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民歌经历了数千年的积累、创新、传播和发展,它是中国民间音乐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源泉,山东省作为中国一大省区,其民间艺术非常丰富,山东民歌更为广泛分布,以山东苍山地区民歌《绣荷包》这首传统民间小调为例,来分析、总结山东民歌的特征。
关键词:中国民歌;山东民歌;民间小调;苍山《绣荷包》
山东民歌根源深厚,多少年来,始终以它顽强的生命力,朴实的风格伴随着历史,一代一代流传不断,成为我国民族民间艺术中一份璀璨夺目的珍宝。它题材广泛,丰富多彩,既继承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优秀传统,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一、概述
民歌原本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先民都有他们自古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作者是谁,只是经口头传播,一代代传下去。而今天我们说的民歌,大多是指流行年代的民歌,所指的有乐器伴奏,以自然坦率的方式歌唱,唱出大家纯朴生活感受的那种歌曲。
1.民歌
民歌就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歌曲。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博大的文化背景,众多的民族和人口是造就民族音乐的最大原因。民歌有着三个基本特征: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即兴编作;民歌的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2.中国民歌起源与发展
中国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
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历史上,民歌是最早形成的音乐体裁之一,它来源于人们的生产与社会实践,并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进步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音乐体系,成为我国民族音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民歌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他最早的表现形式是早期的劳动号子,曲调短小,节奏简单,多为呐喊、吆喝等形式为主。原始社会的后期,又出现了《九韶》等节奏较复杂的乐舞,到了我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奴隶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民歌也逐步分化,形成了民间民歌和宫廷雅乐民歌两种体系;特别到了封建社会时期的汉朝,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使我国民歌有了较大的发展。从这时起到我国封建社会末期,我国的民歌经历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歌”“清戏”的不同历史时期,其间不但在唐代设立了专业的声乐教育机构——“梨园”,还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民歌作品。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民歌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重视民族音乐与民歌的发展,在民族声乐的教育方式、教育教学理论及声乐演唱技巧上,形成了科学、完善的音乐体系。
3.中国民歌的艺术特征
我国民歌体裁极其丰富,按演唱形式可分为:劳动号子、小曲、山歌、儿歌等;按地域不同可分为:东北民歌、陕北民歌、云南民歌、新疆民歌等;按民族不同又可分为:汉族民歌、朝鲜民歌、蒙古民歌等少数民族民歌。我国古代民歌的表演形式多以“歌”“诗”“舞”三者结合为一体。
现代我国民歌艺术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点:历史悠久、体裁丰富、歌舞性强;取材广泛,急性型、传播性强;时代性与社会功能性强。中国民歌是一种富于生命力的口头创作,其优秀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二、全国传唱山东民歌
山东民歌作为中国民歌中具有民族、地域综合为一体的特色民歌之一,其演唱形式多样,山东民歌随之以它个性的风采立足在全国各地,被各地的专业歌手作为有特色、可以充分发挥嗓音条件的专业歌曲演唱,之后,有许多作曲家为原始的山东民歌增枝添叶,做了进一步的改编,使山东民歌更为广泛地被全国人民接受和传唱。
1.至今被广泛传唱的原始山东民歌
山东民歌的题材广泛,从政治斗争,到细小的日常生活,从风俗人情到传说故事,从自然景物到幼儿嬉戏等,可以说无所不有。体裁有劳动号子和山歌,大型套曲和小调,还有说唱民歌和儿歌等等。
