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回答钱学森先生之问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_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论文以“回答钱学森先生之问”为主题,从“学生的精神世界主要是由学校的课程体系决定的”逻辑支点出发,提出当前大学课程体系整体改革方案:第一、大学“共同知识类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在分析“经典论”方案、“进步论”方案、“多元文化”方案的基础上,提出“整体均衡”论改革方案及“一个中心、两维坐标”的建构模式。第二、大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现代“通才”知识结构。同时,提出了实施大学课程体系整体改革的三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课程体系; 精神配餐; 两类课程; 整体均衡论方案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4-0090-03
  
  钱学森先生在他的迟暮之年几次向总理和教育部长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不仅让官员语塞,也令学者汗颜。本文试图从一个视角具体探索破解这道难题之路。
  
  一、大学课程体系的价值及其基本结构
  
  一般而言,“学生的精神世界主要是由学校(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体系决定的”。课程体系是学生精神世界的主要源头活水,建构课程体系就是在为学生做“精神配餐”,而研究课程建构理论就是探索学生“精神配餐的规律性”。大学能否出“杰出人才”,关键看如何为学生做“精神配餐”。如果“精神配餐”是残缺的,学生的精神世界不可能是完整的。而精神世界不完整的大学生怎么可能成为“杰出人才”?怎么可能成为震撼中国、影响人类的大师级人物?假如中国在21世纪的前半期不能涌现出“千百个这样的人物”,中国就不可能创造出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五的优秀人文科技成果,就依然只是“世界加工厂”,而不是世界的一流强国和世界文明的中心。①因此,必须从改革中国大学的课程体系开始。以领先于世界的“完整的大学课程体系”培养领先于世界的“完整的大学生精神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回答“钱学森先生之问”,21世纪我国才能真正成为领先于世界的一流强国。
  大学的课程体系是由“两类课程”构成的:即一般而论,不论什么层次和性质的大学都讲授两类学问,即“使人成為人的学问”与“使人成为某一种人的学问”。这个问题最早是由冯友兰先生提出的。所谓 “使人成为某一种人的学问”,就是讲授某一类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某一种人。如,数理化、天地生、政经法、工农医各类专业技术以及从专业角度看的文史哲等学问。所谓“使人成为人的学问”,就是讲授做人的基本理论、价值和知识,使学生具备现代社会做人的基本知识和素养,成为合格的或优秀的现代人。“使人成为人”的课程,可以简约地概称为“共同知识类课程”。“使人成为某一种人”的课程,可概称为“专业课程”。
  现代大学塑造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主要是靠开设“两类课程”实现的。其中,大学生的价值理想、人文气质、历史认知、创造性智慧、意志品质和反省精神,主要是靠开设“使人成为人”的课程实现的,即开设“共同知识类课程”实现的;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主要是靠开设“使人成为某一种人”的课程,即开设“专业课程”实现的。
  这“两类课程”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相互转化,融为一体,以“完整的大学课程体系”构建大学生的“完整的精神世界”。
  
