式的值变大;把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减去同一个正数,分式的值变小。
师:你能积极动脑,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很棒。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他的发现吗?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教室一下热闹起来,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同意,有的说不同意。
师:只要你认为自己有道理,就发表自己的意见去说服他人。
生2(很自信):我同意他的发现。
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2:我可以举例子。把a/b的分子、分母都加上1,分式变成了(a+1)/(b+1),当a=2、b=3时,a/b=2/3,(a+1)/(b+1)=3/4。
顿时,生2周围的学生鼓起了掌,我也见到了生2眼睛中的自信和开心。
就在生2得意洋洋的时候,生3举起了手。
生3:我不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当a=3、b=2时,a/b=3/2,而(a+1)/(b+1)=4/3。
同学们又开始议论纷纷,这两位同学说的都有道理,那么到底(a+1)/(b+1)与a/b的大小关系取决于什么呢?
这个问题一抛出,四人一组又展开了讨论。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突然个别小组有了结论。
生4(非常兴奋):我们发现了(a+1)/(b+1)与a/b的大小关系,取决于a与b的大小及其性质符号,我可以用式子表示出来。
生4在黑板上列出了这样的式子:(a+1)/(b+1)-a/b=(b-a)/b(b+a)。
顿时,掌声四起,就在同学们沉浸在喜悦之中时,生5有了新的发现。
生5:老师,我觉得如果加上一个条件b>a>0,那么把分式a/b的分子和分母都加上同一个正数,分式的值变大,这个结论就是正确的。
我不禁为学生的发明创造而感到欣慰和感动……
这节课原本是一节数学练习课,却因为一个学生的回答变成了一节“发明课”。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我认为是值得的。我从学生的思维“碰撞”中,捕捉到有效资源,再引导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包括同伴间的合作探索、交流、活动,不但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教学活动是复杂的,因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等等,都是弹性灵活的。作为教师,应用我们的慧心,去“捕捉”有效的课程资源,成就无限的精彩!
我很幸运拥有这么一次开心的教学经历:
在“分式的基本性质”的练习课中,有这样一道习题:
下列等式从左到右的变形一定正确的是( )。
A、a/b=(a+m)/(b+m) B、a/b=(ac)/(bc)
C、(ak)/(bk)=a/b D、a/b=a2/b2
当全体学生回顾了“分式的基本性质”之后,我们利用排除法把答案A、D排除,又利用性质中“都乘上(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选出了正确答案C。这时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是一个思维比较灵活、平日里总爱提问题的学生)。于是,我请他回答:
生1:老师,我觉得除了分式的基本性质外,把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正数,分式值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
他的回答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但同时我心里不由一紧。是敷衍他的想法,继续进行练习,还是听听他心里的想法?最终我选择了后者。
师:请说说你的想法。
生1:把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加上同一个正数,分式的值变大;把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减去同一个正数,分式的值变小。
师:你能积极动脑,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很棒。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他的发现吗?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教室一下热闹起来,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同意,有的说不同意。
师:只要你认为自己有道理,就发表自己的意见去说服他人。
生2(很自信):我同意他的发现。
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2:我可以举例子。把a/b的分子、分母都加上1,分式变成了(a+1)/(b+1),当a=2、b=3时,a/b=2/3,(a+1)/(b+1)=3/4。
顿时,生2周围的学生鼓起了掌,我也见到了生2眼睛中的自信和开心。
就在生2得意洋洋的时候,生3举起了手。
生3:我不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当a=3、b=2时,a/b=3/2,而(a+1)/(b+1)=4/3。
同学们又开始议论纷纷,这两位同学说的都有道理,那么到底(a+1)/(b+1)与a/b的大小关系取决于什么呢?
这个问题一抛出,四人一组又展开了讨论。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突然个别小组有了结论。
生4(非常兴奋):我们发现了(a+1)/(b+1)与a/b的大小关系,取决于a与b的大小及其性质符号,我可以用式子表示出来。
生4在黑板上列出了这样的式子:(a+1)/(b+1)-a/b=(b-a)/b(b+a)。
顿时,掌声四起,就在同学们沉浸在喜悦之中时,生5有了新的发现。
生5:老师,我觉得如果加上一个条件b>a>0,那么把分式a/b的分子和分母都加上同一个正数,分式的值变大,这个结论就是正确的。
我不禁为学生的发明创造而感到欣慰和感动……
这节课原本是一节数学练习课,却因为一个学生的回答变成了一节“发明课”。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我认为是值得的。我从学生的思维“碰撞”中,捕捉到有效资源,再引导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包括同伴间的合作探索、交流、活动,不但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教学活动是复杂的,因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等等,都是弹性灵活的。作为教师,应用我们的慧心,去“捕捉”有效的课程资源,成就无限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