劳动号子、山歌和大型套曲的形式几乎销声匿迹,说唱民歌和儿歌也用之甚少,最为繁荣的仍是生活类的小调民歌,它是山东民歌的主体。从流行状况来看,山东小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历史较久远的,变化较多的民歌,如《银纽丝》《剪靛花》等;另一部分是地方特色十分浓厚的小调民歌,如济南《十指尖尖》、成武的《包楞调》苍山的《绣荷包》微山湖的《采莲船》等等。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同类题材的小调,特别是一些民俗性活动,各地民歌都有所反映,如各地的《对花》《绣荷包》《打秋千》等,虽属同类题材,甚至歌词形似,但旋律上各有变化。
2.适应时代需要而改编的山东民歌
时代的变迁,使原有的音乐形式已不能满足现代人对音乐多样化的追求,为了适应这种时代的需要,对一部分优秀民歌进行改编,不但符合时代的审美观念,而且让他们在新时代重放异彩。
①在过去演唱山东民歌时,由于歌者生理因素和方法局限的原因,歌曲定调都相对较低,而现在的演唱者,经过科学方法的训练,重视音色的调整,所以歌曲定调相对较高,音色也比过去明亮、明朗化;②过去民歌在形式上写作陈旧,段落之间很少有变化,而现在的听众已经不能满足这种无变化的曲调,所以在演唱的二度创作时,有意对曲调中可做改动的地方坐了编写,使歌曲既保留原来的风格,又增添了新鲜感;③保留原调填新词内容。④根据旧民歌的基调,新创作另一首同名但内容不同、曲调丰富变化的新歌,既可以保留原来民族歌曲的风格特色,又可以发挥和结合现代音乐的想象力,这样的创作在现代音乐生活中非常流行,同时也将更多的优秀民歌保留、传唱下来。
现在全国广为传唱的山东民歌多数是生活类小调民歌及部分创作、改编歌曲。例如老区沂蒙山的创作歌曲《沂蒙山小调》、成武民歌《包楞调》、苍山民歌《绣荷包》和改编淄博民歌《赶牛山》潍坊和聊城的《对花》等。带有说唱风格的临清民歌《大实话》等被通俗和摇滚歌手所钟爱,采用一种现代唱法演唱,很快被观众接受。另外,为电影配唱的歌曲,如电影《红日》的主题歌《谁不说俺家乡好》、电影《苦菜花》中的主题歌《苦菜花》等,这些歌曲随着电影在全国的播放,让全国的人们都熟识它们,并朗朗上口,被广大专业、业余音乐爱好者常常,经久不衰。 三、山东苍山民歌
苍山县位于山东的最南端,属临沂市,与江苏省邳州市相邻。鲁东南地区是一个山东民间艺术较为丰富的文化区。一方水土滋养一方人,也滋养一方的民间音乐。此地区的小调在山东地区极具特色。
1.小调概况与历史演变
我们常讲的民歌分为三大类:即号子、山歌和小调,其中“小调”是在各地存在最多、流传甚广的一类,有的地方又称之为“小曲”,它是指在民间流传较广、形式较为规整、结构短小精悍的歌唱艺术。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民间歌曲中都会如实地反映出来,而民歌中的小调部分在此方面则表现得尤为突出。
能够广泛流传与传唱的民歌在它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都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和升华。在古代,封建礼教和传统道德标准的影响,使得荷包成为连接姑娘和情郎之间的爱情桥梁,姑娘们亲手绣制各式各样的荷包,并且边绣边唱,把心中的情感溢于美好的歌声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广泛流传的民间小调《绣荷包》,由于它主要源于生活中的吟唱,因此其旋律性强,易于上口流传。
2.山东小调——《绣荷包》
《绣荷包》这种题材的民歌在中国民间大量存在,流传十分广泛,其风格形式的多样,可与全国各地流传的《孟姜女》《茉莉花》等小调媲美。由于鲁东南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等原因,使得该地区的小调比其他地区更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另外该地区特有的柳琴戏特色,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山东苍山的《绣荷包》是一首流传在鲁东南地区的传统情歌。该地区的《绣荷包》,在音乐上融汇了山东民歌与江苏民歌的特色,歌词主要反映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同时刻画了少女为情人绣荷包时的内心活动。歌曲的表达十分含蓄、隐晦,歌中用“星辰共日月”、“黄莺站树梢”等比喻了爱情的真挚和坚贞。音乐优美、抒情、细腻。旋律进行曲折,形态多样,宫调转换也较丰富。在唱词上可以感觉到是很有山东韵味的。
四、以《绣荷包》同一音乐体裁分析在不同地域所呈现出的差异性
《绣荷包》作为一首穿透的民间小调,其分布几乎遍布全国,由于对不同地方特点的适应性,各地流传的《绣荷包》虽然同名,但风格确实异彩纷呈。
陕西民歌《绣荷包》代表了西北风格的特点,音乐纤细而流畅。结构规整而紧凑,歌曲描绘了一位热恋的女子独自在闺房的油灯下为情人一针一线地绣制着荷包,把月亮白云绣在荷包上,寄予了她对情哥哥的无限爱恋,表达了少女纯洁的感情。她一边绣制着荷包,一边憧憬着两人的未来。人物形象聚积了中国妇女典型的性格特征:内向、充满智慧,情感不善于言表。偷偷地暗自一个人品味自己的感情。
山东苍山的《绣荷包》。它属于小调音乐中谣曲的情歌类。山东的女性具有羞涩妩媚的传统特征,她们表达爱情的方式不像南方那样用山歌、对歌的形式直抒胸怀、感情强烈,山东姑娘更善于用一种以物传情的方式。《绣荷包》就是以一位年轻的姑娘为自己的心上人绣织随身带的小包,来向对方表达深藏内心爱慕之情的: 姐姐房中(啊)绣(呀就)荷(得儿)包(啦衣), 手拿着钢针轻轻描几描,显显手段高(呢), (哎呀哟)显显手段高(呢)……地方的习惯用语体现在民歌的歌词中,是民歌的常见形式也是民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重要标志。而鲁南临沂地区的口头语“得儿依、呢”等在《绣荷包》中的运用,对这首歌的旋律产生了一些影响。
