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热潮,使得数学的教学正经历着一场变革。新教材注重发展性、开放性;倡导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但也存在重难点的跨度较大等不足,师生应善于利用新教材,取长补短,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教材;传统教材;特点;思考
新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其开放性、综合性与灵活性令人耳目一新,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可以说,新课程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入与发展,新教材的编写与应用正在有机结合。那么,新教材有何特点?
一、新教材的特点
(一)新教材注重发展性、开放性
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把基础性、丰富性、发展性结合起来,其开放性、梯度性、系统性和灵活性堪称美妙绝伦。各种各样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既体现了数学教材编排上的思考方法,也彰显了它的启发性和探索性,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如第九册P87(7)有这样一道题目:把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怎么分?你能想出几种办法。此类题目的设置,充分体现了数学方法的开发性。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材编排了丰富的现实素材,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了生动有趣的资源。这些素材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新教材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
新教材中计算教学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学生可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路来计算同一道题。练习上将枯燥单一的计算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不仅能将枯燥的数学知识生活化,而且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和感受。
(三)新教材倡导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
新教材对重要的数学内容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叙述方式编排,即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实践、探索、思考、交流逐步建立这一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运用这一模型去解释一些现象,或解决一些问题。这就打破了教师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观察、操作、实验、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同时,这一模式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内涵,又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良好的情感体验。
(四)新教材的习题设计体现两“活”
一是贴近生活;二是开放灵活。纵观新教材的课后练习题,图文并茂,题目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常用的。对于这样的习题设置,学生兴趣浓厚,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练习二中的练习题全是图文题目,都是学生见过的或常用的物品。教材中练习的设计变得更加开放灵活,尤其是解决问题的安排,不再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而是与计算教学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安排便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也为学生的融会贯通打下基础。
(五)新教材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传统的数学教科书文字信息多,题目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新教材则设计得非常精美,插图多,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就暗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这些图作为一个情境线索,让学生在情境中学数学、用数学。“主题图”也是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也有助于为教师组织教学。
开放性、发展性、灵活性体现了新教材的新特点,但与此同时,新教材的教学内容设置也时让教师们陷入尴尬。
二、新教材的不足
(一)重难点跨度较大,不好把握
由于教材给教师的空间较大,加之教师教学用书没有详尽分析,给教师运用教材造成较大难度。 如四年级的数学广角中的《植树问题》,这是几年前数学竞赛的题型,如果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能完全理解已经很不错了,但在考试当中也会出现类似的题目。所以,这一设置与新教材的精神背道而驰了。
(二)部分知识点跳跃性大,缺乏铺垫
如五年级上册在解方程中解决问题。P70的例3—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的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地球上海洋与陆地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千米?如果教师不作提示,基本没多少同学能解答出来,因为以前根本没有相关类似的题型进行铺垫。其实这类跳跃性较大的题目不应过早学习,因为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困难,很容易产生消极心理,从而出现厌学现象。
(三)引入相对变化较大的日常数据易造成假象
如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为了体现这一点,教科书在百分数单元中安排了“利率”的内容,并选取了200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存款利率值作为计算利率的依据。由于利率是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之一,国家会随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而调整,有时一年中就会调整几次。而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教科书不可能随时随国家利率的调整而修订。这样,就容易造成教科书中的利率与现实生活中的利率不相符的现象。
(四)计算技能与解决问题能力难以同时兼顾
由于教材将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溶入同一情景之中,致使教师在教学中如要顾两头,往往就会出“捡芝麻丢西瓜”的现象。如:五年级教材中的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分数混合运算,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同学们害怕计算,特别是稍为复杂的计算,有些竟然干脆放弃。其实在当今计算器材发达的社会,我们只需弄明计算过程就足够了,不必在计算技能方面加深加大。
(五)涉及内容过广易导致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新教材内容面过广,以致有些内容是蜻蜓点水的,但在期末考查时却是重点。如果不重视教材的系统性,不改变考查方式,无疑这最终会让新教材落入传统教材缺乏系统设置的窠臼。
新教材的使用是实践新课程理念的必经之路,用好新教材,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与新教材的使用,师生们应善于利用新教材,同时也应思考其不足,取长补短,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力求在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中,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关键词】新教材;传统教材;特点;思考
新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其开放性、综合性与灵活性令人耳目一新,较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可以说,新课程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入与发展,新教材的编写与应用正在有机结合。那么,新教材有何特点?
