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声现象的学习中,我们在实验探究中会经常用到转换法、控制变量法、理想化实验法等.本文现结合“声现象”的相关实验,让我们一起经历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
1控制变量法——探索与音调有关的因素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中最常用的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当一个物理量受到多个物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时,为了明确这个物理量与其中某个因素的关系,先控制除此之外的其他因素不变,而仅仅只研究该物理量与某个因素关系的方法.
例1小刚同学在做“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的实验时(如图1所示),将一把钢尺紧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拨动.注意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思考回答问题:
(1)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化时,振动的快慢也随之变化,音调同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振动得越(选填“快”或者“慢”),相应的音调也就越(选填“高”或者“低”).音调和频率之间的关系是.
(2)使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运用的思维方法是.
(3)通过进一步研究,小刚发现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随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而变化,其关系是.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在振动幅度相同的情况下,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振动得越慢,频率越低,相应的音调也就越低.题中要求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若钢尺每次振动幅度不同,那么可能导致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从而影响对声音音调高低的判断.
答案(1)慢;低;声源的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2)控制变量法;(3)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音调越低.
2转换法——探索声音的产生
所谓“转换法”,主要是指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简单的问题;将难以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转换为能够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的方法.
例2如图2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解析本实验是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由于音叉的振动幅度大小不便于观察,所以我们利用轻质小球的弹开幅度来把音叉的振动放大.也就是把音叉的振动转换成轻质小球的弹起幅度,从而达到便于观察的目的,所以实验中运用了“转换法”.本题选B.
3理想化实验法——探索声音的传播
理想化实验法就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进行科学推理,由现象到本质,从而提炼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例3如图3所示,老师把电铃扣在钟罩里并让其发声,当老师用抽气机抽掉钟罩里的空气时,仔细听一下电铃的响声,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再听一下电铃的响声,将两次的铃声相比较,解释两次铃声不同的原因,从这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解析把一个正在响铃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越来越少,我们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形成“真空”,就听不见声音了;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随着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多,我们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大.从两个相反的探究过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事实上,玻璃罩内在现实条件下难以达到真空,我们根据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越来越小,进一步推理出“如果里面完全是真空了,声音也就完全听不见了”的结论.从正常的空气传声好,到稀薄空气传声差,推理到真空不能传声音,这是一种理想实验法.
4学以致用
(1)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设计了如图4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2)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到远处”,请写出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实验步骤以及实验分析与结论.要求设计的实验具有可行性,要符[LL]合安全性原则.
①实验器材;
②实验步骤;
③实验分析与结论.
参考答案(1) B
(2) 实验器材:铅笔、一张长条桌.
实验步骤: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轻敲桌面,同学乙在这张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甲敲击的声音,然后同学乙只是将耳朵贴近桌面再次听甲敲击的声音,发现两次都可以听到声音.同时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大小.
实验分析与结论:这个实验说明声音要靠介质传播,在相同条件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即固体的传声效果更好一些.
1控制变量法——探索与音调有关的因素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中最常用的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当一个物理量受到多个物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时,为了明确这个物理量与其中某个因素的关系,先控制除此之外的其他因素不变,而仅仅只研究该物理量与某个因素关系的方法.
例1小刚同学在做“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的实验时(如图1所示),将一把钢尺紧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拨动.注意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思考回答问题:
(1)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化时,振动的快慢也随之变化,音调同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振动得越(选填“快”或者“慢”),相应的音调也就越(选填“高”或者“低”).音调和频率之间的关系是.
(2)使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运用的思维方法是.
(3)通过进一步研究,小刚发现钢尺发出声音的音调随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而变化,其关系是.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在振动幅度相同的情况下,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振动得越慢,频率越低,相应的音调也就越低.题中要求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若钢尺每次振动幅度不同,那么可能导致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从而影响对声音音调高低的判断.
答案(1)慢;低;声源的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2)控制变量法;(3)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音调越低.
2转换法——探索声音的产生
所谓“转换法”,主要是指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简单的问题;将难以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转换为能够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的方法.
例2如图2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解析本实验是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由于音叉的振动幅度大小不便于观察,所以我们利用轻质小球的弹开幅度来把音叉的振动放大.也就是把音叉的振动转换成轻质小球的弹起幅度,从而达到便于观察的目的,所以实验中运用了“转换法”.本题选B.
3理想化实验法——探索声音的传播
理想化实验法就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进行科学推理,由现象到本质,从而提炼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例3如图3所示,老师把电铃扣在钟罩里并让其发声,当老师用抽气机抽掉钟罩里的空气时,仔细听一下电铃的响声,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再听一下电铃的响声,将两次的铃声相比较,解释两次铃声不同的原因,从这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解析把一个正在响铃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越来越少,我们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形成“真空”,就听不见声音了;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随着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多,我们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大.从两个相反的探究过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事实上,玻璃罩内在现实条件下难以达到真空,我们根据玻璃罩内空气越来越少,声音越来越小,进一步推理出“如果里面完全是真空了,声音也就完全听不见了”的结论.从正常的空气传声好,到稀薄空气传声差,推理到真空不能传声音,这是一种理想实验法.
4学以致用
(1)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设计了如图4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2)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到远处”,请写出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实验步骤以及实验分析与结论.要求设计的实验具有可行性,要符[LL]合安全性原则.
①实验器材;
②实验步骤;
③实验分析与结论.
参考答案(1) B
(2) 实验器材:铅笔、一张长条桌.
实验步骤: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轻敲桌面,同学乙在这张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甲敲击的声音,然后同学乙只是将耳朵贴近桌面再次听甲敲击的声音,发现两次都可以听到声音.同时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大小.
实验分析与结论:这个实验说明声音要靠介质传播,在相同条件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即固体的传声效果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