还有云南的《绣荷包》。它是一首曲调优美、感情细腻的情歌,富有云南地区的风格。节奏欢快、鲜明,具有民间玩耍花灯载歌载舞的音乐特点。勾画了一位俊俏、天真、浪漫、热情奔放的女子,热烈地追求爱情,向往幸福生活的迫切心情。运用平铺直叙的手法, 表达了少女急切、兴奋、热烈的情感。
全国还有很多其他版本的《绣荷包》,以上仅是较有代表性的三种。但是,不管曲调如何变换,歌词如何调整,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与当地的地理地域特征相符的,体现地方特色和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
五、分析山东苍山民歌《绣荷包》
我国以“绣”为题材的民歌有许多,如《绣荷包》《绣香包》《绣汗巾》等。千百年来,勤劳多情的华夏女子们,把炽烈的爱情,浓郁的相思,缠绵的渴望,以含蓄温婉的手法,细细的绣进了歌中织物,唱进了歌谣,流传万里,跨越千年。 <E:\123456\速读·下旬201510\Image\QQ截图20150830152336.png>
(一)从音乐体裁结构上分析
其音乐体裁,她属于小调音乐中谣曲的情歌类。山东的女性具有羞涩妩媚的传统特征,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不像南方那样用山歌、对歌的形式直抒胸怀、感情强烈,山东姑娘更善于用一种以物传情的方式。《绣荷包》就是以一位年轻的姑娘为自己的心上人绣织随身带的小包,来表达对对方深藏内心的爱慕之情。
在音乐结构上,她属于单乐段的一上二下的三句式曲体,这也是山东民歌中较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
1.调式调性分析
在山东民歌中,以徵调式歌曲数量最多,约占民歌的50%左右,宫调式占3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徵调式、宫调式是山东民歌的主要调式。
这首《绣荷包》是一首以sol、dol、re为主的六声音阶宫调式歌曲,是在五声音阶中加入了变宫音。从变宫音所处的强拍强位置来看,它不是装饰性的,而是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对歌曲的风格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加强了调式色彩的变换,构成了调式转换的迹象,也就是说调式从降B宫调式巧妙地转到了它上五度的F宫调式,这种调式调性的宫调使用及以上五度转调的手法都符合了山东民歌调式调性的普遍规律。这种不变调式、转换调性的手法,既扩大了乐思,又增强了曲调发展的动力,可以说与此歌词内容的要求是较为贴切的。
2.旋律分析
(1)旋律型歌曲旋律进行曲折,形态多样,是一首五度以内跳进的旋律,以三度小跳为主的六声音阶,它的小三度属于级进的进行,这种小三度旋律音程的使用在山东民歌中是较常见的,曲中出现了6→5的七度大跳,而6→5;5→6 ;3→2 ;2→3这两种七度跳进是山东民歌中最多的,这对民歌的风格影响很大,跳进后一般都是以小三度进行解决。像3→5;5→3;6→1;1→6;7→2;2→7形成的以上下小三度跳进为主的旋律抒情流畅,是很具有山东特色的。这首小调主要是五度以内跳进的旋律,绝大部分是各种音程结合交替出现,以小三度跳进及级进解决为主,穿插出现四度、五度、七度,显得旋律流畅通顺,优美动听,这类抒情小调在山东也是较为常见。 (2)衬句特点。“在结构篇幅和结构功能上相当于一个乐句的衬腔”叫衬句;“旋律中运唱衬词的歌腔”称之为“衬腔”。衬词衬腔的使用,能够突出节奏性能、活跃歌唱情绪、扩充歌曲结构、增强歌曲艺术效果,也使演唱更加自然、舒畅、感人。同时对衬词衬腔的演唱,对深化歌曲内容和情感、对刻画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对揭示歌者内心丰富世界、烘托特定的情景意境、对突出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有着正词、主旋律所难以表现的作用。
在山东民歌中,衬句非常丰富,有各种形式,它是民间音乐中旋律的一种扩展手法,对于形成民歌的风格特点起着重要作用。民歌中的衬字衬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般衬字——“啊、的那、哎、那个、哎嗨哟、呀、哎呦、哇、咿么”等
特殊衬字——“得儿”
小双衬字——“嚎嚎”
专用衬字——“呢”
衬句——“哪嗨呀,唵唵唵唵唵唵”“哎嗨哟”“哎哎呦”等
衬词——“满得儿咿嗨哟”
从以上来看,山东地区的《绣荷包》中几乎囊括了衬词衬句的基本类型,所涉及使用的衬词衬句具有非常典型的山东风格,这些衬词的使用不仅使旋律保持了流动性和装饰性,而且对民歌的旋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绣荷包》中,如果去掉“拉咿”二字,旋律就很难进行下去,小衬句的运用不仅使重复句富有变化,避免了呆板和单调,而且还加强了结束句的语气,这种铺垫式衬句在山东民歌中较为普遍。
(3)地方语言对其的影响。由于地区的差异和水土的不同,致使语言的差别非常大,各个地区语言差别迥异,山东也是如此。山东地域广大,自南至北、自东到西又有着很大的差别。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的性格。山东人豪放、不拘小节的大度性格决定了山东语言也是豪放、粗犷的,山东的语言结构已“侉、硬、冲”著称,四声结构也与普通话的四声不同。民歌多来源于生活,由于山东方言土语比较繁杂,地方语言表达方式不同,才形成了风格不同的旋律和音调。
