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困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问题是,自2006年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以来,经过不断努力,在学校建设投入、布局调整、办学条件达标、教师学历和基本功素养显著改善、学生全面素质稳步提高的的背景下,社会对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政策、学生课业负担和教育质量的指责声却不断加大(或并没有显著的缓解),深层次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却又产生出诸如“如何促进干部、教师流动”、“撤并山区农村学校后大规模寄宿制学校的保障”等新的难题。
温总理在关于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基础教育领域座谈会上指出:教育公平,不是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学校还是要办出自己的特色。要鼓励出名校、出名师、出名人。我认为,政府主导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明确“均衡不是平均”。义务教育均衡的状态是和谐,目标是各得其所地和谐发展。解决教育不均衡问题要靠科学发展,在发展中求均衡,在多样化中求均衡,在形成特色中提高水平。作为行使政府职能的教育行政部门,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领会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这样工作要求的根本目的,准确定位目标。
必须明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应是一种生态的、动态的、相对的、和谐的均衡;让所有学校和所有学生各得其所,必须致力于构建合理的教育生态均衡
1.建立区域教育的生态均衡,形成数量和种类上的相对平衡
这就要求教育环境建设和各种教育资源的结构规划要从本地区教育生态系统中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需求出发,合理规划学前、普、职、成、高教的比例,一味整体地提高学历层次并非好事。要尊重社会对人才、人力资源的需求,尊重每一个人的成长需求和发展个性。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教育,其根本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长久利益,提供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择校其实并不是问题的根本,更为关键的是,要引导家长和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教育。
2.建立区域教育的生态均衡,建立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规则
要让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能够承担必要的成长压力,都能够得到各得其所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和教师都得到提高。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不是单纯地做减法,减负的核心应该是如何实现减负增效。查禁补课是措施之一,但更为关键的是,要提供一种既能替代补课,又能实现学习目的的招数。
3.建立区域教育的生态均衡,协调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与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
建立穿越学校边界的资源共享,建立多种形式的学习共同体和区域教育合作组织,学校文化建设和学习型团队建设等,都是在探索形成良好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办节约型教育过程中的有益探索。这样,校际间的均衡就有可能伴随校长、教师制度化的合理流动而真正得以实现。
必须在举措上牢牢把握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和与谁共享的问题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使每一个公民在义务教育年龄段得到公平的、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教育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目的决定了我们在实现“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不是为了均等而均等,而是要研究如何保障一种最基本的公益性教育服务,更要研究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没有服务对象的均衡,资源配置只能是僵化的均衡、物的均衡。事实上,广大家长在了解义务教育基本达标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的是每一所学校的质量和特色,这样可以为孩子在设计和选择教育路径和培养方式方面提供参考。也没有哪个家长真的希望所有的学校都均衡得无法比较和选择,即便所有学校都实现了“高位”和“优质”均等。因为,每个孩子的特点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期望也是不一样的。在现实工作中,如果仅以“均等”作为工作目标,去不断加大投入,实质上是偏离了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袁贵仁部长在2009年全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邯郸现场会上的讲话中特别谈到: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校和学生的差异。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合理配置资源、完善保障机制的同时,不断“校准”目标,将视线聚焦在学生富有个性的成长上。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途径,是依靠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甚至全社会的所有家长和学生的广泛参与
学校、教师和质量不是“被”均衡出来的。同样,学生和广大家长也不可能“被”公平起来。因此,努力构建每个学生、教师和家长内心深处的教育幸福感是均衡发展的最显著特征。温总理2006年和2009年两次在北京进行教师节慰问和调研时都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教师和谐的心理,讲和谐首先是人内心的自我和谐。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建立公平的规则入手,扎扎实实地建立起质量监控和督导评估机制,使义务教育运行建立在有序、公开、标准明确的框架下,在确保基本质量达标的基础上,能为社会提供不同品质的教育服务。社会呼唤公平的教育规则。对于广大家长而言,公平的规则远比公平的起点、过程和结果更有意义。因此,最好的教育应是建立更加广泛的“统一战线”,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努力,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不能舍本逐末,放弃规则的建设,而去努力帮助孩子实现过程和结果的一致。袁贵仁部长在2009年全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邯郸现场会上的讲话还特别谈到:家长不想失败,但又不知如何成功,我们要多做解释和疏导工作。实际上,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不是对立的,是目标一致下的殊途同归。
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状态,是所有的干部、教师、学生、家长都得到和谐发展,这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我们认为不能达到促进所有人的发展的“均衡”或“公平”都是短命的。因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成果是要广大人民共同享用的,因此不能牺牲某一个群体的利益去实现所谓的均衡。这里尤其要特别关注教师群体。“是否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而又均衡分布的教师队伍”,这一命题本身就对我们传统的队伍建设观念和做法提出了质疑和挑战。或许真是我们过于重视10-20%骨干教师、特级教师等人才队伍的培养,才导致我们无论如何也均衡不下去这些人才。现代社会和学校的课程改革实际上早就要求我们用人力资源观替代人才观。每一个教师都有独立存在的价值,都是可以造就和依靠的教育资源。要为每一个教师的发展创造机会和条件,形成整个队伍的幸福感和动力,才是保持均衡能够持续的关键。否则,在现实工作中,教育行政部门就会陷入“一手制造分化差异,另一手去促均衡流动”的自相矛盾的境地。袁贵仁部长在2009年全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邯郸现场会的讲话中所谈到的加强队伍建设、均衡配置校长和教师资源,其内涵绝不仅仅是流动少数的人才,只有当资源日益丰富时,和谐均衡才会出现。在资源短缺的条件下,无论如何配置都不可能实现全体的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是一个长期的话题,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课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不一样的。在我国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尊重个性与差异,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从根本上促进均衡与公平,营造和谐发展的基础教育环境。惟其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和规划基础教育的发展走向,从而避免重走“先破坏,再治理”的老路。■
