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隐性逃课”现象在大学生中广泛存在,如果时间过多,次数过于频繁,将会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浪费学生上课学习知识的机会成本。本文将从行为学角度对大学生“隐性逃课”进行分析,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隐性逃课;行为学;群体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12-02
  
   现在很多高校老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感觉:上课课堂质量越来越差。虽然课堂上坐满了学生,但是很多学生不愿意配合,让老师讲课感觉很吃力,学生们虽然拿出书翻开课本,但基本上在做自己的事情。这时我们就不能忽视这样一种现象——“隐性逃课”。
  一、“隐性逃课”的界定
  “隐性逃课”是指学生按时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质则“形在而神不在”,思维根本没有在课堂上。这种上课不听课的现象比“显性逃课”更加隐蔽,被称为“到教室里逃课”。
  二、“隐性逃课”的特点
  通过在网上和高校发放问卷以及访谈等形式,就“隐性逃课”现象对50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涉及我国众多高校大一到大四的学生。
  1.现象的隐蔽性。隐蔽性是指隐藏很难被人们所发现与知晓的特性。在大学生中虽然广泛存在着“隐性逃课”现象,却很容易被人忽视。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都或多或少出现过“隐性逃课”行为,但却有68%的人从来没有听说过“隐性逃课”,对其不甚了解。
  2.形式的多样性。“隐性逃课”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在上课时间打瞌睡、走神、聊天,用手机上网(登QQ或者看网页等),看其他课外书籍杂志,以及利用课堂时间处理社团、学生会等事务。
  3.范围的广泛性。广泛性是指“隐性逃课”广泛存在于大学生中。调查发现其发生的次数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增加,年级越大“隐性逃课”现象越严重。多人认为“隐性逃课”只会发生在成绩不好或者不爱学习的同学身上,其实不然,他们中间也不乏成绩优异的同学,他们并非不爱学习,只是不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于是他们利用上课这段时间给自己充电,既不违反校规又能学习到自己喜欢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4.对象的选择性。“隐性逃课”行为的发生与所学课程、授课老师和上课环境有关。调查发现“隐性逃课”者对公共基础课程、学分少的课程,特别是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逃课比例是很高的。“隐性逃课”行为的发生也和老师授课质量密切相关。老师照本宣科,学识不够渊博以及缺乏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是导致学生“隐性逃课”的重要原因。对于上课环境,调查发现在大教室上课更易出现“隐性逃课”。
  5.行为的可接受性。对“隐性逃课”行为的出现表示认可,被调查者认为一直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难度偏大,而且对有些课程兴趣不大或者认为其没有太大价值。从“对于自己不喜欢的课程就逃掉”的问题调查发现,有77%的人是不赞同的,可以看出很多学生是反对“显性逃课”的,但是对“所有课程都应该认真听讲”的问题调查发现,只有20%的被调查者持赞同态度,他们对“隐性逃课”持有比较高的认可度。
  三、从行为学角度探求“隐性逃课”的原因
  “行为学”是指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
  1.对于“隐性逃课”这种群体行为,我们要探究其原因,首先要对个体进行研究,才能将这一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①学生层面:对“隐性逃课”的学生个体进行原因分析,学习兴趣的缺乏:由于受就业形势、家长意愿等方面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填报学校和专业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入校后发现自己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而且对部分专业学习的困难性和可承受性预期认识不足,导致厌学。加之对就业前景感到迷茫和“读书无用论”的盛行,更加剧了学生的厌学情绪。缺乏压力及监督:高中阶段,需经历高考筛选才能进入大学,周围有很多因素迫使其学习。但到了大学,缺乏各方面的督促,导致相当大一部分学生上课态度不端正,在部分人的引导下,这种思想在大学生中滋长,“隐性逃课”由个体行为扩大到群体行为。受专业和性别的影响:因为课程学习的特点和难易程度不同,文科学习负担相对较轻,而理工科则要求上课时精力高度集中,所以文科生普遍比理科生“隐性逃课”比例更高。同时由于性别的差异,男生的思想相对活跃,注意力难以集中,较女生男生更易出现“隐性逃课”行为。②老师层面:作为个体的老师对学生“隐性逃课”这种群体行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起着一种导向作用。一般而言,老师的职称或者学历越高,学生的“隐性逃课”率越低。老师教学能力缺乏,一些老师没有对专业知识很好的掌握和深入地研究,只会照本宣科。同时由于老师在课下没有和同学们进行必要有效的交流,而且上课没有互动,感觉自己在唱独角戏,课堂没有活力。部分老师对结业考试方式设计不合理,学生在没有认真听课的情况下,却能够很容易地通过考试。在学生中形成了一种上课不听讲,考试前加班加点进行复习的观念,导致他们只重视考试,而不关注课堂学习。
  2.我们再从组织行为学这一角度探究“隐性逃课”的原因。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反应规律性的科学。学生是学校这一组织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学校教育管理体制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对教师的教学评估不科学:由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难以量化,教师教学质量和职称的评定更多的是由其科研量、论文数量、级别和获奖情况等决定的。对于课堂教学只能用“量”来衡量,而无法用“质”来评定,导致部分老师对课堂教学质量不够重视,缺乏育人责任心,只为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工作量。高校招收学生素质质量日益降低: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很多院校都面临着生源质量下降问题,高校为了生源而降低了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很大一部分学生在高中时学习基础就比较差,进入大学后由于基本听不懂老师的授课内容,所以大部分人选择“隐性逃课”。缺乏对“隐性逃课”的相关规定:高校普遍对“显性逃课”做出了明文规定,给予禁止和严打,但是几乎没有一个高校对“隐性逃课”作出相关的规定,学工处和教师也对此不予以重视,这种态度似乎成为了不成文的教学潜规则。