一、新教材的特点
(一)新教材注重发展性、开放性
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把基础性、丰富性、发展性结合起来,其开放性、梯度性、系统性和灵活性堪称美妙绝伦。各种各样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既体现了数学教材编排上的思考方法,也彰显了它的启发性和探索性,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如第九册P87(7)有这样一道题目:把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怎么分?你能想出几种办法。此类题目的设置,充分体现了数学方法的开发性。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材编排了丰富的现实素材,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了生动有趣的资源。这些素材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新教材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
新教材中计算教学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学生可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路来计算同一道题。练习上将枯燥单一的计算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不仅能将枯燥的数学知识生活化,而且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和感受。
(三)新教材倡导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
新教材对重要的数学内容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叙述方式编排,即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实践、探索、思考、交流逐步建立这一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运用这一模型去解释一些现象,或解决一些问题。这就打破了教师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观察、操作、实验、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同时,这一模式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内涵,又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良好的情感体验。
(四)新教材的习题设计体现两“活”
一是贴近生活;二是开放灵活。纵观新教材的课后练习题,图文并茂,题目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常用的。对于这样的习题设置,学生兴趣浓厚,在不知不觉中就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练习二中的练习题全是图文题目,都是学生见过的或常用的物品。教材中练习的设计变得更加开放灵活,尤其是解决问题的安排,不再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而是与计算教学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安排便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也为学生的融会贯通打下基础。
(五)新教材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传统的数学教科书文字信息多,题目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新教材则设计得非常精美,插图多,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就暗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这些图作为一个情境线索,让学生在情境中学数学、用数学。“主题图”也是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也有助于为教师组织教学。
开放性、发展性、灵活性体现了新教材的新特点,但与此同时,新教材的教学内容设置也时让教师们陷入尴尬。
二、新教材的不足
(一)重难点跨度较大,不好把握
由于教材给教师的空间较大,加之教师教学用书没有详尽分析,给教师运用教材造成较大难度。 如四年级的数学广角中的《植树问题》,这是几年前数学竞赛的题型,如果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能完全理解已经很不错了,但在考试当中也会出现类似的题目。所以,这一设置与新教材的精神背道而驰了。
(二)部分知识点跳跃性大,缺乏铺垫
如五年级上册在解方程中解决问题。P70的例3—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的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地球上海洋与陆地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千米?如果教师不作提示,基本没多少同学能解答出来,因为以前根本没有相关类似的题型进行铺垫。其实这类跳跃性较大的题目不应过早学习,因为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困难,很容易产生消极心理,从而出现厌学现象。
(三)引入相对变化较大的日常数据易造成假象
如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为了体现这一点,教科书在百分数单元中安排了“利率”的内容,并选取了200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存款利率值作为计算利率的依据。由于利率是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之一,国家会随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而调整,有时一年中就会调整几次。而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教科书不可能随时随国家利率的调整而修订。这样,就容易造成教科书中的利率与现实生活中的利率不相符的现象。
(四)计算技能与解决问题能力难以同时兼顾
由于教材将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溶入同一情景之中,致使教师在教学中如要顾两头,往往就会出“捡芝麻丢西瓜”的现象。如:五年级教材中的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分数混合运算,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同学们害怕计算,特别是稍为复杂的计算,有些竟然干脆放弃。其实在当今计算器材发达的社会,我们只需弄明计算过程就足够了,不必在计算技能方面加深加大。
(五)涉及内容过广易导致缺乏一定的系统性
新教材内容面过广,以致有些内容是蜻蜓点水的,但在期末考查时却是重点。如果不重视教材的系统性,不改变考查方式,无疑这最终会让新教材落入传统教材缺乏系统设置的窠臼。
新教材的使用是实践新课程理念的必经之路,用好新教材,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与新教材的使用,师生们应善于利用新教材,同时也应思考其不足,取长补短,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力求在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中,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