①音调。汉字是单音节的,有四声之分,同样的一个字、一句话,由于在咬字吐词时用的声调不同,其意义就会相差甚远。《绣荷包》流行于鲁中南地区,将“鲁中话与普通话比较,差别最明显的是阴平和去声,其次是阳平”,“鲁中话的阴平字读音和普通话的上声字调值相似。在普通话中式高升调,在鲁中话中却成了降升调”。“鲁中话的阳平读音与普通话的去声调值相似”。
②语调
《绣荷包》在语调上符合了山东语言的一大特点——句尾音语调下落。另一大特点是语调重音。山东语言的特点是用语比较重,声音比较洪亮,语气强调音多,形成了山东化“侉”的特点,对于山东民歌的影响,也尽显如此。
③语言习惯
在繁多的方言土语中,有许多语言上的习惯不容忽视,这也是影响民歌旋律的主要因素,如儿化音、口头语、特有的语助词、习惯用语等。
另外:鲁南地区的戏曲音乐——柳琴戏,对《绣荷包》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枣庄、临沂为中心的鲁中南地区,盛行柳琴戏,它对鲁中南的民歌有着广泛的影响。尤其是那种富有特色的拖腔与衬腔,被不少民歌多吸收,形成了鲁中南民歌的一个显著特点。
山东民歌中,由于音调、语调和习惯语言的不同,使得它各具特色,为民歌的创作添加了更多的色彩。
(二)从艺术风格方面分析
1.流传与现状
山东《绣荷包》的流传与遗存现状同《绣荷包》这首小调的历史、传播以及山东地区的地理、文化、语言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山东民间流传的小调,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历代传承下来的传统小调,主要流传于城镇;一部分是各地土生土长的笑料,主要流传于农村和山区。
2.曲调风格
通过以上曲谱可以看出《绣荷包》的曲调特征:
(1)小调的一至五小节通过加花、减花或节奏、节拍进行变换,使其产生轻微不同,但主干音相同,为la sol mi re;每句的终止都如《霓裳续谱》中所说,基本上都是“花柳腔尾有声无词”,即都有短的拖腔;每个乐句都由一系列密集的链式音型构成,装饰音上下行呈小波浪起伏,高低音区错落有致,细腻曲折,使旋律更接近口语化,加强了曲调的叙述性,充分表现了少女的内心情绪。
(2)音域较宽,旋律曲折,多级进。起音与句末音之间为四度关系,有承接下一句的作用。
3.歌词风格
(1)借物达意,含蓄委婉。鲁南民歌充满了丰富的借物达意的优美意象,语言质朴、形象。这与山东人质朴、坦诚的性格是一脉相承的。这一类歌词将情寓于物中,真诚地歌颂纯真美好的爱情。本文所提到的苍山《绣荷包》便是这一类的代表。
(2)深切思念的爱情表达。苍山的另一首《绣荷包》就代表着这一类,歌词以“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儿高,春风摆动杨呀杨柳梢”为序,表现了少女怀春、期盼亲人的那种心态,其中所隐含的就是月圆月缺、焦急漫长的等待过程。姑娘们则把思念之情绣到荷包之上,边绣边唱,表达对情郎的思念之情,语言朴实动人。
4.演唱风格
歌唱是民歌得以流传、继承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存在方式。无论词、曲,其风格都要从演唱中被人感知,而且一定的歌曲必须用一定的演唱方法去体现才不至于失却其原生韵味,一些具有鲜明风格特点的民歌总是与特定的唱法相联系并受自然、人文等各因素的影响。对于《绣荷包》的演唱风格,主要从其衬词衬腔、润腔特色、方言语调三个方面做统一的综合演唱。
一首传统的民间小调,虽然结构短小,但它的演唱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因为,不同的小调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要准确的表达出小调的风格和韵味,不仅仅是靠熟练的声音技巧和优美的音色,更要弄清这首小调的地属或族属问题,熟知它的风格特点,并把各种润腔手法有目的地运用到歌唱中去,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唱中不要千篇一律,盲目的演唱,才能准确的掌握歌曲的风格,唱得有神、有味,因此要肯于精思熟虑,对于同名歌曲,唱出不同的风格特色。此对于民族声乐歌唱演员来讲,尤其重要。
鲁南地区苍山民歌《绣荷包》作为山东民歌小调的一个典型,加之另外几首民歌,可以看出山东民歌具有质朴、淳厚、强悍、粗犷和诙谐、风趣等特点。山东民歌往往以生活小调最为突出。
通过山东民歌的发展,我们知道民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国民歌的丰富多样折射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各地民歌并行发展,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彼此借鉴,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各地区的民歌特色。使得广大原始民歌得以流传。
参考文献:
[1]江明淳.《汉族民歌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2]周耘.《中国传统民歌艺术》.武汉出版社,2003年
[3]孙继南、周柱栓.《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
[4]周青青.《中国民歌》.人民出版社,1993年
[5]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出版社,2000年
[6]苗晶、金西等.《山东民间歌曲论述》,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
[7]林济庄.《齐鲁音乐文化源流》.齐鲁书社,1995年