  四、从行为学角度探求“隐性逃课”问题的解决
  “隐性逃课”是大学生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这种情况如果过于严重将会对教学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对此,首先要先从个体学生入手,通过个体行为的引导,促使群体行为的改观,同时作为教育组织的学校应该从教育组织行为学方面对学生进行合理指引来改善“隐性逃课”的现状。
  1.解决隐性逃课的当务之急。①学校通过邀请相关人士开设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让学生更加详细的了解“隐性逃课”,使其对“隐性逃课”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判断。②教師要严格考勤制度,对学生上课进行监督,同时学校组织人员对教师上课教学质量进行绩效考核。并且让学生参与到对老师的考核中来,成为考核老师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改善以前对老师的考核机制,从而达到师生相互监督的目的。③老师调整其授课方式,上课时进行必要的提问,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要懂得角色转变,并非一味地进行“灌输式”教学,达到师生互动、合理有效沟通的效果。④建立合理的定时作息制度,同时学生应加强自律,理性安排作息时间,保证自己有充沛的精力进行学习,也便于学校进行科学管理。⑤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和实践的关系,不要把过多的时间投入到各种各样的兼职而无心学习,甚至荒废学业。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一些比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其认识到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比社会实践和各种证书更重要。⑥学校可设立“隐性逃课”咨询中心,专门配置心理或者相关专业的老师,为前来咨询的同学提供解决“隐性逃课”的方法,让学生摆脱“隐性逃课”的困扰。
  2.解决隐性逃课的长远之计。①改善教师队伍的引进和培训机制,引進大量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同时加强对已有高校老师的培养,将“师德”内化为其品质,在同学们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教师在学术和思想上保持先进性,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和学术能力。
  ②增加大学生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突出就业形势的严峻,让学生知道自己将面临的挑战,树立竞争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思想上对学习加以重视。同时也要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让他们了解学生学习和学校教授的不仅仅是立竿见影的谋生技能,更重要的是一种精英文化教学,可以全面提升一个人的能力、知识和素养。③灵活变通学分制,虽然现在很多高校都实行学分制,但是效果并不太好,仅仅用学分制替代了原有的课程数目,并冠名以必修课和选修课,很多同学不能选到自己喜欢的课程。学分制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权,让其有空间去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④完善学生转专业制度,尽管很多高校可以转专业,但是其条件苛刻,其实这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抹杀。相对科学的解决办法应该是通过一年基础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大二再挑选自己喜欢的课程。然后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其专业学习的热情,同时也可以为学生进行成人自考或者双学位学习提供条件,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学习培训班,让其学习到自己喜欢的知识。⑤建立合理的教学结业质量评价细则,改变落后、单一的考试方式,目前高校大多数课程的考试方式仍仅限于笔试,而且内容仅拘泥于课堂笔记,学生只要考前突击几天就可以顺利通过而且拿高分,这种考试无形中助长了学生的“隐性逃课”,应采取多种形式考核学生对其所学知识的认知程度。⑥完善课程设置和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改变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使课时分配和课程安排合理化,均衡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重,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同时合理安排每周的教学,切忌每天安排太多的课时,让学生在疲倦中学习,无心思听课。
  本文从行为学角度对“隐性逃课”现象的表现、成因和解决办法进行了分析。大学生“隐性逃课”广泛存在于高校学生群体中,且缺乏有效的解决手段。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教学管理部门、老师、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才能降低“隐性逃课”行为的不良影响,使教育教学秩序产生一种良性循环,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机制培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于瑮,宋凤宁,宋书文.教育组织行为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2]杨忠.组织行为学:中国文化视角[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3).
