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写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errr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运用多种方法,与课文教学相结合,使生字在语境中不断复现,让学生在感悟诗歌内容的同时识记字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符合情景的声音、教师描述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想象,入情入境,体会诗歌的生动有趣。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和2个偏旁;会写生字。
  2.准确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生动有趣。
  3.借助具体事物认识逗号、句号和省略号。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认读“写”“诗”。
  (1)齐背古诗《画》,学习“诗”,拓展组词。
  (2)联系生活识记“写”,通过与宝盖头的对比学习秃宝盖。
  2.揭题,齐读课题。
  “绿衣小英雄,田里来捉虫。水陆都是家,唱歌呱呱呱。” 今天我们来学习《青蛙写诗》。
  【设计意图:借助課题认读“写”“诗”,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通过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2.多种方法学习生字词。
  (1)多种形式识记字音。
  同桌互读;小老师领读;生自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2)难读音节词正音:轻声、儿化音。
  (3)多种方法识记字形。
  小结:读拼音、说结构、看字形,组个词、说句话……都是识字的好方法。
  (4)开火车检测生字词。
  3.再读诗歌,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集中识字,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提升学生识字的能力。】
  三、创设情境,感悟课文
  1.学习第1小节,感受雨天美、青蛙乐。
  (1)结合图片识记“点”和认识“四点底”。
  (2)看图说话训练: 雨点儿落到哪里呢?
  (3)指导朗读,感受雨点儿的轻柔。
  听,雨点儿在唱歌!我们一起轻轻地跟唱——“淅沥沥,沙啦啦……”
  (4)指导朗读,感受青蛙的欢乐。
  轻柔的雨点儿落到身上可舒服了,小青蛙的心情怎样?
  2.学习第2~4小节,认识逗号、句号、省略号。
  (1)了解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
  (2)了解小蝌蚪、水泡泡和一串水珠想怎样帮忙。
  (3)结合图片,采访它们为什么能帮上忙。
  (4)多种形式读第2~4小节。
  3.学习第5小节,感知标点符号的作用。
  (1)读一读:当小青蛙朗读自己作的诗。
  (2)圈一圈:找一找标点朋友躲在哪儿。
  (3)对比读:感受加标点的韵律感。
  (4)拍手读符号歌。
  一句话说完,画个小圆圈。中间要停顿,圆点下带尖。意思未说完,六点紧相连。
  (5)指导读好青蛙的诗。
  4.朗读全文,回归整体。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图画,发挥想象。阅读和识字相融合,既增加识字的趣味性,又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
  四、书写练习,端正“双姿”
  1.读生字;口头组词;观察字形。
  2.师范写;生练写;师巡视并提醒双姿。
  3.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一年级,教师要边指导边示范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要求学生把字写正确、端正,培养良好的习惯。】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青蛙有了朋友的帮助,写出的诗更有节奏。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青蛙的诗,看看它想表达什么。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海珠区五凤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感受家乡的景色美,体会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美好情感。  2.学习作者生动观察,以小见大,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美的描写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说搭石  1.上节课学习了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学习了第1自然段。“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课文围绕这句话,写了哪几幅画面?(赶路老人整搭石、协
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很多时候都会处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揣摩、体会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感意识。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了“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的要求。这种对文本语言的感知,需要学生在大量语言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体悟。  一、关注朗读,在聆听声韵中提升语言的敏感意识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一个人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应着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潜能。大多数教师认为,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应该是与生俱来的,但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的本能不是思考,而是记忆。生命个体的大脑就如同好长时间不进行锻炼的肌肉,一旦出现较大的负荷就会有劳累之感。特级教师孙双金说过:“激活思维是最大的教育道德。”不少教师都在语文教学中践行认知理念,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助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都是天生的诗人。”的确,儿童就是美丽的天使,拥有玲珑剔透的诗心。不经意间,开启心门,那渴望飞翔的诗心如同白鸽冲向蓝天,唱响一曲曲清亮亮的欢歌;又如澄澈流动的小溪里那光洁圆润的石子,带着孩童般的自然和天真。  一、“同学们,我们一起诵读儿童诗吧”  开学伊始,我新接了二(3)班的语文课,因为是新接的班级,我和学生素不相识。怎样才能让他们喜欢自己的语文课呢?我陷入思索中。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在三年级阶段,学生逐步从写话过渡到习作,开始尝试写作文。然而,不少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所以不知道该写什么内容。素材的积累是习作的第一步,所以在习作的起步阶段,我十分重视指导学生进行素材积累,让学生提高习作素养。  一、观察生活点滴,厚积薄发  学者孙
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的理解没有教师预设得准确、深刻,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关键点等情况,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或是匆匆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或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用自己的阅读体验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  语文课堂需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读书、思考、交流,只有在充分的读、悟、思、辨中,学生的素养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学会等一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笔者以《触摸春天》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
课后练习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落实语文要素的重要载体,教师应从“教什么”与“怎么教”的角度入手,真正落实课后习题的教学效能。课后练习是编者紧扣文本特点和单元要素精心提炼出来的教学知识点、能力训练点,不仅是学生进行课文学习的载体,更是教师教学的抓手。教师研读教材不能无视课后练习,既要从课后习题中捕捉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又要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环节,真正凸显编者的设计意图,将
写话,对于刚刚学会不多字词的低年级学生来说,简直是一项挑战。记得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莎士比亚也曾感慨道:“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也正如我们所知的,有兴趣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前提。同样,学生有无写话的兴趣是写话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建构主义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建构知识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这时,教师作为指引者的作用尤其重要,教给学生多种方
现代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现代诗又叫儿童诗,这些诗歌与儿童的审美特点和心理特点很吻合,特别适合他们欣赏和吟诵。现行的小语教材中几乎每一册都有儿童诗,中高年级的儿童诗又常被安排在教材的第一课,这些足见编者对儿童诗的重视。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作为教师更应重视儿童诗的教学。但仍有许多教师误把儿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重视习作与阅读的关系,提出要将学生的读与写有效结合,互相促进。统编本教材中的课文都是阅读、学习、表达的范本,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主题目标,有目的、有重点地去发掘单元内课文的种种亮点,引导学生去细读品悟、内化迁移,这样持之以恒地练笔,对于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大有裨益。本文以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在围绕选材、立意、构思、表达等方面引导学生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