[8]李娜;《衬在民歌边唱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音乐刊,1998年
[9]盛晖《鲁南民歌风格研究》山东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关键词:中国民歌;山东民歌;民间小调;苍山《绣荷包》
山东民歌根源深厚,多少年来,始终以它顽强的生命力,朴实的风格伴随着历史,一代一代流传不断,成为我国民族民间艺术中一份璀璨夺目的珍宝。它题材广泛,丰富多彩,既继承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优秀传统,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一、概述
民歌原本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先民都有他们自古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作者是谁,只是经口头传播,一代代传下去。而今天我们说的民歌,大多是指流行年代的民歌,所指的有乐器伴奏,以自然坦率的方式歌唱,唱出大家纯朴生活感受的那种歌曲。
1.民歌
民歌就是人民的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歌曲。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博大的文化背景,众多的民族和人口是造就民族音乐的最大原因。民歌有着三个基本特征: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即兴编作;民歌的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2.中国民歌起源与发展
中国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
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历史上,民歌是最早形成的音乐体裁之一,它来源于人们的生产与社会实践,并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进步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音乐体系,成为我国民族音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民歌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他最早的表现形式是早期的劳动号子,曲调短小,节奏简单,多为呐喊、吆喝等形式为主。原始社会的后期,又出现了《九韶》等节奏较复杂的乐舞,到了我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奴隶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民歌也逐步分化,形成了民间民歌和宫廷雅乐民歌两种体系;特别到了封建社会时期的汉朝,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使我国民歌有了较大的发展。从这时起到我国封建社会末期,我国的民歌经历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歌”“清戏”的不同历史时期,其间不但在唐代设立了专业的声乐教育机构——“梨园”,还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民歌作品。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国民歌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重视民族音乐与民歌的发展,在民族声乐的教育方式、教育教学理论及声乐演唱技巧上,形成了科学、完善的音乐体系。
3.中国民歌的艺术特征
我国民歌体裁极其丰富,按演唱形式可分为:劳动号子、小曲、山歌、儿歌等;按地域不同可分为:东北民歌、陕北民歌、云南民歌、新疆民歌等;按民族不同又可分为:汉族民歌、朝鲜民歌、蒙古民歌等少数民族民歌。我国古代民歌的表演形式多以“歌”“诗”“舞”三者结合为一体。
现代我国民歌艺术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点:历史悠久、体裁丰富、歌舞性强;取材广泛,急性型、传播性强;时代性与社会功能性强。中国民歌是一种富于生命力的口头创作,其优秀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二、全国传唱山东民歌
山东民歌作为中国民歌中具有民族、地域综合为一体的特色民歌之一,其演唱形式多样,山东民歌随之以它个性的风采立足在全国各地,被各地的专业歌手作为有特色、可以充分发挥嗓音条件的专业歌曲演唱,之后,有许多作曲家为原始的山东民歌增枝添叶,做了进一步的改编,使山东民歌更为广泛地被全国人民接受和传唱。
1.至今被广泛传唱的原始山东民歌
山东民歌的题材广泛,从政治斗争,到细小的日常生活,从风俗人情到传说故事,从自然景物到幼儿嬉戏等,可以说无所不有。体裁有劳动号子和山歌,大型套曲和小调,还有说唱民歌和儿歌等等。
劳动号子、山歌和大型套曲的形式几乎销声匿迹,说唱民歌和儿歌也用之甚少,最为繁荣的仍是生活类的小调民歌,它是山东民歌的主体。从流行状况来看,山东小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历史较久远的,变化较多的民歌,如《银纽丝》《剪靛花》等;另一部分是地方特色十分浓厚的小调民歌,如济南《十指尖尖》、成武的《包楞调》苍山的《绣荷包》微山湖的《采莲船》等等。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同类题材的小调,特别是一些民俗性活动,各地民歌都有所反映,如各地的《对花》《绣荷包》《打秋千》等,虽属同类题材,甚至歌词形似,但旋律上各有变化。