  [3]苏晨佳.大学生“隐性逃课”问题分析[J].文教资料,2011,(25).
  [4]王婷.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2).
  
  作者简介:古长乐(1989-),男,四川泸县人,南昌航空大学公共事业管理系学生。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立足甘肃,发挥民族特色,探讨构建“多元—开放”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式的基本架构,以及在建构此模式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开拓新思路。  关键词:理想信念;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02-02  一、问题的提出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本民族知识层次较
期刊
摘要:感恩教育与大学文化的融合,形成有特色的大学感恩文化,本文以大学师生对感恩的认知和参与调研中,从大学感恩文化内循环和外循环两个角度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感恩教育;感恩文化;双向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56-02  一、大学感恩文化的建设意义  大学感恩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关于感恩的历史沉
期刊
摘要:“小班化”教学因其内在的优势开始成为我国区域提升教育品质的政策选择。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小班化的教育理念,继续探索小班化建设与管理的模式。  关键词:“小班化”;建设与管理;研究初探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25-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的教育改革浪潮的推进和提升教育质量竞争压力的加大,缩减班级规
期刊
摘要: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目的就是要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以特色学校建设为引领,以争创群众满意学校为宗旨,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农村学校发展之路。  关键词:特色引领;关注民生;服务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62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59-02  我所领导的水泥小学座落于牡丹江市温春镇,现有教师59人,开设17个教学班,学生七百多人。近年
期刊
摘要:如今,单亲家庭中“问题少年”的数目呈上升的趋势,因为父母的离异给子女的身心造成一定的影响,使一些孩子不同程度地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精神甚至以极端的行为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单亲孩子的教育常常让教育者束手无策,既头疼又无奈。本案例笔者试从情感教育出发,谈谈自己的一些初步尝试与探索,以帮助单亲孩子茁壮成长。  关键字:单亲家庭;阳光;自信  中图分类号:G635
期刊
摘要:只奖不罚是一种很好的学生评价方式。不管在班级管理中还是在英语课堂中,作用之大,效果之好,有目共睹,因此是值得借鉴的。  关键词:只奖不罚;奖励性评价;兴趣;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79-02  只奖不罚是一种有效的学生评价模式,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更
期刊
摘要:本文从中职班主任工作的实际出发,从班风建设、学风建设和思想教育三个方面对班级管理工作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实践总结出班主任工作的具体思路,提出作为班主任应该具有爱心、耐心和信心,用心去引领和教育学生,使其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和专业素养,让他们的人生之路绽放出幸福之花。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工作;班风建设;学风建设;思想教育;用心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农村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基础。农村现代化的实现事关整个社会发展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一部部反映农村题材的电视剧搬上荧屏,向观众展示了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在我们歌叹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之时,这些电视剧所反映的现代化给农村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也将深深引发我们的思考。本文通过以改革开放以来影响轰动的几部电视剧为线路,展示了农村现代化的历程,同时希望引发我们对农村现代化道路健康发展的更多探索。  关
期刊
摘要:浙江警官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打造有别于其他同类专业的特色品牌,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14家IT企业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分别提出了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调整、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意见和建议。研究认为:只有与知名企业深入合作进行宽口径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才能使人才培养具有就业竞争力,同时让专业具有自己的特色。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期刊
摘要: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本科阶段最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是否适用是关系到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文章针对以往“封闭式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出“开放式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宁夏大学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I的教学为例,从内涵、特点及具体实施步骤对“开放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同时提出该模式在现阶段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期为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