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记·学记》有“一年视离经辨志”的说法,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也就是给古书断句。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句读是什么呢?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不仅古人重视句读的训练,近年来高考文言文考查也越来越重视断句(句读)了。2011年全国一共有17套高考语文试卷,其中就有北京卷、浙江卷、广东卷、江西卷和湖南卷五套试卷出现了文言文断句题(江西卷和湖南卷均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2012年、2013年文言断句题在高考中愈演愈烈。湖北高考语文备考的专家在备考经验交流会上,也多次提及此知识点。因此要弄清文言文断句,解句读之惑。
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通读全文,领会大意,再体会词、短语及句子间的联系;先易后难,把能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解决难点;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凭借语法知识和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在此,介绍些具体的技巧。
一、找词语
1、名词(代词)。
文言文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植物名、时间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面往往要进行断句。
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
2、虚词。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能明辨句读,虚词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依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3、言词。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如,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二、观句子
1、修辞句。
文言文的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照、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如,顶真。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愚公移山》)
又如,排比、对偶、对照。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这段文字中“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
再如,反复。“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几句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2、固定句。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固定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 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等,可以帮助断句。
三、看总分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如,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
可以发现句中提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这样就好断句了。
题目做完后,要通读一遍,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文言断句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错的地方;还要做到点断后每一句的内容都符合情理和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断错。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方法固然重要,要想提高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还要平时学好课本中的经典文言课文。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培养语感;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加强运用。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和实践中形成,就可知其句读,解其惑了。
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通读全文,领会大意,再体会词、短语及句子间的联系;先易后难,把能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解决难点;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凭借语法知识和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在此,介绍些具体的技巧。
一、找词语
1、名词(代词)。
文言文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植物名、时间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面往往要进行断句。
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
2、虚词。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能明辨句读,虚词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依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3、言词。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如,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二、观句子
1、修辞句。
文言文的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照、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如,顶真。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愚公移山》)
又如,排比、对偶、对照。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秦论》)这段文字中“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
再如,反复。“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几句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2、固定句。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固定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 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等,可以帮助断句。
三、看总分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如,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
可以发现句中提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这样就好断句了。
题目做完后,要通读一遍,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文言断句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错的地方;还要做到点断后每一句的内容都符合情理和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断错。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方法固然重要,要想提高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还要平时学好课本中的经典文言课文。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培养语感;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加强运用。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和实践中形成,就可知其句读,解其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