  二、21世纪中国大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1.大学“共同知识类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依据国内外著名大学的经验,建构大学“共同知识类课程”体系改革的若干备选方案有以下几种:
  第一,“经典论”方案。这种主张认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虽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千变万化,知识门类繁多、观点纷呈。但是,总有具有永恒意义的核心价值,并且用最具震撼力的“经典”形式表述出来。因此,“共同知识类课程”应以人类的各种“经典”为主体内容和基本载体来设计。
  第二,“进步论”方案。这种主张认为,教育要为学生和社会的生存发展考虑,为解决学生和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因此,“共同知识类课程”的内容应具有前瞻性和有用性,依据现实和前瞻的需要设计课程体系,为学生应对未来打下精神、知识和能力基础。
  第三,“多元文化论”方案。这种主张认为,社会生活和文化是多元多样的,不同社会、经济、族群、地理环境等都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因此,“共同知识类课程”应以“多元文化主体并立”的精神,吸纳多元文化的内涵,为学生设计课程体系,开拓学生的眼界和胸襟。
  第四,“整体均衡论”方案。“整体均衡论”认为,正如人的“生活世界”是一个“整体均衡”的有机系统一样,反映人的“生活世界”的知识也必然是“整体均衡”的有机系统。在这个有机系统中,“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的、系统的、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而不是片面的、孤立的、机械的。本文就是这种主张。只有“整体均衡”的知识系统,才能使人成为具有完全人格的现代人,支撑现代的“生活世界”。“共同知识课程”是以“课程”的方式对这个“整体均衡”知识系统的科学概括和复述。它只有保持知识的整体系统和充分均衡,才能克服孤立研究各种专业知识而产生的“遂道效应”和井蛙之见;也才能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形成“神奇的合力”,逐步成长为“大星”和大师级人物。
  2.我国实施“整体均衡论”方案的具体原则和表述
  中国大学的“共同知识类课程”应有中国特色。因而,中国大学“共同知识类课程”体系要以“一个核心、两维坐标”来建构。具体说,大学“共同知识类课程”体系,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人类“生活世界”为基础,涵容人类有文明以来的有价值的知识,以系统的方法加以梳理,并完整地精练地表现为课程体系。中国的和全人类的任何有重大价值的知识均不可空缺。
  “一个核心”。即大学“共同知识类课程”体系中的重点与核心部分。大学“共同知识类课程”体系应以我国现行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重点与核心,其根本任务在于引导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大学“共同知识类课程”体系建构的根本和关键。
  “两维坐标”。即建构完整的“共同知识类课程”体系的纵横两个“建构原则”。这两个坐标是:
  第一,“横向坐标”。即“共同知识类课程”体系的横向建构原则。“横向坐标”要求以横向的完整“共同知识类课程”体系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现实广度,使学生的思维具有现实的广延性和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性,提升大学生的视野、胸襟、协调精神和创新能力。这要求“共同知识类课程”能够整合不同的生活领域、知识领域和“完全人格”的各个组成部分,尽可能完整地覆盖社会生活现实、人格现实和知识门类。
  贯彻“横向坐标”,可以由多种不同视角建构多种不同的横向“共同知识类课程”体系。如:A类以学科部门为基本框架,建构横向的“共同知识类课程”体系;B类以培养“完全人格”的“德、智、体、美”四育为基本框架,建构横向的“共同知识课程”体系;C类以大学生的“社会生活现实”问题、“社会思潮现实”问题和“身心现实”问题为基本框架,建构横向的“共同知识课程”体系等。
  第二,“纵向坐标”。即“共同知识类课程”体系的纵向建构原则。“纵向坐标”要求以纵向的完整“共同知识类课程”体系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历史深度,使学生的思维、视野和胸襟具有历史的涵容性、深沉感与厚重感,尊重历史、传统和文化,建立起传统与现代的辨证连续性和统一性,避免产生无根的“飘泊的心灵”。一个人只有知道历史和传统,才能更好地面对现在和走向未来。这要求“共同知识类课程”增加历史方面的课程,特别是加强“中国文化史教学”、东西方的“经典教育”和典型“历史事件”分析。
  贯彻“纵向坐标”,可以由多种不同视角建构多种不同的纵向“共同知识类课程”体系。如:A类以中国、西方或重要国别文化史为基本框架,建构纵向“共同知识类课程”体系;B类以中国、西方或重要国别经典及其发展为基本框架,建构纵向“共同知识类课程”体系;C类以中国、西方或重要国别“重大历史文化事件”為基本框架,建构“共同知识课程”体系;D类以当代中国重要核心价值观为基本框架,联系中国、西方或重要国别文化史经验,建构纵向“共同知识类课程”体系;E类以上述不同框架综合建构“共同知识类课程”体系等。
  3.大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第一,主要是通过专业课程改革培养大学生具有现代“通才”的“知识结构”。所谓“通才”的“知识结构”,既不是“专才”的狭窄知识结构,也不是“泛才”的“样样通,样样松”的知识结构,而是“有广博知识基础和较好专门化知识主干”的知识结构。可以称为“一专多通,一专多能”的创造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大学,特别是研究型重点综合大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建构,应以初步尝试建构“一专多通,一专多能”的创造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为追求的根本目标。
  第二,建立“通才”的“知识结构”,目的是让学生“成材”而不是“成器”。其基本含义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通晓 “一级学科”和相关学科知识的“人材”,而不是只掌握 “二级学科”,甚至是“三级学科”(研究方向)狭窄知识和能力的“器件”。也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一块上好的“材料”,适应面广,并有巨大的发展和创造的潜质,而不是具形的“器件”和“器皿”。如:实行“双学位制”、“跨专业选课制”、“宽口径、厚基础”原则、重“三基四性”培养等。这是学生具有创造力和后劲的知识结构基础。
  