2.适应时代需要而改编的山东民歌
时代的变迁,使原有的音乐形式已不能满足现代人对音乐多样化的追求,为了适应这种时代的需要,对一部分优秀民歌进行改编,不但符合时代的审美观念,而且让他们在新时代重放异彩。
①在过去演唱山东民歌时,由于歌者生理因素和方法局限的原因,歌曲定调都相对较低,而现在的演唱者,经过科学方法的训练,重视音色的调整,所以歌曲定调相对较高,音色也比过去明亮、明朗化;②过去民歌在形式上写作陈旧,段落之间很少有变化,而现在的听众已经不能满足这种无变化的曲调,所以在演唱的二度创作时,有意对曲调中可做改动的地方坐了编写,使歌曲既保留原来的风格,又增添了新鲜感;③保留原调填新词内容。④根据旧民歌的基调,新创作另一首同名但内容不同、曲调丰富变化的新歌,既可以保留原来民族歌曲的风格特色,又可以发挥和结合现代音乐的想象力,这样的创作在现代音乐生活中非常流行,同时也将更多的优秀民歌保留、传唱下来。
现在全国广为传唱的山东民歌多数是生活类小调民歌及部分创作、改编歌曲。例如老区沂蒙山的创作歌曲《沂蒙山小调》、成武民歌《包楞调》、苍山民歌《绣荷包》和改编淄博民歌《赶牛山》潍坊和聊城的《对花》等。带有说唱风格的临清民歌《大实话》等被通俗和摇滚歌手所钟爱,采用一种现代唱法演唱,很快被观众接受。另外,为电影配唱的歌曲,如电影《红日》的主题歌《谁不说俺家乡好》、电影《苦菜花》中的主题歌《苦菜花》等,这些歌曲随着电影在全国的播放,让全国的人们都熟识它们,并朗朗上口,被广大专业、业余音乐爱好者常常,经久不衰。 三、山东苍山民歌
苍山县位于山东的最南端,属临沂市,与江苏省邳州市相邻。鲁东南地区是一个山东民间艺术较为丰富的文化区。一方水土滋养一方人,也滋养一方的民间音乐。此地区的小调在山东地区极具特色。
1.小调概况与历史演变
我们常讲的民歌分为三大类:即号子、山歌和小调,其中“小调”是在各地存在最多、流传甚广的一类,有的地方又称之为“小曲”,它是指在民间流传较广、形式较为规整、结构短小精悍的歌唱艺术。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民间歌曲中都会如实地反映出来,而民歌中的小调部分在此方面则表现得尤为突出。
能够广泛流传与传唱的民歌在它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都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和升华。在古代,封建礼教和传统道德标准的影响,使得荷包成为连接姑娘和情郎之间的爱情桥梁,姑娘们亲手绣制各式各样的荷包,并且边绣边唱,把心中的情感溢于美好的歌声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广泛流传的民间小调《绣荷包》,由于它主要源于生活中的吟唱,因此其旋律性强,易于上口流传。
2.山东小调——《绣荷包》
《绣荷包》这种题材的民歌在中国民间大量存在,流传十分广泛,其风格形式的多样,可与全国各地流传的《孟姜女》《茉莉花》等小调媲美。由于鲁东南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等原因,使得该地区的小调比其他地区更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另外该地区特有的柳琴戏特色,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山东苍山的《绣荷包》是一首流传在鲁东南地区的传统情歌。该地区的《绣荷包》,在音乐上融汇了山东民歌与江苏民歌的特色,歌词主要反映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同时刻画了少女为情人绣荷包时的内心活动。歌曲的表达十分含蓄、隐晦,歌中用“星辰共日月”、“黄莺站树梢”等比喻了爱情的真挚和坚贞。音乐优美、抒情、细腻。旋律进行曲折,形态多样,宫调转换也较丰富。在唱词上可以感觉到是很有山东韵味的。
四、以《绣荷包》同一音乐体裁分析在不同地域所呈现出的差异性
《绣荷包》作为一首穿透的民间小调,其分布几乎遍布全国,由于对不同地方特点的适应性,各地流传的《绣荷包》虽然同名,但风格确实异彩纷呈。
陕西民歌《绣荷包》代表了西北风格的特点,音乐纤细而流畅。结构规整而紧凑,歌曲描绘了一位热恋的女子独自在闺房的油灯下为情人一针一线地绣制着荷包,把月亮白云绣在荷包上,寄予了她对情哥哥的无限爱恋,表达了少女纯洁的感情。她一边绣制着荷包,一边憧憬着两人的未来。人物形象聚积了中国妇女典型的性格特征:内向、充满智慧,情感不善于言表。偷偷地暗自一个人品味自己的感情。
山东苍山的《绣荷包》。它属于小调音乐中谣曲的情歌类。山东的女性具有羞涩妩媚的传统特征,她们表达爱情的方式不像南方那样用山歌、对歌的形式直抒胸怀、感情强烈,山东姑娘更善于用一种以物传情的方式。《绣荷包》就是以一位年轻的姑娘为自己的心上人绣织随身带的小包,来向对方表达深藏内心爱慕之情的: 姐姐房中(啊)绣(呀就)荷(得儿)包(啦衣), 手拿着钢针轻轻描几描,显显手段高(呢), (哎呀哟)显显手段高(呢)……地方的习惯用语体现在民歌的歌词中,是民歌的常见形式也是民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重要标志。而鲁南临沂地区的口头语“得儿依、呢”等在《绣荷包》中的运用,对这首歌的旋律产生了一些影响。
