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满足基本物质需要的同时,人们开始关注文化的建设,国家教育部门也逐渐将教学视线转移到文学素质的培养上。语文由語言和文字共同组成,它的学习过程是对文化的感受、理解、传播和应用过程。高水准的语文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理解能力,是传承和保存文化的关键。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
引言:
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学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我国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校注重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语文的学习道路是漫长而又艰辛的,它贯穿了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开端,是人才培养的起点。一年级的同学作为其中年龄最小的受教育者,不仅理解能力较弱,更是要面对从“幼儿”到“学生”的角色转变,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期,教师尤其要注重对他们语文学习的教导。
一、小学一年级语文学习现状
自开始课程改革以来,如何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其文学素养是各中小学校的重点研究内容。教师也积极响应相关号召,按要求加大语文教学力度。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最终教学效果。
(一)教师水平不一
在目前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教师资源相对减少的条件下,面对教育人才缺口,一些学校降低了教师招聘要求,低门槛的准入制度使小学教师的素质素养出现分化。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不仅并非专业院校毕业,没有受过相关的培训教育,缺少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基础,甚至身兼数职担任多种教育角色,忙碌的教学工作大幅占用了他们进行自我学习提高的时间,导致他们的个人能力止步不前。教师教学水平的良莠不齐是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关键原因之一。
(二)教学方法滞后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虽然意识到了加强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指导,对方式方法的运用不够灵活,导致教学行为生硬,课堂模式单一。加之一年级正值“幼小”衔接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是首次系统的接受语文学习教育,更要求教师根据他们年龄和心理上的特殊性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三)学生能力不足
一年级学生是义务教育中年龄最小的受教育者,这一时期的学生各方面认知都在起步发展阶段,对事物的感知以直观体验为基础,理解、表达和注意力还不够成熟,这使他们经常无法很好的吸收、应用语文知识。同时,成长背景的差别也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一些学生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已经形成了文学意识,同其他人相比,更容易接受课程内容,产生学习自信。对比之下,两极分化开始形成。
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素质
为提高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效果,教师作为教育主体,首先应该作出改变。学校与各级教育部门应相对提高教师招聘要求,注意他们的专业性。同时,要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力度,定期开展研讨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二)创新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应脱离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建立新的课堂模式,将科学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利用多媒体软件、微课等手段创新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比尾巴》一课时,由于学生已经在头脑中存在“大小”的意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播放不同小动物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并比较不同动物的尾巴大小,引出课题。
(三)培养学习兴趣
一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且注意力分散,他们充满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却又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教师要利用好这一特点,创造有趣的、活力的课堂氛围,赋予语文学习适当的趣味性,带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统编版《乌鸦喝水》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加入猜谜过程,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情绪,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如教师可以先抛出“黑裤裤来黑褂褂,爱在树上叫哇哇,有人说它不吉利,其实灭虫本领大。”的谜题让学生开动脑筋,顺利引出“乌鸦”一词并进行解释。这样不仅有助于后续教学任务的推进,还能加深学生的课堂记忆。
(四)建立良好习惯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及时复习也是保障语文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之一。针对一年级学生的遗忘速度较快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特点,教师应在课程结束后布置适当的复习任务。
例如在进行《汉语拼音》一单元的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把控课程进度,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加大学生的记忆难度。并在每一部分的教学结束后布置课后复习任务,要求学生在家长的监督下完成,以此做到强制复习,避免遗忘,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
结束语:
因此,基于目前的教育环境,通过对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我们认为,教师作为教育者角色,他们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加强专业训练,为开展语文教学做好准备。同时,教师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达到高效学习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雪.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8.
[2]张亚.小一新生语文素养差异化现状调研及教学策略研究[D].宁波大学,2018.
[3]刘千兰.浅析对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A]..教师教育论坛(第五辑)[C].:,2019:3.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
引言:
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学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我国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校注重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语文的学习道路是漫长而又艰辛的,它贯穿了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开端,是人才培养的起点。一年级的同学作为其中年龄最小的受教育者,不仅理解能力较弱,更是要面对从“幼儿”到“学生”的角色转变,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期,教师尤其要注重对他们语文学习的教导。
一、小学一年级语文学习现状
自开始课程改革以来,如何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其文学素养是各中小学校的重点研究内容。教师也积极响应相关号召,按要求加大语文教学力度。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最终教学效果。
(一)教师水平不一
在目前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教师资源相对减少的条件下,面对教育人才缺口,一些学校降低了教师招聘要求,低门槛的准入制度使小学教师的素质素养出现分化。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不仅并非专业院校毕业,没有受过相关的培训教育,缺少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基础,甚至身兼数职担任多种教育角色,忙碌的教学工作大幅占用了他们进行自我学习提高的时间,导致他们的个人能力止步不前。教师教学水平的良莠不齐是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关键原因之一。
(二)教学方法滞后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虽然意识到了加强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指导,对方式方法的运用不够灵活,导致教学行为生硬,课堂模式单一。加之一年级正值“幼小”衔接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是首次系统的接受语文学习教育,更要求教师根据他们年龄和心理上的特殊性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三)学生能力不足
一年级学生是义务教育中年龄最小的受教育者,这一时期的学生各方面认知都在起步发展阶段,对事物的感知以直观体验为基础,理解、表达和注意力还不够成熟,这使他们经常无法很好的吸收、应用语文知识。同时,成长背景的差别也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一些学生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已经形成了文学意识,同其他人相比,更容易接受课程内容,产生学习自信。对比之下,两极分化开始形成。
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素质
为提高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效果,教师作为教育主体,首先应该作出改变。学校与各级教育部门应相对提高教师招聘要求,注意他们的专业性。同时,要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力度,定期开展研讨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二)创新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应脱离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建立新的课堂模式,将科学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利用多媒体软件、微课等手段创新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比尾巴》一课时,由于学生已经在头脑中存在“大小”的意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播放不同小动物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并比较不同动物的尾巴大小,引出课题。
(三)培养学习兴趣
一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且注意力分散,他们充满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却又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教师要利用好这一特点,创造有趣的、活力的课堂氛围,赋予语文学习适当的趣味性,带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统编版《乌鸦喝水》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加入猜谜过程,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情绪,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如教师可以先抛出“黑裤裤来黑褂褂,爱在树上叫哇哇,有人说它不吉利,其实灭虫本领大。”的谜题让学生开动脑筋,顺利引出“乌鸦”一词并进行解释。这样不仅有助于后续教学任务的推进,还能加深学生的课堂记忆。
(四)建立良好习惯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及时复习也是保障语文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之一。针对一年级学生的遗忘速度较快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特点,教师应在课程结束后布置适当的复习任务。
例如在进行《汉语拼音》一单元的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把控课程进度,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加大学生的记忆难度。并在每一部分的教学结束后布置课后复习任务,要求学生在家长的监督下完成,以此做到强制复习,避免遗忘,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
结束语:
因此,基于目前的教育环境,通过对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我们认为,教师作为教育者角色,他们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加强专业训练,为开展语文教学做好准备。同时,教师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达到高效学习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雪.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8.
[2]张亚.小一新生语文素养差异化现状调研及教学策略研究[D].宁波大学,2018.
[3]刘千兰.浅析对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A]..教师教育论坛(第五辑)[C].:,2019:3.