  三、21世纪大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方法
  
  1.大学“两类课程”的时间安排
  大学四年,“使人成为人”的课程—“共同知识类课程”与“使人成为某一种人”的课程—“专业课程”,可各用一半课时。可以在大学一、二年级开“使人成为人”的课程—“共同知识类课程”;三、四年级开“使人成为某一种人”的课程—“专业课程”。当然,也可以在时间上顺序上混合安排。
  2.“共同知识课程”的选课方法
  “共同知识类课程”可以实行“套餐”制,不实行“自助餐”制。可将全部课程(至少百余门组成的“共同知识类课程”系统)依据不同专业,分若干个大类“套餐”,并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规定“必选课”与“任选课”(目的在于与大学科的专业知识合理匹配)。“自助餐制”虽然给予学生更多自由,但弊病在于学生可能以兴趣为中心选择课程,容易流于任意而缺乏科学性,使学生“学与愿违”。因此,具有较大的缺陷和不足。
  3.大学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探索
  第一,全部课程有必要继续探索“主体性教学”、“研究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
  第二,全部课程均应主要考核学生的以下三点:一是否认知教材观点;二是能否评价广泛的观点和反思;三是否有创新意识和自己的见解。以此撞击学生的创造性心理和思维方式。
  
  注释
  ①1962年日本神户大学的汤浅光朝教授曾系统地研究并提出了“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理论。他将研究结果绘制出科学活动的统计曲线,形象地展示了16世纪以来,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过程,被称为著名的“汤浅曲线”。汤浅曲线说明,一个国家的重大科学成果数如果超过同时期全世界重大科学成果数的25%,说明“科学活动中心”已转入该国。这个国家也将成为世界文明活动的中心。汤浅曲线还说明,科学活动中心的形成和转移,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如,国家制度、教育质量、科学政策和意识形态等。认识这一点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科技事业和文明盛衰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陈秉公.论教育省略了什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1-5.
   [责任编辑:张俊华]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总结了小学科学在实验的设计和实验材料选用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从实验设计、实验材料和实验呈现方式等方面改进小学科学实验的策略,以及不断创造新的科学实验,从而促进科学实验教学发展的理论要求。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改进;创新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实践证明,实验的设计以及材料的准备等情况,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们发现有些实验的设计或者实验材料的选用,存在着一些不够
摘 要:基于安徽农业大学近10年教学改革背景,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了“90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教育教学实践和课外小组访谈教学“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认知评价状况。面对调查中反映出的思想政治理论教材、教法、班级设置等问题,必须综合采用多种途径,力求突破现有课程教学瓶颈;同时,立足于“第一课堂”,不断拓展和完善“第二课堂”实践形式,形成“两个课堂”良性互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不仅要把“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作为总体目标之一,而且要求在内容标准中把实践与综合应用专门作为一个模块,贯穿在各个学段中。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充分掌握和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使数学教学从单一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向培养其数学意识和运用能力转变,使学生具备应用数学的能力,
【摘 要】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相当重要的一环就是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如何将书本上看似简单的心理学方法运用到具体的生活工作实践中,本文作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并运用行为主义深厚的理论基础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展开探讨。  【关键词】问题生转化;班主任工作;心理学  一、学生情况介绍  小奚,12岁,初中六年级新生,身材瘦小,排在班级排头,性格冲动暴躁。  1. 学生家庭背景  父母在小奚三年级时离异;小奚由父亲
【摘 要】转化是指把一个数学问题变更为一类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原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策略。“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无处不见,学生在以前的解题过程中早已有过运用“转化”的经历,但并没有把“转化”提升到策略的高度。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转化策略;回顾实例,感受转化价值;解决问题,自觉运用转化策略;总结拓展,提升转化策略;并最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转化;策略;教学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在不断地深化发展,和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相比,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就以小学英语教学为中心,分析Phonics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自然拼读法;小学英语教学;优势;具体应用  和改革之前的小学英语教材相比,改革之后的教材内容增添了很多的单词量,且内容更丰富,这对学生单词量的要求更高,记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而教师要关注和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千方百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探究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新知,学会独立思考。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数学教学;自主探
十一只猫跑完马拉松,还不想回家,他们拿来了一辆鲨鱼车。鲨鱼车很大呀,有很多座位可以让十一只猫坐。鲨鱼车也有方向盘,虎皮猫当司机,其他猫当乘客。它们坐在鲨鱼车上飞快地向前开去。  突然前面有棵大树出现了,呀,它们过不去就只好撞上去了。鲨鱼车散架了,十一只猫只好回家去拿工具来修车。  可是倒霉的事情又发生了,等它们拿来工具后,发现鲨鱼车居然不见了,原来是被真正的鲨鱼当成玩具拖走了。十一只猫只好伤心地回
【摘 要】班级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场所。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相对较长的时间里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需要实现角色转变,创设民主和谐的班级管理环境,适应社会和教育的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班主任的管理职能,并通过班级管理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关键词】班级管理;角色转变;和谐;多元化  一、从管理者向旁观者转变,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  长期以来,很多班主任总是
马克思主义把“生产”看作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而生产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三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其中的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都进行了系统研究,但是,由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对于精神生产只作了一些纲领性、原则性的研究与论述,没有留下专门的理论著作,这就为后人的研究留下了巨大的理论空间。   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起着越来越大的指导作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