还有云南的《绣荷包》。它是一首曲调优美、感情细腻的情歌,富有云南地区的风格。节奏欢快、鲜明,具有民间玩耍花灯载歌载舞的音乐特点。勾画了一位俊俏、天真、浪漫、热情奔放的女子,热烈地追求爱情,向往幸福生活的迫切心情。运用平铺直叙的手法, 表达了少女急切、兴奋、热烈的情感。
全国还有很多其他版本的《绣荷包》,以上仅是较有代表性的三种。但是,不管曲调如何变换,歌词如何调整,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与当地的地理地域特征相符的,体现地方特色和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
五、分析山东苍山民歌《绣荷包》
我国以“绣”为题材的民歌有许多,如《绣荷包》《绣香包》《绣汗巾》等。千百年来,勤劳多情的华夏女子们,把炽烈的爱情,浓郁的相思,缠绵的渴望,以含蓄温婉的手法,细细的绣进了歌中织物,唱进了歌谣,流传万里,跨越千年。 <E:\123456\速读·下旬201510\Image\QQ截图20150830152336.png>
(一)从音乐体裁结构上分析
其音乐体裁,她属于小调音乐中谣曲的情歌类。山东的女性具有羞涩妩媚的传统特征,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不像南方那样用山歌、对歌的形式直抒胸怀、感情强烈,山东姑娘更善于用一种以物传情的方式。《绣荷包》就是以一位年轻的姑娘为自己的心上人绣织随身带的小包,来表达对对方深藏内心的爱慕之情。
在音乐结构上,她属于单乐段的一上二下的三句式曲体,这也是山东民歌中较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
1.调式调性分析
在山东民歌中,以徵调式歌曲数量最多,约占民歌的50%左右,宫调式占3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徵调式、宫调式是山东民歌的主要调式。
这首《绣荷包》是一首以sol、dol、re为主的六声音阶宫调式歌曲,是在五声音阶中加入了变宫音。从变宫音所处的强拍强位置来看,它不是装饰性的,而是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对歌曲的风格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加强了调式色彩的变换,构成了调式转换的迹象,也就是说调式从降B宫调式巧妙地转到了它上五度的F宫调式,这种调式调性的宫调使用及以上五度转调的手法都符合了山东民歌调式调性的普遍规律。这种不变调式、转换调性的手法,既扩大了乐思,又增强了曲调发展的动力,可以说与此歌词内容的要求是较为贴切的。
2.旋律分析
(1)旋律型歌曲旋律进行曲折,形态多样,是一首五度以内跳进的旋律,以三度小跳为主的六声音阶,它的小三度属于级进的进行,这种小三度旋律音程的使用在山东民歌中是较常见的,曲中出现了6→5的七度大跳,而6→5;5→6 ;3→2 ;2→3这两种七度跳进是山东民歌中最多的,这对民歌的风格影响很大,跳进后一般都是以小三度进行解决。像3→5;5→3;6→1;1→6;7→2;2→7形成的以上下小三度跳进为主的旋律抒情流畅,是很具有山东特色的。这首小调主要是五度以内跳进的旋律,绝大部分是各种音程结合交替出现,以小三度跳进及级进解决为主,穿插出现四度、五度、七度,显得旋律流畅通顺,优美动听,这类抒情小调在山东也是较为常见。 (2)衬句特点。“在结构篇幅和结构功能上相当于一个乐句的衬腔”叫衬句;“旋律中运唱衬词的歌腔”称之为“衬腔”。衬词衬腔的使用,能够突出节奏性能、活跃歌唱情绪、扩充歌曲结构、增强歌曲艺术效果,也使演唱更加自然、舒畅、感人。同时对衬词衬腔的演唱,对深化歌曲内容和情感、对刻画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对揭示歌者内心丰富世界、烘托特定的情景意境、对突出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有着正词、主旋律所难以表现的作用。
在山东民歌中,衬句非常丰富,有各种形式,它是民间音乐中旋律的一种扩展手法,对于形成民歌的风格特点起着重要作用。民歌中的衬字衬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般衬字——“啊、的那、哎、那个、哎嗨哟、呀、哎呦、哇、咿么”等
特殊衬字——“得儿”
小双衬字——“嚎嚎”
专用衬字——“呢”
衬句——“哪嗨呀,唵唵唵唵唵唵”“哎嗨哟”“哎哎呦”等
衬词——“满得儿咿嗨哟”
从以上来看,山东地区的《绣荷包》中几乎囊括了衬词衬句的基本类型,所涉及使用的衬词衬句具有非常典型的山东风格,这些衬词的使用不仅使旋律保持了流动性和装饰性,而且对民歌的旋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绣荷包》中,如果去掉“拉咿”二字,旋律就很难进行下去,小衬句的运用不仅使重复句富有变化,避免了呆板和单调,而且还加强了结束句的语气,这种铺垫式衬句在山东民歌中较为普遍。
(3)地方语言对其的影响。由于地区的差异和水土的不同,致使语言的差别非常大,各个地区语言差别迥异,山东也是如此。山东地域广大,自南至北、自东到西又有着很大的差别。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的性格。山东人豪放、不拘小节的大度性格决定了山东语言也是豪放、粗犷的,山东的语言结构已“侉、硬、冲”著称,四声结构也与普通话的四声不同。民歌多来源于生活,由于山东方言土语比较繁杂,地方语言表达方式不同,才形成了风格不同的旋律和音调。
①音调。汉字是单音节的,有四声之分,同样的一个字、一句话,由于在咬字吐词时用的声调不同,其意义就会相差甚远。《绣荷包》流行于鲁中南地区,将“鲁中话与普通话比较,差别最明显的是阴平和去声,其次是阳平”,“鲁中话的阴平字读音和普通话的上声字调值相似。在普通话中式高升调,在鲁中话中却成了降升调”。“鲁中话的阳平读音与普通话的去声调值相似”。