□编辑 王雪莉
温总理在关于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基础教育领域座谈会上指出:教育公平,不是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学校还是要办出自己的特色。要鼓励出名校、出名师、出名人。我认为,政府主导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明确“均衡不是平均”。义务教育均衡的状态是和谐,目标是各得其所地和谐发展。解决教育不均衡问题要靠科学发展,在发展中求均衡,在多样化中求均衡,在形成特色中提高水平。作为行使政府职能的教育行政部门,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领会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这样工作要求的根本目的,准确定位目标。
必须明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应是一种生态的、动态的、相对的、和谐的均衡;让所有学校和所有学生各得其所,必须致力于构建合理的教育生态均衡
1.建立区域教育的生态均衡,形成数量和种类上的相对平衡
这就要求教育环境建设和各种教育资源的结构规划要从本地区教育生态系统中学生和教师发展的需求出发,合理规划学前、普、职、成、高教的比例,一味整体地提高学历层次并非好事。要尊重社会对人才、人力资源的需求,尊重每一个人的成长需求和发展个性。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教育,其根本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长久利益,提供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择校其实并不是问题的根本,更为关键的是,要引导家长和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教育。
2.建立区域教育的生态均衡,建立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规则
要让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能够承担必要的成长压力,都能够得到各得其所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和教师都得到提高。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不是单纯地做减法,减负的核心应该是如何实现减负增效。查禁补课是措施之一,但更为关键的是,要提供一种既能替代补课,又能实现学习目的的招数。
3.建立区域教育的生态均衡,协调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与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
建立穿越学校边界的资源共享,建立多种形式的学习共同体和区域教育合作组织,学校文化建设和学习型团队建设等,都是在探索形成良好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办节约型教育过程中的有益探索。这样,校际间的均衡就有可能伴随校长、教师制度化的合理流动而真正得以实现。
必须在举措上牢牢把握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和与谁共享的问题
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使每一个公民在义务教育年龄段得到公平的、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教育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目的决定了我们在实现“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不是为了均等而均等,而是要研究如何保障一种最基本的公益性教育服务,更要研究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没有服务对象的均衡,资源配置只能是僵化的均衡、物的均衡。事实上,广大家长在了解义务教育基本达标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的是每一所学校的质量和特色,这样可以为孩子在设计和选择教育路径和培养方式方面提供参考。也没有哪个家长真的希望所有的学校都均衡得无法比较和选择,即便所有学校都实现了“高位”和“优质”均等。因为,每个孩子的特点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期望也是不一样的。在现实工作中,如果仅以“均等”作为工作目标,去不断加大投入,实质上是偏离了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袁贵仁部长在2009年全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邯郸现场会上的讲话中特别谈到: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校和学生的差异。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合理配置资源、完善保障机制的同时,不断“校准”目标,将视线聚焦在学生富有个性的成长上。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途径,是依靠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甚至全社会的所有家长和学生的广泛参与
学校、教师和质量不是“被”均衡出来的。同样,学生和广大家长也不可能“被”公平起来。因此,努力构建每个学生、教师和家长内心深处的教育幸福感是均衡发展的最显著特征。温总理2006年和2009年两次在北京进行教师节慰问和调研时都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教师和谐的心理,讲和谐首先是人内心的自我和谐。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建立公平的规则入手,扎扎实实地建立起质量监控和督导评估机制,使义务教育运行建立在有序、公开、标准明确的框架下,在确保基本质量达标的基础上,能为社会提供不同品质的教育服务。社会呼唤公平的教育规则。对于广大家长而言,公平的规则远比公平的起点、过程和结果更有意义。因此,最好的教育应是建立更加广泛的“统一战线”,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努力,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不能舍本逐末,放弃规则的建设,而去努力帮助孩子实现过程和结果的一致。袁贵仁部长在2009年全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邯郸现场会上的讲话还特别谈到:家长不想失败,但又不知如何成功,我们要多做解释和疏导工作。实际上,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不是对立的,是目标一致下的殊途同归。
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状态,是所有的干部、教师、学生、家长都得到和谐发展,这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我们认为不能达到促进所有人的发展的“均衡”或“公平”都是短命的。因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成果是要广大人民共同享用的,因此不能牺牲某一个群体的利益去实现所谓的均衡。这里尤其要特别关注教师群体。“是否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而又均衡分布的教师队伍”,这一命题本身就对我们传统的队伍建设观念和做法提出了质疑和挑战。或许真是我们过于重视10-20%骨干教师、特级教师等人才队伍的培养,才导致我们无论如何也均衡不下去这些人才。现代社会和学校的课程改革实际上早就要求我们用人力资源观替代人才观。每一个教师都有独立存在的价值,都是可以造就和依靠的教育资源。要为每一个教师的发展创造机会和条件,形成整个队伍的幸福感和动力,才是保持均衡能够持续的关键。否则,在现实工作中,教育行政部门就会陷入“一手制造分化差异,另一手去促均衡流动”的自相矛盾的境地。袁贵仁部长在2009年全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邯郸现场会的讲话中所谈到的加强队伍建设、均衡配置校长和教师资源,其内涵绝不仅仅是流动少数的人才,只有当资源日益丰富时,和谐均衡才会出现。在资源短缺的条件下,无论如何配置都不可能实现全体的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是一个长期的话题,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课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不一样的。在我国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尊重个性与差异,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从根本上促进均衡与公平,营造和谐发展的基础教育环境。惟其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和规划基础教育的发展走向,从而避免重走“先破坏,再治理”的老路。■
□编辑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