②语调
《绣荷包》在语调上符合了山东语言的一大特点——句尾音语调下落。另一大特点是语调重音。山东语言的特点是用语比较重,声音比较洪亮,语气强调音多,形成了山东化“侉”的特点,对于山东民歌的影响,也尽显如此。
③语言习惯
在繁多的方言土语中,有许多语言上的习惯不容忽视,这也是影响民歌旋律的主要因素,如儿化音、口头语、特有的语助词、习惯用语等。
另外:鲁南地区的戏曲音乐——柳琴戏,对《绣荷包》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枣庄、临沂为中心的鲁中南地区,盛行柳琴戏,它对鲁中南的民歌有着广泛的影响。尤其是那种富有特色的拖腔与衬腔,被不少民歌多吸收,形成了鲁中南民歌的一个显著特点。
山东民歌中,由于音调、语调和习惯语言的不同,使得它各具特色,为民歌的创作添加了更多的色彩。
(二)从艺术风格方面分析
1.流传与现状
山东《绣荷包》的流传与遗存现状同《绣荷包》这首小调的历史、传播以及山东地区的地理、文化、语言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山东民间流传的小调,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历代传承下来的传统小调,主要流传于城镇;一部分是各地土生土长的笑料,主要流传于农村和山区。
2.曲调风格
通过以上曲谱可以看出《绣荷包》的曲调特征:
(1)小调的一至五小节通过加花、减花或节奏、节拍进行变换,使其产生轻微不同,但主干音相同,为la sol mi re;每句的终止都如《霓裳续谱》中所说,基本上都是“花柳腔尾有声无词”,即都有短的拖腔;每个乐句都由一系列密集的链式音型构成,装饰音上下行呈小波浪起伏,高低音区错落有致,细腻曲折,使旋律更接近口语化,加强了曲调的叙述性,充分表现了少女的内心情绪。
(2)音域较宽,旋律曲折,多级进。起音与句末音之间为四度关系,有承接下一句的作用。
3.歌词风格
(1)借物达意,含蓄委婉。鲁南民歌充满了丰富的借物达意的优美意象,语言质朴、形象。这与山东人质朴、坦诚的性格是一脉相承的。这一类歌词将情寓于物中,真诚地歌颂纯真美好的爱情。本文所提到的苍山《绣荷包》便是这一类的代表。
(2)深切思念的爱情表达。苍山的另一首《绣荷包》就代表着这一类,歌词以“初一到十五,十五的月儿高,春风摆动杨呀杨柳梢”为序,表现了少女怀春、期盼亲人的那种心态,其中所隐含的就是月圆月缺、焦急漫长的等待过程。姑娘们则把思念之情绣到荷包之上,边绣边唱,表达对情郎的思念之情,语言朴实动人。
4.演唱风格
歌唱是民歌得以流传、继承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存在方式。无论词、曲,其风格都要从演唱中被人感知,而且一定的歌曲必须用一定的演唱方法去体现才不至于失却其原生韵味,一些具有鲜明风格特点的民歌总是与特定的唱法相联系并受自然、人文等各因素的影响。对于《绣荷包》的演唱风格,主要从其衬词衬腔、润腔特色、方言语调三个方面做统一的综合演唱。
一首传统的民间小调,虽然结构短小,但它的演唱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因为,不同的小调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要准确的表达出小调的风格和韵味,不仅仅是靠熟练的声音技巧和优美的音色,更要弄清这首小调的地属或族属问题,熟知它的风格特点,并把各种润腔手法有目的地运用到歌唱中去,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唱中不要千篇一律,盲目的演唱,才能准确的掌握歌曲的风格,唱得有神、有味,因此要肯于精思熟虑,对于同名歌曲,唱出不同的风格特色。此对于民族声乐歌唱演员来讲,尤其重要。
鲁南地区苍山民歌《绣荷包》作为山东民歌小调的一个典型,加之另外几首民歌,可以看出山东民歌具有质朴、淳厚、强悍、粗犷和诙谐、风趣等特点。山东民歌往往以生活小调最为突出。
通过山东民歌的发展,我们知道民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国民歌的丰富多样折射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各地民歌并行发展,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彼此借鉴,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各地区的民歌特色。使得广大原始民歌得以流传。
参考文献:
[1]江明淳.《汉族民歌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
[2]周耘.《中国传统民歌艺术》.武汉出版社,2003年
[3]孙继南、周柱栓.《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
[4]周青青.《中国民歌》.人民出版社,1993年
[5]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出版社,2000年
[6]苗晶、金西等.《山东民间歌曲论述》,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
[7]林济庄.《齐鲁音乐文化源流》.齐鲁书社,1995年
[8]李娜;《衬在民歌边唱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音乐刊,1998年
[9]盛晖《鲁南民歌风格研究》山东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